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9)

1. 腸癰

《千金》謂:妄治必殺人。腸癰為病,小腹重而強,按之則痛,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其脈數者,小有膿也。巢云:洪數者,已有膿;脈若遲緊者,未有膿。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出膿血。

,《脈經》問曰:羽林婦病,何以知腸有膿?師曰: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敗濁,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自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則為瘀血,血下即安。丹溪云:腸癰大腸有熱,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

白話文:

《千金》中說,胡亂治療必定會要人命。腸癰發病時,小腹沉重且硬,按壓會痛,排便頻繁且像尿頻,時而發汗,時而發冷,皮膚像鎧甲般僵硬,腹部緊繃如腫脹,脈搏跳得快,說明可能有少量膿液。巢氏說,脈搏跳得又快又強,說明已經有膿液;脈搏緩慢而緊,說明還沒有膿液。病情嚴重時,腹部會脹大,翻身會有水聲,或者肚臍周圍生瘡,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或者排便帶有膿血。

《脈經》中問道:如何判斷羽林婦女腸道是否有膿液?師傅回答說:脈搏滑而快,滑則實,快則熱,滑則為榮,快則為衛,衛氣下降,榮氣上升,榮衛相交,血液濁敗,小腹脹硬,小便可能澀滯,可能自發出汗,可能發冷,說明膿液已經形成。如果脈搏緩慢而緊,則說明是瘀血,血液流下去就會好了。丹溪先生說:腸癰是大腸有熱,積聚的死血流注所致,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治療。

〔薛〕,腸癰因七情飲食所致。治法: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用大黃湯下之。脈洪數者,已有膿也,用薏苡仁湯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臍間出膿者不治。《內經》曰: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故患是者,其坐臥轉側,理宜徐緩,時少飲薄粥,及服八珍湯固其元氣,靜養調理,庶可保全其生。丹溪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曰:痛病脈當沉細,今滑數,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兩,丸梧子大,以牛皮膠溶入酒中,並水下之,餉時服盡,下膿血愈。一婦以毒藥去胎,後當臍右結一塊,痛甚則寒熱,塊與臍高一寸,痛不可按,脈洪數。謂曰:此瘀血流溢於腸外肓膜之間,聚結為癰也。遂用補氣血、行結滯、排膿之劑,三日。決一鋒針,膿血大出,內如糞狀者臭甚,病婦恐,因調氣血生肌,則內外之竅自合,不旬日而愈。呂滄洲治郡守李母龐病小腹痛,眾醫皆以為瘕聚,久藥不效。呂診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也,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隱,不敢以聞,幸出侍人語之,乃出老嫗。呂曰:苦小腸癰,以故臍下如瘕聚,今膿已成,痛迫於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嫗拜曰:誠如公言。遂用國老、將軍為嚮導,麒麟竭、琥珀之類攻之,膿自小便出,應手愈。呂又治一小兒,十二歲患內癰,腹脹臍凸而頗銳,醫欲刺臍出膿。其母不許,請呂視之,見一僧擁爐熾炭,燃銅箸一枚烈火中,瞪目視翁曰:此兒病癰,發小腸,苟舍刺臍無他法。呂諭之曰:臍神闕也,針刺所當禁,矧癰舍於內,惟當以湯丸攻之,苟如而言,必殺是子矣!僧怒趨而出。呂投透膿散一匕,明日膿自氣合潰,繼以十奇湯,下萬應膏丸而瘥。虞恆德治一人,得潮熱微似虐,但小腹右邊有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伸縮。一醫作奔豚氣治十餘日不驗,虞診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幸膿未成,猶可治,與五香連翹湯加減與之,間以蜈蚣炙黃,酒調服之,三日愈。儒醫李生,治一富家婦有疾。診之曰:腸胃間有所苦耶?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出,醫皆謂古無此證,不可治,李曰:試為籌之,若服我之藥,三日當瘳,下小丸子數十丸,煎黃耆湯下之,下膿血數升而愈。其家喜問治法?李曰:始切脈時,覺芤脈見於陽部,《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在內,所以致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耳!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薛己治通府張廷用,患之兩月餘矣,時出白膿,體倦惡寒,此邪氣去而中氣虛也。乃用托裡散兼益氣湯,徐徐呷之,又令以豬肚肺煮爛,取其湯調米粉煮,時呷半盞,後漸調理而痊。一男子裡急後重,下膿脹痛,此脾氣下陷,用排膿散、蠟礬丸而愈。後因勞役,寒熱體倦,用補中益氣湯而安。一婦人小腹脹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此瘀血凝結於內,先以神效栝蔞散二劑少愈,更以薏苡仁湯而愈。一婦人,小腹脹痛而有塊,脈芤而澀,此瘀血為患也,以四物加玄胡索、紅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劑血下而痊。一婦人小腹脹痛,大便秘澀,轉側有水聲,脈洪數,此膿瘀內潰也。以梅仁湯一劑,下瘀血,諸症悉退,再以薏苡仁湯二劑而瘥。一婦人膿成脹痛,小便不利,脈洪數,此膿毒內潰也。服太乙膏三錢,膿下甚多。更以栝蔞散、蠟礬丸,及托裡散而安。(如用雲母膏尤妙。),一婦人,產後惡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湯,下瘀血而痊。凡瘀血停滯,宜急治之,緩則腐化為膿,最為難治。若流注關節,則為敗症。

白話文:

薛氏腸癰論述

腸癰,乃因七情鬱結、飲食不節而起。

治療方法:

  • 脈象遲緩緊澀者,尚未化膿,宜用大黃湯瀉下。
  • 脈象洪大而數者,已化膿,宜用薏苡仁湯排膿。
  • 小腹疼痛,小便不利,乃膿液壅滯,可用牡丹皮散治療。

若大便或臍周出現膿液者,則無藥可治。

《內經》云:腸癰發病,不可驚恐,驚恐會導致腸道破裂而亡。故患此病者,坐臥起居皆宜緩慢,適量飲用稀粥,並服八珍湯以固護元氣,靜養調治,方可保全性命。

丹溪先生曾治一女子腹痛,百般治療無效,脈象滑數,時而發熱,腹部微緊。丹溪曰:疼痛之症,脈象應當沉細,而今滑數,此乃腸癰也。遂用雲母膏丸,以牛皮膠溶於酒水中,與丸藥一同服用,下膿血而癒。

另有一婦女因服用毒藥墮胎,之後臍右方結塊,疼痛劇烈,寒熱交替,塊狀物高出臍部一寸,疼痛難忍,脈象洪大而數。丹溪診斷曰:此乃瘀血流溢至腸外肓膜之間,積聚成癰。遂用補氣血、行結滯、排膿之藥,三日後以鋒利針刺,大量膿血流出,臭氣熏天,婦女甚為恐懼。丹溪遂用調氣血生肌藥,內外之竅自行癒合,不到十天便痊癒。

呂滄洲先生曾治郡守李母龐氏,小腹疼痛,眾醫皆以為瘕聚,久治不愈。呂先生診脈,發現少陰脈如刀刃般切手,胞門芤數,知其陰中疼痛,為小腸癰,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隱,不敢明言,請您告知侍女。侍女出,呂先生告知其母:此乃小腸癰,故臍下如瘕聚,現膿已成,疼痛迫於玉泉,將導致大小便不通,排泄時疼痛加劇。侍女聽後拜服,呂先生遂用國老、將軍等藥引導,以麒麟竭、琥珀等攻治,膿液自小便排出,應手而愈。

呂先生又治一十二歲小兒,患內癰,腹脹臍凸,醫欲刺臍排膿,其母不允,請呂先生診視。見一僧人燒炭擁爐,燃銅箸於烈火之中,瞪目看著呂先生說:此兒病癰發於小腸,若不刺臍,別無他法。呂先生告誡他:臍為神闕,針刺應當禁忌,何況癰在內部,當以湯丸攻之,若如你所言,必將殺害此子!僧人怒氣沖沖而去。呂先生服用透膿散,翌日膿液自行潰破,繼以十奇湯,服萬應膏丸而癒。

虞恆德先生曾治一人,潮熱微似瘧疾,小腹右側有一塊,大如雞卵,疼痛難忍,右腳無法伸縮。一醫以奔豚氣治十餘日無效,虞先生診其脈,左寸芤澀,右寸芤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曰:此乃大小腸之間將要生癰,幸好膿尚未成,尚可治療。遂用五香連翹湯加減服用,間以蜈蚣炙黃酒調服,三日而愈。

儒醫李生曾治一富家婦女,診斷曰:腸胃間有苦痛否?婦女曰:腸中疼痛難忍,大便從小便排出,醫皆謂古無此證,不可治,李生曰:試為籌之,若服我之藥,三日當癒,下小丸子數十丸,煎黃耆湯下之,下膿血數升而癒。其家喜問治法?李生曰:始切脈時,覺芤脈見於陽部,《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在內,所以致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耳!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

薛己先生曾治通府張廷用,患病兩個多月,時出白膿,體倦惡寒,此乃邪氣已去,中氣虛也。遂用托裡散兼益氣湯,徐徐服用,又令以豬肚肺煮爛,取其湯調米粉煮,時飲半盞,後漸漸調治而痊癒。

一男子裡急後重,下膿脹痛,此乃脾氣下陷,用排膿散、蠟礬丸而愈。後因勞役,寒熱體倦,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婦人小腹脹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此乃瘀血凝結於內,先以神效栝蔞散二劑稍癒,更以薏苡仁湯而愈。

一婦人,小腹脹痛而有塊,脈芤而澀,此乃瘀血為患也,以四物湯加玄胡索、紅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劑血下而痊癒。

一婦人小腹脹痛,大便秘澀,轉側有水聲,脈洪數,此乃膿瘀內潰也。以梅仁湯一劑,下瘀血,諸症悉退,再以薏苡仁湯二劑而癒。

一婦人膿成脹痛,小便不利,脈洪數,此乃膿毒內潰也。服太乙膏三錢,膿下甚多。更以栝蔞散、蠟礬丸,及托裡散而安。(如用雲母膏尤妙。)

一婦人,產後惡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湯,下瘀血而痊癒。

凡瘀血停滯,宜急治之,拖延則腐化為膿,最為難治。若流注關節,則為敗症。

薏苡附子散,治身甲錯腹皮急,如腹脹本無積聚,身熱脈數者。

附子(炮,二分),敗醬(五分),薏苡仁(一錢)

上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頓服,小便當下。

《三因》薏苡、附子同前,敗醬用一兩一分。每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按:此方乃辛熱之劑也,若積久陰冷所致宜用。丹溪云: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腸內有癰,積久陰冷所致,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即此方也。

白話文:

薏苡附子散治療身體僵硬、腹皮緊繃,像是肚子脹但沒有積食,身體發熱脈搏快速的症狀。方劑用附子(炮製,二分)、敗醬(五分)、薏苡仁(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用兩合水煎煮,趁熱服用,即可利尿。

《三因》中記載薏苡、附子用量同前,敗醬用一兩一分。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盞水煎煮七分,去渣,空腹服用。

此方屬於辛熱藥,適合治療積久陰寒所致的病症。丹溪認為,身體僵硬、腹皮緊繃,按壓起來像腫脹,肚子沒有積食,身體不發熱,脈搏卻很快,這是腸道內有癰疽,積久陰寒導致的,所以《金匱》中用附子溫暖,就是這個道理。

牡丹湯,治腸癰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小便如淋,時時發熱,自汗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

牡丹皮,栝蔞仁(各一錢),桃仁(去皮尖),芒硝(各二錢),大黃(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入硝再煎數沸,不拘時服。

按:此乃破血之劑也,如發熱,自汗惡寒,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脈遲者,有效。丹溪云:小腹腫痞,按之痛,小便如淋或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宜下之,當有血。此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即此方也。若無前證,恐不宜用。

白話文:

牡丹湯用於治療腸癰,症狀為小腹腫脹、按壓疼痛、小便頻密、時常發燒、自汗惡寒,脈象遲緩緊緊。若膿未形成,可服用此方,會有出血的現象。若脈象洪數,則膿已形成,不可服用此方。

亦有腹內脹痛,脈滑數,或膿已下,或後重時時而下,宜用排膿散、太乙膏、蠟礬丸及托裡藥。

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㽲痛,煩毒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桃仁(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按:此方藥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發熱,或脹滿不食,水道澀滯,產後多有此證。或月經欲行,或行後作痛尤效。

牡丹散,治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木香,當歸,川芎,官桂,桃仁(去皮,炒,各七錢半),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五錢)

白話文:

如果肚子裡脹痛,脈搏滑數,或是膿已經流出來,或者排便後總是有膿液流出,應該使用排膿散、太乙膏、蠟礬丸以及托裡藥。

薏苡仁湯可以治療腸癰引起的腹痛,患者感到煩躁不安,或者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小便排不出來,婦女產後虛熱,經常會出現這種病症。即使不是腸癰,但懷疑是腸癰,也可以服用。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桃仁各二錢。

以上藥材一起煎成一劑,用兩盅水煎至一盅,不限時間服用。

按:這個藥方藥性平和,效果很快,經常可以治療腹痛,或者發熱,或者肚子脹滿吃不下東西,排尿不暢,產後常見這些症狀。或者月經即將來潮,或者月經結束後疼痛,這個藥方效果都很好。

牡丹散可以治療腸癰寒症,肚子濕冷疼痛,經常會流膿。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木香、當歸、川芎、官桂、桃仁(去皮炒,各七錢半)、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五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梅仁湯,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

梅核仁(四十九粒,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七錢半),芒硝(二兩半),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利下膿血三兩行為度。

大黃湯,治腸癰少腹堅硬,腫大如掌而熱,按之則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如脈數,則膿已成。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飯前溫熱服用。

梅仁湯,用於治療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

梅核仁(去皮尖,四十九粒),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七錢半),芒硝(二兩半),冬瓜仁(四兩),犀角(鎊成,一兩半)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以排泄膿血三兩為宜。

大黃湯,用於治療腸癰少腹堅硬,腫大如手掌且發熱,按壓疼痛,表面顏色或紅或白,小便量少次數多,出汗怕冷,脈象遲緩緊實者,尚未化膿;如果脈象數快,則已化膿。

大黃(銼,炒),牡丹皮,硝石(研),芥子,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四聖散(一名神效栝蔞散),治腸癰癰疽,生於腦髭、背腋、孔便毒,服之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四錢,研末),沒藥(研末,三錢),乳香(研末,一錢)

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於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度。

白話文:

將大黃、牡丹皮、硝石、芥子、桃仁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除藥渣,空腹溫服,直到排泄出膿血為止,若未排泄則再服用一次。此方名為四聖散,又稱神效栝蔞散,專治腸癰、癰疽等疾病,適用於長在頭面、背腋、肛門等部位的毒瘡,服用後效果顯著。將生黃栝蔞去皮,粉草、沒藥、乳香研成粉末,以兩碗紅酒慢火煎成一碗,分為兩次服用,兩天服完,可使大便通暢,排出毒物。若病在上則飯後服用,病在下則飯前服用,毒已成膿則化為水,毒未成則從小便排出。病情嚴重則可再次服用,以退燒為止。

郭氏瑞效丸(方見腫瘍。)

雲母膏,治一切癰疽、瘡癤,折傷等證。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白芷,沒藥,赤芍藥,肉桂,當歸,鹽花,菖蒲,麒麟竭,黃耆,白芨,芎藭,木香,龍膽草,白蘞,防風,厚朴,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參,蒼朮,黃芩,乳香,附子,茯苓,良薑,合歡皮(各五錢),硝石,甘草,雲母(各四兩),桑白皮,槐枝,柳枝,柏葉,水銀(以絹勞包,待膏成以手細彈,在上名養膏母),陳皮(各二兩),清油(四十兩),黃丹(二十兩)

白話文:

郭氏瑞效丸(配方見腫瘍一節)。

雲母膏,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瘡癤、折傷等症。

配方:

蜀椒(去除眼睛和嘴巴閉合的部分,微炒),白芷,沒藥,赤芍,肉桂,當歸,鹽花,菖蒲,麒麟竭,黃耆,白芨,芎藭,木香,龍膽草,白蘞,防風,厚朴,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參,蒼朮,黃芩,乳香,附子,茯苓,良薑,合歡皮(各五錢),硝石,甘草,雲母(各四兩),桑白皮,槐枝,柳枝,柏葉,水銀(用絹布包好,待膏成後用手輕彈入藥膏中,稱為“養膏母”),陳皮(各二兩),清油(四十兩),黃丹(二十兩)。

上除雲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鹽花、黃丹八味另研外,余藥並細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藥黑色為度,去渣再熬,後入丹與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柳枝攪,滴水中成珠,不軟不硬為度,瓷器收貯,候溫,將水銀彈上。用時先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排膿散,治腸癰小腹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或時時下血。

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金銀花,白芷,穿山甲(蛤粉炒),防風,連翹,栝蔞(杵),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將雲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鹽花、黃丹八味藥材另外研磨成粉末,其他藥材則細切,放入油中浸泡七天。用文火慢煎,不斷用柳枝攪拌,待藥液沸騰後關火,沸騰穩定後再開火,如此重複三次,直到藥液呈黑色為止。濾掉藥渣,繼續熬煮,之後加入研磨好的八味藥粉,持續用槐枝或柳枝攪拌,直到藥液滴入水中成珠狀,不軟不硬為止。將藥液裝入瓷器中,待溫熱後,加入水銀。使用時先刮去水銀,可以內服或外敷,隨個人情況而定,療效甚佳。

此藥方名為「排膿散」,專治腸癰導致的小腹脹痛、脈象滑數、裡急後重或時時下血的症狀。

藥材包括:黃耆(用鹽水拌勻後炒制)、當歸(用酒拌勻)、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用蛤粉炒制)、防風、連翹、栝蔞(搗碎)、甘草(每味一錢)。

作一劑。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若膿將盡,去穿山甲、連翹,加當歸、川芎。或為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亦可。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內托神妙,不問老幼,皆可服之,無不效。最止疼痛,不動臟腑。

黃蠟(半兩,要黃色者。一方,用七錢),白礬(一兩,要通明者,細研)

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食遠,用溫白湯送下。

白話文:

準備一劑藥,用兩盅水煎煮,煎到八分滿,飯前服用。如果膿快要排完,就去除穿山甲和連翹,加入當歸和川芎。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蜜水調服。

神仙蠟礬丸可以治療腸癰內托,效果非常神奇,不論老幼,都可以服用,沒有人不見效。它最擅長止痛,而且不會損傷臟腑。

將半兩黃蠟(必須是黃色的,另一種方法是用七錢)和一兩白礬(必須是透明的,研磨成細粉)熔化在一起,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飯後服用,用溫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