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五 (3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5)

1. 癮疹

孫真人論曰:《素問》云,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之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瘙癢,皆由於此。又有赤疹者,忽然起如蚊蟲咬,煩癢極者,重抓疹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發冷;亦有赤疹,蓋赤疹者發熱。夫風癮疹者,由邪氣客於皮膚,復遇風寒相搏,則為癮疹。

若赤疹者,由冷濕搏於肌中,風熱結成赤疹也。遇熱則極,若冷則瘥也。白疹者,由風氣搏於肌中,風冷結為白疹也,遇冷則極,或風中亦極,得晴明則瘥,著厚暖衣亦瘥也。其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則成癮疹;致身體為癢也。丹溪云:疹屬熱與痰,在肺清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疹在表者,消毒飲子、防風通聖散。在裡者,大柴胡湯、四順飲子。虛者補中益氣湯。皆同傷寒施治也。朱院君三十餘,久患癮疹,身痹而紫色,可與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為極細末。每二錢,水盞半,入薑汁令辣,煎;食前、熱飲之。

或問斑疹何如?曰:方論皆謂緣肌中有濕,若涼熱之氣所折,熱結不散則成赤疹。若因風邪所折,風熱相搏則成白疹。赤疹得熱則劇,得冷則減,蓋熱氣鬱於內,故惡熱宜冷。白疹得陰雨則甚,得晴則消,蓋熱氣散釋於外,故惡冷宜熱。熱搏於血分,其邪因併發於表則赤。若風濕搏於氣分,則氣液不行,因邪併發於表則白。

夫如是然後與治法相應,邪熱者,故惡熱而喜涼。邪濕者,故惡雨而喜晴矣。方論中又有風痘癗者,即《內經》所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又曰: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痱,即癮疹屬也。皶,㾦癗類也,此皆謂外邪郁肌肉玄府之熱者矣。然則與《內經》言少陽少陰而君相二火,客熱之勝為丹疹外發者,方論中則無有也。

故人氣、君相二火鬱發而變者,宜乎未之及耳。若此條是人氣所變之一者也。故二火鬱發出血氣之表,與外邪所郁無異。更有小兒發痘瘡之外必有出疹二次,亦是君相二火發出未盡之胎毒也。

初虞世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苦參丸(《衍義》),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相任,連腦、脛、臍、腹及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為丸如桐子大。食後溫水服二十丸,次日便愈。

《千金方》治法,白疹宜者礬石汁拭之。或煮蒴藋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以治赤疹),或煮石南汁拭之良。或水煮雞屎汁拭之。餘一切如治丹方法。俗呼為風屎,亦名風屍。盛者石南湯主之。

石南湯(《神巧方》亦名石南根飲子),治風癮疹,搔之則作瘡。風屍身癢,卒風面目腫起。

白話文:

孫真人說,《黃帝內經》提到,風邪侵入肌肉,會導致肌肉虛弱,體內真氣向外發散,又被寒氣侵襲皮膚,就會從皮膚表面和毛孔發出來,當這些邪氣在體內亂竄時,就會引起搔癢。所以會產生風疹搔癢,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種紅疹,突然出現像被蚊蟲叮咬一樣,搔癢難耐,如果用力抓,疹子就會越來越多,越抓越癢。還有一種是白疹,會讓人感到發冷;也有紅疹,讓人感到發熱。紅疹通常是因為寒濕侵入肌肉,與體內的風熱結在一起形成的。遇到熱就會更嚴重,遇到冷就會減輕。白疹則是由於風氣侵入肌肉,與風寒結在一起形成的。遇到冷就會更嚴重,有風的時候也會加重,天氣晴朗就會減輕,穿厚衣服也會好轉。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浮脈且洪大,浮脈代表風邪,洪脈代表氣盛,風邪和氣盛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癮疹,導致身體搔癢。

丹溪認為,疹子與體內的熱和痰有關,治療上要清除肺熱,降下痰液,也可以用發汗的方式將邪氣排出,有的情況也可以用瀉下的方法。

疹子在皮膚表面時,可以用消毒飲子或防風通聖散來治療。疹子在體內時,可以用大柴胡湯或四順飲子來治療。體質虛弱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這些治療方法都和治療傷寒的方法類似。朱院君三十多歲,長期患有癮疹,全身麻木且皮膚呈紫色,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加入牛蒡子,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用二錢,加半杯水,加入薑汁使其味道辛辣,煎煮後,在飯前趁熱服用。

有人問起斑疹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醫書都認為斑疹是因為體內有濕氣,如果與寒熱之氣相互作用,熱氣鬱結不散,就會形成紅疹。如果是因為風邪作用,風邪和熱邪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白疹。紅疹遇到熱會加重,遇到冷會減輕,這是因為熱氣鬱積在體內,所以怕熱,適合用涼性的方法治療。白疹遇到陰雨天會加重,遇到晴天就會消退,這是因為熱氣散發到體外,所以怕冷,適合用熱性的方法治療。熱邪如果侵入血分,邪氣就會從皮膚表面發出,形成紅疹。如果風濕侵入氣分,氣血運行不暢,邪氣也會從皮膚表面發出,形成白疹。

只有這樣才能對應正確的治療方法,邪熱導致的疾病,自然會怕熱喜歡涼。邪濕導致的疾病,自然會怕陰雨天氣喜歡晴天。醫書中還提到一種風痘癗,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出汗時遇到濕氣,就會產生痤痱」。還說「勞累出汗時遇到風寒,寒氣鬱結也會產生痤痱」,這些都屬於癮疹的範疇。皶和㾦癗也屬於這類疾病,都是因為外邪鬱結在肌肉經絡,導致熱邪產生。然而,《黃帝內經》提到少陽和少陰的君火和相火,因為外來的熱邪過盛而導致丹疹從體表發出,在醫書中卻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

所以,人體內的精氣和君相二火如果鬱積而發作,就會產生變化,這可能是醫書中沒有提到的。這個條目講述的就是因為人體精氣變化而產生的疾病。君火和相火鬱積在血氣的表面,與外邪鬱結所引起的疾病沒有什麼不同。還有小兒在長過痘瘡之後,一定會發疹兩次,這也是君火和相火發出體內還未排乾淨的胎毒。

初虞世治療皮膚風熱,導致全身長滿癮疹。用牛蒡子和浮萍等量,用薄荷湯調服二錢,每天服用兩次。

《衍義》中提到了一個叫做苦參丸的藥方,有人患病全身發熱,長出細小的疹子,搔癢疼痛難忍,甚至連頭部、小腿、肚臍、腹部和私密處都是如此,而且痰液很多,晚上無法入睡。

用苦參粉一兩,皂角二兩,加水一升揉搓過濾取汁,用銀製器皿熬成膏狀,再和苦參粉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用溫水服用二十丸,第二天病就好了。

《千金方》中的治療方法是,如果是白疹,可以用明礬汁擦拭。或者將蒴藋煮開,加入少量酒,用來洗浴效果也很好。(姚氏認為,這是用來治療紅疹的)也可以用石南汁擦拭效果很好。或者用水煮雞糞汁擦拭。其它的治療方法都和治療丹毒的方法一樣。民間稱這種病為風屎,也叫風屍。病情嚴重的人,可以用石南湯來治療。

《神巧方》中記載了石南湯(也叫石南根飲子),用於治療風癮疹,這種病搔抓之後就會變成瘡。還可以用來治療風屍導致的全身搔癢,以及突然發作的面目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