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9)

1. 禁忌(十五)

仲景云: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痙。(發汗為大汗出,非謂諸托裡之藥,輕輕表散也。)

〔丹〕,排膿內補十宣散,若用之於些少癰疽與冬月,儘可助內托之功,若於冬月腫瘍用之,亦可轉重就輕,移深為淺,若潰瘍與夏月用之,其桂樸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耆,難為倚仗。比見世人用此方者,不分癰疽冬夏,無經絡無先後,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危哉!又云:內補十宣散,瀉衛燥血藥太多,止可用於輕小證候,虛之甚者,恐難倚仗。

《精要》云:內托散一日至三日之內,進十數服,治毒氣攻衝臟腑,名護心散,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若不因丹石而發,恐非必用之劑,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證備者,體重者,綠豆雖補,將有不勝重任之患矣。

〔丹〕,夫外施敷貼,正與發表之意同。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冷則斂。向見鄭經歷,性嗜酒與煎爆,年五十餘,忽春末夏初,在額絲竹空穴,湧出一角,長短大小,如雞距稍堅。求予治。予曰:此非膏粱所致而何?宜斷厚味,先解食毒。針灸以開泄壅滯,未易治也,此少陽經所過,氣多血少者。鄭以憚煩,召他醫以大黃、朴硝、腦子等,冷藥罨之。一夕,豁開如醬蚶,徑三寸,一二日後,血自蚶中濺出,高數尺而死。此冷藥外逼,熱鬱不得發,宜其發之暴如此也。李世英:疽不熱不痛屬陰,切不可用冷藥敷貼,恐逼毒氣入內。

〔薛〕,《內經》云: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留結為癰。又云:形傷痛,氣傷腫。此則臟腑不和,瘡發於外也明矣。塗貼寒涼,豈能調和臟腑,宣通氣血耶!設使腫痛熱渴,脈滑數而有力屬純陽,宜內用濟陰丹,外用益陽散,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若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潰不潰,似赤不赤,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陽半陰,宜內用沖和湯,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脈洪大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宜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丹溪先生云:敷貼之劑,應酬輕小熱證耳,若不辨其陰證、陽證之所由分,而妄敷寒涼之劑,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況運氣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潰,新肉得寒而不生,治者審焉。

蜞針法:謂開門放毒以為要捷,恐可施於輕小證候耳。愚謂蜞之所吮,止膚間惡血,若積毒於臟腑者,徒竭之於外,而不及於里,恐未為得。往見張兄之子,甫二歲,遍身赤疹如霞片,予向見其母久病痁,謂毒熱在血所成者。

張曰:誰不因母血所成,何謂毒熱之血?予曰:其母雖痁,食肉如平時,肉性熱與宿痰之熱相搏,非毒歟?張不之信,自取五六大蜞,吮其血,疹頓消,乳食起居如舊,予曰:非其治也,未可以為喜!張怒,越二三日,大發熱而暴死,非竭之於外,血去而氣不能獨居乎。

白話文:

禁忌(十五)

張仲景說:患瘡的人雖然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發汗是指大量出汗,而不是指那些輕輕疏通表裡的藥物。)

內補十宣散,可以排膿並滋補。如果用於輕微的癰疽和冬天使用,可以幫助裡面的毒氣外排;冬天用於腫瘍,也能夠減輕病情,使深部的病症轉為淺表;但如果用於潰瘍和夏天,因為方中桂枝、樸硝溫散的特性,再加上防風、白芷,即使有參、耆的輔助,恐怕也難以依靠。我看到世人使用這個方子,不分癰疽的季節,也不管經絡和病程先後,就像盲人騎瞎馬,半夜走到深池邊緣一樣危險!又說:內補十宣散瀉掉衛氣、燥熱的藥物太多,只適用於輕微的病症,體虛的人,恐怕難以依靠。

《醫學精要》說:內托散一天到三天內,服用十幾劑,治療毒氣衝擊臟腑,稱為護心散。這個方子專門用於服用丹石而引起的疽,如果不是因為服用丹石引起的,恐怕不必使用。對於老年人、病情嚴重的人、症狀齊全的人、體重的人來說,雖然綠豆有補益的作用,但恐怕難以承受藥力過重的負擔。

外敷藥膏,與發表(發汗)的意義相同。經書說:發表不能遠離熱邪。總之,氣遇熱則散,遇冷則收斂。我曾經見到鄭姓醫生,嗜酒且喜食煎炸食物,五十多歲時,在額頭的絲竹空穴(太陽穴附近),突然長出一個腫塊,大小形狀像雞爪一樣堅硬。他來求我治療。我說:這不是因為吃肥甘厚味造成的嗎?應該戒除厚味,先解食毒。針灸可以疏通壅滯,但也不容易治癒,這是少陽經經過的地方,氣多血少。鄭醫生因為嫌麻煩,就找了其他醫生,用大黃、朴硝、腦髓等寒涼藥物濕敷。一夜之間,腫塊潰爛開來,像醬醃的蚶子一樣,直徑三寸,一兩天後,血從瘡口中噴出,高達幾尺而死。這是因為寒涼藥物從外逼迫,熱邪鬱結不得發散,所以才會這樣突然發作。李世英說:疽不熱不痛屬於陰證,絕對不能用寒涼藥物敷貼,以免逼迫毒氣入內。

薛氏說,《內經》說: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就會形成癰疽。又說:形體受傷則疼痛,氣受傷則腫脹。這就說明臟腑不和,瘡瘍就會發於外。塗抹寒涼藥物,怎麼能夠調和臟腑,宣通氣血呢!如果腫痛、口渴、脈象滑數有力,屬於純陽證,應該內服濟陰丹,外用益陽散,這樣熱毒自然消解,瘀滯自然散開。如果腫痛不甚明顯,潰瘍不甚明顯,顏色不甚紅赤,脈象洪數而無力,屬於半陰半陽證,應該內服沖和湯,外用陰陽散,這樣氣血自然調和,瘀滯自然消散。如果腫痛輕微,或者顏色黯淡不痛,或者堅硬不潰,脈象洪大而按之微細軟弱,屬於純陰證,應該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這樣脾胃自然強健,陽氣自然恢復。朱丹溪先生說:敷貼的藥物,只適合應付輕微的熱證。如果不辨別陰證、陽證的不同,而妄用寒涼藥物,就會堵塞皮膚毛孔,凝滯氣血,毒邪反而內攻,肉反而壞死。況且,運行的氣受到寒邪則不能健旺,瘀血受到寒邪則不能散開,瘀肉受到寒邪則不能潰爛,新肉受到寒邪則不能生長,治療的人應該仔細考慮這些因素。

水蛭療法:說是用水蛭吸出毒血是最快捷的方法,恐怕只適用於輕微的病症。我認為水蛭只吸取皮膚表面的惡血,如果是臟腑積毒,只是從外部吸取,而不能到達內部,恐怕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我以前見過張先生的兒子,才兩歲,全身長滿紅疹,像一片片紅霞一樣。我看見他母親長期患有濕疹,認為是血中的毒熱引起的。

張先生說:誰不是因為母親的血造成的,什麼叫毒熱之血?我說:他母親雖然患有濕疹,但飲食如常,肉類屬熱性,加上宿痰的熱,不算是毒邪嗎?張先生不信,自己找了五六條水蛭,吸取孩子的血,紅疹立刻消退,飲食起居恢復正常。我說: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不能高興!張先生生氣,過了兩三天,突然發高燒而死,這不是因為從體外吸取血液,血液流失而氣血不能獨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