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癰疽之源(一)
方書敘癰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搏於風冷,五,食炙爆、飲法酒、服丹石等熱毒。總之不出於三因也。
外因者,運氣癰疽有四: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經云:少陰所至為瘡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
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郁,其病熱鬱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大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之復,病痱疹、瘡疽癰疽、痤痔。
白話文:
古籍記載,癰疽的病因主要有五種:
第一,受天行時氣影響。第二,七情鬱結於內。第三,身體虛弱,受到外邪入侵。第四,身體發熱,與風寒相搏。第五,食用炙烤爆炒的食物,飲用烈酒,服用丹石等熱毒之物。總而言之,都逃不出三因(天、地、人)的範疇。
外因方面,導致癰疽的運氣有四種:
第一,火熱之氣助長心火,形成瘡瘍。經書記載:「少陰所至為瘡疹。」又說:「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嚴重則會出現瘡瘍。」還說:「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此外,還說:「少陽所至為瘡瘍。」又說:「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
第一種氣候是太過溫熱,病症會表現在皮膚腠理的瘡瘍。第二種氣候是火熱之氣反覆鬱積,病症會表現在熱氣鬱積於上,瘡瘍發於內。第三種氣候是炎暑來臨,病症會表現在膿瘡。古籍記載:「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大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說:「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說:「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還說:「少陰之復,病痱疹、瘡疽癰疽、痤痔。」
又云:火太過曰赫羲,其病瘡疽血流。又云:火鬱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發為癰瘍,病本於心。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瘍瘡痤癰,病本於肝是也。四曰,濕邪瘡瘍。經云: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白話文:
另外有人說:火氣過盛叫做赫羲,會導致瘡疽流血。還有人說:火氣鬱結發散,百姓就會患瘡瘍癰腫,這是邪氣變化導致的嚴重病症。第二,寒邪傷心也會導致瘡瘍。經書上說:太陽主宰天上的氣運,三之氣,寒氣運行,百姓就會患寒症,反而是內熱,導致癰疽往下流膿。又有人說:太陽主宰天上的氣運,寒邪過盛,血氣在體內變化,就會發作瘡瘍,病根在心臟。還有人說:陽明主宰天上的氣運,四之氣,寒雨降臨,百姓就會患癰腫瘡瘍。
第三,燥邪傷肝也會導致瘡瘍。經書上說:木氣不足叫做委和,上商與正商相同。其病症是頭髮脫落、癰腫瘡瘍,邪氣傷肝。又有人說:陽明主宰天上的氣運,燥邪過盛,百姓就會患瘍瘡痤癰,病根在肝臟。第四,濕邪也會導致瘡瘍。經書上說:太陰主宰天上的氣運,濕氣使萬物發生變化,嚴重時會在背部長癰。又有人說:太陰氣運過盛,火氣鬱結在內,瘡瘍在體內形成,然後向外流散。
此四條,所謂天行時氣者也。《素問·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靈樞經·癰疽篇》云: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腐肉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又《生氣通天論》云: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白話文:
這四種病症,都是因為天時氣候變化引起的。《素問·脈要精微論》中,黃帝問道:癰腫、筋攣、骨痛這些病症,怎麼會發生呢?岐伯回答:這是寒氣導致的腫脹,是八風(風、寒、暑、濕、燥、火、燥、寒)變化的結果。黃帝又問:那要怎麼治療呢?岐伯說:這些都是四時之病,要用相克的原理來治療才能痊癒。《靈樞經·癰疽篇》中記載:血液和衛氣在全身循環流動,上應星宿,下應經絡。寒邪入侵經絡,就會使血液瘀滯,不通則衛氣無法回流,因此產生癰腫。
寒氣轉化為熱,熱氣過盛就會腐蝕肉體,腐肉形成膿,膿液不排出就會腐蝕筋脈,筋脈腐爛就會損傷骨骼,骨骼受損就會導致骨髓消亡,骨頭空虛,無法排泄,血液枯竭虛空,導致筋骨肌肉失去滋養,經脈破裂,毒氣熏染五臟,五臟受損,最終導致死亡。《生氣通天論》中記載:勞累出汗後遇到風寒,就會導致皮膚發白,鬱積就會長瘡。書中還說:陽氣開闔失調,寒氣乘虛而入,就會導致駝背;營氣逆行,不順肉理,就會產生癰腫。
是亦寒邪從勞汗之隙,及陽氣開闔不得其理之隙,久客之為癰腫也。所謂體虛外感,及身熱搏於風冷者也。治法則《精要》十宣散、五香湯,潔古蒼朮復煎散等,發表之劑是也。
內因者,陳無擇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治之以遠志酒、獨勝散,兼以五志相勝之理,如怒勝思之類是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寒邪趁著勞累出汗或陽氣開合失調的空隙侵入體內,久而久之就形成癰腫。也就是說,身體虛弱而受到外邪入侵,或者體內熱氣與風寒相互搏鬥所致。治療方法可以用《精要》中的十宣散、五香湯,以及潔古的蒼朮復煎散等,都是屬於發表解表類藥物。
內在原因方面,陳無擇說:癰疽、瘰癧,不論身體虛實、寒熱,都是因為氣鬱所造成。經書上說:氣滯留在經絡,與血液凝結在一起,無法正常運行,阻塞在一起就形成了癰疽。並沒有說必須由熱氣引起才能形成癰疽,而是因為喜怒憂思等情緒鬱結所導致。治療可以用遠志酒、獨勝散,並結合五志相勝的道理,例如用怒氣克制思慮等等。
不內外因者,經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更如持虛。又東方之域,魚鹽之地,其民食魚嗜咸,安其處,美其食,魚熱中,咸勝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為癰疽。又有服丹石、法酒而致者,亦膏粱之類也。李東垣曰:膏粱之變,亦是滋味過度,榮氣不從,逆於肉理,榮氣者,胃氣也。
飲食入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肺朝百脈,次及皮毛,先行腸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富貴之人,不知其節,法酒、肥羊,雜以厚味,積久大過。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而先行陽道,乃反行陰道則濕氣大勝,子令母實,火乃大旺。熱濕既盛,必來克腎,若不慎房事,損其真水,水乏則從濕氣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上及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若毒氣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
白話文:
在不涉及內外因素的情況下,經典中醫理論提到膏粱之變,即食用肥膩和精緻食物後,腳會長出大疔瘡,這就像身體虛弱一樣。在東方的地區,因為靠近海洋,居民喜愛吃魚且偏愛鹹味的食物,他們居住的地方和食物都讓他們感到舒適。然而,魚類容易導致熱氣聚集在體內,而過量的鹽分可能會導致血液凝固問題,因此當地人可能會有黑色的皮膚和較疏鬆的毛孔,他們容易患癰疽。此外,長期服用藥石、濃烈的酒類等高熱量食物也會導致膏粱之變。李東垣指出,膏粱之變實際上是因為食物的滋味過於濃厚,使得身體的營養氣質無法順暢運轉,反而逆流至皮膚組織。這裏的營養氣質指的是胃部的功能。
飲食進入胃部後,首先由脾臟進行初步消化,然後再由肺部調節,接著影響皮膚和毛髮,再經過腸道,最後進入五臟六腑,通過氣口形成脈搏。現在富裕的人們往往不知道節制,飲用濃烈的酒類和食用大量的肥肉,加上各種濃厚的調味料,長期過度攝取。這些具有濃厚味道的食物,屬於熱性的,但卻不能通過空隙直接進入陽道,反而逆向進入陰道,導致濕氣大增。這樣的情況下,會造成母氣(脾氣)過盛,火氣大旺。當熱濕之氣過盛時,就會攻擊腎臟,如果沒有適當控制房事,損傷了真水(指腎水),腎水不足就會隨著濕氣上升,導致瘡瘍多出背部及頭部,這是膏粱之變中最嚴重的情況。如果毒素從肺部或胃部出發,則是次一等的情況;如果從其他經絡出發,則又是更次一等的情況。
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更加持虛者,如持虛器以更物,則無不更矣。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如東垣治元好問,丹溪治老婦腦疽,皆因好酒,故以三黃、大黃,酒製治之,又如排膿散、當歸散之類是也。
又有盡力房室,精虛氣節之所致者,亦屬不內外因,當以補虛內托為主,亦忌用五香之藥,耗真陰而助邪熱。治之之藥,如內固黃耆湯、神效托裡散之類也。經云:五臟菀熱,癰發六腑。又云:六腑不和,留結為癰。又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肺乘肝則為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此皆臟腑之變,亦屬內因者也。
白話文:
溼熱之毒所觸及之處,無不潰爛,因此經書說膏粱之變,足以生出大疔瘡。再加上虛損的情況,就像拿著空容器去裝東西,沒有不會被裝滿的。治療大疔瘡的方法,必須瀉其榮氣。從標本來說,先受病爲本,如果不以苦寒之劑爲主導,就不能除去其痛苦和疼痛。例如東垣治療元好問,丹溪治療老年婦人的腦疽,都是因爲好酒導致,所以用三黃、大黃(需注意,這裏的大黃可能是指大黃這種藥材),酒制後治療,還有如排膿散、當歸散等類別。
又有過度房事,導致精虛氣節問題引起的,這也不屬於內外因素,應當以補虛內託爲主,也要避免使用五香之藥,以免耗損真陰並助長邪熱。治療的藥物,如內固黃耆湯、神效托里散等類別。
經書中說:五臟積熱,癰瘡發作於六腑。又說:六腑不和諧,積滯形成癰瘡。又說:各種疼痛、癢瘡,都屬於心的問題;肺乘肝則形成癰瘡;腎移寒到肝,形成癰腫伴有氣短;脾移寒到肝,形成癰腫伴有筋脈拘攣,這些都是臟腑的變化,也屬於內因導致的。
東垣曰:生氣通天論云: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陰陽應象論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是言濕氣外傷則榮氣不行,營衛者,皆營氣之所經營也,營氣者胃氣也,運氣也。榮氣為本,本逆不行,為濕氣所壞而為瘡瘍也。
膏粱之變亦是,言厚滋味過度,而使榮氣逆行,凝於經絡為瘡瘍也。此邪不在表亦不在裡,唯在其經中道病也。以上《內經》所說,俱言因營氣逆而作也。遍看諸瘡瘍論中,多言二熱相搏,熱化為膿者。有隻言熱化為膿者,有言濕氣生瘡,寒化為熱而為膿者,此皆瘡疽之源也。
宜於所見部分,用引經藥;併兼見證中,分陰證陽證,先瀉營氣是其本,本逆助火,濕熱相合,敗壞肌肉而為膿血者比治次也。宜遠取諸物以比之,一歲之中,大熱無過夏,當是時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交秋濕令大行之際也。近取諸身,熱病在身,止顯熱而不敗壞肌肉,此理明矣,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以為上工矣。
白話文:
李東垣說:《生氣通天論》中提到,營養氣血不通暢,逆行於肉體組織,就會產生癰腫。又說,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容易生出大疔瘡,讓人感到虛弱無力。《陰陽應象論》中提到,地上的濕氣侵入人體,會損害皮肉筋脈。這說明濕邪外傷會阻礙營養氣血的流通,而營衛氣血是依靠營氣運行的,營氣就是胃氣,是運化氣血的動力。營養氣血是根本,如果根本逆行不通暢,就會被濕邪破壞,形成瘡瘍。
過度食用肥甘厚味也是如此,厚重的味道會導致營養氣血逆行,凝滯在經絡中形成瘡瘍。這種病邪既不在表層也不在內裡,只在經絡中間發病。以上《內經》中所說,都是因為營氣逆行而導致的病變。觀察各種瘡瘍的論述,大多提到兩種熱邪互相搏擊,熱氣化為膿液。有的只說熱邪化為膿,有的說濕邪生瘡,寒邪化為熱而形成膿液,這些都是瘡疽的根源。
治療時,應根據所見部位,使用引經藥物;並根據患者的陰證陽證,先瀉去逆行的營氣,這是根本。營氣逆行助長火邪,濕熱結合,腐敗肌肉形成膿血,這是次要的治療目標。可以借鑒自然界的事物來理解:一年之中,最熱的季節是夏天,這個時候萬物都不會腐爛,只有在秋季濕氣盛行時,才會腐爛。同樣,人體也是如此,患熱病時,只會表現出熱症,不會腐爛肌肉,這道理很清楚。如果不能抓住根本和枝節,邪氣就不會被制服,能從一而知百的人,才能算得上是醫術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