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7)
1. 四肢沉重
胃苓湯
蒼朮(米泔浸炒,二錢),厚朴(薑製),陳皮,甘草(炙),白朮(炒,各一錢),茯苓(一錢七分),澤瀉,木香,白芍藥(炒,各一錢),官桂(五分),淡竹葉(二十片)
作一劑。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胃苓湯配方及服用方法:
藥材:
- 蒼朮 (米泔水浸泡後炒製,2錢)
- 厚朴 (薑製)
- 陳皮
- 甘草 (炙)
- 白朮 (炒製,各1錢)
- 茯苓 (1錢7分)
- 澤瀉
- 木香
- 白芍藥 (炒製,各1錢)
- 官桂 (5分)
- 淡竹葉 (20片)
製法:
將以上藥材混合,共為一劑。
煎煮:
取水2盅 (約400毫升),加入薑3片,大棗2枚,與藥材一同煎煮,至藥液剩下約8分 (約320毫升)。
服用:
於飯前服用。
按:前證七惡中之五惡也。服而若脾氣醒,濕氣除,宜用參苓白朮散之類,多服恐導損津液。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炒),蓮肉(去心),縮砂仁(炒,杵),薏苡仁(炒),山藥(各二兩),桔梗(炒),甘草(炙),白扁豆(去皮,薑汁浸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石菖蒲煎湯調下。
白話文:
這是治療「七惡」中「五惡」的方劑,服用後能改善脾胃氣虛、濕氣重的症狀。建議使用參苓白朮散類的藥方,但服用過多可能會損傷津液。
方劑為:人參、茯苓、白朮(炒)、蓮肉(去心)、縮砂仁(炒、杵)、薏苡仁(炒)、山藥(各二兩)、桔梗(炒)、甘草(炙)、白扁豆(去皮,薑汁浸炒,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石菖蒲煎湯送服。
2. 寒熱往來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口苦寒熱往來,肝火血虛也,去三味加柴胡、熟地。因怒寒熱往來,肝火氣虛也,加柴胡、黃芩。如不應,暫用八珍湯,加炒山梔、炒酸棗仁、酒炒黑龍膽草。體倦寒熱往來,肝脾氣滯也,去三味加參耆、歸術。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內熱晡熱,或寒熱往來,陰血虛也,去三味加芎歸、牡丹皮、柴胡。如不應,暫用八珍湯,加牡丹皮。畏寒或寒熱往來,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苓、白朮、升麻。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脅痛痞滿,或寒熱往來,肝氣滯也,去三味加青皮、木香。如不應,屬氣血虛也,更加芎歸、參朮。若婦人勞役恚怒,或適經行,發熱譫語,或夜間熱甚,乃熱入血室也,去三味加生地、丹皮、柴胡。如不應,暫用加味四物湯。
白話文:
口苦、寒熱交替,這是肝火旺盛、血虛所致,去掉原方三味藥,加入柴胡、熟地。若因生氣而寒熱交替,則是肝火氣虛,加柴胡、黃芩。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暫時服用八珍湯,再加入炒山梔、炒酸棗仁、酒炒黑龍膽草。如果身體疲倦、寒熱交替,則是肝脾氣滯,去掉原方三味藥,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白術。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暫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內熱、午後發熱,或寒熱交替,則是陰血虛,去掉原方三味藥,加入川芎、當歸、牡丹皮、柴胡。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暫時服用八珍湯,再加入牡丹皮。如果畏寒或寒熱交替,則是胃氣虛,去掉原方三味藥,加入人參、茯苓、白朮、升麻。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暫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脅肋疼痛、腹部脹滿,或寒熱交替,則是肝氣滯,去掉原方三味藥,加入青皮、木香。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屬於氣血虛,再加入川芎、當歸、人參、白術。若婦女勞累、生氣,或月經期間,發熱神志不清,或晚上特別熱,這是熱邪入血所致,去掉原方三味藥,加入生地、丹皮、柴胡。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暫時服用加味四物湯。
3. 厥逆
加減托裡消毒散,治四肢逆冷,乃腎氣虛寒也,去三味加桂附,仍佐以八味丸。
白話文:
使用「加減託裡消毒散」來治療四肢冰冷的症狀,這表示是因為腎氣虛弱且伴有寒氣。在原本的配方上,我們可以加入桂枝和附子,同時配搭「八味丸」作為輔助療法。
4. 面目浮腫
癰疽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浮腫,宜調胃白朮散。
調胃白朮散
白朮(炒),茯苓(各二錢),陳皮,白芍藥(炒),檳榔,澤瀉(各一錢),木香(五分)
作一劑。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如腫不退,加白朮(炒),枳實(麩炒,各一錢)
白話文:
患有癰疽,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唇和鼻子青赤,面部浮腫,應該調理脾胃,服用白朮散。
白朮散的配方:炒白朮、茯苓各二錢,陳皮、炒白芍藥各一錢,檳榔、澤瀉各一錢,木香五分。
製作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二盅,加入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如果腫脹未消退,可以加炒白朮、麩炒枳實各一錢。
〔薛〕,按:前症乃七惡也用此方。若濕除氣少退,用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之類,大便不實尤效。再用檳榔、木香,恐傷真氣也,亦有真氣虛而致前症者,尤不宜用二藥。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七惡的。如果濕氣消除,氣虛稍微減退,可以用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子,對於大便不實的效果特別好。如果再用檳榔、木香,可能會傷到真氣,而且有些人是真氣虛弱導致七惡,更不適合用這兩種藥物。
5. 陽氣脫陷
〔薛〕,瘡瘍陽氣脫陷,或因克伐之劑,或因膿血太泄,或因吐瀉之後,或因誤而入房,若發熱頭痛,小便淋澀,或滑數便血,目赤煩喘,自汗發熱,氣短頭暈,體倦熱渴,意欲飲水投水,惡寒憎寒,身熱惡衣,揚手擲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張,鄭聲不絕,此無根虛火之假熱症。若畏寒頭痛,咳逆嘔吐,耳聵目蒙,小便遺難,瀉利腸鳴,裡急腹痛,玉莖短縮,冷汗時出,齒牙浮動,肢體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咬舌齧唇,舌根強硬,此陽氣脫陷之真寒證,皆勿論其脈,勿論其瘡,但見一二,急用參附湯補之,多有復生者。大凡潰後勞役,元氣虧損,或夢遺精脫,或滑數便血,或外邪乘之,或誤用寒涼,氣血脫陷而致斯症,治以前藥,亦有復生者。內翰,楊皋湖,孟夏患背疽,服克伐之劑,二旬余矣,漫腫堅硬,重如負石,隔蒜灸五十餘壯,背遂輕,以六君加砂仁二劑,涎沫湧出,飲食愈少,此脾虛陽氣脫陷。劑用溫補,反嘔不食,仍用前藥作大劑,加附子、薑桂。又不應,遂以參耆各一斤,歸朮、陳皮各半斤,附子一兩,煎服,三日而盡,流涎頓止,腐肉頓潰,飲食頓進,再用薑桂等藥托裡健脾,腐脫而瘡愈矣。少參史南湖之內,夏患疽不起發,脈大而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耆大補之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寬,喘促時嘔,脈微細按之如無,惟太衝不絕,仍以參耆、白朮、當歸、茯苓、陳皮計斤許,加附子五錢,水煎兩盅作一服,諸證頓退,脈息頓復,翌日瘡起而潰,仍用前藥四劑後,日用托裡藥,調理兩月餘而消。一婦,臥床十三年矣。遭回祿,益加憂鬱,明年三月,右肩下發一塊,焮腫如甌,中赤外白,先用涼藥一劑,不解,次用十宣散四劑,加痛略紅,迎醫視之,連投參耆、丁桂、防芷之劑,膿潰云無恙矣,辭去。眩暈嘔逆,惡寒戰慄,頂陷膿清。偶檢《外科發揮》,發背門云:若初起一頭如黍,不腫不赤,煩躁便秘,四五日間,生頭不計其數,瘡口各如含一粟,名曰蓮房發云云。始駭為惡症,治法雖詳,不諳於行,迎薛至,診云:辛涼解散,氣血兩虛者忌之,連投參耆、歸朮、地黃、姜附大劑,腫高膿稠,兼紝烏金膏數日,果腐落,筋如脂膜者數片,人參每服至八錢,日進二服,逾兩月平復。
白話文:
薛氏醫案:瘡瘍陽氣脫陷之治
〔薛〕,瘡瘍陽氣脫陷,可能是因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也可能是因為膿血過度流失,或是因吐瀉之後體虛,又或是誤入房事而致。若出現發熱頭痛,小便排泄困難,或大便稀薄帶血,眼睛紅腫,呼吸急促,自汗出熱,氣短頭暈,身體倦怠口渴,想喝水卻又怕喝水,畏寒怕冷,身體發熱卻不耐衣物,手腳亂動,汗出如水,腰背反弓,聲音嘶啞不斷,這都是虛火上炎的假熱症狀。
若出現畏寒頭痛,咳嗽逆氣嘔吐,耳聾眼花,小便排泄困難,腹瀉腸鳴,腹痛裡急,陽具短縮,冷汗時出,牙齒鬆動,肢體麻痺,或四肢厥冷疼痛,或咬舌唇,舌根僵硬,這都是陽氣脫陷的真寒證狀。
不論脈象如何,不論瘡瘍如何,只要出現上述一兩種症狀,就要立即使用參附湯補氣,多數患者都能恢復。
一般來說,瘡瘍潰破後勞累過度,元氣虧損,或是夢遺精液流失,或是大便稀薄帶血,或是外邪入侵,或是誤用寒涼藥物,都會導致氣血脫陷而出現上述症狀。使用上述參附湯治療,也會有恢復的可能。
內翰楊皋湖,孟夏時節患背疽,服用寒涼藥物已二十餘天,腫塊堅硬,沉重如負石,用蒜泥灸五十餘壯,背部才感覺輕了一些。之後用六君湯加砂仁兩劑,患者出現大量唾液湧出,食慾越來越差,這是脾虛陽氣脫陷的表現。使用溫補藥物反而導致嘔吐不食,依然使用之前的藥物,加附子、生薑、桂枝,效果仍不佳。於是改用人參、黃芪各一斤,白朮、陳皮各半斤,附子一兩,煎服,三日服完。唾液流出立刻停止,腐肉也迅速潰破,食慾也恢復正常。之後再用生薑、桂枝等藥物溫補脾胃,腐肉脫落,瘡瘍逐漸癒合。
少參史南湖,夏季患疽,沒有潰破,脈象有力但虛弱,發熱口渴,自汗盜汗。使用人參黃芪大補之劑,病情反而加重,出現手足冰冷,大便不暢,呼吸急促,時常嘔吐,脈象微弱細小,幾乎摸不到,只有太衝脈尚可摸到。於是繼續使用人參、黃芪、白朮、當歸、茯苓、陳皮各一斤,加附子五錢,水煎兩盅作一服,各種症狀立刻消失,脈象也恢復正常。第二天,瘡瘍就潰破了,之後繼續使用之前藥物四劑,再用健脾藥物調理兩個多月,最終痊癒。
一位婦人,臥床十三年,遭受火災後,更加憂鬱。次年三月,右肩下方長了一個腫塊,紅腫如碗口大小,中間發紅,外圍發白。先用涼藥一劑,無效。之後用十宣散四劑,疼痛稍減,腫塊略微發紅。婦人請醫生診治,醫生開了人參、黃芪、丁桂、防風、芷草的藥方,膿液排出,之後便無大礙,婦人便離開了。
眩暈嘔吐,惡寒戰慄,頭頂凹陷,膿液清澈。偶然翻閱《外科發揮》一書,發現發背條目寫道:若初起時腫塊如米粒大小,不紅不腫,煩躁便秘,四五天後,腫塊數量增多,每個瘡口都像含著一粒米,稱為蓮房發。我一開始以為是惡性疾病,雖然書中寫了治療方法,但我缺乏經驗,便請薛氏來診。薛氏診斷說:辛涼解散之法,氣血兩虛者忌用。於是連續服用人參、黃芪、白朮、生地黃、生薑、附子大劑,腫塊高聳,膿液稠密,同時敷用烏金膏數日,結果膿液流出,腐肉脫落,筋膜如脂,人參每次服用八錢,每天服兩次,兩個多月後,身體恢復正常。
附子理中湯,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人參,茯苓,白芍藥(各三錢),白朮(四錢)
上水煎服。
姜附湯,治瘡瘍真陽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乾薑(炮),白朮(各五錢)
上作二劑。水煎服。
參附湯,治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或寒涼汗下,真陽脫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急服以救元氣,緩則不治。
人參(一兩),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上姜五片,水煎服。不應,倍之。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瘡瘍引起的脾胃虛寒,或因錯誤治療導致手足冰冷、食慾不振,或腸鳴腹痛、嘔吐腹瀉。
藥方:附子、人參、茯苓、白芍各三錢,白朮四錢。水煎服。
姜附湯用於治療瘡瘍導致真陽虧損,或錯誤治療導致大量出汗或膿血流失,進而出現呼吸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
藥方:人參、附子(炮製去皮臍,各一兩)、乾薑(炮製)、白朮各五錢。上藥製成兩劑,水煎服。
參附湯用於治療失血過多、膿血大量流失、寒涼導致出汗等原因造成的真陽虛脫,出現呼吸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需立即服用以救治元氣,延誤則難以治療。
藥方:人參一兩,附子(炮製去皮臍,五錢)。加姜五片,水煎服。若無效,可將藥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