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癰疽之源(一)

方書敘癰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搏於風冷,五,食炙爆、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總之不出於三因也。

外因者,運氣癰疽有四: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經云:少陰所至為瘡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

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郁,其病熱鬱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大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之復,病痱疹、瘡疽癰疽、痤痔。

又云:火太過曰赫羲,其病瘡疽血流。又云:火鬱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發為癰瘍,病本於心。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瘍瘡痤癰,病本於肝是也。四曰,濕邪瘡瘍。經云: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此四條,所謂天行時氣者也。《素問·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靈樞經·癰疽篇》云: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腐肉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又《生氣通天論》云: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是亦寒邪從勞汗之隙,及陽氣開闔不得其理之隙,久客之為癰腫也。所謂體虛外感,及身熱搏於風冷者也。治法則《精要》十宣散、五香湯,潔古蒼朮復煎散等,發表之劑是也。

內因者,陳無擇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治之以遠志酒、獨勝散,兼以五志相勝之理,如怒勝思之類是也。

白話文:

關於癰疽的來源,古代醫書記載有五種:一是流行性的時疫;二是情緒上的壓抑;三是身體虛弱又感受外邪;四是身體發熱時又受到風寒;五是食用燒烤油炸等燥熱食物、飲酒過量、服用丹石等熱性藥物。總之,這些都離不開外感、內傷和不內外因這三種原因。

外在因素引起的癰疽,會因為天氣的變化而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火熱之氣助長心火而導致瘡瘍。像是醫書裡說的:「少陰經所到的地方容易產生瘡疹。」又說:「少陰之氣掌管時令,熱氣從天而降,肺氣向上逆行,嚴重時會導致瘡瘍。」又說:「少陰之氣掌管時令,初春時節,寒冷開始消退,陽氣鬱積,炎熱將要來臨,身體內外都容易長瘡瘍。」又說:「少陽經所到的地方容易產生瘡瘍。」又說:「少陽之氣掌管時令,風熱交雜,太陰濕氣橫行,寒冷不時出現,人們會感到寒冷,身體外表會長出瘡瘍。」

初春時節氣候偏溫,容易在皮膚表面長瘡;第二個月火氣反被抑制,熱鬱積在身體上方,瘡瘍長在身體中間;第三個月,炎熱暑氣到來,人們容易長出膿瘡。另外,醫書說:「太陽之氣掌管時令,初春時節,氣候偏溫,皮膚容易長瘡瘍,這是正常的天氣變化,屬於病情比較輕微的。」又說:「少陰之氣掌管時令,熱邪過盛,嚴重時會導致瘡瘍。」又說:「少陰之氣掌管時令,客氣過盛,嚴重時會導致瘡瘍。」又說:「少陰之氣恢復正常時,會出現麻疹、瘡、癰疽、痔瘡等疾病。」

還說:「火氣太過旺盛叫做赫羲,會導致瘡疽出血。」又說:「火氣鬱積而爆發,人們容易長出瘡瘍、癰腫,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第二種是寒邪侵襲心臟而導致瘡瘍。像是醫書裡說的:「太陽之氣掌管時令,第三個月,寒氣流行,人們容易感到寒冷,身體內部反而會發熱,癰疽會往下發展。」又說:「太陽之氣掌管時令,寒邪過盛,血液在體內發生變化,導致癰瘍,病根在心臟。」又說:「陽明之氣掌管時令,第四個月,寒雨降臨,人們容易長出癰腫、瘡瘍。」

第三種是燥邪侵犯肝臟而導致瘡瘍。像是醫書裡說的:「木氣不足叫做委和,和正商的能量相同,會導致肢體發病、癰腫瘡瘍,這是邪氣傷害了肝臟。」又說:「陽明之氣掌管時令,燥邪過盛,人們容易長出膿瘡、痤瘡、癰腫,病根在肝臟。」第四種是濕邪導致瘡瘍。像是醫書裡說的:「太陰之氣掌管時令,濕氣會影響萬物,嚴重時背後會長癰。」又說:「太陰之氣過盛,火氣內鬱,瘡瘍長在身體內部,然後擴散到體外。」

以上四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天行時疫。《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皇帝問道:「各種癰腫、筋攣、骨痛,這些病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回答說:「這是寒氣引起的腫脹,是八種風邪變化所造成的。」皇帝又問:「應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這是四時的疾病,用剋制它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靈樞經·癰疽篇》說:「血液和營衛之氣在身體內不停地循環,向上對應天上的星宿,向下對應人體的經絡。寒邪侵入經絡中,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會不通暢,不通暢就會使衛氣聚集在那裡,無法返回,所以會形成癰腫。

寒氣會轉化為熱,熱過盛就會腐蝕肌肉,肌肉腐爛就會形成膿液,膿液不排出就會腐爛筋腱,筋腱腐爛就會傷到骨頭,骨頭受損就會導致骨髓消損,如果骨頭空洞不能排膿,血液枯竭空虛,就會導致筋骨肌肉得不到滋養,經脈也會破損,進而影響到五臟,五臟受損就會導致死亡。」《生氣通天論》說:「在勞累出汗時吹風,寒邪侵入皮膚會導致皮膚起疹子,鬱積就會形成痤瘡。」又說:「陽氣的開合功能失常,寒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背部隆起;營氣不能順利運行,逆行到肌肉紋理之間,就會產生癰腫。」

這也是寒邪從勞累出汗的毛孔,以及陽氣開合失常的縫隙侵入,長期停留在體內而導致癰腫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體虛外感,以及身體發熱時又受到風寒的情況。治療方法可以用《精要》中的十宣散、五香湯、潔古蒼朮復煎散等,這些都是可以發散外邪的藥劑。

內在因素方面,陳無擇認為,癰疽、瘰癧,不論虛實寒熱,都是因為氣機鬱滯所導致的。《黃帝內經》說:「氣停留在經絡中,與血液一起凝滯而不運行,瘀積堵塞就會形成癰疽。」並沒有說是因為熱引起的癰疽,這都是因為喜怒憂思等情緒上的鬱結所造成的。治療上可以用遠志酒、獨勝散,並採用五志相勝的原理來調理,比如用憤怒來剋制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