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束縛敷貼用藥
凡束縛,春三日,夏二日;秋三日,冬四月。縛處用藥水泡,洗去舊藥,不可驚動損處,洗了仍用前膏敷縛。若束縛要杉木浸軟,去粗皮;竹片去黃用青,共削約手指大片,用杉木皮為正夾,竹片為副夾,疏排周匝,以小繩三度縛,縛時相度高下遠近,使損處氣血相續,有緊有寬,說見前。
二三日一次換藥敷,直要縛一個月藥,次以補損好膏貼之,亦要以杉皮夾住,令損處堅固骨老,方不夾之。其杉皮貼肉上,藥敷杉皮上,紙被貼藥上,竹片夾紙被上縛之。凡腫是血作,用熱藥水泡洗,次敷貼,等草藥一時討不及者,只用理傷膏貼最便。凡用夾,須攤藥於紙上平,兩頭要帶薄,搭頭搭得不厚,不礙肉平坦者,無高低不均之患。
若四岸高低不均,此上便有空缺不著肉處,即生疱,切記之。凡敷貼接骨等藥,疼痛不止者,可加乳香、沒藥、楓香、白芷、肉桂、南星、獨活等味,各量加些於藥中敷貼,其肉溫暖,疼痛即住。刀斧傷者,去肉桂、南星、獨活。凡換藥不可生換,用手巾打濕搭潤,逐片取脫,隨手蕩洗換藥,不可經停一時,恐生肉疱。
仍先攤藥,隨即應手換之,此大節病累遭害,切記之。凡傷重,其初麻而不痛,應拔伸捺正,或用刀取開皮,二三日後方知痛,且先勻氣血。凡被杖打,痛腫而未破者,先用稜針出血;若破者不須出血,只用撒地金錢、山薄荷、生地黃、地薄荷、豬𧰷聹葉、澤蘭葉、血見愁搗敷貼。若成杖瘡,用黑膏藥、白膏藥、紅膏藥、太乙膏、牛脂膏貼之。
凡刀斧傷者,看輕重用藥,如輕者,只用補肌散掞,重者宜用封口藥掞,緊縛住。如傷重者,外用散血膏敷貼。
白話文:
束縛敷貼用藥
各種束縛療法,春夏秋冬敷藥時間有所不同:春天三日,夏天二日,秋天三日,冬天四月。敷藥前,需用藥水浸泡患處,洗去舊藥,注意不要碰傷患處。清洗後,再用之前的藥膏敷上並包紮。如果需要使用木片來固定,則需選用杉木浸軟後去除粗皮,竹片也要去除黃色部分,只留青色部分。將杉木片和竹片削成手指般粗細,杉木片作為主要的夾板,竹片作為輔助夾板,將其交錯排列在患處周圍,用細繩三次捆綁固定。綁紮時需注意高低遠近,使受傷部位氣血暢通,鬆緊適度,方法如前所述。
每隔二三日換藥一次,持續一個月。一個月後,改用補損藥膏,同樣用杉木皮夾住,使受傷部位骨骼強健,然後才能去除夾板。藥物使用方法是:藥膏敷在杉木皮上,紙墊放在藥膏上,竹片夾在紙墊上,再用繩子綁紮固定。如果是因為瘀血腫脹,則需用熱藥水浸泡清洗,然後再敷藥。如果一時找不到需要的草藥,則直接用理傷膏最方便。使用夾板時,需將藥膏均勻平鋪在紙上,兩端要薄一些,避免藥膏過厚影響皮膚平整,造成高低不平。
如果夾板四周高低不平,則夾板與皮膚之間就會有空隙,容易起泡,務必注意。對於接骨等藥物敷貼,如果疼痛難忍,可以加入乳香、沒藥、楓香、白芷、肉桂、南星、獨活等藥物,適量添加在藥膏中,敷貼後能使患處溫暖,緩解疼痛。如果是刀斧傷,則需去除肉桂、南星、獨活。換藥時,不能直接揭掉藥膏,應用濕毛巾潤濕藥膏,然後一片片小心揭下,一邊揭下,一邊清洗患處,再換上新藥,不可耽擱時間,以免起泡。
換藥前仍需先將藥膏攤平,然後立即換藥。這是治療重症的關鍵步驟,務必牢記。如果傷勢嚴重,初期感覺麻木而不痛,則應將傷口拉正,或者用刀將皮膚劃開,二三日後才會感到疼痛,此時應先調理氣血。如果是杖傷,腫痛但未破皮的,先用針刺出血;如果已經破皮,則不必放血,只需將撒地金錢、山薄荷、生地黃、地薄荷、豬殃殃葉、澤蘭葉、血見愁搗碎敷貼。如果是杖瘡,則用黑膏藥、白膏藥、紅膏藥、太乙膏、牛脂膏敷貼。
刀斧傷的治療需根據傷勢輕重而定:輕者,只用補肌散敷貼;重者,宜用封口藥敷貼並緊縛;傷勢很重者,則需外用散血膏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