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耳後疽(參發頤)

或問:耳後一寸三分生疽,古云不治之證。今有一人,年二十四歲,耳後結塊如拳,肉色不變,亦不甚痛,七日不食何如?曰:此名耳後毒,非癭也,隔蒜灸之;活命飲加柴胡、桔梗、升麻,八陣散下之愈。張通府,耳後髮際,患腫一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痛,彼謂痰結,脈軟而時見數。

經曰:脈數不時見,瘡也,非痰也。仲景云:微弱之脈,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又曰:沉遲軟弱,皆宜托裡,遂用參、耆、歸、朮、川芎、炙甘草以托裡,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彼謂不然。內飲降火消痰,外貼涼藥,覺寒徹腦,患處大熱,頭愈重,食愈少,復請治,以四君子加藿香、炮乾薑數劑,食漸進,膿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去桂,灸以豆豉餅,又月餘而愈。羅宗伯,耳後髮際患毒焮痛,脈數,以小柴胡加桔梗、牛蒡子、金銀花,四劑而愈。

白話文:

有人問,耳後一寸三分長了毒瘡,古人說是不治之症。現在有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耳後長了個拳頭大的腫塊,肉色沒變,也不太痛,已經七天沒吃東西了,怎麼辦?醫生說,這是耳後毒,不是癭瘤,用隔著蒜頭灸治;可以用活命飲加柴胡、桔梗、升麻,再用八陣散送服,就能治好。張通府,耳後髮際長了個無頭的腫塊,肉色沒變,按壓時微痛,有人說這是痰結,脈象是軟弱,偶爾出現數脈。

醫書上說:脈象數而不經常,是瘡瘍,不是痰結。仲景說:脈象微弱,代表氣血雙虛,形體精氣不足。又說:脈象沉遲軟弱,都應該用托裡的方法治療,於是就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炙甘草來托裡,再加些金銀花、白芷、桔梗來消毒,有人不認同這個方法。他們認為應該用清熱降火消痰的藥,外敷涼藥,結果病人覺得寒氣直衝腦門,患處卻熱得厲害,頭越來越沉重,食慾越來越差,又來求治。醫生就用四君子湯加藿香、炮乾薑,服用幾劑後,食慾逐漸恢復,膿液形成後就用針刺破,再用十全大補湯去掉桂枝,灸以豆豉餅,又過了一個多月就痊癒了。羅宗伯,耳後髮際患了毒瘡,又紅又腫又痛,脈象數,醫生就用小柴胡湯加桔梗、牛蒡子、金銀花,服用了四劑就痊癒了。

,一人耳後患毒,脈證俱實,宜用內疏黃連湯,彼此嚴冬不服寒劑,竟至不起。一人耳後寸余發一毒,名曰銳疽。焮痛寒熱,煩躁喜冷,此膽經蘊熱而然。先用神仙活命飲一劑,勢減二三,時值仲冬,彼惑於用寒遠寒之禁。自用十宣、托裡之藥,勢漸熾,耳內膿潰,喉腫閉,藥不能下而歿。

白話文:

有一個人耳後長了毒瘡,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實證,應該用內疏黃連湯治療。但由於當時是嚴冬,不適合服用寒涼藥物,結果病人最終不幸去世。

另外有一個人耳後一寸多的地方長了一個毒瘡,叫做銳疽。他感到腫痛、發熱、煩躁、喜涼,這是膽經積熱所致。醫生先用神仙活命飲治療一劑,病情有所減輕。但時值仲冬,病人卻被寒涼藥物禁忌的說法誤導,自行使用十宣、托裡等寒涼藥物,結果病情反而加重,耳內膿液潰爛,喉嚨腫脹閉塞,藥物無法吞咽,最終不幸離世。

2. 總論

〔薛〕,耳瘡屬手少陽三焦經,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燥火風熱,或腎經

虛火等因。若發熱焮痛,屬少陽、厥陰風熱,用柴胡梔子散。若內熱癢痛,屬前二經血虛,用當歸川芎散。若寒熱作痛,屬肝經風熱,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若內熱口乾,屬腎經虛火,用加味地黃丸,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余當隨證治之。,文選姚海山,耳根赤腫,寒熱作痛,此屬三焦風熱也,但中氣素虛,以補中益氣加山梔、炒黃芩、牛蒡子治之而愈。一儒者,因怒,耳內作痛出水,或用祛風之劑,筋攣作痛,肢體如束,此肝火傷血也,用六味丸料數服而愈。舉人毛石峰子,年二十,耳內出水或作痛,年餘矣。脈洪數,左尺益甚,此屬肝、腎二經虛熱也,用加減八味丸料,一劑而愈。一男子每入房,耳內或作癢或出水,常以銀簪探入,甚喜陰涼,此屬腎經虛熱也,用加減八味丸而愈。一婦人,因怒發熱,每經行即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則胸脅、乳房脹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頻數,或小腹脹悶,此皆屬肝火血虛也,先用梔子清肝散二劑,又用加味逍遙散數劑,諸證悉退,又以補中益氣加五味而全愈。一婦人經行後,因怒氣勞役,發熱寒熱,耳內作痛,余以經行為血虛,用八珍湯加柴胡,怒氣為肝火,用加味逍遙散;勞役為氣傷,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愈。一婦人,耳內作痛或腫臖,寒熱發熱,面色素青黃,經行則變赤,余以為怒氣傷肝,鬱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而愈。一婦人耳內腫痛,寒熱口苦,耳內出水,焮連頸項,飲食少思,此肝火甚而傷脾也,用小柴胡湯加山梔,牡丹皮稍愈。用加味逍遙散,及八珍湯加柴胡、山梔、丹皮,調補肝脾而全愈。一孀婦,或耳內外作痛,或項側結核,內熱晡熱,月經不調,唾痰少食,胸膈不利,余以為鬱怒傷肝脾,朝用歸脾湯以解脾郁,生脾氣;夕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生肝血而愈。太卿魏莊渠,癸卯仲冬,耳內作痛,左尺洪大而澀。余曰:此腎水枯竭,不能生肝木,當滋化源,彼不信。仍雜用直補之劑,余謂其婿陸時若曰:莊渠不能生腎水,來春必不能起。至明年季春十八日,復請治,昏憒不語,頤耳之分,已有膿矣,且卵縮便數,方信余言,求治。辭不克,用六味丸料一盅,陰莖舒出,小便十減六七,神思頓醒。余曰:若砭膿出,庶延數日,為立嗣之計,否則膿從耳出,死立待矣。或謂不砭可生者,余因辭歸。翌日果耳內出膿,至二十一日己未,火日而卒。憲副姜時川,癸卯冬,右手寸口浮數而有痰,口內若有瘡然。余曰:此胃火傳於肺也,當薄滋味,慎起居,以御之。甲辰秋,尺脈洪數而無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腎水,無根之火上炎也,宜靜調養滋化源以治之。彼云:今喉耳不時燥痛,肢體不時發熱,果是無根之火殞無疑矣。後會劉古峽云: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拉同往視,喉果腫潰,脈愈洪大,又誤以為瘡毒而投苦寒之劑,卒於仲春二十八日。乃藥之促其亡也,否則尚能延至仲夏。

白話文:

耳瘡屬於手少陽三焦經或足厥陰肝經,可能是血虛風熱、肝經燥火風熱或腎經虛火導致。如果發熱焮痛,屬於少陽、厥陰風熱,可以使用柴胡梔子散。若內熱癢痛,屬於前兩經血虛,則用當歸川芎散。如果寒熱作痛,屬於肝經風熱,可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若內熱口乾,屬於腎經虛火,則用加味地黃丸,若不應,再用加減八味丸,其他情況則根據具體症狀治療。

當歸川芎散,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證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或婦女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脅腹痞痛。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一錢),山梔(炒,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若肝氣不平寒熱,加地骨皮。肝氣實,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加參、耆、歸、地。脾虛飲食少思,加苓、術。脾虛胸膈不利,加參、耆。痰滯胸膈,加朮、半。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攻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滿痛,加熟地。肝血虛寒,小腹時痛,加肉桂。日晡發熱,加歸地。

白話文:

「當歸川芎散」適用於治療手足少陽經的疾病,症狀包括血虛導致的瘡瘍,或因風熱引起的耳內癢痛、生瘡流膿,以及頭昏眼花、寒熱交替、食慾不振等。此外,也可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胸闷气短、胁肋疼痛等症状。

方剂组成:当归、川芎、柴胡、白术、芍药(各一钱)、山栀(炒,一钱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荆子、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水煎服。

根据具体情况加减:

  • 若肝气不平,寒热交替,加地骨皮。
  • 若肝气实证,加柴胡、黄芩。
  • 若气血虚弱,加人参、黄芪、当归、生地。
  • 若脾虚,饮食减少,思虑过度,加茯苓、白术。
  • 若脾虚,胸闷气短,加人参、黄芪。
  • 若痰湿阻滞,胸闷气短,加白术、半夏。
  • 若肝气不顺,胸闷气短,或小腹胀满,或间歇性疼痛,加青皮。
  • 若肝血不足,胸闷气短,或小腹胀满疼痛,加熟地。
  • 若肝血虚寒,小腹间歇性疼痛,加肉桂。
  • 若下午发热,加当归、生地。

梔子清肝散(一名柴胡梔子散),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若太陽頭痛,加羌活。

加味地黃丸,治肝腎陰虛瘡證,或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氣喘嗽,或作渴發熱,小便赤澀等證。

乾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柴胡,五味子(各另為末,等分)

白話文:

清肝散,又名柴胡梔子散,主治三焦和足少陽經風熱引起的耳內瘙癢生瘡,或流膿疼痛,或胸乳部疼痛,或寒熱交替等症狀。藥方包括柴胡、炒梔子、牡丹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炒牛蒡子、甘草等,用水煎服。若伴有太陽頭痛,可加入羌活。加味地黃丸則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瘡瘍,或耳內癢痛流膿,或眼花、痰多、氣喘、咳嗽,或口渴發熱、小便赤澀等症狀,藥方包括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柴胡、五味子等,各研成粉末,等量服用。

上將二地黃掐碎,酒拌濕杵膏,入前末和勻,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不應,用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將二地黃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與酒混合使其濕潤,再將其搗碎成膏狀。接著,將此膏與先前準備好的粉末混合並調勻,加入煉製過的蜂蜜,使丸狀藥物形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一百顆,空腹時用清水送服。若無效果,則可以改用加減八味丸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