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潰瘍
3. 大法
癰疽已破,膿出者是也。《集驗》云:癰疽既破,膿出肉腐,當用拔毒膏貼之,邪氣漸退,氣血亦虛,脈之洪數,漸宜減退,當內補托裡,必使氣血滋榮,正氣強盛,膿色鮮濃,赤腫漸收,藥宜補氣生血,秋冬微加御風寒之藥,十宣散、十全大補湯中用桂是也,氣滯加香附。如毒勢大退,氣血未復,多宜用人參、當歸、黃耆四物湯之類。
癰疽雖已見膿,根腳赤暈,反展開闊,或不痛,或大痛,此毒氣不退,金銀白芷散、十宣散,去厚朴、桂,倍人參、川歸、黃耆,加忍冬藤、連翹、犀角、栝蔞根,消毒之藥。春末夏間及秋初,宜加酒芩、黃連、黃柏、羌活,腰以下可去桔粳。見膿後須以補氣血藥為主,解毒藥助之,或不宜於補藥者,宜忍冬丸,四圍腫焮處,用毫針燒赤刺之約一米深,紅腫則縮,服藥脈得和緩為佳。
或破後不潰,瘡口堅硬者風也,用蜈蠍散敷之,或蠹肉不腐,用雄黃、輕粉敷之,大忌紅腫不退,或飲食進少,從權且調理脾胃,或兼他證,又另議藥。治腐肉不知痛癢,正黑者可去之,但不傷四畔好肉及裡面良肉,當去外之黑腐者下皆去,黃白如絮之狀,膿內有紅血絲路,又不可動。此項大膿次日必自脫落,庶免傷其良肉。
若怕刀砭,三四日必自脫落,但用刀去者,新肉易長,毒氣漸消。凡腐肉亦有少臭氣,腐敗去後則無變,四圍腐者漸漸去令淨,用長肉膏貼,間日用豬蹄湯洗,新肉長如梅李,如石榴子紅活可愛,日見堆阜,或上有白膜,皆是吉兆,若腐敗去後,下面良肉色白而平,略無紋理,亦不能如米如粟,不見漸生之意,或膿水清淡或臭,此積毒內連五臟,血氣枯竭,乃是危證。
肉不能長,氣血不榮,衛氣不護瘡,則風寒著之,用北艾黃耆湯熏洗,生肌長肉藥敷之,用乳香膏、長肉等膏貼之,或肉雖長起,色紫者,遺毒也,用地榆湯、活血散敷,追毒膏貼之,即自紅活,瘡口漸收,仍用長肉膏貼,或瘡口癢,用細茶、蔥鹽煎湯熱洗。或瘡口易收,乃氣血中熱毒,故不分消,即使長肉,必防流注之患,或更迷違,瘡口如錢大時,恐轉他證危殆。凡癰疽瘡口已收,但皮嫩未可便去膏藥。
《鬼遺方》云: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引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內發其膿汁,膿水大泄,急須托裡內補,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
其熱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氣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臟腑即止矣。(內補謂參耆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白話文:
癰疽如果已經破裂,膿液流出來,就是這種情況。《集驗方》說:癰疽破裂後,膿液流出,肌肉開始腐爛,這時應該用拔毒膏貼敷,這樣邪氣會逐漸消退,但同時氣血也會虛弱,脈象從洪數(脈搏強勁快速)會逐漸變得緩和。這時應該內服補氣血、扶正氣的藥物,使氣血充盛,正氣強壯,膿液顏色變得鮮紅濃稠,紅腫也會慢慢消退。藥物應該以補氣血為主,秋冬季節可以稍微加入一些驅風散寒的藥物,像十宣散、十全大補湯中加桂枝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氣滯不通,可以加香附。如果毒性已經大幅消退,但氣血尚未恢復,多使用人參、當歸、黃耆四物湯之類的藥方。
癰疽雖然已經有膿液,但如果根部周圍的紅暈反而擴散開來,或者不痛,或者劇痛,這表示毒氣沒有消退。可以用金銀白芷散、十宣散,但去掉厚朴和桂枝,加倍人參、川芎、黃耆,再加入忍冬藤、連翹、犀角、栝蔞根等解毒的藥材。在春夏之交和秋初,可以加入酒芩、黃連、黃柏、羌活等藥材。腰部以下的病患可以去掉桔梗。在膿液出現後,必須以補氣血的藥物為主,解毒的藥物輔助。如果體質不適合服用補藥,可以使用忍冬丸。對於周圍紅腫的地方,可以用燒紅的毫針刺入約一毫米深,這樣紅腫就會消退。服藥後脈象變得平和緩和,就表示病情好轉。
如果癰疽破裂後,瘡口卻沒有潰爛,反而變得堅硬,這通常是風邪所致,可以用蜈蠍散敷在患處。如果壞死的腐肉沒有腐爛,可以用雄黃、輕粉敷在患處。最忌諱的是紅腫不退,或者食慾不振。這時可以暫時調理脾胃功能,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則需要另外考慮用藥。對於腐肉失去知覺,呈現黑色的部分,可以將其去除,但不要傷到周圍好的肌肉和裡面健康的肌肉。應該去除外層黑色的腐肉,直到露出黃白如絮狀的組織,如果膿液中有紅色的血絲,就不要再動它了。這種大膿,隔天就會自行脫落,這樣可以避免損傷健康的肌肉。
如果害怕用刀切割,腐肉三四天也會自行脫落。但用刀去除腐肉,新肉會更容易生長,毒氣也會逐漸消散。腐肉多少會有一些臭味,腐肉去除後臭味就會消失。將周圍的腐肉慢慢清除乾淨,然後用長肉膏貼敷,隔一天用豬蹄湯清洗,新肉長得像梅子李子般,又像石榴子般紅潤可愛,並且逐漸隆起。如果表面有白膜,都是好轉的跡象。如果腐肉去除後,下面的健康肌肉呈現白色且平滑,沒有紋路,也不像米粒或小米那樣,沒有看到生長的跡象,或者膿水清澈稀薄或有臭味,這表示積毒已經深入五臟,氣血枯竭,是危險的徵兆。
如果肌肉無法生長,表示氣血不足,衛氣無法保護瘡口,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可以用北艾黃耆湯熏洗,再敷上生肌長肉的藥物,貼乳香膏、長肉膏等膏藥。如果長出來的肌肉顏色是紫色的,表示還有殘餘的毒素,可以用地榆湯、活血散敷在患處,再貼追毒膏,這樣肌肉就會變得紅潤有活力,瘡口也會逐漸癒合,接著再貼長肉膏。如果瘡口發癢,可以用細茶、蔥鹽煎湯熱敷。如果瘡口很快癒合,表示體內有熱毒,無法透過其他方式消散,即使長出新肉,也要預防流注的併發症,如果沒有及時處理,瘡口像銅錢大小的時候,可能會轉變成其他危險的疾病。一般癰疽瘡口癒合後,但皮膚還很嫩,不可以馬上除去膏藥。
《鬼遺方》說:凡是發背和癰疽,都長在背部,不論大小,有沒有疼痛感,或者發熱或不發熱,或者發冷或不發冷,只要是從小腫大到一尺以上,紅腫熱痛的,就要馬上用收斂紅腫的藥物圍住,避免擴散到中心部位。然後用抽膿聚毒散貼敷,使其毒氣向外透散,內服排膿縮毒、內托的湯藥。等到膿液成熟,根據瘡口的大小和深淺,將膿液排出。膿液大量排泄後,必須馬上內服補氣血的藥物。即使瘡口破裂後膿液不多,也要再用排膿拔毒的藥物,徹底清除毒素。之後要小心不要讓它再次腫脹,必須要疼痛停止,腫脹消退,患者自覺身體輕鬆舒適,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這時候最重要的是節制飲食。
如果熱毒很盛,或者出現口渴,大量飲用冷水或冷飲,這是毒氣侵犯心臟,導致口乾煩渴。只需使用補心氣的藥物,內服調理臟腑的藥物就能止渴。(內補的藥物是指人參、黃耆之類,排膿的藥物是指皂角刺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