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癰疽之別(二)

《靈樞經》云: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狀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鬼遺方》云:癰之痛只在皮膚之上,其發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兩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麵大即易治。如腫冷,發渴,發逆,治之難愈。疽發或如小癤,觸則徹心痛,四邊微起如橘皮孔,色紅赤不全變,膿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悶喘急不止。若始發腫高,五七日忽平陷者,此內攻之候也。

又云:癰疽有三等,毒氣浮淺屬腑,毒氣沉深屬臟,毒氣猛烈而行經絡,或淺或深無定。五臟六腑皆受五毒,難為調理。唯宜急切於癰發諸處,不問虛實,高腫起盛,光澤疼痛,只在皮膚之上,熱急脹滿,或有癢疼,別無惡候。初用溫藥平氣,次用排膿發穴。(治癰所謂平氣者,乃犀角飲之類。

其方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皆發表之藥也。所謂發穴者,乃棘針之類。用皂角刺為君,甘草、川芎、乳香為佐使,亦托裡之藥也。然不若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裡為穩當。)疽發諸處不拘大小,惟起在背,廣一尺、二尺、三尺,皮厚而紫黑,高腫不常,內疼如錐刺,攻擊滿悶,應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處發猶可,唯虛處及近筋骨處,若膿毒未潰,即傷爛筋骨肉損。

為疽者屬五臟,毒氣深沉,多氣伏硬堅實而不宜緩慢。治之須內實五臟外透皮膚,令軟勻和即膿透,宜用內托實臟氣之藥,排膿勻氣乃可,不比癰之毒氣浮淺也,毋作一類治之。凡一切瘡腫,始覺患起高腫,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內攻之候也,急以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填臟腑令實,最怕透膜,膜穿十無一生矣。

,婁全善云: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攻於外,故初發時自表便發熱,患處便如碗如盆,高腫而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傷也。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體或無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氣脫,眼黑眼小,十指腫黑如墨多死也。

治之之法,癰之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膿已成者速潰也。疽之初發,當以《鬼遺方》為主,補填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著而不亂,則可轉死回生,變凶為吉。今世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集驗》云: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證,而其要有二,陰陽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

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故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則皮厚、色淡、腫硬,狀如牛頸之皮而不痛。又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燥,欲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肉腐。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實煩悶。

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者其證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變為陽者其證少,不能復為陰矣,故多死。然間有生者,此醫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

觀此,則癰與疽,但有陰陽、深淺、內外、虛實之分,而無大小之別。《精要》乃謂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者,謬也。

白話文:

癰疽之別(二)

《靈樞經》說:營氣和衛氣滯留在經脈裡,就會造成血液瘀積不通,不通則衛氣也跟著不通,阻塞不通就會發熱。熱持續不斷,熱盛則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會化膿。但如果膿腫沒有深入肌膚,骨髓沒有枯竭,五臟也沒有受損,就稱為癰。如果熱邪盛烈,深入肌膚,筋髓枯竭,內連五臟,氣血衰竭,在癰腫下方,筋骨肌肉都已壞死,就稱為疽。疽的皮膚表面乾燥堅硬,像牛頸皮一樣。

癰的皮膚表面則較薄而潤澤,這是它們的區別。 《鬼遺方》說:癰的疼痛只在皮膚表面,初起時像火燒茅草一樣,一開始像黍米那麼大,三兩天就如手掌那麼大,五六天就如碗那麼大,此時較易治療。如果腫脹冰冷,口渴,呼吸困難,則難以治癒。疽的初期可能像小膿腫,觸碰則痛徹心扉,周圍微微隆起像橘子皮上的小孔,顏色紅赤不均勻,膿水不多,五六天后疼痛、胸悶、呼吸急促不止。如果腫塊一開始很高,五六天后突然消平,這是內部感染的徵兆。

又說:癰疽有三種等級,毒氣淺表屬腑,毒氣深沉屬臟,毒氣猛烈且循經絡運行,或淺或深不定。五臟六腑都可能受到毒邪侵害,難以調理。所以應當迅速治療癰腫部位,不論虛實,高腫、紅腫、疼痛,只在皮膚表面,熱痛脹滿,或有癢痛,沒有其他惡劣徵兆,初期用溫和的藥物平息氣機,然後再用藥物排出膿液,疏通經絡。(治療癰所謂平氣,就是犀角飲之類。方劑使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都是發散的藥物。所謂發穴,就是用針刺之類。用皂角刺為主藥,甘草、川芎、乳香為輔藥,也是托裡藥物。但不如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裡更穩妥。)疽的發病部位不論大小,唯獨長在背部,範圍一尺、二尺、三尺,皮膚厚而紫黑,腫脹不穩定,內部疼痛如錐刺,胸悶,四肢沉重疼痛,心前區也痛。其他部位發生還算可以,但是虛弱部位和靠近筋骨的地方,如果膿毒未潰,就會傷及筋骨,造成肌肉損傷。

疽屬於五臟病變,毒氣深沉,多數堅硬實而不宜緩慢治療。治療需要內補五臟,外透皮膚,使腫塊軟化均勻,膿液排出,宜用內托補益臟腑之藥,排出膿液,調和氣機即可,這與癰的毒氣淺表不同,不可同等治療。凡是一切瘡腫,開始感覺患處高腫,五六日突然消平,這是內部感染的徵兆,應當立即使用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益臟腑,最怕膿液穿透筋膜,筋膜穿破幾乎必死無疑。

婁全善說:癰的邪氣淺表,滯留阻塞,只在經脈之中,專攻於外,所以初發時即有發熱,患處像碗或盆一樣高腫疼痛,嚴重者即使想要下陷,因為正氣內固不願受邪,所以可能便秘,口渴,呼吸困難來抵抗,所以骨髓最終不會枯竭,五臟也不會受損。疽的邪氣深在,滯留阻塞,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所以身體可能不發熱,患處可能不腫痛,嚴重者聲音嘶啞,氣息衰弱,眼睛黑陷,十指腫脹發黑如墨,多半會死亡。

治療方法,癰的初期,應以潔古法為主,表證用發散藥物治療,裡證用瀉下藥物治療,用灸法,用藥物敷貼,膿液未形成者必定消散,膿液已形成者則迅速潰破。疽的初期,應以《鬼遺方》為主,補益臟腑,勿使下陷的邪氣蔓延,外用灸法引導邪氣透出,使有出路而不亂竄,則可以轉危為安,化凶為吉。現在外科,不分癰疽,一律宣洩熱毒,外用五香耗散其氣,內服大黃瀉其血,最終不能明白藥物使用錯誤,可惜。《集驗》說:癰疽的名稱雖然有二十多種,但其根本在於陰陽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

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所以陽證則皮膚薄、顏色紅、腫脹高,多有如針刺般的疼痛。陰證則皮膚厚、顏色淡、腫脹堅硬,像牛頸皮一樣而不痛。還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然腫脹卻虛實夾雜,顏色紅但乾燥,想痛卻沒有膿,浮腫又消退,外盛而內部肌肉腐爛。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脹卻實滿,顏色微紅而乾燥,有膿且疼痛,外觀不盛,內部卻實熱煩悶。

陽中之陰,患者多肥胖,肌肉緊實而內虛,陰中之陽,患者多消瘦,肌肉鬆弛而內實。還有陽變為陰的,是草醫涼劑用過度的緣故。陰變為陽的,是大劑量熱藥使用過猛的緣故。但是陽變為陰的症狀較多,還可恢復陽證,所以多能生存。陰變為陽的症狀較少,不能再恢復陰證,所以多死亡。間或有生存者,這是醫生偶然符合法理,百中之一而已。

由此看來,癰疽只有陰陽、深淺、內外、虛實的區別,而沒有大小的區別。《精要》說二寸到五寸為癰,五寸到一尺為疽,是錯誤的。

2. 脈法(三)

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深在裡,宜先疏通,以絕其源。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入內。脈不沉、不浮,內外證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若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

浮,腫瘍為虛,為風。潰瘍為虛,宜補。

洪,腫瘍為虛,為熱盛,宜宣熱,拔毒。年壯形實,宜下。潰瘍為邪氣盛,服藥久不退者難治。

滑,腫瘍為熱。潰瘍,為熱、為虛,為邪氣未退。

數,腫瘍為病進,為熱。數而洪者欲膿。潰瘍為難愈。數甚者,難治。

散,腫瘍為氣不收斂。潰湯為痛未退,洪、滑、大、散,難治。

芤,腫瘍為血虛。潰瘍為虛,為脈病相應。

長,腫瘍宜消退之法。潰瘍為易愈。謂長則氣治也。

牢,腫瘍為邪盛,為欲膿。潰瘍為邪氣不退。

實,腫瘍為邪氣太盛。潰瘍為邪不退,為實。緩、豁大者為虛。

弦,腫瘍為痛,為欲膿,弦、洪相搏,外緊內熱,為疽發也。潰瘍為血虛,為痛。

緊,腫瘍浮而緊,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為癰疽。潰瘍主氣血,沉澀為痛,為有外寒。

澀,腫瘍為氣實,為氣滯。潰瘍為血虛,為病脈相應。

短,腫瘍為元氣不足。潰瘍為大虛,宜補。

微,腫瘍為虛。服藥漸充者佳,潰瘍若微而勻者為虛,為病脈相應。

遲,腫瘍為寒為虛。尺遲為血少。潰瘍為虛,為氣血不能滋榮於瘡,為有外寒。

緩,腫瘍為可治,大而緩為虛。潰瘍緩而澀者愈,以其病脈相應,及胃氣充也。

沉,腫瘍為邪氣深。潰瘍為遺毒在內。寸沉為胸有痰。

伏,腫瘍為陰中伏陽邪。潰瘍為陽伏陰中,為內蝕,為流注、浸淫難治。

虛,腫瘍便宜補而內托。潰瘍膿既泄,宜大補氣血。

弱,腫瘍為元氣不足,宜內補托裡。潰瘍為病脈相應,宜補。

結,腫瘍為邪氣結。潰瘍漸勻則愈,不調則危。

促,腫瘍為熱,為病進。潰瘍為熱不減,漸進則死,漸退即生。

代,腫瘍為氣血敗壞,元氣損傷。潰瘍為元氣竭絕。

白話文:

脈法(三)

脈象沉而有力,伴隨發熱、煩躁,但體表沒有紅腫熱痛的現象,說明邪氣深入體內,應先疏通經絡,去除病根。脈象浮大而數,體表有紅腫,則應先扶正固本,防止邪氣深入。脈象不沉不浮,內外症狀均不明顯,說明病邪在經絡循行之處,應調和營衛之氣。脈象數而身體不發熱,但內有膿腫。脈象數,應該發熱卻反而畏寒,若有疼痛部位,將要化膿。如果數脈不時出現,將會生長惡瘡。

浮脈:腫瘍屬於虛證,由風邪引起;潰瘍也屬於虛證,應當補益。

洪脈:腫瘍屬於虛證,是熱盛引起的,應宣泄體內熱邪,拔除毒素。年輕力壯,體質強健者,宜用瀉下法。潰瘍是邪氣盛的表現,服藥很久卻不見好轉者,難以治療。

滑脈:腫瘍屬於熱證;潰瘍屬於熱證、虛證,邪氣尚未完全清除。

數脈:腫瘍表示病情加重,屬於熱證;數脈而洪脈,將要化膿;潰瘍難以癒合;脈象非常數,則難以治療。

散脈:腫瘍是氣機不收斂的表現;潰瘍表示疼痛尚未消退;洪、滑、大、散四種脈象同時出現,則難以治療。

芤脈:腫瘍是血虛的表現;潰瘍是虛證,與脈象相符。

長脈:腫瘍宜用消腫退熱的方法治療;潰瘍容易癒合,長脈表示氣機順暢。

牢脈:腫瘍是邪氣盛的表現,將要化膿;潰瘍是邪氣未消退的表現。

實脈:腫瘍是邪氣過盛的表現;潰瘍是邪氣未消退,屬於實證;脈象緩而大者屬虛證。

弦脈:腫瘍有疼痛感,將要化膿;弦脈與洪脈同時出現,體表緊張,內部熾熱,將要形成疽。潰瘍是血虛的表現,伴有疼痛。

緊脈:腫瘍浮而緊,伴隨發熱、畏寒,或有疼痛,是癰疽的表現;潰瘍與氣血相關,脈象沉澀伴隨疼痛,是外感寒邪的表現。

澀脈:腫瘍是氣機壅滯的表現;潰瘍是血虛的表現,與脈象相符。

短脈:腫瘍是元氣不足的表現;潰瘍是大虛的表現,應當補益。

微脈:腫瘍是虛證;服藥後逐漸充實則預後良好;潰瘍脈象微弱而勻稱,是虛證,與脈象相符。

遲脈:腫瘍是寒證和虛證的表現;尺脈遲則血虛;潰瘍是虛證,氣血不能滋養瘡瘍,是外感寒邪的表現。

緩脈:腫瘍可以治療,脈象大而緩者是虛證;潰瘍脈象緩而澀者預後良好,因為與脈象相符,且胃氣充足。

沉脈:腫瘍是邪氣深入的表現;潰瘍是毒邪留滯體內的表現;寸脈沉則胸中有痰。

伏脈:腫瘍是陰邪中夾雜陽邪的表現;潰瘍是陽邪伏於陰邪之中,是內部腐蝕,為流注、浸淫難治之症。

虛脈:腫瘍宜補益並扶正;潰瘍膿液排出後,宜大補氣血。

弱脈:腫瘍是元氣不足的表現,宜補益並扶正;潰瘍與脈象相符,宜補益。

結脈:腫瘍是邪氣凝聚的表現;潰瘍逐漸均勻則癒合,不均勻則危險。

促脈:腫瘍是熱證,病情加重;潰瘍是熱邪未減,病情加重則死亡,病情減輕則生存。

代脈:腫瘍是氣血敗壞,元氣受損的表現;潰瘍是元氣耗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