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三 (34)
卷之三 (34)
1. 瘰癧馬刀
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子,當歸(酒拌),川芎,黃耆(鹽水拌,炒),熟地黃(酒拌),芍藥(炒,各一錢),甘草(炙),桔梗(各五分),白朮(炒,二錢),柴胡(六分)
上姜水煎服。
散腫潰堅丸,治瘰癧、馬刀瘡,服益氣養榮湯,不能消散者,宜服此丸五日,又服益氣湯五日,如此相兼服之,不應,以針頭散敷之。
知母,黃柏(各酒拌,炒),栝蔞根(酒拌),昆布(酒洗,炒),桔梗,蓬朮(酒拌,炒),連翹,黃連(炒),京三稜(酒拌,炒),葛根,白芍藥(各三錢)
升麻,當歸尾(酒拌),柴胡,甘草(各三兩),草龍膽(四兩,酒炒),黃芩(一錢五分,一半酒炒,一半生用)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一百五十丸,滾湯送下。
又治瘰癧
人參,白朮,當歸,陳皮,芍藥(酒浸,各一錢),川芎,香附子,茯苓,半夏(各五分),甘草(少許)
上作一服。姜二片,以金銀藤煎湯一盅半,煎前藥,食後,就吞降宮丸五十粒,(方見前。)
補陰八珍湯,治瘰癧等瘡,屬足三陰虛者。
當歸,川芎,熟地黃,芍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柏(酒炒黑),知母(酒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夏桔草湯,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兩,水二盅,煎至七分,去渣,食遠服。此生血治瘰癧之聖藥,虛甚當煎濃膏服,並塗患處,多服益善。兼十全大補湯加香附子、貝母、遠志尤善。
初虞世云:瘰癧多生肩項,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生如豆,久似核,年月浸久,其大如梅,或如雞卵,排行成列,或生二三,或生六七,俗云蟠蛇癧是也。用性努力,思慮過久,則疾痛赤腫繼之。早治為上。
流注瘍,婦人多有之。其性急躁,其氣怫鬱,其心執著。初生在項,破後膿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或流膿汁,是名流注瘍也,又名千歲瘡。宜服,托裡救苦神應丸,。
川烏附(去皮臍,生用),當歸(酒浸一宿),沒藥,白芷,陳皮,甘草節(各一兩),烏頭(五兩),薑黃(一兩半),蟬蛻(水洗,半兩),大皂角(七錠,去皮弦子)
上用皂角敲碎,水四大碗,煎至二大碗,濾去渣。用汁一同煮烏頭、川烏,候烏頭爛為度,擂如泥。其餘諸藥卻另為末,和烏頭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飢飽皆用薄荷湯下。若瘡既破,穿鑿孔穴,其處必生腫肉如指大,或黑或白,乃風與氣搏,宜驅風行經散氣之劑,以化氣調經湯主之。
化氣調經湯,與神應丸間服,治流注癧。
香附子(酒浸一宿,日乾),羌活,白芷(各一兩),牡蠣(火煅),甘草,天花粉,皂角刺(各半兩),橘皮(二兩)
白話文:
瘰癧馬刀
本方劑使用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子、酒拌當歸、川芎、鹽水拌炒黃耆、酒拌熟地黃、炒芍藥、炙甘草、桔梗、炒白朮、柴胡等藥材,以薑水煎服。
若服用「益氣養榮湯」後瘰癧、馬刀瘡仍未消散,則可服用「散腫潰堅丸」五日,再服用益氣湯五日,如此交替服用。若仍無效,則可使用針頭散外敷。
散腫潰堅丸的組成藥材包括酒拌炒知母、酒拌炒黃柏、酒拌栝蔞根、酒洗炒昆布、桔梗、酒拌炒蓬朮、炒連翹、炒黃連、酒拌炒京三稜、葛根、白芍藥等,以煉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至一百五十丸,用滾水送服。
另一種治療瘰癧的處方,使用人參、白朮、當歸、陳皮、酒浸芍藥、川芎、香附子、茯苓、半夏、少許甘草等藥材,以薑片及金銀藤煎湯服用,服藥後再服用五十粒降宮丸(方劑未列出)。
針對足三陰虛導致的瘰癧等瘡瘍,可以使用補陰八珍湯,其組成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熟地黃、芍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酒炒黑黃柏、酒炒知母。
治療瘰癧、馬刀瘡,不論是否已潰爛或久成廔管,均可使用夏枯草湯。將夏枯草煎湯服用,虛弱者可煎成濃膏服用並塗抹患處。同時可搭配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香附子、貝母、遠志效果更佳。
古籍記載,瘰癧多發生於肩頸部位,顏色或紅或白,深淺不一,初期如豆粒大小,久則如核桃,甚至如雞蛋般大小,常成串出現。因用力過度或思慮過多,會加重病情,導致紅腫疼痛。早期治療效果較佳。
流注瘍多見於婦女,其特點是病情發展迅速,伴有情緒鬱悶、性格執著等表現。初期發生在頸部,破潰後膿液流注全身,形成梅李大小的毒結,不治療也會自行破潰,形成相互貫通的孔洞,伴有寒熱疼痛和膿液流出,又稱千歲瘡。治療此病可服用托裡救苦神應丸。
托裡救苦神應丸的組成藥材包括去皮臍的生川烏附子、酒浸當歸、沒藥、白芷、陳皮、甘草節、烏頭、薑黃、水洗蟬蛻、去皮弦子的皂角。將皂角敲碎煎煮,再加入烏頭、川烏共煮,至烏頭爛熟,搗成泥狀,與其他藥材研末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若瘡瘍破潰後形成腫肉,則需使用化氣調經湯。
化氣調經湯與神應丸交替服用,用於治療流注瘍,其組成藥材包括酒浸日乾香附子、羌活、白芷、火煅牡蠣、甘草、天花粉、皂角刺、橘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