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3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3)

1. 附骨疽

丹溪云:環跳穴痛,防生附骨疽,以蒼朮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黃芩,體虛加杜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煎入生薑汁,食前飲之。痛甚者,恐十數帖發不動,少加麻黃一二帖又不動,恐疽將成。急掘地成坎,以火煆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中,以席圍下體,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暢而愈。

,或問:附骨疽,何以別之?曰:凡患流注,表未盡則餘毒附骨而為疽。在股外屬足太陽、陽明經,在股內屬足厥陰、足少陰經。又云:風濕折熱,熱結而附骨成疽。蓋骨者腎之餘,腎虛則骨冷而遂附著於骨也,骨冷則氣愈滯而血愈積,但能為腫不能為膿。流注者傷寒之餘毒,骨疽者,流注之壞證也。

流注非傷寒之罪,乃醫者表之未盡也,骨疽非流注之過,乃庸醫涼藥之誤也,又云:久得厚味及醉後涉水;或履冰霜雪,寒入髀樞,積痰瘀血相搏而成疽,初時暫痛無時,乍寒乍熱而無汗,久則痛深,入骨而不移處,按之痛不止者是也。初覺即隔蒜灸之,以多為上。宜勝金丹、烏金散汗之。

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或八陣散。久則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肉腐而成膿,膿成則宜烙,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木瓜補之。有久潰毒結,留連展轉,經歲不已,腐出朽骨者,骨雖出而不愈,有終身之咎。視其白膿清稀者,碎骨初脫,肉深難取。膿白而稠者,碎骨將出,肉淺可取。

大抵久腐出骨,不論強弱老幼,必須補益,使氣血和暢,正氣漸復,邪氣漸退,自然收斂,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在所當用。未成膿者,以沖和膏貼之。蓋有獨活能動湯氣血也。已潰者,宜服何首烏散,此藥能調和陰陽也。

〔薛〕,附骨疽有因露臥,風寒深襲於骨者,有因形氣損傷,不能起發者,有因克伐

之劑,虧損元氣,不能發出者,有因外敷寒藥,血凝結於內者,凡此皆宜灸熨患處,解散毒氣,補接陽氣,溫補脾胃為主。若飲食如常,先用仙方活命飲,解毒散郁,隨著六君子湯,補托榮氣。若體倦食少。但用前湯,培養諸臟,使邪不得勝正。若膿已成即針之,使毒不得內侵,帶生用針亦無妨。如用火針亦不痛,且使易斂,其隔蒜灸,能解毒行氣。蔥熨法能助陽氣,行壅滯,此雖不見於方書,余常用之大效,其功是不能盡述,唯氣血虛脫者不應。,一女髀樞穴,生附骨疽,在外側廉少陽經分,始末用五香湯、十宣散,一日惡寒發熱,膈滿猶大,服五香湯,一夕喘死。此升散太過,孤陽發熱於上也。一人年逾四十,夏患附骨癰。予以火針刺去瘀血,更服托裡藥而愈。至秋忽不飲食,痰氣壅盛,勞則口舌生瘡,服寒藥腹痛,彼疑為瘡。脾胃脈輕取似大,按之無力,此真氣不足,虛火炎上也,治以八味丸。彼不信,自服二陳、四物湯,幾殆,復請予。仍以前丸治之而愈。一人附骨癰,畏針不開,臀膝通潰,脈數發渴,煩躁時嗽,飲食少思。齊氏曰:瘡瘍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此惡證也,膿出之後,若脈洪數難治,微澀遲緩易治。刺之,膿出四五碗,即服參、耆、歸、術大劑,翌日脈稍斂,更服八珍湯加五味子、麥門、肉桂、白蘞,三十餘帖脈緩膿稠,三月乃愈。一老,腿患附骨疽腫硬,大按方痛,口乾脈弱,腫聚不潰,飲食少思。予謂: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色不變者,發於骨髓。遂托以參耆等藥三十餘劑,膿雖熟不穿。予謂:藥力難達,必須針刺。不聽,至旬日方刺,湧出清膿五六碗,然衰老氣血不足,養毒又久,竟不救。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宜托之,有膿刺之,有腐肉取之,虛則補之,此十全之功也。一人患貼骨疽,腿細短軟,瘡口不合,以十全大補湯,外灸附子餅,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帖而愈。一人環跳穴患附骨疽。彼謂小瘡,服敗毒藥,外以寒藥敷帖,因痛極針之,膿瘀大泄,方知為癰請治。其脈右關浮大,此胃氣已傷,故瘡口開張,肉紫下陷,捫之不熱,彼謂瘡內更覺微冷,自謂必成漏矣。灸以豆豉餅,飲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數劑胃氣漸醒,飲食漸進,患處漸暖,肌肉漸生,更以十全大補湯而愈。一人亦患此,內痛如錐,外色不變,勢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劑,只因痛傷胃氣而不思食,以前藥去炮姜治之,飲食稍進,更以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膿成針去,仍以大補湯倍加參、耆、芎、歸,膿久不止,更加麥門、五味、貝母、遠志,數服漸止,瘡亦尋愈。二證蓋因濕熱滯於肉理,真氣不能運化,其始宜除濕熱,實脾土,和氣血,則濕自消散,若膿未成,以隔蒜灸之立效。一婦四十餘,近環跳生疽,尺脈沉緊,腿不能伸。經曰:脾移寒於肝,壅腫筋攣。蓋脾主肉,肝主筋,肉溫則筋舒,肉冷則筋急,遂與乳香定痛丸少愈,更以助胃壯氣血藥,二十餘劑而消。一人因痢驟澀,環跳穴作痛,與四物湯加桃仁、酒黃芩、紅花、蒼朮、枳殼、黃柏、柴胡、青皮、生薑,十餘劑稍可,更刺委中,出黑血而愈。一後生,⿰骨又骨痛,以風藥飲酒一年,予以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生犀角、浮萍百餘帖,成一疽,近皮革膿出而愈。後五六年,其處再痛。予曰:舊病作,無能為矣。蓋發於新娶之後,多得香辣肉味,若能茹淡,遠房勞,猶可生也。出膿血四五年,延及腰背皆空,又三年而死,此純乎病熱者。一少年,天寒極勞,⿰骨又骨痛,兩月後生疽,深入骨邊,臥二年,取剩骨而安。此寒搏熱者也。(取久疽及痔漏中朽骨,用烏骨雞脛骨,以砒實之,鹽泥固濟,火煆紅,地上出火毒,去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紙捻送入竅內,更以膏貼之。),萬曆乙亥,予方閉關作舉子業,適姻家虞懋庵,股內側痛久矣,醫作痛風治月餘不效,膿熟肉厚,不得穿穴出,因潰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入,醫不能措手,請教於余。余特破例為診之,脈細如蛛絲,氣息奄奄欲絕,曰:無傷也,可以破針刺其腹,膿大泄數升,然皆清如水,瘡口若蟹吐沫,醫疑其透膜不可治。余曰:無傷也,可以參、耆、附子,加厥陰引經藥,大劑飲之,為制八味丸,食前輒吞百丸,食大進,日啖飯升余,肉數臠,旬日而平。所以知可治者,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微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病相合,知其受補,故云可治也。所以刺其腹者,膿不泄,必有內攻之患。且按之而知其創深,即刺之無苦也。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無損者,無惡候也。所以服八味丸者,八味丸補腎,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故食大進也。泄膿即多,刀圭之藥。其何能濟。遷延遲久且變生。故進開胃之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乃速生。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白話文:

丹溪說:環跳穴(髖關節附近的穴位)疼痛,要小心會產生附骨疽。可以使用蒼朮搭配黃柏的辛味藥性,再用青皮來疏通氣機,冬天加上桂枝,夏天加上黃芩。體質虛弱者可以加杜牛膝,並用甘草來調和藥性。用大量藥材煎煮,加入生薑汁,飯前服用。如果疼痛劇烈,可能吃十幾帖藥都無法見效,稍微加一點麻黃,一兩帖後還是沒效果,就要擔心可能要形成附骨疽了。這時要趕快挖個坑,用火燒紅,再澆上小便,讓病人赤身坐在坑中,用席子圍住下半身,讓熱氣薰蒸,使皮膚毛孔打開,氣血暢通就能痊癒。

有人問:要怎麼辨別附骨疽呢?回答說:凡是患了流注(一種肌肉膿腫),如果表層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殘留的毒素就會附著在骨頭上,形成附骨疽。如果長在股骨外側,屬於足太陽、陽明經;長在股骨內側,屬於足厥陰、少陰經。還有一種說法是:風濕化熱,熱邪結聚而附著在骨頭上形成附骨疽。骨頭是腎的餘氣,腎虛則骨頭會冷,邪氣就容易附著在骨頭上。骨頭冷則氣血運行更不順暢,瘀血積聚,只會腫脹而不會化膿。流注是傷寒(感冒)後殘留的毒素,骨疽是流注惡化後的病症。

流注並不是傷寒的錯,而是醫生沒有把表層的邪氣完全清除的緣故。骨疽也不是流注的錯,而是庸醫使用寒涼藥物造成的錯誤。還有一種說法是:長期吃油膩厚味的食物,或是酒醉後涉水,或是踩在冰霜雪地上,寒氣進入髖關節,使痰和瘀血互相搏結而形成附骨疽。剛開始會暫時疼痛,沒有固定時間,時而發冷時而發熱,但沒有出汗。久而久之,疼痛會加深,深入到骨頭,位置固定,按壓時疼痛不止。剛開始覺得不對勁,就要趕快用隔蒜灸,灸的次數越多越好。可以用勝金丹或烏金散來發汗。

身體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顆金丹,或是八陣散。久了之後,陰邪會轉化為陽熱,寒氣會轉化為熱氣,肌肉腐爛化膿。膿形成了,就要用烙法,並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牛膝、木瓜來補養身體。有的膿潰爛後,會久久不癒,反覆拖延好幾年,腐肉甚至會露出朽爛的骨頭。即使骨頭出來了,病也不會好,可能會留下終身的毛病。觀察膿液,如果膿液清稀,表示碎骨剛開始脫落,肉很深難以取出;如果膿液濃稠,表示碎骨快要出來,肉較淺容易取出。

大體上來說,長期潰爛並露出骨頭的,不論體質強弱、年紀大小,都必須補養身體,使氣血和暢,正氣漸漸恢復,邪氣漸漸退去,自然就會收口。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都是可以使用的。還沒化膿的,可以用沖和膏貼在患處,因為獨活能幫助藥氣運行,使氣血暢通。已經潰爛的,可以服用何首烏散,這種藥能調和陰陽。

薛氏說:附骨疽有的因為露天睡臥,風寒深入骨頭造成的;有的因為身體氣血損傷,無法發散出來造成的;有的因為使用過度克伐的藥物,損傷了元氣,導致邪氣無法發出;有的因為外敷寒涼藥物,使血瘀結在體內。這些情況都適合用艾灸或熨燙患處,來解散毒氣,補充陽氣,以溫補脾胃為主。如果飲食正常,可以先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散瘀,再用六君子湯來補養氣血。如果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就直接用前面的湯藥,來培養各個臟腑,使邪氣無法戰勝正氣。如果膿已形成,就用針刺破,使毒氣無法內侵,帶著生發作用的針也無妨。如果用火針,也不會痛,而且容易收口。隔蒜灸可以解毒行氣,蔥熨法可以幫助陽氣運行,疏通阻塞。這些方法雖然沒有記載在醫書上,但我常用而且效果很好,功效說也說不完,只有氣血虛脫的人不適用。

有一個婦女,髖關節長了附骨疽,長在身體外側少陽經的位置,從頭到尾都用五香湯、十宣散治療。有一天,她開始怕冷發熱,胸膈脹滿,吃了五香湯,一個晚上就喘死了。這是因為升散太過,使虛火上炎的緣故。有一個人,年過四十,夏天得了附骨癰,我用火針刺破瘀血,再服用托裡藥就痊癒了。到了秋天,他忽然不吃飯,痰氣阻塞,一勞累就會口舌生瘡,吃寒涼藥就會肚子痛,他以為是長了瘡。把脈發現脾胃脈摸起來輕按似大,重按無力,這是真氣不足,虛火上炎的表現,應該用八味丸來治療。他不相信,自己吃了二陳、四物湯,差點死掉,又來找我。我還是用之前的藥丸治好他。有一個人得了附骨癰,因為怕針而不敢開刀,導致臀部和膝蓋都潰爛,脈搏跳動快且口渴,煩躁時會咳嗽,食慾不振。齊氏說:瘡瘍導致煩躁、咳嗽,肚子痛、口渴,或腹瀉不止,或小便像淋病一樣,都是不好的徵兆。膿出來之後,如果脈搏洪大而快,就難以治療;脈搏微弱而澀緩,就容易治療。刺破膿包後,流出四五碗膿,立刻服用大量的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隔天脈搏稍微緩和,再服用八珍湯加上五味子、麥門冬、肉桂、白蘞,吃了三十多帖,脈搏變得和緩,膿液也變濃稠,三個月後才痊癒。有一位老人,腿長了附骨疽,腫脹堅硬,按壓疼痛,口乾脈弱,腫塊聚在一起不潰破,食慾不振。我說:腫塊在下方而且堅硬的,是長在筋骨;肉色沒有改變的,是長在骨髓。於是給他服用參耆等藥三十多帖,膿雖然熟了卻不穿破。我說:藥力難以到達,必須用針刺。他不聽,拖了十幾天後才刺破,湧出五六碗清膿。但是因為他衰老體弱,氣血不足,養毒又很久了,最後還是沒救活。大體上來說,瘡疽十幾天不消退,就應該用藥來托舉,有膿就刺破,有腐肉就去除,虛弱就補養,這就是十全的功效。有一個人得了貼骨疽,腿細短軟,瘡口不合,用十全大補湯,外敷附子餅,貼補藥膏,調養得宜,一百帖就痊癒了。有一個人環跳穴得了附骨疽,他以為是小瘡,吃了敗毒的藥,外敷寒涼的藥,痛到受不了才用針刺破,膿和瘀血大量流出,才知道是癰瘡來找我治療。他的脈象右關浮大,這是胃氣受損的徵兆,所以瘡口張開,肉色發紫且下陷,摸起來不熱,他覺得瘡內反而有點冷,自己認為一定會變成漏瘡。用豆豉餅來艾灸,服用六君子湯加上藿香、砂仁、炮薑,幾帖後胃氣漸漸恢復,食慾也漸漸增加,患處也漸漸溫暖,肌肉也漸漸生長,再用十全大補湯就痊癒了。還有一人也患了這種病,裡面痛如錐刺,外面顏色不變,病勢無法消除,幸好他沒有用寒涼的藥,只是因為疼痛傷了胃氣而不想吃飯,用之前的藥方去掉炮薑來治療,食慾稍微增加,再用十全大補湯二十多帖,膿形成後用針刺破,仍然用大補湯加倍人參、黃耆、川芎、當歸,膿流不止,再加麥門冬、五味子、貝母、遠志,服用幾帖後漸漸止住,瘡也很快就好了。這兩種情況大概都是因為濕熱滯留在肌肉紋理中,真氣無法運化,剛開始應該去除濕熱,健脾土,調和氣血,濕氣自然會消散。如果膿還沒形成,用隔蒜灸就能立刻見效。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婦女,在靠近環跳穴的地方長了疽,尺脈沉緊,腿不能伸直。《內經》說:脾的寒氣傳到肝,就會導致腫脹、筋攣。脾主肌肉,肝主筋,肌肉溫暖則筋舒展,肌肉寒冷則筋攣縮。因此給她服用乳香定痛丸後稍有好轉,再服用幫助胃氣、強壯氣血的藥,二十多帖就消腫了。有一個人因為痢疾突然止住,環跳穴開始疼痛,給他服用四物湯加上桃仁、酒黃芩、紅花、蒼朮、枳殼、黃柏、柴胡、青皮、生薑,十多帖稍微好轉,再刺破委中穴,流出黑血就痊癒了。有一個年輕人,腘窩和骨頭疼痛,喝酒服用祛風藥一年,我給他服用防風通聖散去掉芒硝、大黃,加上生犀角、浮萍一百多帖,形成一個疽,靠近皮膚的地方流膿才痊癒。過五六年,那個地方又開始疼痛。我說:舊病復發,沒辦法了。這個病是因為他新婚後,吃太多辛辣油膩的肉類,如果能吃清淡的飲食,遠離房事,或許還能活下去。流膿血四五年,蔓延到腰背都空了,又過了三年就死了,這是純粹因為病熱造成的。有一個少年,天氣寒冷又過度勞累,腘窩和骨頭疼痛,兩個月後長了疽,深入骨頭邊,臥床兩年,取出殘骨才康復,這是寒氣和熱氣搏結造成的。(取出久疽和痔漏中腐朽的骨頭,用烏骨雞的脛骨,填入砒霜,用鹽泥封固,用火燒紅,在地上去除火毒,去掉泥,把骨頭磨成粉末,用飯捏成丸,像小米粒大小,用紙捻送入瘡口,再貼上膏藥。)萬曆乙亥年,我正在閉關準備科舉考試,剛好姻親虞懋庵,大腿內側痛了很久,醫生當作痛風治療了一個月都沒有效果,膿液熟透肉也很厚,卻沒有辦法穿孔流出,導致膿液潰入腹腔,精神昏迷,粥和藥都吃不下,醫生束手無策,來請教我。我特例為他診斷,脈搏細如蜘蛛絲,氣息奄奄一息,我說:沒事,可以針刺他的腹部,讓大量膿液流出,雖然膿液清澈如水,傷口像螃蟹吐沫,醫生懷疑膿液滲透到腹膜沒辦法治療。我說:沒事,可以用人參、黃耆、附子,加上引經藥,大劑量服用,為他配製八味丸,飯前吞服一百顆,食慾大增,一天可以吃一升多米飯,幾塊肉,十天就痊癒了。我之所以知道可以治療,是因為潰瘍的脈象,洪大的就會死,微細的就會活,現在他的脈象微細,形證符合,知道他可以接受補養,所以說可以治療。之所以刺破他的腹部,是因為膿液不排出,一定會有內攻的危險。而且按壓就可以知道他的傷口很深,所以刺下去也沒有痛苦。之所以相信沒有滲透到腹膜,是因為沒有危險的徵兆。之所以服用八味丸,是因為八味丸能補腎,腎氣旺盛上升,胃口就會打開而能進食,所以食慾大增。排膿雖然多,但是刀圭的藥物無法奏效,拖延太久反而會生變。所以要用開胃的藥,讓他吃多點米飯和肉來補充營養,肌肉才能快速生長。這是治療潰瘍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