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湯火瘡(灸瘡)

上為細末。凡用之時,切護爪甲,勿令中風,仍須洗瘡令淨,然後摻藥,薄薄令遍,以軟綿帛系之,候肌生漸用柏皮膏。

柏皮膏,治灸瘡久不瘥。

柏樹白皮,伏龍肝(各四兩),豬脂(半斤,煉為油)

上同熬成膏,濾去滓,入瓷器中。每用時薄薄塗之。上以油紙隔,軟帛裹。

綠雲散,治灸瘡,止痛。

柏葉,芙蓉葉(並端午日午時採,不拘多少,陰乾)

上為細末。每遇灸瘡,黑蓋子脫了,即用水調少許如膏藥,攤楮紙上貼之,養膿更無痛楚。

四時貼護方

治灸瘡未著痂,及出膿久不合者。

春以柳絮,夏以竹膜,秋以新綿,冬以兔毛

上各隨時貼瘡上。

內托黃耆丸,治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

黃耆(八兩),當歸(洗,三兩),肉桂(去皮),木香,乳香(另研),沉香(各一兩),綠豆粉(四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白湯送下。

白話文:

湯火瘡(灸瘡)治療方法:

將藥材磨成細粉。使用時,務必保護好指甲,避免受傷。先清洗傷口,使其乾淨,然後將藥粉薄薄地均勻敷在傷口上,用柔軟的布料包紮。傷口癒合後,改用柏皮膏。

柏皮膏:用於治療灸瘡久治不癒。取柏樹白皮和伏龍肝各四兩,豬脂半斤(煉成油),一起熬成膏,過濾掉雜質,盛放在瓷器中。使用時薄薄塗抹,上面用油紙隔開,再用柔軟的布料包紮。

綠雲散:治療灸瘡,止痛。取端午中午採摘的柏葉和芙蓉葉(數量不限),陰乾後磨成細粉。灸瘡處黑色痂皮脫落後,用少量清水調成膏狀,攤在楮紙上貼敷,可以促進膿液排出,且無疼痛感。

四時貼護方:治療灸瘡尚未結痂或膿液排出很久仍未癒合者。春季用柳絮,夏季用竹膜,秋季用新棉,冬季用兔毛,根據季節選擇敷貼在傷口上。

內托黃耆丸:治療針灸傷及經絡,流膿不止。取黃耆八兩,當歸(洗淨)三兩,去皮肉桂、木香、乳香(另研磨)、沉香各一兩,綠豆粉四兩,磨成細粉,用生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不限時間,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