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2)
1. 項中疽
或問:頸後腦下發疽何如?曰:此即對口瘡也,屬督脈。陽獨盛,氣有餘,火炎上而發疽也,急服烏金散、勝金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稍遲潰出膿水,入風發搐者,難治。有毒邪壅盛,鮮血暴湧而死,毒攻心腹,膨脹譫語者死。此證焮赤腫痛可治,若根大精神昏憒,即難治也。
量表裡虛實,而為汗下、內托、內消,外用大圍藥箍住,中點六灰膏之類破泄其毒,不可走失根腳。若欲流兩肩脊者,不可療也。或云:先服追疔奪命湯二帖,後服活血化毒湯。
治對口瘡效方,用新鮮茄蒂七個,秤若干重,又用鮮何首烏,秤同茄蒂重,用水一盅半煎服。一服出膿,一服收口。如無鮮茄蒂、首烏,乾者亦可,但不及鮮者有力。此方輕劑不可以治重病,觀者勿泥也。
白話文:
有人問:頸後腦後長瘡腫瘍怎麼辦?回答:這是「對口瘡」,屬於督脈經絡。陽氣過盛,氣血有餘,火邪上炎而導致瘡腫。要趕緊服用烏金散、勝金丹,讓病人出汗;體質強壯的病人,可以服用一粒金丹。如果稍微延遲,膿水就會流出來;如果因此受風而抽搐,則很難治癒。如果毒邪壅塞嚴重,鮮血大量湧出而死,或毒邪攻心腹,腹部膨脹、神志不清,也會死亡。這種症狀如果紅腫熱痛,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病根深,患者神志昏迷,就難以治癒了。
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決定是否使用發汗、下瀉、內托、內消等方法治療,同時在外用大圍藥箍住患處,再用六神膏等藥物來排出毒素,但要避免傷到病根。如果膿腫有向兩肩脊椎蔓延的趨勢,就無法治療了。也有人說:先服用追疔奪命湯兩帖,再服用活血化毒湯。
治療對口瘡的有效方劑:取新鮮茄蒂七個,稱重;再取等重量的新鮮何首烏,加水煎服。一劑藥下去就能排出膿液,再服一劑就能收口癒合。如果沒有新鮮茄蒂和何首烏,也可以用乾的,但療效不如鮮的。這個方子藥力輕,不能治療重症,讀者不要拘泥於此。
2. 天柱疽
或問:天柱骨上,極癢入骨,噁心吐逆,肩背拘急何如?曰:此名天柱疽,急隔蒜灸,癢止為度,無蒜明灸可治。服活命飲加羌活、桔梗,烏金散、勝金丹選用。灸而有泡者吉,無泡者凶。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治。若潰爛神昏,嘔噦噁心,血不止者死。
白話文:
有人問:天柱骨附近奇癢無比,癢感深入骨髓,還伴隨噁心嘔吐,肩膀和後背僵硬緊縮,該怎麼辦?
這是天柱疽,應立即用隔薑灸(用一片薑隔著灸)治療,癢止即可,沒有薑可用普通的艾灸。同時服用活命飲,再加入羌活、桔梗等藥材,並可選擇服用烏金散或勝金丹。
灸治後若起泡是好兆頭,若不起泡則預後不良。服用發汗的藥物,能發汗則可治癒,不能發汗則難以治療。如果傷口潰爛,且神志不清、嘔吐不止、出血不止,則會死亡。
3. 杼疽(參耳後)
或問:頸上、兩耳後生疽何如?曰:此名杼疽。初不甚腫,但痛癢不時而出清水,漸漸長大,如玳瑁斑點者是也,亦名化骨瘡。急服八陣散、奪命丹、活命飲加桔梗、柴胡。若過時,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證也。此證多生於積鬱之人,七惡多見,犯禁者不治。
白話文:
有人問:脖子和兩耳後長了疽是什麼情況?回答說:這叫做杼疽。一開始腫得不太厲害,只是時不時地又痛又癢,還會流出清水,漸漸地腫塊會長大,出現像玳瑁(一種海龜)斑點一樣的樣子,也叫化骨瘡。要趕緊服用八陣散、奪命丹、活命飲,再加一些桔梗和柴胡。如果拖延時間太久,潰爛很久甚至露出骨頭,那就是非常不好的徵兆了。這種病多發生在積鬱的人身上,七情惡氣(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容易誘發此病,如果犯了禁忌(指生活作息或飲食禁忌)就難以治癒了。
4. 夾喉疽
或問:喉之兩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夾疽,屬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火熱毒上攻而然。宜琥珀犀角膏、犀角散、黃連消毒飲、活命飲、加玄參、桔梗、黃連。潰內者難治,虛火上升,痰壅飲食不進者死。
白話文:
有人問:喉嚨兩旁長了疽瘡怎麼辦?答:這叫做夾喉疽,屬於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火熱毒邪上攻所致。應該使用琥珀犀角膏、犀角散、黃連消毒飲、活命飲,並加入玄參、桔梗、黃連等藥物治療。如果疽瘡內潰爛,則難以治療;如果屬於虛火上升、痰濕壅塞導致飲食不進,則預後不良。
5. 結喉癰
《靈樞》云: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或問:當結喉生癰何如?曰:是名喉癰,又名猛疽。以其勢毒猛烈可畏也,屬任脈、及手太陽、手少陰經,積熱憂憤所致。急宜清熱攻毒,用琥珀犀角膏、及黃連消毒飲、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若過時不治,潰穿咽嗌者死。
白話文:
《靈樞經》說:癰疽長在咽喉裡,叫做猛疽。猛疽不治療,就會化膿,膿液如果不排出阻塞咽喉,半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了,膿液能夠排出,就用豬油冷敷,三天就能痊癒。有人問:喉嚨長了癰疽怎麼辦?回答說:這叫做喉癰,也叫猛疽,因為它的病勢兇猛毒烈,令人害怕。它屬於任脈,以及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是由於積聚內熱、憂慮憤怒引起的。應該迅速清熱解毒,可以使用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紫金丹、烏金散等藥物,體質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粒金丹。如果延誤治療,膿瘍潰穿咽喉,就會死亡。
6. 瘰癧馬刀
(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一云,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集驗》云:夫瘰癧瘡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癧、結核,寒熱之殊。其證皆由忿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經。蓋怒傷肝,肝主筋,故令筋縮結蓄而腫也。其候多生於頸項、胸腋之間,結聚成核,初如豆粒,後若梅李,累累相連,大小無定。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腫結不消者,便當服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漏蘆湯之類散之。
或用牡蠣大黃湯,疏利三兩行,瘡上可用十香膏之類貼之,及諸淋洗、敷貼等藥治之,庶得消散。若不散,可用內消丸之類消之,或隔蒜灸之。仍斷欲、息氣、薄滋味調理之。不然,恐日久變生寒熱咳嗽而成勞瘵之疾,不可治矣。又有馬刀瘡,亦生於項腋之間,有類瘰癧。
但初起其狀如馬刀,赤色如火燒烙極痛,此瘡甚猛,宜急治之,不然多成危殆也,臨證辨之。
丹溪云:夫瘰癧初發,必起於少陽經,不守禁戒,必延及陽明經。大抵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彼實者固易治,自非痛斷厚味與發氣之物,雖易亦難,殊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行不作寒熱可生,稍久轉為潮熱,其證危矣。
自非斷欲,絕慮,食淡,雖神聖不可治也。
戴復庵云:瘰癧之病,皆血氣壅結,根在臟腑,多結於頸項之間,累累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爛,或此沒而彼起,宜於隔宿,用米飲調下桂府滑石二錢盅,動時進黑白散,必有物如葡萄肉,從小便出至數枚,其腫核則愈。仍常服四七湯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其匝頸者,俗名蟠蛇癧難治。
薛新甫云:瘰癧之病,屬三焦肝膽二經,怒火,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氣逆,憂思過甚,風熱邪氣內搏於肝。蓋怒傷肝,肝主筋,肝受病,則筋累累然如貫珠也。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項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惡熱,咽項強痛。若寒熱焮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並服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
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痿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可用針以決之,及服托裡之劑。若經久不愈,或愈而復發,膿水淋漓,肌體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瘻。《內經》曰:陷脈為瘻,留連肉腠。
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膽部分結核,不問大小,其脈左關弦緊,左尺洪數者,乃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燥而筋攣,須用前藥以滋化源,是治其本也。《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癧。
白話文:
瘰癧是指連續出現的結核,形狀長得像蛤蜊的稱為馬刀瘡。還有一種說法,瘰癧就是指結核。這些結核可能長在耳朵後面或前面,也可能在耳朵下方連到下巴,或在頸部下方連到鎖骨,這些都叫做瘰癧。如果長在胸部或胸部兩側,則稱為馬刀瘡。這些病症主要與手少陽經脈有關。
《集驗方》說,瘰癧瘡的病因有風毒、熱毒、氣毒的不同;瘰癧和結核也有寒熱的差異。這些病症大多是由於生氣、氣血逆亂、過度憂慮,導致風熱邪氣侵入肝經。因為憤怒會損傷肝臟,而肝臟主導筋脈,所以會讓筋脈收縮、結聚而腫脹。這些病症大多發生在頸部、腋下,結成腫塊,一開始像豆子大小,後來像梅子李子一樣,一個個連在一起,大小不一。初期會感到畏寒發熱,咽喉頸部疼痛,腫塊不消退,應該服用散腫潰堅湯或五香連翹、漏蘆湯等藥物來散開腫塊。
也可以用牡蠣大黃湯來疏通腸道,排便幾次,瘡口可以使用十香膏之類的藥膏敷貼,或是用其他清洗、敷貼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可能可以讓腫塊消散。如果無法消散,可以使用內消丸之類的藥物來消腫,或用隔蒜灸的方式治療。同時也要戒除性慾,平心靜氣,飲食清淡。不然,時間久了可能會轉變成寒熱咳嗽的癆瘵之疾,就難以治癒了。還有一種馬刀瘡,也長在頸部和腋下,看起來像瘰癧。
但馬刀瘡一開始的形狀像馬刀,顏色是紅色的,像火燒一樣非常疼痛,這種瘡很兇猛,要趕快治療,不然很容易變成危急的狀況,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朱丹溪說,瘰癧最初一定是從少陽經開始,如果沒有注意禁忌,就會蔓延到陽明經。總的來說,飲食過於豐盛、氣鬱積聚都可能造成毒、風、熱,這兩種情況會相互引發變化,必須區分虛實。屬於實證的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不能徹底戒除油膩食物和容易發氣的食物,就算容易治療也會變得困難,要特別注意,因為這屬於膽經,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女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月經來潮時沒有寒熱症狀,還能活下去,但如果時間稍長,轉為潮熱,情況就很危險了。
如果不能戒除性慾、放下憂慮、飲食清淡,就算神仙也治不好。
戴復庵說,瘰癧這種病,都是因為血氣鬱結,病根在於內臟,大多結在頸部,腫塊大小不一,發作的時候會出現寒熱、膿血、潰爛,有時這個地方消退了,另一個地方又長出來,應該在前一天晚上,用米湯送服桂府滑石二錢,發作時服用黑白散,一定會有像葡萄肉一樣的東西,從小便排出數個,腫塊就會痊癒。平時常服四七湯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長在脖子周圍的,俗稱蟠蛇癧,很難治療。
薛新甫說,瘰癧這種病,屬於三焦、肝膽二經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怒火、風熱、血燥,或是肝腎二經的精血虧損、虛火內動,也可能是因為憤怒、氣逆、過度憂慮,導致風熱邪氣侵入肝臟。因為憤怒會損傷肝臟,肝臟主導筋脈,肝臟生病,筋脈就會像一串珠子一樣連在一起。這些病症大多發生在耳朵前後、頸部腋下,結成腫塊。初期會感到畏寒怕熱,咽喉頸部疼痛。如果出現寒熱、紅腫疼痛,這是肝火風熱造成的氣病,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清肝火,並服用加味四物湯來養肝血。
如果寒熱停止但腫塊沒有消散,這是肝經火燥造成的血病,可以用加味逍遙散來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如果腫塊高聳且稍微柔軟,面色萎黃,皮膚發熱,膿液已經形成,可以用針刺破,並服用托裡之劑。如果長期不癒,或痊癒後又復發,膿水淋漓,身體消瘦,必須服用純補的藥物,才能讓病情收斂,不然會變成九漏。《內經》說:「陷脈為漏,留連肉腠。」說的就是這種病。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來驅散寒邪,補充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來滋養腎水、培養肝木、健壯脾土,也有可能治好。總的來說,肝膽部位出現結核,不論大小,如果脈象是左關弦緊,左尺洪數,這是因為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導致肝火旺盛、筋脈攣縮,必須使用之前的藥物來滋養化源,這才是治本的方法。《外臺秘要》說,肝腎虛熱,就會產生瘰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