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8)
1. 生肌
神秘方,治一切瘡已潰者及灸。貼之無痂,生肉去膿。
上用地黃汁一升,松脂二兩,薰陸香一兩,羊腎脂、牛酥,各如雞子大。先於地黃汁煎松脂及香令消,即內羊脂酥,更用蠟半雞子大,一同相和,以慢火煎令水盡,膏成去滓。塗帛貼瘡,日一二易。
白話文:
生肌
這個秘方治療各種潰爛的瘡瘍和灸傷。敷貼後,不會結痂,能長出新肉,並排出膿液。
做法是:取生地黃汁一升,松脂二兩,薰陸香一兩,羊脂、牛油各如雞蛋大小。先用生地黃汁煎煮松脂和薰陸香至融化,再加入羊脂和牛油,再加入約半個雞蛋大小的蜂蠟,混合均勻,用小火慢煎,直至水分蒸發完全,成為膏狀,去除雜質。然後塗在布上,敷貼於瘡瘍處,每日換藥一到兩次。
2. 收口
東垣斂瘡口方,木香檳榔散,用之決無疼痛。以蠟油塗覆瘡上,生肌斂肉甚速,必無惡血,瘡口疾合,易取平復,惟膏粱熱瘡所宜用也。貧人害地之寒濕,外來寒瘡者,禁不可用。
木香檳榔散方
木香,檳榔,黃連(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新汲水調攤紙上貼之,濕則干貼。
治寒瘡斂瘡口藥
當歸身(一錢,洗淨,曬乾),青皮(去白,二分),木香(一分),黃連(五分)
上四味,為極細末。蠟油調塗,取效甚速。
保命乳香散,瘡口大者。
寒水石(煅),滑石(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腦子(少許)
上各研細和勻,少許摻瘡口上。
聖效散,收斂瘡口。
黃柏(一兩,去粗皮,細切,炒至赤黑色),穿山甲(一兩,炒黃),檳榔,木香(各半兩,炒令黃色),雞䏶胵(七枚,生用)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候大膿出盡,洗淨,方可乾摻瘡上。
桃紅散,斂瘡口定痛,闢風邪。
滑石(四兩),乳香,輕粉(各二錢),小豆粉(一兩),寒水石(三兩,煅)
上為細末,乾摻口上。一方,改小豆粉為定粉。又方,治瘡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錢),定粉,風化硝(二錢),白礬(二錢半),乳香,沒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摻之。
有人患背疽,已潰如碗麵大,視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大鯽魚一尾,去腸肚,以羯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極燥,為細末。乾摻之,瘡口遂收,至今無恙。此方累用有效,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丹〕,《精要》論癰疽,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氣血枯竭,不潮於瘡,遂致如此。用北艾葉一把,入瓦器內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以絹帛兜艾葉,乘熱澆沃,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燻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不可與厭穢之人見,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夫以血氣枯燥,不知補接於內,惟務熱洗於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而乃歸罪於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補接即參耆、歸術之類,是也。)
〔蘇〕,亂髮、蜂房、蛇蛻皮,各燒灰存性,每味取一錢匕,酒調服。治瘡久不合神驗。(丹溪云:發補陰之功,甚大。)
〔丹〕,收斂瘡口,止有柳皮、白蘞,煎湯飲之。
黃丹散,斂瘡口。
黃丹(煅),白礬(枯),龍骨,寒水石,乳香,木香(不見火),黃連,黃芩,檳榔,膩粉(各三錢),腦子(少許)
上為末。隨瘡乾溼用之,於則用溫鹽湯洗濕淨干,卻摻其上,用不可太早,須膿血去盡,臨好方用,不然,則又臖作。
白話文:
收口
東垣收斂瘡口的方法,例如木香檳榔散,使用後絕無疼痛。用蠟油塗抹在傷口上,能快速長出新肉,絕對不會有惡血,傷口很快癒合,容易痊癒。此法只適用於膏粱厚味引起的熱瘡。貧窮人家因寒濕所致的寒瘡,以及外感寒邪引起的瘡瘍,都禁止使用。
木香檳榔散:
木香、檳榔、黃連(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新汲的水調勻,攤在紙上貼敷,濕了就換乾的。
治寒瘡斂瘡口藥:
當歸身(一錢,洗淨曬乾)、青皮(去白,二分)、木香(一分)、黃連(五分)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蠟油調和後塗抹,療效很快。
保命乳香散(適用於傷口較大的情況):
寒水石(煅)、滑石(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硃砂(少許)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取少量撒在傷口上。
聖效散(收斂傷口):
黃柏(一兩,去粗皮,切細,炒至赤黑色)、穿山甲(一兩,炒黃)、檳榔、木香(各半兩,炒至黃色)、雞內金(七枚,生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使用少量,待膿水排盡,洗淨傷口後再撒在傷口上。
桃紅散(斂瘡口止痛,祛除風邪):
滑石(四兩)、乳香、輕粉(各二錢)、小豆粉(一兩)、寒水石(三兩,煅)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乾撒在傷口上。另一方是用定粉代替小豆粉。還有一方,專治久不癒合的傷口:
小椒(去蒂,炒黑,一錢)、定粉、風化硝(二錢)、白礬(二錢半)、乳香、沒藥(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撒在傷口上。
有一個病人患背疽,潰爛面積像碗口一樣大,看起來五臟就隔着一層薄膜。他自己認為必死無疑。用一條大鯽魚,去除內臟,放入羯羊糞在魚腹中,烘烤至焦黑極乾,研磨成細粉,乾撒在傷口上,傷口就癒合了,至今安然無恙。此方屢試不爽,需待膿水減少,將要長出新肉時使用。
丹溪翁論述癰疽:久不癒合的傷口,肉色發白,膿血稀少,這是傷口寒滯,氣血枯竭,血液不能到達傷口所致。需用一把艾葉,加水濃煎,避風處,趁熱用艾葉湯清洗傷口周圍的乾淨皮膚,用絹布包裹艾葉,趁熱熱敷,一天一次,洗完後要避風,再用松香煙燻傷口,時間長一些,再用神異膏貼敷。忌諱與不潔之人見面,若不能禁忌,傷口難以癒合,藥物也無效。由於氣血枯竭,不知道從內部進行補益,只注重外部熱敷,不治本而治末,反而歸咎於寒滯。大抵潰瘍宜清洗,但若不用補益的藥物從內部調理,恐怕清洗雖能一時痛快,不久就會感到身體疲憊,難以忍受,這不是虛弱是什麼?怎麼能不先考慮補益呢?(補益就是指人參、黃耆、當歸、續斷等藥物)。
蘇頌曰:亂髮、蜂房、蛇蛻皮,各燒成灰,每味取一錢,用酒調服,治療久不癒合的傷口,效果神奇。(丹溪翁云:此方能大補陰氣)。
丹溪翁曰:收斂傷口,止血可用柳樹皮、白蔹,煎湯服用。
黃丹散(收斂傷口):
黃丹(煅)、白礬(枯)、龍骨、寒水石、乳香、木香(不經火)、黃連、黃芩、檳榔、滑石粉(各三錢)、硃砂(少許)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根據傷口乾濕情況使用,如果濕潤,就用溫鹽水清洗乾淨,再撒藥粉。不可使用過早,必須膿血排盡,將要癒合時才能使用,否則會再次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