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8)
1. 點藥
癰疽有小白頭者,初起即以膏子點之,毒輕者自消,毒重者出水,甚至流黑汁而愈,最甚者即未散,亦大殺其毒矣。
硇砂膏,治癰疽腫毒,並治瘰癧,點落肬痣等。
硇砂(生用,一錢),石礦灰(一兩,炒黃色),白丁香(三錢,炒黃色),黃丹(半斤,生用),鹼(一斤,淋水五碗)
前四味研為極細末。次將鹼水煎作一碗,成膏待冷以前未入膏,和勻藏瓷器中,一應毒物以膏點之。白丁香即麻雀兒屎,用堅尖者,不用軟頹者。
六灰膏,治發背、疔瘡、癤子、腫毒、癧瘡、痔瘡、痣子、肬子,其功用與硇砂膏同也。
灰莧,桑木,棗木,養麥料,茄科(各燒為灰),石礦灰(研細)
上件多少不妨。和勻,湯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裝瓷器中,一應毒物,以膏點之。若點瘍瘡、痔瘡,待爛去少許,再點之,再爛去,如是漸漸點去。
援生膏,治諸般惡瘡,及瘰癧、鼠瘡才起者,點破即愈。
血竭(一錢),蟾酥,輕粉(各三錢),麝香(五分),雄黃(五錢),乳香,沒藥(各一錢),以,上藥俱為極細末。
上用蕎麥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用慄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取一碗收留,將二碗盛於好瓷器內,候溫將藥末入灰湯內,用鐵瓢或桑柳枝右攪,又用好細石灰一升,入藥灰湯,攪勻,取出候冷過宿,盛於小白瓷罐內。凡遇諸惡瘡,點在當頭,一日二次,次日又一次,瘡頭食破,約五分血水出為妙,恐日久藥干,將前收留灰湯和用。
白話文:
點藥
患有癰疽且出現白色膿頭者,初期就用藥膏點在患處。毒性輕者可自行消退,毒性重者會流出膿水,甚至流出黑色膿液後痊癒;即使毒性最嚴重者,也能有效殺滅毒素。
硇砂膏可治療癰疽腫毒,以及瘰癧、點痣等。
配方:硇砂(生用,一錢)、石礦灰(一兩,炒至黃色)、白丁香(三錢,炒至黃色)、黃丹(半斤,生用)、鹼(一斤,加水五碗淋洗)。
將前四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將鹼水煎煮成一碗,熬成膏狀待其冷卻後,再加入藥粉混合均勻,儲存在瓷器中。各種毒瘡均可用此膏點敷。白丁香即麻雀糞,需選用堅硬尖銳者,不用柔軟腐爛的。
六灰膏可治療發背、疔瘡、癤子、腫毒、癧瘡、痔瘡、痣、肬等,功效與硇砂膏相同。
配方:莧菜、桑樹、棗樹、麥麩、茄科植物(各燒成灰)、石礦灰(研磨成細粉)。
各藥材用量多少均可。將藥灰混合均勻,用開水泡淋,將淋出的水煎熬成糊狀膏體,裝入瓷器中。各種毒瘡均可用此膏點敷。如果用於治療瘍瘡、痔瘡,待患處腐爛脫落一些後再繼續點敷,如此反覆直至痊癒。
援生膏可治療各種惡瘡,以及初期瘰癧、鼠瘡,點破即愈。
配方:血竭(一錢)、蟾酥、輕粉(各三錢)、麝香(五分)、雄黃(五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
將蕎麥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用八九碗水淋洗,再用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煮成三碗,留下一碗備用,將剩餘兩碗倒入乾淨瓷器中,待溫後將藥粉加入灰湯中,用鐵勺或桑柳枝攪拌均勻。再加入細石灰一升,攪拌均勻,取出放置一夜待其冷卻,盛入小白瓷罐中。凡遇各種惡瘡,點在患處,每日二次,次日再點一次,瘡頭破裂,流出約五分左右的血水最佳。如果藥膏乾燥,可用之前留下的灰湯混合使用。
2. 灸法
癰疽初發小點一二日間,急以大蒜頭,橫切如錢,貼其中心,頓小艾炷灸之,五壯而止。若形狀稍大,以黃稈紙蘸酒全貼,認先干處為筋腳,於先干處灸之,或兩處先干皆灸,但五七狀止。又法,屈指從四圍尋按,遇痛處是根,就此重按深入,自覺輕快,即此灸之,更於別處灸。
若或大腫,即搗蒜為餅焙乾,蘸法醋炙熱,更換頻罨,或以熨斗火於蒜餅上熨之,更換熱餅頻熨,如覺患處走散,即以綿帛覆蓋,勿令氣泄,俟少間敷藥。凡癰疽展大如龜之形,且看頭向上下,先灸其前兩腳,次灸其尾,或紅筋走緊而長,從盡處灸之,須留頭,並後兩腳勿灸。若盡灸之,不惟火氣壅聚,彼毒無所走散,又攻入里也,或辨認不明,以
白芷(三分),漢椒,桑白皮(各一分),連須,蔥白(十片)
上取新水煎湯,入酸醋半盞,淋洗,少頃,其筋自現,可以辨驗頭尾。
神仙隔蒜灸法,治一切癰疽腫毒,前論言之詳矣。凡大痛或不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拔引郁毒從治之法也,信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頭切三分厚,安瘡頭上,用艾炷於蒜上灸之,五炷換蒜再灸,未成即消,已成殺其大勢,瘡患大以蒜杵爛,攤患處,將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換,瘡色紫,或白而不起發,不作膿,不大痛,不間日期,最宜多灸。
神效蔥熨法,治流注結核,骨癰鶴膝等症腫硬,或先已隔蒜灸而余腫未消,最宜用熨,以助氣血而行壅滯,其功甚大,又為跌撲傷損,止痛、散血、消腫之良法。用蔥白頭搗爛,炒熱,頻熨患處,冷再換。
神效桑枝灸,治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此陽氣虛弱,用桑枝燃火著,吹熄焰用,火灸患處片時,日三五次以助腫潰,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畔,其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潰則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已潰則補陽氣,散餘毒,生肌骨,其陽症腫痛,甚或重如負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且無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白話文:
灸法
癰疽初期出現小點,一兩天內,立即用大蒜頭橫切成錢幣大小,貼在中心,用小艾炷灸,灸五壯即可。如果腫塊稍大,用黃稈紙蘸酒全貼在腫塊上,找到先乾燥的地方(筋腳),在乾燥處灸,或者兩個乾燥處都灸,灸五到七壯即可。另一種方法是,彎曲手指在腫塊四周按壓,找到痛點(病根),用力按壓深入,感覺輕鬆了,就在此處灸,然後再在其他地方灸。
如果腫塊很大,就將大蒜搗成餅狀烘乾,蘸上米醋炙熱,反覆熱敷;或者用熨斗在蒜餅上熨燙,反覆更換熱餅熨燙。如果感覺患處腫脹散開,就用棉布覆蓋,不要讓熱氣散失,稍後再敷藥。
凡是癰疽腫大如龜狀,觀察腫塊頭部方向,先灸前兩腳,再灸尾部;或者紅筋緊繃很長,從盡頭處灸,必須留下頭部和後兩腳不要灸。如果全部灸了,不僅火氣鬱積,毒氣無處散發,還會攻入內臟。如果辨認不清,可用白芷三分,漢椒、桑白皮各一分,連須、蔥白十片,用清水煎湯,加入半盞醋清洗,一會兒,筋絡就會顯現,就能辨別頭尾。
神仙隔蒜灸法,治療一切癰疽腫毒,前面已經詳細說明。無論腫痛劇烈或不痛,或麻木疼痛,都灸到不痛為止,不痛了再灸到痛,毒氣就會隨著灸火散去,這是引導鬱毒外出的治療方法,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方法是用大蒜頭切成三分厚,放在瘡頭上,用艾炷灸蒜頭,灸五壯後換大蒜再灸,未成膿的腫塊很快消退,已成膿的腫塊則能控制其發展。瘡患很大,就將大蒜搗爛,攤在患處,將艾條放在蒜泥上灸,蒜泥壞了就換新的。如果瘡色發紫,或發白不紅腫,不化膿,不太痛,時間也不長,最適合多灸。
神效蔥熨法,治療流注、結核、骨癰、鶴膝等症狀引起的腫硬,或者已經用隔蒜灸法治療但腫脹未消,最適合用蔥熨法,幫助氣血運行,消除壅滯,效果很好。它也可用於跌撲傷損,止痛、散血、消腫。方法是用蔥白頭搗爛,炒熱,反覆熨燙患處,冷了就換新的。
神效桑枝灸,治療發背不潰,或瘀肉不化膿,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用桑枝燃燒,吹熄火焰,用餘燼灸患處片刻,每天三到五次,幫助腫塊潰爛。如果腐肉已去除,新肉生長遲緩,就應該灸四邊。對於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等久治不愈的疾病,也應該使用這種方法。總之,這種方法,未潰瘍則能清熱解毒,止痛消腫;已潰瘍則能補益陽氣,散除餘毒,生肌長骨。對於陽證引起的腫痛,即使重如負石,初期用此法排出毒水,就能內消。久病者使用此法,即使潰瘍也很淺,而且沒有痛苦。可惜患者不知道有這個方法,醫生也不願意用。
3. 砭法
治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血壅盛,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箸梢,令瓷芒正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毒入腹膨脹者難治。
豆豉餅(法見兼證痛條。)
白話文:
砭法治療丹毒、疔瘡、紅腫熱痛伴有紅線蔓延、或其他毒邪入侵、瘀血阻塞等症狀,可以使用細瓷器敲碎,挑選出鋒利的碎片,用筷子夾住瓷片尖端,用線綁緊固定,用兩根手指輕輕捏住筷子的末端,使瓷片鋒利的部位正對患處,距離約一寸,再用另一根筷子頻頻敲擊夾著瓷片的筷子,使毒血沿著瓷片排出。如果毒邪已深入腹中導致腹脹,則難以治療。
豆豉餅的用法,請參考「兼證痛」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