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針烙(十)
凡用針烙,先察癰疽之淺深,及膿未成已成。高阜而軟者,發於血脈;腫平而堅者,發於筋脈;皮色不相辨者,發於骨髓。高阜而淺者,用鈹針開之。疽始生白粒,便可消退,漸長如蜂窠者,尋初起白粒上烙,及四圍烙四五處,如牛項之皮者,疽頂平而淺者,皆宜用火針烙之。
其針用圓針,如箸,如緯鋌大,頭圓平,長六七寸,一樣二枚,蘸香油於炭火中燒紅,於瘡頭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軟處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也。瘡口烙者,名曰熟瘡,膿水常流下,不假按抑,用紝藥使瘡口不合,舊用紙捻,及新取牛膝根,如瘡口大小,略刮去皮,一頭系線紝之。不如用翠青、搜膿等錠子,臨用以糯米飯,和成軟條子,看淺深紝之,外用拔毒膏貼之。
瘡毒末成,烙之可散;潰而末破,針之可消,但要用得其宜耳。若當用針烙而不用,則毒無從而泄膿,瘀蝕其膏膜,爛筋壞骨,難乎免矣。若毒深針淺,膿不得出,毒淺烙深,損傷良肉,不當其所,他處作頭,此皆不能愈疾,反增痛耳。或瘰癧潰久不愈,漏瘡經年,或通或閉,癰疽瘡口不收,皆因冷滯不能收斂,亦宜瘡口內外,四畔烙之。癰疽正發,及膿見後紅腫焮開,用鐵針燒赤,四圍刺之,則紅腫隨縮矣。
薛新甫曰:毒氣已成者,宜用托裡以速其膿。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深淺而針之。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反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後針,其膿一出諸證自退;若膿出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宜急補之。
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用托裡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於黯處,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然黯肉漸潰矣。當用鈚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於內,並用針於紋中引之,患於背胛之間,肉腐膿出,腫痛仍作,此內有毒筋間隔,膿未通耳,尤宜引之。
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無所依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又曰: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犯之者其病難瘳,理固然也。
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非平人針灸之比,何忌之有?《外科精義》云:瘡瘍之證,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危惡之發於致命之所,禍在反掌,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尤速,患者審之。
蜞針法:治癰疽初作,先以筆管一個,人螞蜞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蜞吮瘡膿血,其毒即散,如瘡大須換三四條,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試累效。若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若瘡頭未明,以井邊泥塗上,先干處即是。按此法,可施於血實毒淺之證,若積毒在臟腑者,徒竭其血於外無益也。
一人腦後患瘡,焮發腫盛,用此而愈。一小兒赤疹,取七八大蜞吮其血,疹消三日,大熱而死。
白話文:
針烙(十)
凡是用針烙治療癰疽,首先要觀察癰疽的深淺,以及膿是否已形成。腫塊高聳柔軟的,是發於血脈;腫塊平坦堅硬的,是發於筋脈;皮膚顏色分辨不清的,是發於骨髓。腫塊高聳而淺表的,用鈹針劃開。癰疽初期出現白色小點,很快就能消退;逐漸長大如蜂窩狀的,則在最初出現白色小點的地方以及周圍烙上四五處。對於腫塊頂部平坦而淺表的,像牛頸部皮膚一樣的,都應該用火針烙灼。
所用的針是圓針,粗細像筷子或紡錘一樣,針頭圓而平,長六七寸,準備兩枚。將針蘸上香油,在炭火中燒紅,在瘡頭下方靠近的地方烙灼。針應該斜著插入,朝柔軟的地方烙,如果一次沒有烙透就再烙一次,直到逼出膿液為止。烙灼過的瘡口,稱為熟瘡,膿水會持續流出,不需要壓迫。可以用藥線或藥物填塞瘡口,防止其癒合。過去常用紙捻,或取新鮮的牛膝根,削去外皮,大小與瘡口相符,一端繫上線然後填塞。但不如使用翠青、搜膿等藥錠,臨用時用糯米飯和成軟條,根據深淺填塞,外敷拔毒膏。
瘡毒尚未成形,烙灼可以使其消散;已經潰爛但尚未破裂,針刺可以使其消腫,但必須掌握好方法。如果該用針烙而不用,毒氣就無法排出,會腐蝕膏膜,爛筋壞骨,很難避免。如果毒深針淺,膿液出不來;毒淺烙深,會損傷好肉。針烙不到位,則會在其他地方復發,這些情況都會使病情難以痊癒,反而增加疼痛。對於久治不愈的瘰癧潰瘍、多年漏瘡(時通時閉)、癰疽瘡口難以癒合等,都是由於寒邪阻滯,不能收斂,也應該在瘡口內外及四周烙灼。癰疽正在發作,或膿液出現後紅腫熱痛,可用燒紅的鐵針在周圍刺幾下,紅腫就會消退。
薛新甫說:毒氣已成形的,應該用托裡藥物以加速膿液的形成。膿液形成後,要根據其生熟、深淺來針刺。膿液尚未成熟就針刺,氣血外泄,膿液反而難以形成;如果膿液成熟而不針刺,腐敗潰爛會加深,瘡口難以癒合。如果瘡瘍深而針淺,裡面的膿液出不來,反而會流出血液;如果瘡瘍淺而針深,雖然膿液出來了,但也會損傷好肉。如果元氣虛弱,必須先補益後再針刺,膿液一出,諸症自然會消退。如果膿液排出後仍然疼痛,或煩躁嘔吐,都是由於胃氣虧損,應該立即補益。
如果背部瘡瘍熱毒熾盛,中央皮膚顏色暗黑,內服托裡藥物以壯脾胃,外敷烏金膏於暗黑處,紅腫處會逐漸隆起,暗黑處會逐漸下陷。六七天后,紅黑分界處會出現裂紋,像刀劃一樣,暗黑的肉會逐漸潰爛。這時要用鈚針或鋒利的剪刀,慢慢地清除腐肉,要做到病人感覺不到疼痛,不流鮮血為妙。即使出現裂紋,膿液仍不能順利流出,或膿液流出但仍疼痛,都是因為膿液未完全排出,要用針在裂紋中引導膿液排出。如果患者患處在背胛之間,肉腐爛膿液流出,腫痛仍然存在,這是因為毒氣深入筋膜之間,膿液尚未完全排出,更應該用針引導膿液排出。
如果元氣虛弱,誤服傷身的藥物,患處不痛,或肉將要壞死,要緊急溫補脾胃,也可能使其恢復。之後必須服用純粹的補益藥物,才能收斂傷口。如果胡亂用刀針,去除腐肉出血,則氣血無所依附,氣血會更加虛弱,元氣會更加受損,怎麼能使肌肉再生,傷口癒合呢?又說:針灸的方法,有太乙、人神等法,還有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等禁忌,以及穴位的禁針、禁灸之說,觸犯這些禁忌,疾病就難以痊癒,道理確實如此。
但是,瘡瘍的氣血已經受損,肌肉已經壞死,應該逆著病情發展來治療,順著病情發展來採取措施,這與正常人的針灸不同,有什麼忌諱呢?《外科精義》說:瘡瘍的症狀,毒氣無法排出,膿液瘀積無法排出,反而會內攻,內部已經潰爛,還想讓它恢復,怎麼可能呢?危急的疾病發生在致命部位,禍在旦夕,例如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害尤其迅速,患者要慎重考慮。
螞蟻針法:治療癰疽初期,先取一根筆管,放進一隻螞蟻,用筆管開口對準瘡頭,讓螞蟻吮吸瘡口的膿血,毒氣就會消散。如果瘡口大,需要更換三四隻螞蟻。如果螞蟻吮吸的是正穴,螞蟻就會死掉。屢試屢驗。如果出血不止,用藕節上的泥塗抹。如果瘡頭不明顯,用井邊的泥塗抹,先乾的地方就是瘡頭。這種方法適用於血實毒淺的症狀,如果毒氣積聚在臟腑,單純地排出體表血液是沒有益處的。
曾經有人腦後長瘡,紅腫熱痛,用此法而痊癒。也有一個小孩患赤疹,用七八隻大螞蟻吮吸其血,疹子三天就消退了,但卻因為高燒而死。
2. 砭鐮(十一)
《素問》云:血實宜決之。扁鵲云:病在血脈者,治之以砭石,但見腫起,赤色遊走不定,狀如丹瘤,先以生油塗赤上,以鐮鐮之,決泄其毒,不可太深。《內經》謂,刺皮無傷肉。其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血液瘀積不通,應該用方法疏通它。扁鵲說:如果疾病在血脈之中,可以用砭石治療。如果看到腫脹的地方呈現紅色,並且遊走不定,形狀像丹毒一樣,就要先塗上生油,然後用砭鐮刮除,排出毒素,但是不能刮得太深。《內經》也說,用針刺只能刺破皮膚,不能傷到肌肉。雖然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瘡疽等疾病,但是不能輕易使用。
3. 敷貼(十二)
瘡腫初生,似有頭而未起,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毒,火就燥之義也。若瘡腫初生,即高起四畔焮赤,宜搗生寒藥貼熁,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大抵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疏通血脈,寒熱錯綜,皆期於不成膿也。凡腫皮厚者,以軟帛或綿紙,塗藥貼熁之,待其藥干方換。
腫皮薄者,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熁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藥水調貼,令血滯而難瘥,蓋血脈喜溫而惡寒故也。《集驗》云:癰疽無頭起者,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正鐵箍散貼,即令消退。
潰膿者,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收膿。有頭疽瘡,每於洗後,視赤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隆冬用溫水調加人肉溫貼之。腫赤盛,用生地黃自然汁調貼。圍貼之法,從四畔紅暈處圍貼,用皮紙掩上瘡。有旋生白粒,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銀篦尾撥去瘡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換新藥敷上。
凡熱多,則赤焮腫散,熱甚則紫黑,外寒鬱之亦紫,血虛兼寒則青白,大鐵箍散、正鐵箍散乃常用之藥。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四時寒熱不同,又宜從權設法,熱者宜三黃散,熱甚宜三消散,風者加羌活、防風。風氣滯者加木香,寒鬱加桂,穢氣觸者宜加香藥熏之。腫處脆嫩者,去白芨。
去貼藥時,看毛下竅中當有汗珠,此則血脈疏通,熱毒消散,赤暈漸縮,膿潰痛止,變逆為順,皮毛潤活,要作良肉,但疽頂有些少腐,開不用刀剪。如藥下不生汗珠,腐敗必闊、必多也。膿後圍貼,則收散漫遺毒,盡隨膿出,瘡口貼撥毒膏藥。如膿出不順,用追毒膏。惡肉不去,用金寶膏。
敗肉去後,圍貼則氣血活,新肉易長,瘡口用長肉膏。敷貼之藥,與淋洗藥,並行同功。郭氏法:如是有頭瘡疽,就便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安於瘡頭上,卻用軟黏膏藥蓋護之,其瘡必破。如瘡暈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圍敷住毒氣。如瘡暈赤紅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堅峻碧雲錠子,開了瘡口;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稍淨,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總名青金錠子。不拘日數,直待歹肉去淨,單用膏藥貼之。
候膿水盡,肌肉平,方許貼生好肌斂口之藥。若依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如是無頭癰腫,待膿成,用針刺破,方依法收功也。
白話文:
敷貼(十二)
初期腫瘡,看起來好像有膿頭但還沒形成,應該貼溫熱的藥物,引出裡面的熱毒,這是「以火就燥」的道理。如果腫瘡剛開始就高高隆起,周圍紅腫發熱,就要搗碎生冷的藥物貼敷,壓制它的熱勢,驅除邪惡,這是「撲火」的道理。總之,敷貼的方法,目的是消散腫毒,疏通血脈,不論寒熱交錯,都希望能避免化膿。腫脹處皮膚厚的,用柔軟的布或棉紙塗藥貼敷,等藥乾了再換。
皮膚薄的,用稀疏的紗布或薄紙塗藥貼敷,藥還沒乾就要換藥。膿液潰出後,就貼溫和的生肌藥膏,目的是清除腐敗物質,排出膿液,去除壞死的組織,長出新肉,這全靠溫熱的膏藥。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水調和敷貼,以免血液凝滯,不易痊癒,因為血脈喜歡溫暖,怕寒冷。《集驗》記載:癰疽沒有膿頭的,可以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正鐵箍散貼敷,就能使其消退。
膿液潰出後,用靈龜膏貼敷,或者用追毒膏去除膿液,或者用筒子收斂膿液。有膿頭的癰疽,每次清洗後,觀察紅腫範圍的大小,用涼水調和成大鐵箍散膏,冬天用溫水調和並加入人肉溫熱後貼敷。紅腫厲害的,用生地黃的鮮汁調和貼敷。圍貼法,就是從紅腫範圍的邊緣圍繞著貼敷,用皮紙遮蓋住瘡瘍。如果長出散佈的白色小顆粒,像米粒或豆子一樣,要用銀針的尾部挑掉瘡口上的這些東西,再敷上老皮散,然後再換新的藥膏敷上。
發熱多,則紅腫熱痛明顯;熱得很厲害,則顏色紫黑;外感寒邪鬱結,也會呈現紫色;血虛兼寒則顏色青白。大鐵箍散、正鐵箍散是常用的藥物。或者因為風寒熱邪及穢濁之氣侵犯等原因,四季寒熱不同,也應根據情況靈活處理:熱證宜用三黃散,熱重宜用三消散;風證加羌活、防風;風氣阻滯加木香;寒邪鬱結加桂枝;穢濁之氣侵犯宜加香藥熏蒸。腫脹處皮膚嬌嫩的,要去除白芨。
去掉敷貼的藥物後,觀察毛孔下是否冒汗,如果冒汗,說明血脈疏通,熱毒消散,紅腫範圍逐漸縮小,疼痛減輕,由逆轉順,皮膚潤澤,將要長出新肉;即使疽瘡頂端略有腐敗,也不需要用刀剪。如果藥物敷貼後沒有冒汗,腐敗就會擴大加重。膿液排出後圍繞著貼敷,可以收斂散漫的餘毒,讓毒素隨著膿液排出;瘡口貼拔毒膏藥。如果膿液排出不暢,用追毒膏;壞死組織不去除,用金寶膏。
壞死組織去除後,圍繞著貼敷可以使氣血暢通,新肉容易生長,瘡口用生肌藥膏。敷貼藥和清洗藥,功效相同。郭氏療法:如果有膿頭的癰疽,立即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小,放在膿頭上,再用柔軟的膏藥覆蓋保護,瘡瘍就會破潰。如果紅腫範圍是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圍敷貼,以排除毒氣。如果紅腫範圍是赤紅色,用水澄膏敷貼;第二天用堅峻碧雲錠,開啟瘡口;然後用緊緩碧霞錠,去除壞死組織;稍清潔後,再用緩慢碧玉錠生肌,總稱為青金錠。不限天數,直到壞死組織清除乾淨,單獨用膏藥貼敷。
等到膿水排盡,肌肉平復,才能貼敷生肌斂口(收口)的藥物。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就可以避免刀剪、針烙的痛苦。如果是沒有膿頭的癰腫,等到膿液形成後,用針刺破,再按照這個方法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