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35)
卷之一 (35)
1. 發表攻裡
五香連翹湯,治諸瘡腫,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發寒熱。
沉香,木香,麝香,丁香(各一兩),乳香(二兩),連翹,射干,升麻,獨活,桑寄生,甘草(炙,各一兩),,大黃(一兩半),木通(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取利。
按:丹溪曰,《精要》第一論云,不問癰疽瘡癤,虛實冷熱,先與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等諸方,不冷不熱,不問老幼少壯,陰陽虛實冷熱,多服為妙。夫癰疽瘡癤,臟腑陰陽,有淺深、虛實、冷熱,用藥有補瀉、溫涼,老幼、少壯,其稟受厚薄,形志苦樂,隨年歲而增損。
奈何?欲以不冷不熱,四五方而通治之,又以多服為妙,此不能無疑也,學者當審經絡,察病機而處治,豈可仗此為通治之法乎!
千金漏蘆湯,治癰疽、丹痃、惡肉,時行熱毒赤腫。
漏蘆,連翹,黃芩,白蘞,枳殼,升麻,粉草,麻黃,朴硝(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上除硝外,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三葉同煎。溫服,取利為度。
防風通聖散,治時毒熱毒,便秘熱燥。若時毒饑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防風,當歸,川芎,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桔梗,石膏,黃芩(各一兩),白朮,山梔,荊芥(各二錢五分),甘草(二兩),滑石(一兩)
上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下,仍量人虛實。
按:此表裡氣血之藥也,治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候弦洪,實數浮緊,氣血實盛者,不可缺此。見近有秘傳外科家方,以是藥加人參、赤茯苓、黃耆、蒼朮、金銀花,名消腫托裡散。雖以參耆為主,復云人參無亦可。蓋使人不能無疑而難用也。且臨證加減須較表裡之法,如表證多者,當從此方,以辛甘為主散之也,里證多者,方可從變,故此分辛溫、辛平、辛涼之異。
升麻和氣飲,治瘡腫癤疥癢痛。(此與前條方,大黃有多少之異,故兩列之。)
升麻,桔梗,蒼朮,乾葛,甘草,大黃(煨,各一錢),陳皮(二錢),當歸,半夏,茯苓,白芷,乾薑,枳殼(各五分),芍藥(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發表攻裡
五香連翹湯,用於治療各種瘡腫,初期發病一兩天,就出現昏厥、咽喉阻塞、發冷發熱的症狀。
藥方組成:沉香、木香、麝香、丁香(各一兩),乳香(二兩),連翹、射干、升麻、獨活、桑寄生、甘草(炙,各一兩),大黃(一兩半),木通(二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溫服,以利尿為佳。
說明:丹溪先生在《醫學綱目》中說,不論是癰疽、瘡癤,無論虛實冷熱,都先用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等方劑。這些方劑不寒不熱,不分老幼、體質虛實冷熱,多服用為妙。然而,癰疽瘡癤涉及臟腑陰陽,有深淺、虛實、冷熱之分,用藥需考慮補瀉、溫涼,還要考慮年齡、體質、情志等因素。因此,用不寒不熱的四五種方劑來通治,並主張多服,難免讓人懷疑。學習者應該仔細研讀經絡理論,觀察病情機理來進行治療,不能單憑這些方劑來通治百病。
千金漏蘆湯,用於治療癰疽、丹毒、惡性腫瘤,以及時疫引起的熱毒赤腫。
藥方組成:漏蘆、連翹、黃芩、白蘞、枳殼、升麻、粉草、麻黃、朴硝(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用法:除了朴硝以外,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加三片薑、三片薄荷葉一起煎煮。溫服,以利尿為度。
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時疫引起的熱毒,以及便秘、燥熱。如果是在時疫饑荒之後,胃氣虧損的患者,需要仔細診察,如果不是大便秘結、實證,則不宜使用。
藥方組成:防風、當歸、川芎、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桔梗、石膏、黃芩(各一兩),白朮、山梔、荊芥(各二錢五分),甘草(二兩),滑石(一兩)。
用法:水煎服,或研磨成粉末,用溫開水調服,劑量需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
說明:此方藥物作用於表裡氣血,治療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象弦洪、實數浮緊、氣血實盛的患者,不可缺少此方。最近有一些秘傳外科方劑,在此方基礎上加入人參、赤茯苓、黃耆、蒼朮、金銀花,命名為消腫托裡散。雖然以人參、黃耆為主藥,但又說沒有人參也可以。這讓人難以理解,也難以應用。臨證加減時,必須考慮表裡證候,如果表證較多,應以辛甘為主藥,以散邪氣;里證較多,則需加減變化。因此,藥物需要區分辛溫、辛平、辛涼的不同性質。
升麻和氣飲,用於治療瘡腫、癤腫、疥瘡、瘙癢疼痛。(此方與前一方大黃用量不同,故分列。)
藥方組成:升麻、桔梗、蒼朮、葛根、甘草、大黃(煨,各一錢),陳皮(二錢),當歸、半夏、茯苓、白芷、乾薑、枳殼(各五分),芍藥(一錢半)。
用法:以上藥材為一劑量,用兩盅水煎至一盅,飯後服用。
2. 半表半裡
中和湯,治瘡屬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托所致。
人參,陳皮(各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一錢半),茯苓,川芎,皂角刺(炒)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節(各一錢)
上水酒各半,煎服。
白話文:
半表半裡
中和湯用於治療瘡瘍,症狀介於表裡之間,看起來像是要潰爛卻未潰爛,像是腫脹卻又不腫。這是因為元氣虛弱,補益和扶持的力量不足所造成的。
藥方組成:人參、陳皮各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一錢半;茯苓、川芎、皂角刺(炒)、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節各一錢。
用法:水酒各半煎服。
3. 內托
內托散(一名護心散。),一日至三日內,宜連進十數服。
真綠豆粉(一兩),明乳香(半兩,慢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干,急傾出扇冷,研極細)
上研令勻。每服二錢至三錢,濃煎甘草湯調下,時時細呷,要藥常在胸膈間,若毒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嘔逆,不宜服此,當用辛熱。)丹溪云:此散綠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陽明胃,性寒能補為君;乳香去惡腫,入少陰,性濕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若不因丹石而發疽,恐非必用之劑。
又云:內托散,性涼,治嘔,有降火之理。
國老膏,治一切癰疽,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
上捶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滓,再用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亦可,曾服燥藥丹劑者,亦解之。(《本事方》每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溫酒調下。今云:一二匙,恐力少也。)
牛旁粥,治瘡腫。
用牛旁根三莖,洗淨,煮令爛。於盆中研令細,去筋膜。汁中即下米煮粥,鹹淡任性,服一碗甚良,無忌。
解毒散,治癰瘡,始覺便宜服。
犀角屑,川升麻,川朴硝,赤芍藥,木通(各一兩,銼),石膏(二兩),玄參,麥門冬(去心),甘草(生銼,各半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清心內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
辰砂(另研),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甘草(各七錢半),綠豆粉(四兩,研),白豆蔻仁,朴硝(另研,各半兩),雄黃(研),腦子,麝香(並研,各二錢半)
上以參苓、白豆蔻為末,入研藥令勻。每服一錢半,蜜湯調下,無時候。此藥專治惡瘡,熱盛焮痛,作渴煩躁,此藥解毒。
內追毒丹,清心解毒散潮。
大硃砂,雄黃(各五錢),生麝香(一錢),生犀角,琥珀(以上並別,研細),黑角沉香(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燈心、薄荷湯下。
《精要》云: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三因》云: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
獨勝散,治癰疽,皆緣血滯氣凝而致者。
香附子(去毛令淨,以生薑汁淹一宿,焙乾,研極細)
上無時,以白湯調二錢服之。又云:疽疾多因怒氣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香附,進食寬氣,自有效。
丹溪云:獨勝散,治氣鬱血滯,而諸瘡愈後,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予見吳兄,厚味氣鬱,而形實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醫與他藥皆不行,惟香附末飲之甚快,始終只此一味,腫潰恃此以安。然此等體實,而又病實,乃瘥千百而一見者也。每思香附經不言有補,惟不老湯一方,乃言於老人有益,用片子薑黃、香附子、甘草三味,而以不老為名,且引鐵甕先生與劉君為證,夫豈無其故哉!蓋於行氣中有補之之理耳。天之所以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無窮。
白話文:
內托散(又名護心散),在一天到三天內,適合連續服用十幾次。
材料:
- 真正的綠豆粉(一兩)
- 明乳香(半兩),用小火在銀製或石製器皿中炒,用手指攪拌直到乾燥,快速倒出用扇子扇涼,磨成極細粉末。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濃煎的甘草湯調和後服用,慢慢小口喝,讓藥物常停留在胸腔和膈膜之間。如果毒素衝心導致噁心嘔吐,非常適合服用此藥。(如果因為寒冷而導致噁心嘔吐,則不適合服用,應該用辛溫的藥物。)朱丹溪說:這個散劑,綠豆可以解除丹毒,也能治療石毒,味道甘甜能入陽明胃經,藥性寒涼能補益;乳香能去除惡腫,進入少陰經,藥性濕潤善於竄行,作為輔助藥;甘草藥性緩和,可以解五金八石和各種藥物的毒性,作為引導藥。這個方子是專門為服用丹石而導致癰瘡的人設計的,如果不是因為丹石而引起的癰瘡,可能不一定適用。
另有說法:內托散藥性涼,能治療嘔吐,有降火的作用。
國老膏,能治療各種癰疽,可以消腫排毒,使毒不向內侵襲,效果很好。
材料:
- 大甘草(二斤)
將甘草捶碎,用河水浸泡一晚,揉搓使汁液濃稠,去除所有筋和渣滓,再用絹布過濾,在銀製或石製器皿中,用小火熬成膏狀,用容器儲存。每次服用一到兩匙,用無灰的酒或白開水送服。曾經服用過燥熱藥物或丹藥的人,也可以用此膏解毒。(《本事方》記載,每用甘草一斤,分作三次服用,用溫酒調服。現在說用一到兩匙,恐怕藥力會不足。)
牛蒡粥,可以治療瘡腫。
材料:
- 牛蒡根(三根)
將牛蒡根洗淨,煮爛。在盆中磨成細泥,去除筋膜。在汁液中加入米煮成粥,鹹淡可隨意,服用一碗效果很好,沒有禁忌。
解毒散,治療癰瘡,剛開始發作時服用效果較好。
材料:
- 犀角屑、川升麻、川朴硝、赤芍藥、木通(各一兩,切碎)
- 石膏(二兩)
- 玄參、麥門冬(去心)、甘草(生用切碎,各半兩)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煎至剩下六成,去除藥渣。溫服,服用時間不限。
清心內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
材料:
- 辰砂(另外研磨)
- 白茯苓(去皮)
- 人參(去蘆)
- 甘草(各七錢半)
- 綠豆粉(四兩,研磨)
- 白豆蔻仁
- 朴硝(另外研磨,各半兩)
- 雄黃(研磨)
- 腦子
- 麝香(一起研磨,各二錢半)
將人參、茯苓、白豆蔻研成粉末,加入其他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半,用蜂蜜水調服,服用時間不限。此藥專門治療惡性瘡瘍,發熱腫痛,口渴煩躁的症狀,具有解毒作用。
內追毒丹,具有清心解毒、散潮熱的功效。
材料:
- 大硃砂
- 雄黃(各五錢)
- 生麝香(一錢)
- 生犀角
- 琥珀(以上都另外研磨成細粉)
- 黑角沉香(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燈心草、薄荷湯送服。
《精要》中說:情緒不暢、鬱悶不開心的人,容易患這種疾病。
《三因》中說:癰、瘰癧,不論虛實寒熱,都是由於氣機鬱滯而造成的。醫書上說:氣滯留在經絡中,與血一起阻澀不暢,壅塞結聚而形成癰疽。並不是說熱邪作祟才會形成癰,而是由於喜怒憂思等情志因素鬱結而導致。
獨勝散,治療癰疽,都是因為血瘀氣滯而引起的。
材料:
- 香附子(去除毛髮並洗淨,用生薑汁浸泡一晚,烘乾,研磨成極細粉末)
在不限定的時間,用白開水調服二錢。另有說法:癰疽多因發怒而得,如果患有此病,通常會比較容易生氣。只要服用香附子,增進食慾,寬暢氣機,自然會有效。
朱丹溪說:獨勝散治療氣鬱血滯引起的各種瘡瘍,瘡瘍癒合後,經常服用半年效果更好。這些都是用於體格強壯、氣機鬱滯的人。我曾見到一位姓吳的朋友,他飲食濃厚,氣機鬱滯,體格強壯,性格沉重,年近六十,患有背疽,醫生給他開的其他藥都沒有效果,只有服用香附子粉末效果很快,從頭到尾只用這一味藥,腫脹潰爛靠此藥而痊癒。但這種體格強壯,而且病情也很實的狀況,是千百個患者中難得一見的。我常在想香附子,經書沒有說有補益作用,只有在不老湯一方中,提到對老年人有益,用了片子薑黃、香附子、甘草三味藥,並以不老為名,還引用了鐵甕先生和劉君的例子來證明,這難道沒有原因嗎?大概是因為它在行氣的同時,具有補益的道理吧。天地之所以能運行不息,是因為它健康而有規律,因為它生生不息,所以才能夠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