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37)
卷之一 (37)
1. 內托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生地黃散,治發癰腫、熱毒疼痛,心神煩悶。
生地黃(二兩),川大黃(銼碎,炒),川升麻,地骨皮,當歸(銼,微炒),黃芩,木通,赤芍藥,黃耆,玄參,甘草(生,各一兩),赤茯苓(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阿膠飲子(《精要》)
明阿膠(炒如珠),粉草(各一兩),橘紅(半兩)
上㕮咀,分作三服,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牛膠飲,截癰疽、惡瘡、發險處,服之使毒氣不攻於內。
牛膠(通明者,四兩)
用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熔透,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能飲者以醉為度,此方活人甚多。
黃礬丸,服過一兩以上,無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傷臟腑,活人不可勝數。
白礬(一兩),黃蠟(半兩)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五十丸,溫酒送下,如未破即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則有效。能防毒氣內攻,尤能護膜,始終須服半斤。瘡愈後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即止。
一方,用明礬飛過,研細,以雞子二個取清,調礬末稀稠如糊。用無灰陳好酒,放開服之,膿未成者即消,已成膿者,從大小便出,神效,其功大勝黃礬丸。
丹溪云:阿膠飲、牛膠飲、黃礬丸,以牛皮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泄。黃礬丸,以蠟味甘淡,入大腸,有補難化。國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經。遠志酒、忍冬酒,皆有補性,歸心歸血,用之頗切。善用者,以之配入治腫瘍之散結,潰瘡之補虛,亦奏捷功。
托裡消毒散,治胃氣虛弱,或因克伐,不能潰散,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自去,新肉自生。若腐肉既潰,而新肉不能收斂屬氣虛者,四君子湯為主;屬血虛者,四物湯為主;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為主,並忌寒涼消毒之劑。
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川芎,芍藥(炒),白朮(炒),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炙),連翹(各五分)
上水煎服。
托裡散,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及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人參(氣虛者,多用之),黃耆(炒,各二錢),白朮(炒)陳皮,當歸,熟地黃(自制),芍藥(酒炒),茯苓(各一錢半)
上水煎服。
散毒飲子,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
黃耆(二兩),甘草(炙),天羅(生),山藥(炒,各一兩),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
白話文:
內托
上藥研磨成如麻豆般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的水,加七片竹葉,煎煮至一盞的量,去除藥渣。空腹溫服,早晚各服一次。
生地黃散,用於治療癰腫初起、熱毒疼痛、心煩意亂等症狀。
生地黃二兩,川大黃(銼碎,炒制),川升麻,地骨皮,當歸(銼碎,微炒),黃芩,木通,赤芍藥,黃耆,玄參,甘草(生,各一兩),赤茯苓一兩半。
以上藥物混合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盞水,加入十四片竹葉,煎煮至六分量,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阿膠飲子(出自《精要》),
阿膠(炒至如珠狀),粉草(各一兩),橘紅(半兩)。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分成三服,每次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量,去除藥渣,溫服。
牛膠飲,用於治療癰疽、惡瘡等危急病症,服用此方能防止毒氣內攻。
牛膠(透明的,四兩)。
用一碗酒,放入牛膠中,隔水加熱煮至完全熔化,攪拌均勻倒出,再浸泡在酒中。隨時飲用,能飲多少就飲多少,以醉為度。此方救活很多人。
黃礬丸,服用一兩以上,幾乎都有效。最能止痛,不傷及臟腑,救活的人數不勝數。
白礬一兩,黃蠟半兩。
將以上藥物混合製成丸劑,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至五十丸,溫酒送服。如果癰疽尚未潰破,則能使其消散;如果已經潰破,則能使其癒合。一天服用一百丸,就會有效。能防止毒氣內攻,尤其能保護瘡瘍的薄膜組織,需持續服用至半斤。瘡瘍痊癒後服用效果更好。治療蛇咬傷,可將白礬溶化,趁熱滴在傷口處,疼痛立即止息。
另一方,用明礬飛昇後研磨成細粉,取兩個雞蛋的蛋清,調和明礬粉末至糊狀。用無灰陳年好酒送服,膿尚未形成者即能消散,已成膿者,則能從大小便排出,療效神奇,其功效遠勝黃礬丸。
丹溪先生說:阿膠飲、牛膠飲、黃礬丸,因為牛皮屬金屬土,能補益肺氣,滋養大腸,增強胃氣,止瀉。黃礬丸中,黃蠟性味甘淡,入大腸,有補益難以消化的作用。國老膏用甘草解毒,促進經絡運行。遠志酒、忍冬酒,都具有補益作用,歸屬於心經和血脈,應用於此頗為合適。善於運用者,可以將這些藥物配伍到治療腫瘍的散結藥物中,或用於治療潰瘍的補虛藥物中,都能收到良好的療效。
托裡消毒散,用於治療胃氣虛弱,或因過度克伐,導致瘡瘍不能潰散者,服用後,尚未形成膿瘍者能使其消散,已成膿者則能使其潰破,腐肉自行脫落,新肉自行生長。如果腐肉已潰破,但新肉不能收斂,屬氣虛者,則以四君子湯為主;屬血虛者,則以四物湯為主;氣血俱虛者,則以十全大補湯為主,並且忌用寒涼的消毒藥物。
人參,黃耆(用鹽水拌勻,炒制),當歸(用酒拌勻),川芎,芍藥(炒制),白朮(炒制),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炙甘草),連翹(各五分)。
以上藥物水煎服。
托裡散,用於治療瘡瘍因氣血虛弱,不能發潰、收斂,以及惡寒發熱等症狀,宜用此方補益托毒。如果屬於外邪侵襲、情志內傷或多經絡錯雜導致的疾病,應當仔細分析其病因,並參照主治的藥物。如果屬於胃氣虛弱者,則應以六君子湯為主。
人參(氣虛者用量較多),黃耆(炒制,各二錢),白朮(炒制),陳皮,當歸,熟地黃(自製),芍藥(酒炒),茯苓(各一錢半)。
以上藥物水煎服。
散毒飲子,用於治療癰疽初起,腫塊尚未形成,可以消散的症狀。
黃耆二兩,甘草(炙甘草),天羅(生),山藥(炒制,各一兩),鬼腰帶葉(半兩,生長在竹籬陰濕處,石岸、絡石旁者為佳,攀附在樹木上的則無效。其藤蔓細柔,兩葉相對,葉形呈三角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