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針烙(十)

凡用針烙,先察癰疽之淺深,及膿未成已成。高阜而軟者,發於血脈;腫平而堅者,發於筋脈;皮色不相辨者,發於骨髓。高阜而淺者,用鈹針開之。疽始生白粒,便可消退,漸長如蜂窠者,尋初起白粒上烙,及四圍烙四五處,如牛項之皮者,疽頂平而淺者,皆宜用火針烙之。

其針用圓針,如箸,如緯鋌大,頭圓平,長六七寸,一樣二枚,蘸香油於炭火中燒紅,於瘡頭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軟處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也。瘡口烙者,名曰熟瘡,膿水常流下,不假按抑,用紝藥使瘡口不合,舊用紙捻,及新取牛膝根,如瘡口大小,略刮去皮,一頭系線紝之。不如用翠青、搜膿等錠子,臨用以糯米飯,和成軟條子,看淺深紝之,外用拔毒膏貼之。

白話文:

治療癰疽時,要先觀察病灶的深淺,以及膿是否已形成。如果腫塊高聳柔軟,就是發於血脈;腫塊平坦堅硬,就是發於筋脈;皮膚顏色分辨不清,就是發於骨髓。如果腫塊高聳但較淺,就用鈹針打開。如果癰疽剛開始出現白色小點,就可以消退;如果逐漸長大像蜂窩一樣,就應該在剛出現的白色小點上以及周圍烙四五處。如果像牛脖子上的皮一樣,癰疽頂部平坦且較淺,都適合用火針烙。

火針應該使用圓針,像筷子一樣粗細,頭部圓平,長六七寸,準備兩根。將針蘸上香油在炭火中燒紅,然後在瘡口附近向下烙。要斜著插入,往柔軟的地方烙,如果沒有透就繼續烙,直到逼出膿液。烙過的瘡口叫做熟瘡,膿水會不斷流出,不用按壓。可以用藥物包裹瘡口防止癒合,以前常用紙捻,也可以用新取的牛膝根,根據瘡口大小略微刮去皮,一端系上線包裹。不如使用翠青、搜膿等藥錠,臨用時用糯米飯和成軟條,根據深淺包裹,外面再用拔毒膏貼敷。

瘡毒末成,烙之可散;潰而末破,針之可消,但要用得其宜耳。若當用針烙而不用,則毒無從而泄膿,瘀蝕其膏膜,爛筋壞骨,難乎免矣。若毒深針淺,膿不得出,毒淺烙深,損傷良肉,不當其所,他處作頭,此皆不能愈疾,反增痛耳。或瘰癧潰久不愈,漏瘡經年,或通或閉,癰疽瘡口不收,皆因冷滯不能收斂,亦宜瘡口內外,四畔烙之。癰疽正發,及膿見後紅腫焮開,用鐵針燒赤,四圍刺之,則紅腫隨縮矣。

薛新甫曰:毒氣已成者,宜用托裡以速其膿。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深淺而針之。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反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後針,其膿一出諸證自退;若膿出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宜急補之。

白話文:

瘡毒還沒完全形成,可以用烙鐵去除;潰瘍還沒破裂,可以用針治療,但要運用得當。如果該用針烙卻不用,毒氣無法排泄,就會侵蝕肌膚,腐爛筋骨,難以避免。如果毒氣深而針淺,膿液排不出來;毒氣淺而烙深,會損傷健康組織。如果用錯方法,毒氣會轉移到其他地方,這樣都無法治癒疾病,反而會加重疼痛。至於瘰癧潰爛很久不癒,漏瘡多年反覆發作,癰疽瘡口無法癒合,都是因為寒氣阻滯,無法收斂,可以用烙鐵在瘡口内外四周燒灼。癰疽剛開始發作,或膿液出現後紅腫發熱,可以用燒紅的鐵針在周圍刺一下,紅腫就會消退。

薛新甫說:毒氣已經形成的,應該用藥物引導毒氣外排,加快化膿。膿液形成後,要觀察膿液的成熟程度和深淺,然後用針治療。如果膿液還未成熟就用針,氣血就會流失,反而難以化膿;如果膿液成熟了卻不針,腐爛會越來越深,瘡口難以癒合。如果瘡口深而針淺,里面的膿液排不出來,反而會流血;如果瘡口淺而針深,雖然膿液能排出來,但會損傷健康組織。如果元氣虛弱,必須先補氣血再用針,膿液排出後,其他症狀就會自然消失;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或者煩躁嘔吐,都是因為胃氣虧損,應該趕快補氣。

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用托裡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於黯處,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然黯肉漸潰矣。當用鈚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於內,並用針於紋中引之,患於背胛之間,肉腐膿出,腫痛仍作,此內有毒筋間隔,膿未通耳,尤宜引之。

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無所依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又曰: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犯之者其病難瘳,理固然也。

白話文:

如果背部瘡瘍熱毒非常嚴重,中央的肉色黯黑,就要內服補脾胃的藥物,外用烏金膏塗抹在黯黑處。這樣,紅腫的地方會慢慢變高,黯黑的地方會逐漸降低,大約六七天後,紅腫與黯黑的分界處會出現像刀劃一樣的裂紋,黯黑的肉也會慢慢潰爛。這時,應該用小刀或剪刀小心地將壞死的肉去除,要注意不要讓患者感到疼痛,也不要流血。即使出現裂紋,但膿液還沒有順利流出,或者膿水流出來了卻仍然疼痛,就表示膿液還沒有完全排出,可以用針在裂紋中引導膿液流出。如果瘡瘍位於背胛之間,肉腐爛、膿液流出,腫痛依然存在,表示內部還有毒筋阻隔,膿液沒有完全排出,更需要用針引導。

如果元氣虛弱,又錯誤地服用寒涼藥物,患處沒有疼痛感,或者肉已經快要壞死,就要趕緊用溫補藥物調理脾胃,也可能還有救。之後要服用純粹補益的藥物,以幫助傷口癒合。如果貿然用刀針去肉,導致流血,就會使氣血失去依附,元氣更加虛弱,怎麼能長出新的肉來癒合呢?另外,針灸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等,每個穴位都有禁針或禁灸的禁忌,如果違反了禁忌,疾病就很难痊癒,這是合理的。

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非平人針灸之比,何忌之有?《外科精義》云:瘡瘍之證,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危惡之發於致命之所,禍在反掌,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尤速,患者審之。

蜞針法:治癰疽初作,先以筆管一個,人螞蜞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蜞吮瘡膿血,其毒即散,如瘡大須換三四條,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試累效。若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若瘡頭未明,以井邊泥塗上,先干處即是。按此法,可施於血實毒淺之證,若積毒在臟腑者,徒竭其血於外無益也。

一人腦後患瘡,焮發腫盛,用此而愈。一小兒赤疹,取七八大蜞吮其血,疹消三日,大熱而死。

白話文:

當瘡瘍導致氣血受損、肌肉壞死時,就應該積極採取措施,順應病情發展,以奪取病邪,這與一般人的針灸治療不同,沒有什麼忌諱。正如《外科精義》中所說,瘡瘍的毒氣無處可解,膿血無處可排,反而會反攻內臟,導致內臟潰敗,想要讓它恢復生機,是不可能的。危急的病症發作在致命部位,禍患就在一瞬間,例如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等等,其危害尤其迅速,患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蜞針法治療癰疽初期,先用一根筆管,放入一條螞蜞,將筆管口對準瘡頭,讓螞蜞吸吮瘡膿血,毒氣就會散去。如果瘡口很大,需要換三四條螞蜞。如果螞蜞吸吮到正穴,就會死掉,這是多次實驗得出的有效方法。如果血止不住,可以用藕節泥塗抹。如果瘡頭不明顯,可以用井邊泥塗抹,先干的地方就是瘡頭。這種方法適用於血實毒淺的病症,如果積毒在臟腑,單純地將血液排出體外是沒有用的。

曾經有人腦後患瘡,發熱腫脹嚴重,用這種方法治療後痊癒了。還有一個小孩患赤疹,用七八條大螞蜞吸吮他的血,疹子消退了三天,結果因為高燒而死。

2. 砭鐮(十一)

《素問》云:血實宜決之。扁鵲云:病在血脈者,治之以砭石,但見腫起,赤色遊走不定,狀如丹瘤,先以生油塗赤上,以鐮鐮之,決泄其毒,不可太深。《內經》謂,刺皮無傷肉。其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也。

白話文:

《素問》提到:如果血氣充盈,應當通過針灸等方法進行治療。扁鵲則說:對於血液脈絡方面的疾病,可以使用砭石進行治療。會出現腫脹、紅色斑點,並且在皮膚上移動不定,形狀類似於丹瘤。首先應在紅色部位塗抹生油,接著用鐮刀割開,排出毒素,但不能割得太深。《內經》中指出,在皮膚上行針灸時,不要傷及肌肉。雖然這種方法對於治療腫瘍有幫助,但不應輕易使用。

3. 敷貼(十二)

瘡腫初生,似有頭而未起,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毒,火就燥之義也。若瘡腫初生,即高起四畔焮赤,宜搗生寒藥貼熁,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大抵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疏通血脈,寒熱錯綜,皆期於不成膿也。凡腫皮厚者,以軟帛或綿紙,塗藥貼熁之,待其藥干方換。

腫皮薄者,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熁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藥水調貼,令血滯而難瘥,蓋血脈喜溫而惡寒故也。《集驗》云:癰疽無頭起者,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正鐵箍散貼,即令消退。

白話文:

瘡腫剛開始出現,像是要冒頭卻還沒完全長出來,就應該貼上溫熱的藥物,引出裡面的熱毒,利用火氣將它乾燥。如果瘡腫剛開始就高高隆起,周圍紅腫發熱,就應該搗碎生冷的藥材貼敷,壓制它的熱勢,驅逐邪氣,達到滅火的效果。總之,敷貼藥物的原則是希望消散腫毒,疏通血脈,寒熱藥物交替使用,都是為了避免化膿。腫的皮膚較厚的,可以用柔軟的布料或棉紙塗藥貼敷,等藥物乾燥後再換。

腫的皮膚較薄的,則要用稀疏的紗布或薄紙塗藥貼敷,藥物還沒乾就應該換藥。等到膿瘡潰爛後,就應該貼溫和的生肌膏藥,目的在於去除臭腐,排出惡汁,去除壞死的組織,長出新的肉芽,完全依靠溫熱膏藥的力量。切記不要用寒涼的藥水調和貼敷,會使血液瘀滯,難以痊癒,因為血脈喜溫而惡寒。醫書上說:癰疽沒有冒頭的,可以使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正鐵箍散貼敷,就能使它消退。

潰膿者,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收膿。有頭疽瘡,每於洗後,視赤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隆冬用溫水調加人肉溫貼之。腫赤盛,用生地黃自然汁調貼。圍貼之法,從四畔紅暈處圍貼,用皮紙掩上瘡。有旋生白粒,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銀篦尾撥去瘡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換新藥敷上。

凡熱多,則赤焮腫散,熱甚則紫黑,外寒鬱之亦紫,血虛兼寒則青白,大鐵箍散、正鐵箍散乃常用之藥。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四時寒熱不同,又宜從權設法,熱者宜三黃散,熱甚宜三消散,風者加羌活、防風。風氣滯者加木香,寒鬱加桂,穢氣觸者宜加香藥熏之。腫處脆嫩者,去白芨。

白話文:

如果膿包要潰爛,就用靈龜膏貼上,或用追毒膏去膿,或用筒子收集膿液。如果是長了頭疽的瘡,每次洗完後,觀察紅暈的範圍,用涼水調和鐵箍散成膏狀,冬天則用溫水調和並加入人肉溫熱後貼上。腫脹發紅厲害,就用生地黃的自然汁液調和後貼上。圍貼的方法,就是從四邊紅暈的地方圍著貼,並用皮紙覆蓋住瘡口。如果長出白粒,散佈得像米粒或豆子一樣,就用銀篦子的尾部撥開瘡口,然後用老皮散敷上,再換上新的藥物敷貼。

總之,如果熱氣多,就會發紅發腫,熱氣很盛就會變成紫黑色,外寒鬱結也會發紫,血虛兼寒則會發青白色。大鐵箍散和正鐵箍散是常用的藥物。也可能是由於風寒熱氣或污穢之氣等因素導致的,四時寒熱不同,也要根據情況靈活應變。熱氣重的就用三黃散,熱氣很盛就用三消散,風氣重的就加羌活、防風。風氣滯塞的就加木香,寒鬱結的就加桂枝,污穢之氣觸及的就加香藥熏之。腫處脆弱柔軟的,就不要加白芨。

去貼藥時,看毛下竅中當有汗珠,此則血脈疏通,熱毒消散,赤暈漸縮,膿潰痛止,變逆為順,皮毛潤活,要作良肉,但疽頂有些少腐,開不用刀剪。如藥下不生汗珠,腐敗必闊、必多也。膿後圍貼,則收散漫遺毒,盡隨膿出,瘡口貼撥毒膏藥。如膿出不順,用追毒膏。惡肉不去,用金寶膏。

敗肉去後,圍貼則氣血活,新肉易長,瘡口用長肉膏。敷貼之藥,與淋洗藥,並行同功。郭氏法:如是有頭瘡疽,就便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安於瘡頭上,卻用軟黏膏藥蓋護之,其瘡必破。如瘡暈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圍敷住毒氣。如瘡暈赤紅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堅峻碧雲錠子,開了瘡口;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稍淨,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總名青金錠子。不拘日數,直待歹肉去淨,單用膏藥貼之。

白話文:

去除貼藥之後,觀察毛髮下方的孔洞,如果有汗珠出現,表示血脈流通順暢,熱毒已經消散,紅暈逐漸縮小,膿瘡潰爛的疼痛也停止,病情由逆轉順,皮膚毛髮變得滋潤有活力,預示著將要長出健康的肉芽組織。即使瘡頭還有少量腐肉,也無需動刀剪。如果敷藥後沒有出現汗珠,腐敗情況就會擴散加重。膿瘡癒合後,在周圍貼藥可以收斂散漫的餘毒,讓它們隨著膿液排出,瘡口則貼上撥毒膏藥。如果膿液排不出來,就用追毒膏。壞死的肉組織不去除,就用金寶膏。

壞死組織去除後,在周圍貼藥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新肉更容易長出,瘡口就用長肉膏。敷貼的藥物和淋洗的藥物,功效相同。郭氏的方法是,如果有頭瘡疽,就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大小如黃豆,放置在瘡頭上,然後用軟黏膏藥覆蓋保護,瘡頭就會破開。如果瘡暈呈紫黑色,就外用宣毒散,敷在周圍以排除毒氣。如果瘡暈呈赤紅色,就用水澄膏敷之。第二天,用堅峻碧雲錠子打開瘡口,然後用緊緩碧霞錠子去除壞死肉組織。稍微乾淨一點後,就用緩慢的碧玉錠子生肌,這幾種藥丸總稱為青金錠子。不論要花多少天,直到壞死肉組織完全去除,就單用膏藥貼之。

候膿水盡,肌肉平,方許貼生好肌斂口之藥。若依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如是無頭癰腫,待膿成,用針刺破,方依法收功也。

白話文:

在膿水完全排出,肌肉恢復平滑後,才能開始使用促使新生皮膚癒合的藥物。如果按照這個方法進行,可以避免人們遭受刀割、剪裁、針灸之苦。對於沒有頭部的癰腫,應等待膿液形成後,再用針刺破,然後依照正確的方法收治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