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34)
卷之四 (34)
1. 附骨疽
黃狗下頦方,治肚癰、少腹癰、及腿上貼骨癰,神效。又云可治發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妙。
用黃狗下頦,連舌、連皮毛、劈下,入罐鹽泥封固,鐵盞蓋口,煆一炷香,覺煙清即止,務宜存性,不可過,過則無用矣。視其骨灰,正黑色者為妙,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勿用,(用時,研極細),白蘞末,豌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
上三味等分,以各五錢為率,酒調空腹服外,又以三味等分,為敷藥,香油調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後出臭汗,及熟睡為準。史鶴亭太史,親見顧天宇室人驗過。(宜於屠家取己殺者,制以備用。若生取特殺,反招不祥。)
按:此方世多用之。《萬氏家抄》,亦已收載。然但知其可為敷藥,散腫止痛,而不知其可以內服,為下部癰疽內消之聖藥也。予有轎伕,環跳穴痛甚,如雞啄火灼,適制有藥,以酒調三錢飲之未愈,更進一服,霍然如失,明日舁轎如故。了無苦矣
三生散,治諸瘡大痛,不辨肉色漫腫光色,名附骨癰,如神。
露蜂房,蛇蛻,頭髮(洗淨,各等分)
上燒灰存性,研細,酒下三錢。
內托黃耆柴胡湯,治附骨癰。
黃耆(二錢),柴胡,土瓜根(酒洗,各一錢),羌活(半錢),連翹(一錢三分),官桂,黃柏,生地黃(各二分),當歸(七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酒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滓。熱服,宿食消盡服。一服而愈。昔賈德茂男,年十歲,丁未四月十一日,於左腿近膝股內,出附骨癰,不辯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瘡勢甚大,其左腳乃肝之脾土也,更在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之分,其脈左三部細而弦,按之緩而微有力,為制此方主治。一方,無黃柏。
內托黃耆酒煎湯
黃耆,當歸尾(各二錢),柴胡(一錢半),升麻(七分),連翹,肉桂,黍黏子(炒,各一錢),黃柏,炙甘草(各半錢)
上㕮咀。好糯米酒一盞半,水一大盞半,同煎至一大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溫服,待少時,早膳壓之,使不令大熱上攻中上二焦也。丁未季春,薄度主老,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外側,足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與藥一服立止,再服堅硬腫消。
當歸散,治附骨癰,及一切惡瘡。
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子(十二枚),木鱉子(一枚,去殼)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酒調服。
漏蘆湯,治附骨疽。
漏蘆(去蘆),升麻,連翹,麻黃(去根節,各一兩),防己,木香,白蘞,沉香(各半兩),大黃(銼炒,一兩半)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竹葉七片,煎至七分,入芒硝一錢,攪勻,去滓。空心溫服,取利三二行,未利再服。
白話文:
附骨疽
黃狗下頦方 治療腹部癰腫、下腹部癰腫及腿部貼骨癰腫,療效神奇。據說也能治療發背,總之,此方治療下部癰疽很有效。
取黃狗的下巴,連舌頭、帶皮毛一起劈開,放入罐中,加鹽泥封固,用鐵盞蓋住口,燒一炷香的時間,看到煙變清淡就停止,務必掌握火候,不可過度,過度則無效。觀察骨灰,呈正黑色最佳,如果帶白色,表示火候過度,不能使用。(使用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取白蘞末、豌豆粉(俗稱水寒豆或小寒豆,生用)。
以上三味藥等量,以各五錢為比例,用酒調勻空腹服用。另外,再取等量的三味藥,用香油調和敷在患處。療效的判斷標準是服藥後排出臭汗,以及熟睡。史鶴亭太史親眼見證過顧天宇的妻子服用此方而痊癒。(最好向屠戶購買已宰殺的黃狗,製成藥材備用。如果活捉後才殺,反而會招來不祥。)
註:此方民間廣泛使用,《萬氏家抄》也已收錄。但大多只知道它可以外敷,消腫止痛,卻不知道它可以內服,是治療下部癰疽內消的良方。我曾有一個轎伕,環跳穴疼痛劇烈,像雞啄火燒一樣,恰好備有此藥,用酒調和三錢給他服用,未痊癒,又服用一次,疼痛立刻消失,第二天照常挑轎,一點痛苦也沒有了。
三生散 治療各種瘡瘍疼痛劇烈,肉色模糊腫脹發亮,稱為附骨疽,療效如神。
取蜂房、蛇蛻、頭髮(洗淨,各等量)
燒成灰,保存其藥性,研磨成細粉,用酒送服三錢。
內托黃耆柴胡湯 治療附骨疽。
黃耆(二錢)、柴胡、土瓜根(酒洗,各一錢)、羌活(半錢)、連翹(一錢三分)、官桂、黃柏、生地黃(各二分)、當歸(七分半)
將藥材切碎,做成一劑。用三碗水、一碗酒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一碗,去渣。趁熱服用,飯後服用,需等到宿食消化完畢。一劑藥即可痊癒。從前賈德茂的兒子,十歲,丁未年四月十一日,左腿膝蓋附近股內長出附骨疽,肉色模糊腫脹,皮膚乾燥硬化,瘡勢很大,他的左腳是肝臟和脾臟的部位,更在足厥陰肝經的分佈區域,稍微侵犯到足太陰脾經的分佈區域,脈象左三部細而弦,按壓時緩慢而略有力,因此制定此方為主治。有一個類似方劑,沒有黃柏。
內托黃耆酒煎湯
黃耆、當歸尾(各二錢)、柴胡(一錢半)、升麻(七分)、連翹、肉桂、黍黏子(炒,各一錢)、黃柏、炙甘草(各半錢)
將藥材切碎。用一碗半好糯米酒和一碗半水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一碗,去渣。空腹,宿食消化完畢後溫服,稍後再吃早膳壓制藥性,以免藥力過於猛烈上攻中焦和上焦。丁未年季春,薄度主老,七十歲,因寒濕地氣,左腿外側長出附骨疽,在足少陽膽經的分佈區域,稍微侵犯到足陽明經的分佈區域,寬六七寸,長一尺,堅硬腫脹,肉色模糊,皮膚乾燥深陷,行走時疼痛,用手指按壓到骨頭處劇痛,服用一劑藥就止痛,再服用一劑,堅硬腫脹就消退了。
當歸散 治療附骨疽及一切惡瘡。
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子(十二枚)、木鱉子(一枚,去殼)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冷酒送服。
漏蘆湯 治療附骨疽。
漏蘆(去蘆)、升麻、連翹、麻黃(去根節,各一兩)、防己、木香、白蘞、沉香(各半兩)、大黃(銼炒,一兩半)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半水,加入竹葉七片,煎煮到七分,加入芒硝一錢,攪勻,去渣。空腹溫服,瀉下三、二次大便,若未瀉下則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