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三 (8)
卷之三 (8)
1. 腦疽
《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按:此條年老冬寒,理直溫補,茲用五香湯加丁、附,以辛散何也?蓋因其怒氣鬱結,阻礙陽氣不得營運,致疽凹陷且脈極沉細而遲,其為氣鬱可知矣。故用五香以開結,丁、附以助陽,則鬱散陽復,疽乃大發,此亦因其性,因其脈而為治也。
)錦衣葉夫人,患腦疽,口乾舌燥,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焮,胸中氣噎,證屬陽氣虛寒。彼疑素有痰火,不受溫補,薛以參耆各五錢,薑桂各二錢,一劑頓然腫潰,又用大補藥而愈。
一人膿將成,微痛兼渴,尺脈大而無力,此陰虛火動之證。彼謂心經熱毒,自服清涼降火藥愈熾,復求治,乃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麥門、黃耆,及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以托裡藥,兼前丸而愈。
一婦人,年逾八十,腦疽已潰,發背繼生,頭如粟許,脈大無力,此膀胱經濕熱所致。脈無力血氣衰,進托裡消毒藥數服稍可,更加參耆,雖起而渴,此血氣虛甚,以參耆各一兩,歸芐各五錢,麥門五味各一錢,數服渴止。不潰加肉桂十餘劑,膿成針之,瘀肉漸腐,徐徐取去而膿清不斂,投十全大補湯,加白蘞、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膿稠而愈。
設不峻補,不去腐肉,以渴為火,投以涼藥,寧免死哉!瘡疽之證,雖屬心火,當分表裡虛實,果元氣充實,內有實火,寒劑或可責效。若寒涼過度,使胃寒脾弱,陽證變陰,或結而不潰,或潰而不斂,陰陽乖戾,水火交爭,死無日矣。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予㕮咀加減八味丸與之,彼不信,自用滋陰等藥,七惡並至而歿。
《精要》曰:患疽雖云有熱,皆因虛而得之,愈後作渴,或先渴後疽,非加減八味丸不能治。一人腦患疽,發熱口渴,醫用苦寒藥,膿水益多,發熱益甚,面目赤色,唇舌燥烈,小便淋痛,晝夜不寐,死在反掌,請薛治之。乃以加減八味丸料加參、耆、歸、朮、麥冬、甘草煎服之。
熟睡半日,覺來諸證悉退,不數劑而瘡愈。薛曰:病雖愈,當固其本元。彼不經意,且不守禁,次年患中風;後患背疽而歿。
一老人,膿清兼作渴,脈軟而澀。予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加黃耆、五味。彼不信,乃服降火之劑,果反作嘔少食。始信,服香砂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投前湯,月餘而愈。一人未潰兼作渴,尺脈大而無力,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黃耆、麥門,四劑而渴減,又與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用托裡藥兼前丸而愈。一人頭項俱痛,雖大潰腫痛益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
白話文:
腦疽
古代醫書記載,治療疾病必須觀察病情發展的趨勢。所有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火亢盛的表現,這是常見的情況。但如果瘡瘍嚴重,病人消瘦,邪氣上浮疼痛下移,初期發熱後期卻寒冷,這就屬於反常情況,必須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治療。經絡循行的規律是常規,治療方法是運用,醫生的判斷是關鍵,根據病情需要治療,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按:老年人在冬天患病,理應溫補。這裡用五香湯加入丁香、附子,是為了辛溫散寒。這是因為患者怒氣鬱結,阻礙陽氣運行,導致瘡瘍凹陷,脈象沉細遲緩,可見是氣鬱。因此用五香湯疏通鬱結,丁香、附子溫補陽氣,這樣鬱氣消散,陽氣恢復,瘡瘍就會明顯好轉。這也是根據病情和脈象進行治療。)
錦衣葉夫人患腦疽,口乾舌燥,服用清熱藥物,外敷寒涼藥物,但病情沒有好轉,面色暗淡,胸悶氣堵,這是陽氣虛寒的表現。醫生懷疑她原本就有痰火,不能溫補,於是用人參、黃耆各五錢,生薑、桂枝各二錢,一劑藥就使腫塊潰爛,接著用大補藥物治療而痊癒。
有人膿瘡將要形成,輕微疼痛且口渴,寸脈有力但無力,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患者認為是心經熱毒,自行服用清涼降火藥物,反而病情加重,再次求醫。醫生用四物湯加入黃柏、知母、五味子、麥冬、黃耆,並加減八味丸,口渴止住,瘡瘍潰爛,再用托里藥物,配合八味丸,最終痊癒。
一位八十多歲的婦人,腦疽已潰爛,背上又長了新的瘡瘍,頭部腫脹如粟米大小,脈象有力但無力,這是膀胱經濕熱所致。脈象無力,說明氣血衰弱,先用托裡消毒藥物幾劑,病情稍有好轉,再加入人參、黃耆,雖然病情好轉但口渴,說明氣血虛弱嚴重,於是用人參、黃耆各一兩,當歸、川芎各五錢,麥冬、五味子各一錢,服用幾劑後口渴止住。膿瘡未潰爛時加肉桂十幾劑,膿瘡形成後用針刺破,腐肉逐漸腐爛,慢慢清除,膿液清澈不收口,就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入白蘞、貝母、遠志,三十幾劑後膿液變稠而痊癒。
如果不積極溫補,不清除腐肉,只把口渴當成火熱,服用涼藥,難免會死亡!瘡瘍的病情雖然屬於心火,但要區分表裡虛實,如果元氣充沛,內有實火,寒涼藥物可能有效。如果寒涼過度,導致胃寒脾虛,陽證轉為陰證,或者膿瘡不潰爛,或者潰爛不收口,陰陽失調,水火交爭,就會死亡。有人腦疽伴隨口渴,脈象雖然洪大,但按之無力,我給他加減八味丸,他不相信,自己服用滋陰藥物,結果七竅流血而死。
《醫學精要》記載:患疽雖然說是熱證,都是由於虛弱而導致的,痊癒後口渴,或者先口渴後長疽,只有加減八味丸才能治療。有人患腦疽,發熱口渴,醫生用苦寒藥物,膿水更多,發熱更重,面紅目赤,嘴唇舌頭乾燥,小便淋痛,晝夜難眠,危在旦夕,請求薛某治療。於是用加減八味丸,加上人參、黃耆、當歸、蒼朮、麥冬、甘草煎服。
睡了半天,醒來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幾劑藥就痊癒了。薛某說:病情雖然痊癒,但應該鞏固根本。患者不注意,也不忌口,第二年患中風;後來又患背疽而死。
一位老人,膿液清澈且口渴,脈象軟弱而澀滯。我認為是氣血都虛弱,用八珍湯加入黃耆、五味子。他不相信,服用降火藥物,結果反而嘔吐,食慾減退。他終於相信了,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四劑,嘔吐停止,食慾恢復,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一個多月後痊癒。有人膿瘡未潰爛且口渴,寸脈有力但無力,用四物湯加入黃柏、知母、黃耆、麥冬,四劑後口渴減輕,又服用加減八味丸,口渴停止,瘡瘍潰爛,再用托裡藥物配合八味丸而痊癒。有人頭項都疼痛,膿瘡雖然潰爛,但腫痛加劇,還伴隨腹瀉,煩躁不安,睡不好覺,食慾差,情況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