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38)
卷之一 (38)
1. 內托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酒三盞,同煎一二沸,去渣,溫服。
神效托裡散(《精要》),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赤疼痛,憎寒發熱,不問老幼、虛弱,並治之。
黃耆(去蘆),忍冬藤葉(各五兩),當歸(一兩八錢),粉草(炙,八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少頃,再進。留滓,外敷。
金銀花湯(前見。),回瘡金銀花散(見癰疽兼證痛條。)
本事黃耆散
綿黃耆(一兩),甘草(半兩),皂角刺(揀紅紫者,銼、炒黃,一兩)
細末。每服五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服。
海藏云:黃耆湯與四物相和,亦名托裡湯,血氣齊補也。
黃耆四物湯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芍藥,甘草生薑,當歸,地黃,川芎
上多加金銀花,水煎服。
內固黃耆丸(《本事》)
綿黃耆,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人真生龍腦一錢,研細,生藕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溫熟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丹溪治五八嬸,年六十歲。背上瘡,脈洪大數,午後惡寒發熱,食少。
連翹,黃耆(生三錢),人參(二錢),陳皮,茯苓(五分),甘草(炙),白朮(各一錢),縮砂仁(三錢)
分十帖,煎服。
上方皆以黃耆為君,甘草、歸參為佐,乃實內補虛之中兼托裡也。
上丹溪實內補虛法,皆以參朮、歸耆,又甚者,獨參膏。其法並見後分經條,乃散見潰瘍門,虛實寒熱條,真轉死回生之捷法也。
《元戎》:《素問》寒癰疽例,經云,腎移寒於脾,發為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發為癰腫,拘攣。又云:諸寒癰腫,此皆安生,岐伯曰:生於八風之所變也。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聖濟》云:衣服過厚,表易著寒。
所得之源,大抵如此,或發不變色,或堅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則然後變色疼痛,漸軟而成膿,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瘡口不合,變為疳漏,敗壞肌肉,侵損骨髓,以致痿痹,宜以骨碎補丸主之。(方見久漏瘡。)
李世英,患疽數日後,根腳開大,或腹疼泄瀉,手足常冷,脈沉微細,或自汗出。急用姜附之藥,甚者於臍下關元,著艾三五百壯,待手足溫,泄瀉止,飲食知味,方可為喜。
回陽湯,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或陽氣脫陷等症。
乾薑(炮),附子(炮,各二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陳皮,甘草(炙,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上酒水煎服。不應,姜附倍之。敷藥,用回陽玉龍膏。
清熱消毒散,治一切癰疽陽症,腫痛,發熱作渴。
白話文:
內托
上方所列藥方,均以黃耆為主要藥材,搭配甘草、當歸、人參等藥材,達到補益內虛、同時治療外在癰疽腫毒的效果。藥方劑量和用法各有不同,需遵照方劑說明服用。
神效托裡散:治療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等各種腫毒,症狀包括紅腫疼痛、畏寒發熱。不論老幼虛實皆可服用。
本事黃耆散:以綿黃耆、甘草、皂角刺為主藥,研磨成細末服用,並可將藥渣外敷患處。
黃耆四物湯:在此基礎上增加金銀花,水煎服用,具有補血補氣的功效。
內固黃耆丸:以綿黃耆、人參為主藥,加入龍腦,製成丸劑服用。
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六十歲婦女背上瘡瘍的藥方:此方以黃耆、人參、白朮等補氣藥為主,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
以上諸方皆以補益內虛為基礎,針對不同虛實寒熱情況,選用不同藥物。嚴重者可使用參朮膏等更強力的藥物,具體方法詳見其他相關章節。
古代醫書記載,癰疽腫毒的成因多與風寒濕邪侵襲相關,以及衣著過厚、體內虛寒等因素有關。初期可能症狀不明顯,後期則會出現紅腫疼痛、化膿等現象,嚴重者甚至會侵蝕骨髓,導致肢體痿痹。此時需服用骨碎補丸等藥物治療(方劑詳見久漏瘡)。
李世英病例:患者患疽數日,症狀加重,伴隨腹痛、腹瀉、手足冰冷等症狀,需使用溫陽散寒的藥物,例如姜附藥物,甚至需要艾灸關元穴位,待症狀緩解後方可安心。
回陽湯:治療因脾腎虛寒導致的癰疽,以及因用藥不當損傷元氣的症狀,症狀包括不腫不痛、不腐不潰、腹痛泄瀉等。
清熱消毒散:治療一切癰疽陽證,症狀包括紅腫疼痛、發熱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