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五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9)

1. 楊梅瘡

川萆薢(一名土茯苓,俗呼冷飯糰)

每服二兩。水三盅,煎一盅半,去渣。徐徐溫服,病甚患久者,以此一味為主,而加以兼症之劑。

換肌消毒散,治時瘡,不拘初起、潰爛。

土茯苓(五錢),當歸(酒洗),白芷,皂角刺,薏苡仁(各一錢),白鮮皮,木瓜(不犯鐵器),木通,金銀花(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蠲痹消毒散,治時瘡,肢節拘攣。

薑黃,土茯苓,獨活(各五錢),白朮,當歸(各一錢五分),赤芍藥(一錢),白芷(五分)

上水煎服。

蠲毒換肌飲,治楊梅瘡。

冷飯糰(白色者,木槌打碎,四兩),上以長流水四大碗,入砂鍋內煎至三碗,入後藥:

黃栝蔞(連仁杵爛,或細切,一個),黃耆(鹽水炒,三錢),白芍藥,當歸(各一錢半),木瓜,白芷,風藤,白鮮皮,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甘草節(各一錢),漢防己(七分),鱉蝨胡麻(炒、研,二錢),金銀花(三錢),豬胰子(切碎,一兩)

上再煎至一大碗,通口頓服。胃弱者,分為二服,日三服。

又方

木瓜,牛膝(去蘆),生地黃,當歸,金銀花,貝母(以上各二錢),粉草節,五加皮,天花粉,地骨皮(以上各一錢半),鱉蝨胡麻仁(二錢半,炒香,研),白芷,大風藤(各一錢),薏苡仁(三錢,炒),柴胡(五錢),獨核肥皂子(去硬殼,七個),皂角子(七個,炒、打碎),冷飯糰(四兩,白色者,可用木槌打碎),豬胰子(二兩,切、碎),白鮮皮(一錢二分)

河水三大碗,入砂鍋內煎至一大碗。空心、上下午飢時,各一服。忌食茶、醋、牛肉、河㹠、豬肝、腸。

洗湯方

五倍子(四兩),皮硝(一兩),地骨皮(三兩,打碎),甘草(一兩五錢,作片),艾葉(二兩),蔥(十枝)

入麻布囊中。煎極濃湯一鍋,勿侵生水。先以一分滾湯乘熱熏洗,旋添熱湯,浴至汗出為度。浴時先服前煎藥一服。

點藥方

真輕粉(五分),杏仁(七粒,去皮),冰片(三釐)

三味同搗極爛,洗淨點上。

楊梅瘡丸藥方

白花蛇(四寸,酥炙),露蜂房(一杖,煅),全蠍(四枚,酒浸、蜜炙,去足螫),蜈蚣(二條,煅),龜板(一兩,酥炙),雄黃,飛丹(各一錢),槐花米,雨前細茶(各五錢),孩兒茶,辰砂(各五分,為衣),麝香(三分,同砂為衣)

上用黃米飯為丸。日進二三服,好酒送下,七日後瘡即光矣。當加樺皮灰。

發黴瘡毒方,用雄羊肉一斤,水八碗煮熟,入後藥:

川芎,大黃,蟬蛻,麻黃,威靈仙(各一兩,此味虛人不可多用),共五味,入羊肉內煎至一大碗,空心服。其羊肉任意食之,蓋被取汗,天明洗浴。只用一帖立效。

白話文:

楊梅瘡

土茯苓單方: 每次服用土茯苓(也叫土茯苓,俗稱冷飯糰)二兩,加水三盅煎至一盅半,去渣後溫服。病情嚴重或病程較長者,可單用此藥,再配合其他治療兼症的藥物。

換肌消毒散: 治療楊梅瘡,無論是初期還是潰爛期均可使用。藥物包括土茯苓、當歸(酒洗)、白芷、皂角刺、薏苡仁、白鮮皮、木瓜(不沾鐵器)、木通、金銀花、炙甘草。

蠲痹消毒散: 治療楊梅瘡及關節拘攣。藥物包括薑黃、土茯苓、獨活、白朮、當歸、赤芍藥、白芷。

蠲毒換肌飲: 治療楊梅瘡。用白色冷飯糰(用木槌敲碎)四兩,加長流水四大碗,砂鍋煎至三碗,再加入黃栝樓(連仁搗爛或切碎,一個)、黃耆(鹽水炒,三錢)、白芍藥、當歸、木瓜、白芷、風藤、白鮮皮、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甘草節、漢防己、鱉蝨胡麻(炒研,二錢)、金銀花、豬胰子(切碎,一兩),繼續煎至一大碗,一次服完。胃弱者可分二次服用,一日三次。

另一楊梅瘡方劑: 藥物包括木瓜、牛膝、生地黃、當歸、金銀花、貝母、粉草節、五加皮、天花粉、地骨皮、鱉蝨胡麻仁(炒香研)、白芷、大風藤、薏苡仁(炒)、柴胡、獨核肥皂子、皂角子、冷飯糰(白色,可用木槌打碎)、豬胰子、白鮮皮。用河水三大碗煎至一大碗,空腹及下午飢餓時各服一劑。忌食茶、醋、牛肉、河蝦、豬肝、腸。

洗湯方: 藥物包括五倍子、皮硝、地骨皮、甘草、艾葉、蔥。將藥材裝入麻布袋中煎煮成濃湯,勿加生水。先用少量滾燙藥湯熏洗患處,再逐步添加熱湯,直到出汗為止。洗浴時先服用前面提到的內服藥。

點藥方: 藥物包括輕粉、杏仁、冰片。將藥物搗爛後,洗淨後點於患處。

楊梅瘡丸藥方: 藥物包括白花蛇、露蜂房、全蠍、蜈蚣、龜板、雄黃、飛丹、槐花米、雨前細茶、孩兒茶、辰砂、麝香。用黃米飯做成藥丸,每日服用二至三次,用好酒送服。七天后瘡瘍即可痊癒。需加入樺皮灰。

發黴瘡毒方: 用雄羊肉一斤,加水八碗煮熟,再加入川芎、大黃、蟬蛻、麻黃、威靈仙(虛弱者用量不宜過多)等藥物,繼續煎至一大碗,空腹服用。羊肉可隨意食用。服用後蓋被取汗,天明洗浴。一劑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