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五 (4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4)

1.

防風通聖散,治風熱瘡疥,久不愈。(方見腫瘍。)

麻黃飲,治上體生瘡,或癢或痛,黃水浸淫,結痂推起,蔓延於三陽之分,根窠小帶紅腫,此是濕熱症。

麻黃(去根留節),防風,蒼朮(各半兩),陳皮,紫背萍,黍黏子(各七錢半),黃芩(四錢),滑石(一兩),羌活,石膏(煅,六錢半),縮砂,荊芥(各二錢半),蒼耳草,生甘草(各三錢半),薄荷葉(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六錢,水一盅半猛火煎取六分,入好酒四五滴,去滓。熱服須得通身有汗,其瘡自安。甚者服至百服之後,看汗出到何處,若自上而下出過腳曲䐐,其瘡自愈。

消毒散(《局方》)

防風(一兩),甘草(二兩),荊芥穗(三兩),黍黏子(四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子和治潁皋韓吉卿,自髀至足生濕䘌瘡,大者如錢,小者如豆,癢則搔破,水到則浸淫,狀類蟲行褲襪,愈而復生,瘢痕成凹,十餘年不瘥。戴人哂之曰:此濕䘌瘡也,由水濕而得,故多在足下,以舟車、浚川大下十餘行,一去如掃。

升麻和氣飲,治瘡疥發於四肢臀髀,痛癢不常,甚致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及癩風入臟,陰下濕癢,耳鳴眼痛。

蒼朮(二兩),桔梗(去蘆),升麻,乾葛(各一兩),陳皮(去白,六錢),甘草(炙),芍藥(各七錢半),半夏(洗七次),當歸(去蘆),白芷,茯苓(去皮,各二錢),枳殼(麩炒,去穰),厚朴(薑製),乾薑(炮,各半錢),大黃(蒸,半兩)

上為㕮咀。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燈心十五莖,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枳殼散,治痂疥,瘙癢麻痹。

枳殼(二兩,麩炒,去穰),白蒺藜(半升),苦參(去蘆),蔓荊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不拘時日,進二服。

枳殼丸,治一切風熱生瘡疥。

枳殼(四兩,麩炒去穰),苦參(去蘆,八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酒送下。

苦參丸,治痂疥瘙癢。

苦參(一斤,為末),皂角(二斤)

上用皂角,將水一斗浸,揉濃汁濾去渣。用清汁熬成膏子,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煎荊芥酒送下,或薄荷酒亦得,不拘時候。

赤小豆散,治乾溼疥。

赤小豆(二合,炒乾納醋中,如此七次),升麻,薏苡仁,黃耆(銼,各七錢半),人參,白蘞,瞿麥穗,當歸(切銼),黃芩(去黑心),豬苓(去黑皮),防風(去叉),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匕,空心粥飲調下,日二夜一。

脂調散,治疥瘡,膿窠瘡神效。

蛇床子(二兩),䕡茹,草烏頭,荊芥,花椒,苦參(各一兩),雄黃,硫黃,明礬(各半兩)

白話文:

[疥]

防風通聖散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疥瘡,久治不癒的可以使用。(處方見腫瘍篇)

麻黃飲子用於治療上半身長瘡,或癢或痛,流出黃色膿水浸潤皮膚,結痂隆起,蔓延至三陽經脈分佈處,瘡根周圍略微紅腫,這是濕熱證。

麻黃(去根留節)、防風、蒼朮(各半兩)、陳皮、紫背萍、黍黏子(各七錢半)、黃芩(四錢)、滑石(一兩)、羌活、石膏(煅,六錢半)、縮砂、荊芥(各二錢半)、蒼耳草、生甘草(各三錢半)、薄荷葉(一錢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六錢,用一盅半的水,猛火煎煮至六分,加入四五滴好酒,過濾藥渣。服藥後需全身出汗,瘡瘍才會好轉。病情嚴重者,服用藥物至一百劑後,觀察汗液排出情況,如果汗液從上往下流到腳踝內側,瘡瘍就會自愈。

消毒散(出自《局方》)

防風(一兩)、甘草(二兩)、荊芥穗(三兩)、黍黏子(四兩)

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過濾藥渣。飯後溫服。

曾經治療潁皋縣韓吉卿的病例,他從大腿到腳都長濕疹樣瘡瘍,大的像銅錢,小的像豆子,奇癢難耐,搔抓破皮後,流水浸潤,像蟲子在褲襪裡爬行一樣,好了又復發,留下凹陷的瘢痕,十幾年都不癒合。戴某人笑著說:這是濕疹樣瘡瘍,是由於水濕引起的,所以大多在腳部,用舟車、浚川大下十餘行等方法治療十幾次,效果立竿見影。

升麻和氣飲用於治療瘡疥發生在四肢、臀部、大腿,疼痛瘙癢不穩定,甚至畏寒發熱,疼痛劇烈,浸潤腫脹;以及癩瘡風邪入臟腑,陰部濕癢,耳鳴眼痛。

蒼朮(二兩)、桔梗(去蘆頭)、升麻、乾葛(各一兩)、陳皮(去白,六錢)、甘草(炙)、芍藥(各七錢半)、半夏(洗七次)、當歸(去蘆頭)、白芷、茯苓(去皮,各二錢)、枳殼(麩炒,去瓤)、厚朴(薑製)、乾薑(炮製,各半錢)、大黃(蒸,半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的水,加生薑三片,燈心草十五莖,煎煮至七分,過濾藥渣。飯前服用。

枳殼散用於治療痂皮樣疥瘡,瘙癢麻木。

枳殼(二兩,麩炒,去瓤)、白蒺藜(半升)、苦參(去蘆頭)、蔓荊子(各一兩)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溫酒送服,不限時間,服用二劑。

枳殼丸用於治療一切風熱引起的瘡疥。

枳殼(四兩,麩炒,去瓤)、苦參(去蘆頭,八兩)

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反覆搗勻三百至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溫酒送服。

苦參丸用於治療痂皮樣疥瘡瘙癢。

苦參(一斤,研磨成末)、皂角(二斤)

取皂角,用一斗水浸泡,揉搓出濃汁過濾去渣。用濾出的清汁熬成膏狀,與苦參末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煎煮荊芥酒或薄荷酒送服,不限時間。

赤小豆散用於治療乾濕性疥瘡。

赤小豆(二合,炒乾後放入醋中浸泡,如此反覆七次)、升麻、薏苡仁、黃耆(切碎,各七錢半)、人參、白蘞、瞿麥穗、當歸(切碎)、黃芩(去黑心)、豬苓(去黑皮)、防風(去叉)、甘草(炙,各半兩)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粥湯送服,每日二次,夜間一次。

脂調散用於治療疥瘡,膿瘡療效顯著。

蛇床子(二兩)、䕡茹、草烏頭、荊芥、花椒、苦參(各一兩)、雄黃、硫黃、明礬(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