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發背
或問:背發疽有幾?曰:上中下三發,俱在脊中,屬督脈。上發者,傷於肺,發於天柱骨下。中發者,傷於肝,為對心發。下發者,傷於腎,為對臍發,皆由積熱怒氣所致。初如粟米,或麻或癢,或拘急,或不痛,或大痛,初覺便宜隔蒜灸之。或汗,或下,或托,量其虛實施治。
腦發背發在上者,不可用木通,恐導虛下元故也。老弱者,尤宜戒。然三發背,總要之地,與他處不同,尤所當謹。微有痛癢,宜速治之,活命飲加羌活,紫金丹、勝金丹、奪命丹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八陣散等下之;老弱者,黃耆木香散、十全大補湯,托之。
白話文:
有人問:背部發疽有幾種?答:上中下三種,都位於脊柱,屬於督脈。上發,是由肺部受損導致,發病部位在風池穴下方。中發,是由肝臟受損導致,發病部位在心俞穴附近。下發,是由腎臟受損導致,發病部位在命門穴附近。這三種發疽都是由於積熱怒氣引起。初期,皮膚上會出現像粟米般的小疹子,可能伴隨麻癢、緊繃、無痛或劇痛。初期應盡快用隔蒜灸治療。如果患者出汗、腹瀉或腫瘤外露,需根據其虛實程度進行治療。
腦部和背部發疽在上面的部位,不可使用木通,以免損傷下元。老年人和體弱者尤其要忌用。背部三種發疽都是重要的部位,與其他部位不同,需要謹慎治療。如果出現輕微的痛癢,應及時治療。可以用活命飲加羌活,或紫金丹、勝金丹、奪命丹等藥物。體質強壯者,可用一粒金丹、八陣散等藥物治療;老年人和體弱者,可以用黃耆木香散、十全大補湯等藥物治療,以促進腫瘤外露。
《鬼遺》云:蜂疽發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絡俞,若肩髃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膿清者,可治。或問:一人年六十,背患疽,狀如蜂房,十日而平塌,寒熱痛楚殊甚,飲食少進,膨脹淋瀝何如?曰:此蜂窠發也,診其脈微而遲,四肢厥冷為不足。詢其先前過服耗氣之劑,又得暴怒,用活命飲加參耆、歸術,兼以烏藥、青皮、木香,間與紫金丹服之,起發膿潰,服十全大補湯而愈。
白話文:
《鬼遺》一書中記載:蜂疽發於髀背,起於心俞穴及心包絡俞穴,若肩髃穴二十日不開,必死。十日可針刺,疽色赤黑,膿液清澈者,可治癒。
有人問道:一位六十歲老人,背部患有蜂疽,形狀如蜂房,十日後平塌,寒熱疼痛劇烈,食慾不振,身體膨脹,尿液淋漓,該如何治療?
答曰:這是蜂窠發症,診其脈象微弱而遲緩,四肢厥冷,屬於氣血不足。詢問其病史,發現先前服用過耗損元氣的藥物,又曾暴怒傷肝,宜用活命飲,加入人參、黃芪、當歸、黃精,再加烏藥、青皮、木香,間歇服用紫金丹,以促使膿液排出潰瘍。之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則可痊癒。
特疽,發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紅赤,內隱起如椒子者死。
陰陽二氣疽,廣闊滿背,或大或小不常,腫熱脹大,十日可刺,導引出膿,不拘深淺多少,發渴體倦,十日外不見膿不治。或問:背上麻木不常,時腫時塌,忽軟忽硬,乍寒乍熱何如?曰:此名陰陽疽,由七情內乖,陰陽不和也,此證必大渴神清脈定者可治。宜活命飲加羌活,或勝金丹、奪命丹選用。
昏迷躁亂,飲食不進者死。十日得黃白膿者可治,數日無膿者死。
筋疽,髮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八日可刺,有癰在肥腸中,九十日死。
禽疽,始發者如疹,數十處如拳打之狀,發寒齒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導引膿出,即愈。或問:背忽麻木,拘急不痛,十數處肉紫色,如拳觸狀何如?曰:此名禽疽。七日內,寒熱口噤者死。急服活命飲加羌活、獨活,勝金丹、奪命丹,得汗可治無汗不治。神清脈和可治,神昏脈躁或微或代者死。漫腫不潰,宜服臺閣紫微丸。
白話文:
特疽,如果長在肺俞和肝俞穴位,二十天內不痊癒就會死亡。八天後可以針灸,如果顏色紅赤,裡面隱隱隆起像胡椒粒一樣,就會死亡。
陰陽二氣疽,會蔓延到整個背部,大小不一,腫脹發熱,十天後可以針灸,引導膿液排出,無論深淺多少,都會感到口渴乏力,十天後沒有膿液,就無法治療。有人問:背部麻木不正常,時而腫脹時而塌陷,時而柔軟時而堅硬,時而寒冷時而發熱,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這就是陰陽疽,是由於七情不順,陰陽失調引起的,這種病症如果患者口渴神志清醒脈象平穩,就能治癒。可以用活命飲加上羌活,或者勝金丹、奪命丹來治療。
昏迷躁動,不思飲食,就會死亡。十天後出現黃白色膿液,就能治癒,幾天內沒有膿液,就會死亡。
筋疽,長在夾脊兩側大筋上,顏色蒼白,八天後可以針灸,如果腸子裡有癰瘡,九十天就會死亡。
禽疽,剛開始像疹子一樣,有許多個拳頭打過的痕跡,發寒牙關緊閉,這種情況下,十四天就會死亡。十天後可以針灸,引導膿液排出,就會痊癒。有人問:背部突然麻木,拘緊不痛,有十幾個肉色發紫的拳頭觸碰過一樣的痕跡,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這就是禽疽。七天之內,寒熱口噤就會死亡。要緊急服用活命飲加上羌活、獨活,勝金丹、奪命丹,出汗就能治癒,不出汗就無法治癒。神志清醒脈象平和就能治癒,神志昏迷脈象躁動或者微弱或者代脈,就會死亡。如果腫脹不潰爛,應該服用臺閣紫微丸。
或問:背疽兩頭小,四邊散何如?曰;此名兩頭髮,又名滿天星,一名廣綿背發。因積怒蓄熱所致,活命飲加羌活,紫金丹,勝金丹。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腫高紅潤者生,低陷黑暗者死。
或問:背脅之間,三兩處發疽何如?曰:此名老鼠攢,一名遊走血脾癰。由怒氣積熱所致,多發於足少陽、足厥陰二經。宜順氣清熱之劑,服黃連解毒湯、活命飲,加黃連、梔子及服紫金丹。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黃耆木香散、內補十宣散選用。七日不見膿,黑陷及躁亂者死。
白話文:
有人問:背部的瘡瘍兩頭小,四邊散開怎麼辦?
回答:這叫做「兩頭髮」,又稱「滿天星」,也叫「廣綿背發」。這是因為積怒蓄熱造成的。可以服用活命飲,加入羌活、紫金丹、勝金丹。體質強壯的人,可以服用八陣散、一粒金丹。腫塊高聳紅潤者可以活命,低陷黑暗者就會死亡。
有人問:背部和脅肋之間,有兩三處長瘡瘍怎麼辦?
回答:這叫做「老鼠攢」,又稱「遊走血脾癰」。這是因為怒氣積熱造成的,多發生在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應該服用順氣清熱的藥物,比如黃連解毒湯、活命飲,加入黃連、梔子,也可以服用紫金丹。體質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粒金丹。年老體弱的人,可以服用黃耆木香散,並內服十宣散。如果七天不見膿,或者出現黑色陷落以及躁亂,就會死亡。
或問:背上生疽,肉色不變,麻木微癢,頑如牛領之皮,二三尺許何如?曰:此名竟體發,亦名椒眼發。由盛暑時,空腹感觸穢氣,及憤怒積鬱所致。宜活命飲加羌活,或黃連解毒湯、勝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日內未成膿宜隔蒜灸,灸而起發,神清脈和者可治,灸而不起,腹脹神昏,脈微或促或代者死,服汗劑得汗者生,無汗者死。服補劑紅潤起發知痛者生,膨脹不食,乾枯黑陷者死。
或問:背當心而痛,麻木不常,累累如彈如拳,堅硬如石,痛徹五內,遍身拘急何如?曰:此名酒毒發疽,由飢飽勞傷,炙爆、厚味所致。宜服黃連解毒湯,加羌活、乾葛,或神效消毒散、內疏黃連湯、紫金錠、勝金丹選用。神昏脈亂,大渴狂言,有妨飲食者死,二便閉結者死。有因寒變而內陷者,用托裡溫中湯。
白話文:
有人問:背上長了疽,肉色沒有變化,麻木微癢,堅硬像牛頸部的皮革一樣,面積大約二三尺,該怎麼辦?答:這叫做竟體發,也叫做椒眼發。是由於盛暑時,空腹接觸到污濁的氣息,以及生氣、憂鬱積累所導致。應該服用活命飲加羌活,或者黃連解毒湯、勝金丹、烏金散,根據情況選用。體質強壯的人,可以服用八陣散、一粒金丹。七天之內沒有化膿,就應該用隔著蒜頭灸,灸之後發出來,神志清醒、脈象和緩的就可以治癒,灸之後沒有發出來,肚子脹、神志昏迷、脈象微弱或急促或代脈的就會死亡,服用發汗藥後出汗的可以活命,不出汗的就會死亡。服用補藥後紅潤起發並且感到疼痛的可以活命,腫脹不食、乾枯黑陷的就會死亡。
有人問:背部靠近心臟的地方疼痛,麻木不穩定,一塊一塊像彈珠、拳頭一樣,堅硬如石頭,疼痛深入五臟六腑,全身拘急難受,該怎麼辦?答:這叫做酒毒發疽,是由於飢飽勞累、炙烤的食物、厚味的食物所導致。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加羌活、乾葛,或者神效消毒散、內疏黃連湯、紫金錠、勝金丹,根據情況選用。神志昏迷、脈象紊亂、口渴說話胡言亂語、影響飲食的會死亡,大小便不通的也會死亡。如果由於寒邪入侵而導致病情內陷,就用托裡溫中湯。
或問:背上細癗無數,浸淫一二尺,如湯火傷。煩躁多渴何如?曰:此丹毒發疽也,因服丹石剛劑所致,紅潤者生,紫黯者死。惡證少者,宜服黃連消毒散、勝金丹、國老膏,惡證多,神昏脈躁,膨脹嘔噦者死。
或問:背側生疽,高二寸,長尺許,狀如黃瓜,肉色不變何如?曰:此名黃瓜癰,一名肉龜。疼痛引心,四肢麻木是也,此證多不可治。急服紫金丹、勝金丹、活命飲加羌活、柴胡,及奪命丹、神仙追毒丸選用。脈微自汗譫語者死。平塌黑色者,獨姜散主之,服臺閣紫微丸。
白話文:
有人问:背上长了无数个细小的疮,蔓延了一两尺,像是被热汤火烧过一样。患者烦躁口渴,该怎么办? 医生说:这是丹毒发疽,是服用丹石这类烈性药物造成的,颜色红润的能活,颜色紫暗的就会死。如果病情轻微,应该服用黄连消毒散、胜金丹、国老膏;如果病情严重,患者神志昏迷,脉象浮躁,身体肿胀,呕吐不止,就会死。
有人问:背部侧面长了个疮,高两寸,长一尺左右,形状像黄瓜,肉色没有变化,该怎么办? 医生说:这叫做黄瓜痈,又叫做肉龟。患者会感到疼痛牵连到心口,四肢麻木,这种病症大多无法治愈。应该尽快服用紫金丹、胜金丹、活命饮,再加上羌活、柴胡,以及夺命丹、神仙追毒丸,选择合适的药物服用。如果患者脉搏微弱,自汗,神志不清,就会死。如果疮口平坦,颜色发黑,应该用独姜散治疗,并服用台阁紫微丸。
或問:第九椎兩旁,忽腫痛而無頭,寒熱大作何如?曰:此名龍疽,即中搭也。屬太陽經,由七情不和,憤怒積熱所致。壯實者,急服一粒金丹,或八陣散下之,活命飲加柴胡、羌活、黃芩,水酒各半煎服。老弱者,黃耆木香散、內補十宣散、十全大補湯選用。色赤起發潤澤者可治。色黑低陷,噁心眩暈,大便滑泄,小便如淋,譫語者死。
《鬼遺方》云:人生最可憂者,發背也,其種有五:一曰陽毒,因風熱而有,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余有陽毒,觸處蓄積,起於背脊膂之間,不問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止,腰上、滿背焮熱,如炊之狀,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後不止,止後痛不除,驀忽數日之間,復平如舊,將謂腫消,此是內攻肉陷,不可療矣。
白話文:
有人問:第九節脊椎兩側突然腫痛,沒有明顯原因,而且伴隨寒熱交替,該怎麼辦?醫生說:這叫龍疽,也就是中搭。屬於太陽經病症,是由於七情不和,憤怒積熱引起的。體質強壯的人,要立即服用一粒金丹,或用八陣散治療,再加活命飲,並加入柴胡、羌活、黃芩,水酒各半煎服。年老體弱的人,則要選用黃耆木香散、內補十宣散、十全大補湯等藥物治療。如果腫塊顏色發紅,表面光滑潤澤,是可以治癒的。但如果顏色發黑,部位低陷,伴隨噁心眩暈、大便稀溏、小便頻數如淋、神志不清等症狀,則預後不佳,很可能導致死亡。
《鬼遺方》中記載:人生最可怕的是發背,也就是背部腫痛,分為五種:第一種叫陽毒,是由於風熱引起,可能是因熱毒消渴,也可能是先患傷寒,然後又有陽毒,積聚在背部脊柱兩側,不論是哪一節椎骨,只要從兩邊夾脊開始,向上到腰部,整個背部都發紅熱,就像燒著的火一樣,顏色呈赤紫色或紅如火焰,膿毒不易形成,即使形成了也很難消退,消退之後仍然疼痛不止,突然有一天,腫塊消退,好像恢復正常,實際上是毒素已經侵入肉中,無法治療了。
二曰陰毒發背,是氣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緒不快,愔愔而痛,直應前心,心忪怔,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後,始發引攻腫,開闊難收,內積有膿,深沉遲緩未透,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宜急見膿,無膿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毒惡流滯成發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狀,漐漐漸開如湯火瘡,面色如朱,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即驚人,猶勝於陰陽二毒者,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賴有根底分明,亦須急療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臟腑久積,乘飢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熱黏滑,肥鮮熾膩,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當風取快,脾臟氣虛,不能受乘,發毒攻背兩夾脊,不問椎數,初起癰頭如小彈子,後大如拳,堅如石,痛遍四肢,加之拘急口苦舌乾,腹急大小便澀,十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及臟腑通泄,如利內急痛者,是其證也。
白話文:
所謂陰毒發背,是因為氣寒所致,初期會出現如黍米大小的疹子,伴隨情緒低落、隱隱作痛,疼痛直達心口,心神不寧,頭昏眼花,寒熱交替如同瘧疾。五七日後,疹子開始腫脹,蔓延難以控制,內部積聚膿液,深藏難以排出,需緊急使用補氣湯藥內托,同時外敷抽膿藥,以加速膿液排出。膿液排出後即能痊癒,否則難以預料。
有些人因長期服用金石煉製的藥物,毒性積聚而導致發背,初期會出現類似丹疹的紅疹,逐漸擴散如湯火灼傷,面色紅潤,心胸煩躁,口渴愛喝冷飲,瘡瘍難以癒合,一旦潰破則令人驚恐,其毒性甚至超過陰陽二毒。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解金石藥毒湯散來解毒,但前提是病情根源明確,也需及時治療才能康復。
有些人因為酒食中毒而導致發背,這種疾病并非近期所患,而是臟腑積聚已久的毒素,在飢餓疲勞時貪食,或者過量食用酒肉,飲食冷熱黏滑、肥膩厚重,食物未下咽就進行房事,不注意保暖,導致脾胃虚弱,无法承受毒素,毒素攻向背部兩側脊柱,不論是哪一節椎骨。初期癰頭如小彈子,之後會逐漸增大如拳頭,堅硬如石,疼痛遍布四肢,伴隨身體拘紧、口苦舌干、腹胀便秘,十餘日後頭面手足浮腫,臟腑功能失調,如同腸道急劇疼痛,這些就是發背的症狀。
喜方腫引,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泄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者死矣。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氣,先在臟腑。年月浸遠,氣血虛損衰弱,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痹痛深,附筋骨徹髓,按之如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七日,毒氣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泄,其反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熱疼方愈,亦宜急急追趕膿與毒氣外出,無害。
白話文:
喜方腫引,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洩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者死矣。
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氣,先在臟腑。年月浸遠,氣血虛損衰弱,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痹痛深,附筋骨徹髓,按之如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七日,毒氣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洩,其反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熱疼方愈,亦宜急急追趕膿與毒氣外出,無害。
對於腫脹問題,若情況急迫,應立即使用收縮腫塊、發穴、潰膿湯藥內服,外敷排膿水。不可過度放縱病情,否則會導致皮肉腐爛,傷及骨頭和筋絡,腫脹情況逐漸加重,最終因內邪敗壞而致死。
另外,有人不慎接觸山嵐瘴氣或背毒氣,初期腫塊呈青黑色,類似靴皮,疼痛深沈,與筋骨相連,按壓時感覺如木石,需伸長手指才能感受到疼痛。到了五到七天後,腫塊浮現,顏色轉為青白色,形狀似拳擊,伴有寒熱如瘧疾的症狀,同時有風寒之象,頭部震顫,口角歪斜,四肢冷麻,眼睛黑白比例失衡。這表示體內有邪氣交纏,應當急切地排出約三至五升的清血,隨後出現黃膿白汁,與其相合,並通過排泄清除,若不見緩解,腹脹痛感不斷,直到腫塊消褪、熱痛消失才會痊癒。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積極排除膿液和毒素,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未瘥,慎勞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催腫,猛療者生。急療者生。不諱發背者生。待膿自出,不導引者死。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生;內攻後,導引針烙者死。腫焮熱痛方盛,已前療者生;如過此後,已內攻者死。
膿成後,不出不導引,但敷藥者死。如赤白痢氣急者,是已內攻,醫療無益必死,癰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療十全死,輕腫,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節候不依法者,必死。愚執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有發背癰,有發背疽,如毒氣勇猛而發,如火焚茅,易於敗壞。初發即可如黍米粒大,三兩日漸赤引種,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麵大,即易為攻。焮熱赤引如火燒之狀,浮面漸潰爛闊開,內發腫如炊之狀,外爛皮肉如削去,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疼亦不止,發渴發逆,飲食不下,嘔吐氣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湯藥用之必愈,(陽證實也。)
白話文:
初起的腫塊,若在三天內施以灸療,則有存活的機會。若在八天內形成膿包,則需採用針、烙、導引等方法治療,有存活的可能。若病情未能痊癒,應避免過度勞累,忌口不合適的食物,控制情緒,保持心情平和,這些都有助於康復。積極促進腫塊消散,迅速治療,避免遲延,皆有助於存活。對於發背這種嚴重的情況,若能及時處理,就有存活的機會。等待膿液自行排出而不進行導引治療,則會導致死亡。若在未進行內攻(即清熱解毒)前使用針、烙、藥物或導引等方法治療,則有存活的可能;反之,若在內攻後再進行導引、針、烙等治療,則會導致死亡。當腫塊紅腫熱痛達到最高峯,且在這個階段進行治療,則有存活的機會;如果錯過這個時期,或在內攻後仍進行治療,則難以康復。
一旦腫塊形成膿包,若不進行排膿或導引,單純敷藥,則會導致死亡。對於出現紅白痢疾、氣喘等症狀,表示已經進入內攻期,此時的治療已無效,大部分情況下,癰病(淋巴結炎)的存活率為十分之五,而疽病(化膿性感染)的存活率則非常低。對於那些害怕疼痛、病情較輕的患者,若不能接受適當的治療,其結果往往是死亡。若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案,也會導致死亡。違反治療規律和方法,也會導致死亡。
「發背」、「癰」、「疽」指的是不同類型的化膿性感染。初期的腫塊可能只有米粒大小,幾天後逐漸紅腫擴散,到手掌大小,再經過五至七天,腫塊可能達到碗蓋大小,這時容易被治癒。腫塊紅腫熱痛的狀態達到頂峯時,若能及時治療,則有存活的機會;若錯過這個時期,病情惡化,則難以康復。腫塊表面開始潰爛,內部腫脹,皮膚和肉層被破壞,膿液多且腫塊不減退,疼痛持續,出現口渴、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排膿,使用能幫助排除毒素的湯藥治療,通常可以痊癒。(指陽證實症。)
其間有隻如盞面大者,此非不大,緣為毒氣深沉內虛,毒氣近膜也,此必內攻,近入臟腑。卻外入四肢,先攻頭面虛浮,後攻手面,次攻兩足面腫,名曰毒氣散入四肢。其人聲嘶氣脫,眼睛黑小,十指腫黑乾焦,不治,(陰證虛也)。
《精要》云: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者,而毒氣卻淺,此乃六腑不和為癰,其證屬陽,勢雖急而易治。若初發如粟粒,甚則如豆許,與肉俱平,或作赤色,時覺癢痛,癢時慎勿抓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其證屬陰,蓋毒氣內蓄已深,勢雖緩而難治。
始發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腫大熱痛,此為發於外,雖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陽證實也)。或身體不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後漸大,不腫不痛,低陷而壞爛,此為發於內,雖神仙無如之何,(陰證虛也。)
白話文:
當時有一隻癰疽,像盞口那麼大。這並不代表它不大,而是因為毒氣深沉,內虛,毒氣靠近皮膚表面。這必定是內攻,快要進入臟腑了。如果毒氣外散到四肢,會先侵犯頭面,造成頭面浮腫,接著侵犯手面,然後侵犯雙足面腫脹,稱為毒氣散入四肢。患者會出現聲音嘶啞、氣息微弱、眼睛黑小、十指腫黑乾燥,無法治癒,這是陰證虛弱的表現。
《精要》中記載:凡是癰疽剛開始出現,腫硬且高,而毒氣卻淺,這是六腑不和引起的癰,屬於陽證,病情雖急但容易治癒。如果剛開始像粟米一樣小,嚴重時像豆子一樣大,與肉齊平,或者呈現紅色,有時感覺癢痛,癢時要小心不要抓破,這是五臟不調引起的疽,屬於陰證,因為毒氣已經深藏在內,病情雖然緩慢但難以治癒。
一開始出現一粒像麻豆一樣大的癰疽,身體就會發熱,生疽的地方腫大、發熱、疼痛,這是從外發起的癰疽,即使像盆子一樣大,也都能治癒,這是陽證實證的表現。或者身體不發熱,自覺疲倦,生疽的地方也不發熱,幾天後才逐漸增大,不腫不痛,低陷且腐爛,這是從內發起的癰疽,即使是神仙也無能為力,這是陰證虛弱的表現。
〔薛〕,發背屬膀胱、督脈經,或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所致。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熱毒之證也為易治。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洪數而無力,陰虛之證也為難治。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若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解之。(薛又云:頭痛拘急,乃表症,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焮痛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裡散。焮痛腫硬,脈實,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裡散調補之。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倍加肉桂、參、耆。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脯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翅。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裡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薑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旬余之間見之。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散。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間見之。
白話文:
發背屬於膀胱和督脈經的病症,可能是陰虛火盛,或因過食醇酒厚味,或因鬱怒房勞所致。若腫赤疼痛劇烈,脈象洪數有力,這是熱毒的表現,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腫脹不明显,疼痛輕微,顏色黯淡,口渴,脈象洪數无力,则是阴虚的表现,治疗起來比较困难。如果沒有腫脹,没有疼痛,或肿胀的颜色黯淡,脉象微细,说明阳气虚衰,就更难治疗了。若肿痛伴有寒热,口渴,但飲食正常,則表示形氣和病氣都充盛,應先服用仙方活命飲,然後再用托裡消毒散來化解。
另外,如果出現頭痛拘急的症狀,這是表證,應該先服用人參敗毒散一到两剂,如果腫痛明顯則用金銀花散、槐花酒或神效托裡散。腫痛堅硬,脉象实,则可以用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腫硬發悶,疼痛發熱,烦躁喜冷饮,便秘,脉象沉实,則應內疏黄連湯或清凉饮。大便通畅后,如果想要化脓,可以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蠟礬丸,并外敷神異膏。
若肿胀轻微,疼痛轻微,颜色不红,食欲不振,则表示形气病气俱不足,可以用托裡散来调补。如果沒有化脓或化脓后不溃破,是阳气虚弱,要加倍使用托裡散,并加入肉桂、人参、黄芪。如果化脓后反而疼痛,或者脓液清稀,则表示气血两虚,可用八珍汤。如果出现恶寒怕冷,或者伤口不收敛,则是阳气虚弱,可以用十全大补汤。如果出现口干喜热饮,或者伤口不收敛,则是阴血虚弱,可以用四物汤加人参、黄芪。如果出现作呕欲吐,或者伤口不收敛,则是胃气虚弱,可以用六君子汤加炮姜。如果出现食少体倦,或者伤口不收敛,则是脾气虚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如果肉色发红,但伤口不收敛,则是血热,可以用四物汤加山栀、连翘。如果肉色发白,但伤口不收敛,则是脾虚,可以用四君子汤加酒炒芍药、木香。如果小便頻數,則表示腎陰虧損,可以用加減八味丸。
如果剛開始患病尚未發作,但出現寒热疼痛,口渴喜冷饮,則表示邪氣內蘊,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如果出現口乾喜熱飲,腫脹輕微,疼痛輕微,則表示元氣內虛,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食欲不振,肢體倦怠,則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薑桂。
如果患者不幸去世,可能是邪氣盛,真氣虛,导致病症無法發出,通常發生在患病后的十天左右。如果病症已經發作,則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伤口不腐溃則繼續使用托裡散。如果效果不好,要緊急溫補脾胃。如果患者不幸去世,可能是真氣虛,導致伤口無法腐溃,通常發生在患病后的二十天左右。如果伤口已经腐溃,可以用托裡散来促进肉芽生长。如果效果不好,要紧急温补脾胃。如果患者不幸去世,可能是脾氣虛,导致伤口無法收敛,通常發生在患病后的一个月左右。
外治法:初起焮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隨火而散。再不痛者,須明灸之,(謂不隔蒜)。但未潰以前,皆可灸也,更用箍藥圍之。若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處,數點尤好。間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醮烏金膏紝人瘡內,(翠青錠子尤妙)。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
而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與托裡藥,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舉塗貼。若腐肉已離好肉,宜速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更用桑柴灸之,多用托裡藥。若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焮痛者,急服大補之劑,亦用桑柴灸之。
白話文:
外治法:
初期出現紅腫疼痛或不痛,以及麻木的症狀,都是邪氣盛的表現,可以使用隔著蒜頭灸治。
- 疼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氣會隨著熱氣散去。
- 如果再不痛,則需要直接灸治,不再隔著蒜頭。
- 在瘡瘍未潰破前,都可以使用灸法,同時用藥物箍裹患處。
- 可以使用烏金膏或援生膏塗抹患處,多點幾次效果更好。
- 間隔使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天用烏金膏塗抹瘡口。
- 等到瘡口出現後,可以用紙做成捻子,蘸取烏金膏塞入瘡內,使用翠青錠子效果更佳。
- 如果有膿液被脂膜隔住,無法流出,則可以用針引導出來。
- 腐肉堵塞的,需要去除。
如果出現瘀肉腐爛,可以用豬蹄湯洗滌患處。
- 如果膿液濃稠或疼痛,飲食要正常,瘀肉會自行腐爛。
- 可以服用消毒和托裡藥物,並同時使用烏金膏和援生膏塗抹。
- 當腐肉與好肉分離後,要立即去除腐肉。
如果膿液不濃不稀,有輕微疼痛,飲食不香,瘀肉腐爛速度慢,則可以使用桑柴灸治,同時服用更多托裡藥物。
- 如果瘀肉沒有腐爛,或者膿液清稀,沒有紅腫疼痛,則需要緊急服用大補藥物,同時使用桑柴灸治。
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嘗觀患疽稍重,未成膿者,不用蒜灸之法,及膿熟不開,或待腐肉自去,多致不救。大抵氣血壯實,或毒少輕者,可假藥力或自腐潰,怯弱之人,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矣。然此證若膿已成,宜急開之,否則重者潰通臟腑,腐爛筋骨,輕者延潰良肉,難於收功,因而不斂者多矣。
大抵發背之患,其名雖多,唯陰陽二證為要,若發一頭或二頭,其形焮赤腫高,頭起疼痛,發熱為癰,屬陰易治。若初起一頭如黍,不腫不赤,悶痛煩躁,大渴便秘,寐語齘齒,四五日間,其頭無數,其瘡口各含一粟,形似蓮蓬,名蓮蓬髮,積日不潰,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或數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口共爛為一瘡,其膿內攻,色紫黯為疽,屬陰難治。脈洪滑者尚可,沉細尤難,如此惡證,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
白話文:
要治療陽氣不足、鬱積毒素的病症,必須補充陽氣,消除毒素。我觀察到一些患有癰疽的病人,病情較重,尚未化膿,如果不用蒜灸療法,等到膿液成熟又不開刀,或任由腐肉自行脫落,往往無法救治。一般來說,氣血旺盛、毒素輕微的病人,可以依靠藥物或自然潰爛來治療,但體弱的人,熱毒阻塞在內,內外不通,即使針灸也無濟於事,藥物也無法完全奏效。然而,如果膿液已經形成,就應該儘快開刀,否則病情嚴重者會潰爛穿透臟腑,腐蝕筋骨,病情輕微者也會延誤治療,導致良肉潰爛,難以癒合,因此很多病人最終無法痊癒。
總之,發背的病症,雖然名稱繁多,但主要分為陰陽兩種。如果只長一兩個瘡,形狀紅腫隆起,瘡頭疼痛,發熱,這是屬於陰性的癰,容易治療。如果一開始只長一個像小米粒大小的瘡,沒有腫脹、發紅,只是悶痛煩躁,口渴便秘,睡覺說夢話,磨牙,四五天後瘡頭越來越多,每個瘡口都含有一個像小米粒的東西,形狀像蓮蓬,叫做蓮蓬發,積日不潰,按壓會流血,八九天或幾天后,瘡頭連成一片,裡面含的東西全部流出來,互相粘連在一起,像一件衣服,揭開之後又重新粘在一起,瘡口全部爛成一個大洞,膿液內攻,顏色紫暗,這是屬於陰性的疽,難以治療。脈象洪滑的病人還有希望,脈象沉細的病人就更難治癒了。對於這種惡性的病症,只有隔蒜灸和塗抹烏金膏才能有效。
凡人背近脊並髀,皮里有筋一層,患此證者,外皮雖破難潰,以致內膿不出,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證百出,若待自潰,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兼以托裡之劑,常治此證,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以此堅物,待其自潰,豈不反傷乎?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羅謙甫治一人,年逾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痛甚。瘍醫曰:膿已成,可開發矣。病者恐,不從。三日,醫曰:不開恐生變症。遂以燔針開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症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焫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也。
白話文:
人的背部靠近脊椎和臀部的位置,皮下有一層筋,患有此病的人,即使外皮破裂也很難潰爛,導致膿液無法排出,讓人感到脹痛難受,氣血虛弱,還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如果任其自行潰爛,大多會無法挽救。必須要切開膿包,配合內服的藥物治療,才能治癒此病。即使用利刀剪開,也無法完全清除膿液,如果用堅硬的物品去硬壓,等待其自行潰爛,豈不是反倒加重傷勢嗎?如果不是氣血強健的人,根本不可能自行潰爛。
羅謙甫曾經治療一位年逾六旬的病人,冬至過後幾天,背部長了疽,已經五七天了,腫塊約有七寸長,疼痛難忍。外科醫生說:膿已經形成,可以切開了。病人害怕,不肯接受治療。三天後,醫生說:不切開恐怕會產生併發症。於是用燒過的針灸針切開膿包,膿液流出,疼痛減輕。由於切開得晚,過了兩天,果然出現併發症,病人感覺沉重如負石,發熱如燒火,疼痛加劇,脈象沉數,按之有力,這是由於飲食過於豐盛,積熱所致的變化。
邪氣酷熱,固宜以寒藥治之,時月嚴寒,復有用寒遠寒之戒!乃思《內經》云: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從證可也。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秤一兩五錢,作一服服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進前藥,其證悉除,月餘平復。虞奕侍郎,背中發小瘡,不悟,只以藥調補,數日不疼不癢,又不滋蔓,疑之,呼外醫灸二百壯,已無及。此公平生不服藥,一年來,唯覺時時手腳心熱,疾作不早治,又誤服補藥,何可久也。
蓋發背無補法,諺云:背無好瘡,但發於正中者,為真發背。(按:謂發背無補法,此非通論。然一種癡補而無通變者,又不可不知。)揚州名醫楊吉老,其術甚著。有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不聊,莫能名其為何苦。往謁之,楊曰:君熱證已極,氣血銷鑠且盡,自此三年,當以疽死,不可為也。
白話文:
天氣酷熱,當然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但冬天嚴寒時,卻要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這讓我想到《黃帝內經》中說:「有假者反之」,雖然不合時令,但只要對症下藥即可。我馬上調製了「清涼飲子」,加了黃連一兩五錢,服用後馬上就排泄暢通,疼痛減輕了七成,第二天再服用一次,症狀就完全消失了,一個月後身體就恢復正常。虞奕侍郎背上長了小瘡,沒有在意,只用藥物滋補,幾天后不痛不癢,也不擴散,以為好了,就找外醫生灸了一百多個穴位,結果已經無濟於事了。他平時很少吃藥,一年來只感覺手腳心一直發熱,病症一開始沒治療,又誤服補藥,怎麼能拖延這麼久呢?
其實背部長瘡不能用補藥,俗話說:「背無好瘡」,只不過長在正中間的才是真正的背瘡。(注:這裡說背瘡不能用補藥,並非普遍的論斷。但有一種人只會盲目進補,不懂得隨證施治,這一點必須注意。)揚州名醫楊吉老,醫術非常高明。有一位士人,看起來像是病了,精神萎靡,說不清是什麼病。去拜訪楊吉老,楊吉老說:「你熱證已經很嚴重了,氣血都快耗盡了,從現在起三年內,你將會因疽病而死,沒救了。」
士人不樂而退。聞茅山觀中一道士,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未必為人致力。士人心計交切,乃衣僮僕之衣,詣山拜之,願執役左右,道士喜留寞弟子中,誨以誦經,日夕祗事,順指如意。經兩月餘,覺其與常隸別,呼扣其所從來。士人始再拜謝過,以實告之。道士笑曰:世豈有醫不得之病?當為子脈之,又笑曰:汝便可下山,吾亦無藥與汝,但日日買好梨啖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飲之,仍食其滓,此疾自當平矣。
士人歸,謹如其戒,經一歲,復往揚州,楊醫見之,訝其顏貌腴澤,脈息和平,謂之曰:君必遇異人,不然何以至此。士人以告。楊立具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蓋自咎其術之未至也。
白話文:
一位讀書人身體不適,便辭去官職,想要尋醫。他聽說茅山觀裡有一位道士醫術高明,卻不願以醫術聞名,也不願意為人治病。讀書人絞盡腦汁,便穿著僕人的衣服,前往茅山拜訪道士。他表明願做道士的僕役,希望能得到醫治。道士很高興,留他住在自己的弟子中,教他誦經,讀書人日夜服侍道士,順從道士的指示,十分用心。
過了兩個多月,讀書人感覺自己的身體與以往不同了,便向道士詢問他的來歷。讀書人誠懇地向道士說明自己患病求醫的經過,道士笑着说:“世上哪有治不好的病?”说完,便為讀書人诊脉,然后笑着说:“你可以下山了,我沒有藥給你。你只要每天買顆好的梨吃,生梨吃完就用乾梨泡水喝,把梨渣也吃掉,你的病自然就會好了。”
讀書人回到家,依照道士的指示,每天吃梨。一年後,他前往揚州,拜訪當地名醫楊大夫。楊大夫看到讀書人容光煥發、脈象平穩,十分驚訝,說道:“你一定是遇見了奇人,不然怎麼會好得這麼快?”讀書人便將自己的經歷告訴了楊大夫。楊大夫立刻穿上正式的衣服,焚香面向茅山拜謝道士,因為他自愧醫術不如道士。
程明佑,治槐充胡嫗,年六十,疽發背,大如盂,頭如蜂窠,嘔逆咽不下,瘍醫藥之,毒雖何殺而胃寒泄。程曰:病必分陰陽虛實,胃傷於寒,令人嘔逆,溫補則榮衛充而氣血周貫,則毒隨膿出而肌肉漸生,依方投藥四五劑,咽遂下,嘔止,已癰潰體漸平。陳鬥岩治王主政,福建人,背患一癰痛甚。
發咳逆十餘日,水穀不下,脈伏如絕,醫皆不治。陳視之曰:此寒涼過甚,中氣下陷,以四君加薑桂,三進而病如失,癰亦漸愈。一男子年五十餘,形實色黑,背生紅腫,及髀骨下痛,其脈浮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生附、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生薑,六帖而消,此亦內托之意也。周評事觀患背癰,瘡口久不合,召瘍醫徐廷禮療治,恆以托裡、十宣二散與服,不效。
白話文:
程明佑醫治一位名叫槐充胡嫗的婦人,她六十歲,背上長了毒瘡,瘡口大如碗,表面像蜂窩,還伴隨嘔吐、吞嚥困難的症狀。瘍醫用藥治療,雖然毒氣有所消減,但胃寒導致腹瀉。程明佑說:「治病一定要分清陰陽虛實,她胃寒導致嘔吐,應該溫補,讓氣血充盈周流,這樣毒氣就會隨著膿液排出,肌肉慢慢再生。」他依照藥方給患者服用了四五劑藥後,患者的吞嚥困難和嘔吐症狀就消失了,瘡口也逐漸癒合。
陳鬥岩醫治一位名叫王主政的福建人,他背上長了毒瘡,疼痛難忍,咳嗽、嘔吐,已經持續十多天,飲食不進,脈象微弱幾乎消失,其他醫生都不敢治療。陳鬥岩診斷後說:「這是由於寒涼過度,導致中氣下陷,應該用四君子湯加入生薑、桂枝,服用三劑後,病症便消失,瘡口也逐漸癒合。」
還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體型壯實、面色黝黑,背上長了紅腫,並伴隨髖骨下方的疼痛,脈象浮數、洪緊,飲食也會嘔吐,時值嚴冬。醫生給他服用麻黃桂枝湯,加入酒黃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生薑,六帖藥後紅腫消退。這也是運用內托法治療的例子。
周評事患有背部毒瘡,瘡口久久不癒合,他找了瘍醫徐廷禮治療,徐廷禮一直用托裡、十宣二散等藥方,但療效不佳。
徐謂周曰:更請盛用美來共事料理,吾技窮矣。即而盛至,按脈用藥,率與徐類,但多加人參五錢,附子稍行功耳,服後兩足俱暖,自下而上,謂其子曰:今之藥,何神哉!頓覺神爽,快服之。旬日而宿口平復。
,御醫王介之之內,年四十,背疽不起,泄瀉作嘔,食少厥逆,脈息如無,屬陽氣虛寒,用大補劑加附子、薑桂而不應,再加附子二劑瀉愈甚,更以大附子一枚、薑桂各三錢,參、耆、歸、術各五錢,作一劑,腹內始熱,嘔瀉乃止,手足漸溫,脈息遂復,更用大補而潰,托裡而斂。十年後,終患脾胃虛寒而歿。
丹溪治一人,背癰徑尺,穴深而黑,急作參耆歸術膏飲之,三日略以艾芎湯洗之,氣息奄奄。然可飲食,每日作多肉餛飩,大碗與之,盡藥膏五斤,餛飩三十碗,瘡漸合,肉與餛飩,補氣之有益者也。一老人,背發疽徑尺,已與五香、十宣散數十帖,嘔逆不睡,素有淋病,急以參耆歸術膏、以牛膝湯入竹瀝飲之,淋止思食,盡藥四斤,膿自湧出而愈。
白話文:
徐醫生對周醫生說:「再麻煩您用美來一起調理,我的技術已經用盡了。」周醫生於是前來診治,把脈開藥,基本上和徐醫生開的藥方相同,只是多加了人參五錢,附子稍稍加強功效。病人服用後,雙腳都感到溫暖,從下往上蔓延,對兒子說:「今天的藥真是神奇!頓時感覺精神爽快,快點服下。」十天後,宿疾痊癒。
御醫王介之,年四十,背上長了毒瘡,無法癒合,還伴隨腹瀉、嘔吐,食慾不振,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屬於陽氣虛寒。醫生用大補方劑加附子、薑桂,但沒有效果,又加了兩劑附子,腹瀉更加嚴重。於是又用大附子一枚、薑桂各三錢,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各五錢,做成一劑藥,腹部開始發熱,嘔吐腹瀉停止,手腳逐漸溫暖,脈象也恢復正常。之後繼續用大補方劑,毒瘡化膿,內托外斂,十年後,因脾胃虛寒而亡。
丹溪先生治療一位病人,背上長了直徑一尺的癰疽,瘡口深陷且呈黑色。急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製成膏藥飲服,三天後用艾芎湯略微清洗,病人氣息奄奄一息,但還可以進食。每天吃很多肉餡餛飩,一碗接一碗,總共吃了五斤膏藥,三十碗餛飩,瘡口逐漸癒合。肉和餛飩是補氣的有效食物。一位老人,背上長了直徑一尺的疽瘡,已經服用了五香散、十宣散等藥方數十帖,仍然嘔吐、失眠,還有淋病。醫生急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製成的膏藥,加入牛膝湯和竹瀝飲,淋病停止,老人想吃東西,總共吃了四斤藥,膿液自行流出而痊癒。
,一人發背癰疽,得內托、十宣多矣,見膿嘔逆發熱,又用嘉禾散加丁香,時天熱,脈洪數有力,此潰瘍尤所忌,然形氣實,只與參膏竹瀝飲之,盡藥十五六斤,竹百餘竿而愈。後不戒口味,夏月醉坐水池中,經年餘,左脅旁生軟塊,二年後成疽,自見脈證嘔逆如前,仍服參膏等而安。
,汪石山治一老人患背癰,診視之,其脈洪緩而濡,癰腫如碗,皮肉不變,按之不甚痛,微發寒熱。乃語之曰:若在膊胛,經絡交錯,皮薄骨高之處,則難矣!今腫去胛骨下掌許,乃太陽經分,尚可治。遂用黃耆五錢,當歸、羌活、甘草節各一錢,先令以被蓋暖,藥熟熱服令微汗,寢熟腫消一暈,五服遂安。
白話文:
一位病人背上長了膿瘡,用了內托、十宣等方法治療,但膿液仍然外溢,患者還伴隨嘔吐、發熱等症狀。醫師又用嘉禾散加丁香治療,但天氣炎熱,患者脈象洪數有力,潰瘍狀況仍然不好。雖然病人體質偏實,醫師仍然給予參膏加竹瀝治療,藥物總共用掉了十五六斤,竹子也用了百餘竿,才最終痊癒。然而,病人後來沒有注意飲食,在夏季醉酒後在水池中坐了很久,一年多後左脅旁長了軟塊,兩年後發展成膿瘡,症狀與之前相似,又服用參膏等藥物才得以安然無恙。
汪石山醫治一位老年病人背部膿瘡,診斷後發現患者脈象洪緩而濡,膿瘡如同碗口大小,皮膚和肌肉沒有明顯變化,按壓時疼痛不劇烈,微微發熱。汪石山告訴病人,如果膿瘡長在肩胛骨附近,經絡交錯,皮膚薄骨骼高,則難以治療。但現在膿瘡長在肩胛骨下方的掌心處,屬於太陽經分佈區域,還有治療的機會。他用黃耆五錢,當歸、羌活、甘草節各一錢,先用被子蓋住患者,讓藥物煮熟後熱服,使患者微微出汗,睡熟後腫塊消退了一些,五劑藥物後就痊癒了。
,薛己治進士張德弘,背疽微腫微赤,飲食少思,用托裡藥膿成而潰,再用大補湯之類,肉生而斂。忽寒熱作嘔,患處復腫,其脈浮大,按之若無,形氣殊倦。薛謂之曰:此胃氣虛憊,非瘡毒也。彼云:侵晨登廁,觸穢始作,仍用補藥而斂。一人,大背患疽年餘,瘡口甚小,色黯陷下,形氣怯弱,脈浮緩而澀,此氣血虛寒也,用十全大補加附子少許,數劑而元氣漸復,卻去附子,又三十餘劑全愈。一婦年五十餘,四月初,背當心生疽如慄大,三日漸大,根盤五寸許,不腫痛,不寒熱。
薛診其脈微而沉,曰:脈病而形不病者忌也,實則痛,虛則癢,陰證陽證之所由分也,不發不治,潰而不斂亦不治,乃與大補陽氣之劑,色白而黯,瘡勢如故,至十二日,復診其脈沉,瘡勢不起,神疲食減,小便淋澀,乃與大補氣血加薑桂二劑,瘡亦不起,十五日因怒,嘔瀉並作,服大補藥一劑,瘡仍不起,薛留藥二劑而去。病者昏憒不服,或勸之省悟,依方連進七劑,十六日瘡起而潰,色紅而淡,膿亦如之。
白話文:
薛己治療進士張德弘,背部長了小腫塊,顏色微紅,食慾不振,思緒不清。薛己用瀉火藥,膿液形成並潰爛後,再用大補湯類的藥物,傷口長肉並癒合。突然出現寒熱、嘔吐,患處又腫起來,脈象浮大,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精神體力非常疲憊。薛己說這是胃氣虛弱,不是瘡毒。張德弘說,早上上廁所時,接觸到污穢之物後才開始發病,薛己便繼續用補藥治療,傷口也癒合了。
另外有一個人,背部長了疽病一年多,瘡口很小,顏色暗淡下陷,精神體力虛弱,脈象浮緩而澀,這是氣血虛寒所致。薛己用十全大補湯加少許附子,服用幾劑後,元氣漸漸恢復,便停用附子,又繼續服用三十多劑,病就好了。
還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四月初,背部靠近心臟的地方長了個疽病,像栗子一樣大,三天後逐漸擴大,根部蔓延五寸左右,沒有紅腫、疼痛,也沒有寒熱。
薛己診斷她的脈象微弱而沉,說:“脈象有病而外表沒有病的,需要忌口,實證會疼痛,虛證會癢,這是陰證和陽證的區別。不發不治,潰爛了不癒合也不治。”於是給她開了補陽氣的藥方,瘡口的顏色雖然是白色而暗淡,但病症沒有變化。到了第十二天,薛己再次診斷她的脈象,依然是沉脈,瘡病沒有好轉,精神疲憊,食慾減退,小便淋漓澀痛。於是,薛己開了補氣血的藥方,加入生薑、桂枝,服用兩劑後,瘡病仍然沒有好轉。第十五天,她因為生氣而嘔吐、腹瀉,服用了大補藥一劑,瘡病還是沒有好轉。薛己留下了兩劑藥,然後離開了。病人昏迷不醒,沒有服用藥物。有人勸她醒悟,按照藥方連續服用七劑,到了第十六天,瘡病開始潰爛,顏色紅而淡,膿液也是紅而淡。
十九日薛至,喜曰:瘡已逾險處,但元氣消鑠尚可憂,連與大補二十餘劑,五月十一日,病者因勞自汗,口乾舌強,太陽髮際、胸頂俱脹,復延薛至,診之曰:此氣血俱虛,肝膽火上炎,用變證加山梔、芍藥頓愈。但內熱少睡,手足發熱,不時霍熱,用逍遙散加山梔,熱退,復用歸脾湯,瘡乃愈。
計瘡發及斂,四十二日。內翰楊皋湖,少參史南湖之內(二條並見陽氣脫陷。),一儒者年幾六旬,仲冬,背疽初起入房,患處黑死五寸許,黯暈尺余,漫腫堅硬,背如負石,發熱作渴,小便頻數,兩耳重聽,揚手露體,神思昏憒,脈沉而細,右手為甚,便秘,二十七日計進飲食百餘碗,腹內如常,眾欲通之。薛曰: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劑六君子加薑、附、肉桂三劑,瘡始焮痛。
白話文:
薛大夫在十九日來看診,欣喜地說:「瘡傷已經過了危險期,但元氣衰弱還令人擔憂。」連續給病人開了二十多劑大補湯藥。五月十一日,病人因為勞累出汗,口乾舌燥,太陽穴、胸頂都感到脹痛,又請薛大夫來看診。薛大夫診斷後說:「這是氣血兩虛,肝膽火氣上炎導致的。」於是改變藥方,加入山梔、芍藥,病人很快就痊癒了。但病人仍然有內熱、失眠、手足發熱、時常發熱的症狀,薛大夫就用逍遙散加上山梔治療,退熱後又用歸脾湯,瘡傷終於痊癒了。
從瘡傷發作到痊癒,一共花了四十二天。內翰楊皋湖和少參史南湖都患有陽氣脫陷的症狀。另外,一位六旬儒者,在仲冬時節,背部長了瘡,患處發黑壞死,大約五寸長,周圍黯淡暈染,一尺多長,腫脹堅硬,背部像背著一塊石頭一樣沉重,發熱口渴,小便頻繁,雙耳聽力下降,揚手露體,神志昏迷,脈象沉細,右手尤甚,便秘,二十七天內吃了百多碗飯,肚子卻跟平常一樣,大家都想給他通便。薛大夫說:「這是好現象!趕緊用大劑量的六君子湯,再加上薑、附子、肉桂,連續服用三劑。」瘡傷開始紅腫疼痛。
自後空心用前藥,午後以六味丸料,加參耆,歸、術五劑:復用活命飲二劑,針出黑血甚多,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薛他往四日,神思復昏,瘡仍黑陷,飲食不進,皆以為殞。薛以參、耆、歸、術各一兩,炮附子五錢,薑、桂各二錢服之,即索飲食並鴨子二枚,自後日進前藥二劑,肉腐膿潰而愈。
,操江都憲伍松月,背瘡愈後大熱,誤為實火,用苦寒藥一鍾,寒熱益甚,欲冷水浴身,脈浮大,按之全無。薛曰:此陽氣虛浮在肌表,無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加附子,一劑即愈。一男子,背瘡不斂,焮腫發熱,小便赤澀,口乾體倦,脈洪數而無力,用參、耆、歸、朮、熟地黃、芎芍、陳皮、麥冬、五味、炙草、肉桂,補元氣,引虛火歸經,脈證益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又數劑而愈。
白話文:
從此之後,患者服用之前所用的藥物。下午服用六味丸藥,加上人參、黃耆、當歸、白術,連續服用五劑。接著又服用兩劑活命飲,針灸後流出許多黑血,少許膿血,患者背部也變得輕軟,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排便也通暢了。薛某外出四天後,患者神智再次昏迷,瘡口仍然黑陷,飲食不進,大家都以為他快要死了。薛某就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各一兩,炮附子五錢,生薑、肉桂各二錢,讓患者服用,患者立刻就想要吃東西,還吃了兩隻鴨子。從第二天開始,患者又服用之前所用的藥物兩劑,瘡口腐肉脫落,膿液排出,病就好了。
操江都憲伍松月,背瘡痊癒後,感到身體發熱,誤以為是實火,服用了一劑寒涼藥,結果寒熱症狀更加嚴重,甚至想要用冷水沐浴。脈象浮大,按之卻毫無力度。薛某說:這是陽氣虛浮在肌表,無根之火,必須趕緊服用六君湯加附子,一劑就能治癒。有一個男子,背瘡久久不癒合,紅腫發熱,小便赤澀,口乾乏力,脈象洪數無力。薛某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熟地黃、川芎、芍藥、陳皮、麥冬、五味子、炙甘草、肉桂,來補益元氣,引導虛火歸經,結果脈象症狀反而更加嚴重,說明藥力還不足以治癒。薛某又加了一劑,病情馬上減輕,之後去除肉桂,再服用幾劑藥後就痊癒了。
此證因前失補元氣故耳。憲副陳魯山年五旬,居官勤苦,勞傷元氣,先口乾舌燥,後至丙午仲夏,發背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舉之浮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餘日,腫未全起。薛曰:此屬病氣元氣虛寒,當舍時從證,朝用參、耆、薑、桂、歸、朮、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
復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妄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此肝木侮脾,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也,用十全大補兼用前藥料,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調理而痊。
白話文:
這位病患是因為之前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導致元氣不足。陳魯山先生五十歲,當官辛苦,勞損了元氣,起初感到口乾舌燥,後來到了丙午年仲夏,背上長了漫腫的毒瘡,瘡中央顏色暗沉,周圍微紅微痛,脈象浮大而按之細小,左寸脈短而右寸脈幾乎摸不到。薛大夫診斷為病氣元氣虛寒,當根據實際情況用藥,早上用人蔘、黃耆、生薑、肉桂、當歸、白朮、陳皮、半夏、甘草,溫補陽氣;晚上用加減八味丸,滋養肝腎,各服用四劑後,瘡開始化膿潰爛。但膿水稀薄,病人盜汗自汗,下午發熱,脈象浮數,於是改用八珍湯。
後來又發熱,晚上出現陽事,這是腎虛導致火氣妄動,仍用加減八味丸煎服,病症才安穩。之後因為生氣導致肝火旺盛,瘡口流出鮮血兩盞左右,左關脈弦數而右關脈弦弱,這是肝木克脾土,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造成的,於是用十全大補湯,同時配合之前的藥方,各服用兩劑後出血止住,之後繼續用之前的藥方調理,終於痊癒。
一人仲夏,疽發背,黯腫尺余,皆有小頭如鋪黍狀,四日矣,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外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二劑,其邪稍退,仍純補其氣,又將生脈散代茶飲,瘡邪大退。薛因他往,三日復視之,飲食不入,中央肉死,大便秘結,小便赤濁,曰:此間斷補藥之過也。蓋中央肉死,毒氣盛而脾氣虛,大便不通,胃氣虛而腸不能送。
小便赤濁,脾土虛而宦陷。治亦難矣,急用六君加當歸、柴胡、升麻,飲食漸進,大便自通,外用烏金膏,塗中央三寸許,四圍紅腫漸消,中央黑腐漸去,乃敷當歸膏,用地黃丸料,與前藥間服,將百劑而愈。中翰鄭朝用,背疽發熱,吐痰,飲食無味,肌肉不生,瘡出鮮血。
白話文:
一個人在仲夏時節,背上長了疽瘡,腫脹有一尺長,上面佈滿了像鋪滿小米一樣的小膿頭,已經四天了。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盛的緣故。患者外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兩劑後,邪氣稍微退去,於是繼續用補氣的藥物,並以生脈散代茶飲,瘡邪進一步消退。薛某人因為有事外出,三天後回來看病人,發現病人飲食不進,瘡中心的肉已經壞死,大便秘結,小便赤濁,就說這是間斷服用補藥造成的。因為瘡中心的肉壞死,毒氣旺盛而脾氣虛弱,導致大便不通;胃氣虛弱而腸胃無力推動食物。小便赤濁則是脾土虛弱而導致腎氣下降的緣故。
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於是緊急用六君湯加上當歸、柴胡、升麻,飲食逐漸改善,大便也自然通暢了。外用烏金膏塗抹瘡中心三寸左右,周圍的紅腫逐漸消退,中央的黑色腐肉也逐漸脫落,然後敷上當歸膏,再服用地黃丸,與之前的藥物交替服用,大約服用了一百劑藥後痊癒。中翰鄭朝用,背上長了疽瘡,發熱,吐痰,飲食無味,肌肉不能生長,瘡口流出鮮血。
薛曰:此脾氣虧損,不能攝血歸源也,法當補脾胃。彼不信,用消毒涼血,加惡寒嘔吐,始悟其言。用六君加炮薑、半夏、茯苓,數劑諸證悉退,又令用十全大補,瘡口漸斂。後因飲食稍多,泄瀉成痢,此脾胃虛寒下陷,用補中益氣,下四神丸而痢止,繼以六君子湯而瘡愈。
,封君袁懷雪,背疽發熱作渴,脈數無力,用四物加黃柏、知母、玄參、山梔、連翹、五味、麥冬、銀花,脈證漸退,又加白芷、參、耆,腐肉悉潰。因停藥且勞,熱渴仍作,乃與參、耆、歸、芷、炙草、山藥、山萸、茯苓、澤瀉、肉桂而安。又以六味地黃丸及十全大補而斂。
白話文:
薛大夫說,這是脾胃氣虛,不能收攝血液回歸心臟,應該補益脾胃。患者起初不信,用了清熱解毒、涼血的藥物,反而加重了惡寒嘔吐的症狀,才意識到薛大夫的診斷正確。於是,薛大夫用了六君湯加炮薑、半夏、茯苓,幾劑藥後,諸症都消退了。之後,薛大夫又讓患者服用十全大補湯,瘡口慢慢癒合。後來,患者因為飲食過多,又出現腹瀉並轉為痢疾,這是脾胃虛寒下陷,薛大夫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四神丸治療,痢疾止住了。接著,薛大夫再用六君子湯,瘡口終於痊癒。
袁懷雪夫人背上長了疽,發熱口渴,脈搏跳得快但无力,薛大夫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玄參、山梔、連翹、五味子、麥冬、銀花治療,脈症逐漸好轉。之後,薛大夫又加入白芷、人參、黃耆,使腐肉全部潰爛排出。由於停藥且勞累,熱渴的症狀又出現了,薛大夫便開了人參、黃耆、當歸、白芷、炙甘草、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肉桂的藥方,夫人病情穩定。之後,薛大夫再用六味地黃丸和十全大補湯,使瘡口完全癒合。
,都憲周弘岡,背患疽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弱而邪氣壅滯也,用托裡散倍用參耆,反內熱作渴,脈洪大鼓指,此虛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脈證頓退,仍用托裡而愈。若以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太僕王菂塘,初起因大勞,又用十宣散之類,加喘渴內熱,脈大無力,此陽氣自傷不能升舉,下陷於陰分而為內熱也。薛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麥門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上舍張克恭患此,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遍身作痛,欲嘔少食,晡熱內熱,惡寒畏寒。薛曰:遍身作痛,榮衛虛而不能營於肉裡也;欲嘔少食,脾胃虛寒而不能消化飲食也;內熱晡熱,陰血內虛而陽氣陷於陰分也;惡寒畏寒,陽氣虛弱而不能衛於肌膚也。此皆由脾胃之氣不足所致。
白話文:
都憲周弘岡患背部疽腫,腫瘤不破潰,脈象洪大浮,這是陽氣虛弱,邪氣阻塞所致。醫師用托裡散,並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結果患者出現內熱、口渴,脈象洪大有力,這是虛火上升。於是,醫師又在托裡散中加入肉桂,脈象和症狀很快消失,繼續服用托裡散,患者最終痊癒。如果誤認為是熱毒,而使用寒涼藥物,就會造成誤治。
太僕王菂塘,因過度勞累而生病,又使用了十宣散等寒涼藥物,導致喘、渴、內熱,脈象洪大无力,这是阳气受损,无力上升,下陷阴分而导致内热。薛醫師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酒炒芍藥、麥門冬、五味子等藥物治療,患者最终痊癒。
上舍張克恭患此病,服用和外敷的藥物都是寒涼败毒的,結果全身疼痛、想嘔吐、食慾不振、午後和夜晚出現內熱,畏寒怕冷。薛醫師診斷認為,全身疼痛是因為營衛氣虛,不能滋養肌肉;想嘔吐、食慾不振,是脾胃虛寒,不能消化食物;內熱、午後發熱是陰血內虛,陽氣下陷陰分;畏寒怕冷是陽氣虛弱,無法溫煦肌膚。這些症状都是脾胃氣虛導致的。
遂用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又以十全大補湯,腐肉漸潰,又用六君子湯加芎、歸,肌肉頓生而愈。儒者周兩峰,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湯加桔梗、貝母,少用金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復。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復傷,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而愈。上舍蔡東之患此,薛用托裡之藥而潰,瘡口尚未全斂,時值仲冬,兼咳嗽。
薛曰:瘡口未斂,脾氣虛也,咳嗽不止,肺氣虛也,法當補其母,一日與其同宴,見忌羊肉。薛曰: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最宜食之,遂每日不徹,旬余而瘡斂,嗽亦頓愈矣。憲副屠九峰,孟春患此,色黯漫腫,作渴便數,尺脈洪數,此腎水乾涸,當歿於火旺之際。不信,更用苦寒之藥;復傷元氣,以促其歿。
白話文:
病人原本症狀嚴重,醫師先用補中益氣湯,症狀逐漸減輕,之後又用十全大補湯,腐肉逐漸化膿。接著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肌肉迅速長好,病好了。
儒者周兩峰,長期心煩意悶,背上長了毒瘡,肝脈弦急,脾脈浮大,按壓時感覺微弱。醫師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桔梗、貝母,少量金銀花、白芷,兩劑藥後肝脈就恢復正常,脾脈也恢復有力。接著用活命飲兩劑,膿腫消退,但肝脈仍然弦急,雖然毒素已去除,但胃氣受損,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病才痊癒。
上舍蔡東也得了這種病,薛醫師用托裡藥物使膿腫化開,但傷口還沒完全癒合,正值寒冬,又伴隨咳嗽。
薛醫師說:「傷口癒合不了,是脾氣虛弱;咳嗽不止,是肺氣虛弱,應該補益脾肺。」有一天薛醫師和病人一起吃飯,發現病人忌諱羊肉。薛醫師說:「補益可以去除虛弱,人參、羊肉之類的食物最適合食用。」於是病人每天都吃羊肉,不到十天傷口就癒合,咳嗽也完全好了。
憲副屠九峰,在孟春時節得了這種病,面色黯淡腫脹,口渴頻尿,尺脈洪數,這是腎水乾涸,將要被火氣耗盡而亡。他不相信,繼續服用苦寒藥物,反而損傷元氣,加速死亡。
京兆柴黼庵,仲夏患之,色黯微腫,發熱煩躁,痰涎自出,小腹陰實。手足逆冷,右關浮澀,兩尺微細。薛曰:此虛寒之證也,王太僕云:大熱而不熱,是無火也,決不能起。懇求治之,遂用大溫補之藥一劑,流涎雖止,患處不起,終不能救。顧包泉老醫,年六十有五,因盛怒疽發於背,大如盂,四圍色黑,召瘍醫治之,用冷藥敷貼,敷已覺涼。約曰:七八日後,為用刀去瘀肉。
顧俟其去,曰:四圍色黑,乃血滯,更加冷藥,非其治也。乃更治熱敷藥,去舊藥敷之。覺甚癢終夜,明日色鮮紅,焮腫亦消。惟中起數十孔如蜂房,一日許,又覺噁心作噦,視一人頭如兩人頭,自診曰:此虛極證也,用參附大劑進二服,視已正矣,不數日竟愈。
白話文:
京兆府的柴黼庵,仲夏時節生病,面色暗淡微腫,發燒煩躁,口水不停地流出來,小腹陰寒實證。手腳冰冷,右關脈浮滑,兩尺脈微細。薛醫生說:「這是虛寒的症狀。」王太僕說:「身體發熱卻不熱,是沒有陽氣,肯定無法好轉。」柴黼庵懇求治療,於是薛醫生用大溫補的藥物治療了一劑,流口水雖然停止了,但病症沒有好轉,最終還是無法救治。
顧包泉是一位老醫生,六十五歲了,因為盛怒導致背上長了個大膿包,像個大盆子一樣,周圍顏色發黑。他請了外科醫生治療,醫生用冷藥敷貼,敷完就感覺涼涼的。醫生約定:「七八天後,就用刀子去除瘀肉。」
顧包泉等醫生離開後,說道:「周圍顏色發黑,是血液瘀滯,再用冷藥治療,不是正確的方法。」於是自己重新用熱敷藥物,去掉舊藥,敷在患處。他感到非常癢,整晚都睡不好,第二天患處顏色鮮紅,腫脹也消退了。只不過中間出現了許多像蜂窩一樣的孔洞。過了大約一天,他又感到噁心嘔吐,看一個人頭感覺像兩個頭一樣。他自我診斷:「這是虛極的症狀」,於是用人參附子大劑量服用兩劑,視力恢復正常了,過了幾天就完全痊癒了。
一婦因得子遲,服神仙聚寶丹,背生癰甚危。脈散大而澀,急以加減四物湯百餘帖,補其陰血,幸其質厚,易於收斂。
白話文:
一位婦女因為懷孕遲緩,服用了一種稱為「神仙聚寶丹」的藥物,結果導致背部長出腫塊,情況十分危急。她的脈象散漫且有阻滯,於是緊急使用了「加減四物湯」這種藥方,共煎煮了上百帖,用來補充她體內的陰血。由於她的身體底蘊深厚,所以恢復得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