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6)

1. 頸骨肩胛脅肋傷

凡高處跌墮,頸骨摔進者,用手巾一條,繩一條系在枋上,垂下來以手兜縛頦下,繫於後腦殺,縛接繩頭,卻以瓦罌一個,五六寸高,看捺入淺深,斟酌高低,令患人端正坐於其罌上,令伸腳坐定,醫者用手製捺平正,說話令不知覺,以腳一踢,踢去罌子,如在左用手左邊掇出,如在右用手右邊掇出,卻以接骨膏、定痛膏敷貼。又一法,令患人臥床上,以人擠其頭,雙足踏兩肩即出。

凡左右兩肩骨跌墮失落,其骨叉出在前,可用手巾系手腕在胸前,若出在後,用手巾系手腕在背後,若左出折向右肱,右出折向左肱,其骨即入,接左摸右鬢,接右摸左髻,卻以定痛膏、接骨膏敷之。凡肩井骨及脅下有損,不可束縛,只捺令平正,用補肉膏、接骨膏、定痛膏敷貼,兩肋骨亦然。

凡肩腫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一個,令患人於椅後伸兩手於椅手圈住,及以軟衣被盛墊脅下,使一人捉定,兩人拔伸,卻墮下手腕,又著曲著手腕,按捺平正,卻以定痛膏、接骨膏敷貼,絹片縛之。

白話文:

從高處跌落,頸骨受傷者,可用一條手巾和一條繩子,將手巾一端繫在橫樑上,另一端垂下,用以兜住患者下巴,再將繩子繫在患者後腦勺,調整繩子高度,使患者下巴被托起。然後取一個五六寸高的瓦罐,根據傷勢輕重調整高度,讓患者端正坐在瓦罐上,雙腳著地。醫生用手調整患者頸部,使其自然平整,患者應感覺不到疼痛。最後,一腳踢開瓦罐,根據傷勢位置,從左或右將瓦罐移開,再敷上接骨膏和止痛膏。另一種方法是讓患者平躺,由他人按壓其頭部,雙腳踩住患者雙肩,使頸骨復位。

左右兩側肩胛骨跌傷脫位,骨頭突出於前方,可用手巾繫住患者手腕,放在胸前;若突出於後方,則繫在背後。若左側肩胛骨向右側肱骨方向錯位,右側肩胛骨則向左側肱骨方向錯位,則可通過輕柔的按摩手法使骨頭復位,按摩左側時觸摸右側鬢角,按摩右側時觸摸左側髮髻,然後敷上止痛膏和接骨膏。肩井穴及肋骨下方的損傷,不可束縛,只需將其調整平整,敷上補肉膏、接骨膏和止痛膏即可,兩肋骨的處理方法相同。

肩部腫脹突出者,需根據情況調整手法。可用一把椅子,讓患者坐在椅子後面,雙手抓住椅子的扶手,用軟布墊在患者脅下。一人抓住患者,另一人協助牽拉,使其肩部脫臼復位,再調整手腕角度,使其平整,然後敷上止痛膏和接骨膏,並用絹布固定。

2. 手傷

手有四折骨六出臼。凡手臂出臼,此骨上段骨是臼,下段骨是杵,四邊筋脈鎖定,或出臼亦銼損筋,所以出臼,此骨須拽手直,一個拽,須用手把定此間骨搦,教歸窠,看骨出那邊,用竹一片夾定一邊,一邊不用夾,須在屈直處夾,才服藥後不可放定,或時又用拽屈拽直,此處筋多,吃藥後,若不屈直,則恐成疾,日後曲直不得。

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歸下,身骨出臼歸上,或出左或出右,須用舂杵一枚,矮凳一個,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撐在於出臼之處,或低用物墊起,杵長則墊凳起,令一人把住手,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從上坐落,骨節已歸窠矣。神效。若不用小凳,則兩小梯相對木棒穿,從兩梯股中過,用手把住木棒正稜,在出臼腋下骨節蹉跌之處,放身從上墜,骨節自然歸臼矣。

凡手㬹手腕骨脫繃直拽出,醫用手抬起手㬹腕,以患人本身膝頭墊定,醫用手於頸項肩處,按下其骨還窠,卻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貼。若手腕失落,或在上、在下,用手拽伸,卻使手捻住,方可用前膏,敷貼藥夾縛。若手㬹骨出,用圓椅橫翻向上,醫用足踏住椅,將病人手在椅橫內,校曲入腕,內以小書簿,上下夾定平穩,卻用前膏敷貼,用絹布兜縛,兜縛時要掌向上。

若手盤出臼,不可牽伸,用衣服向下承住,用手撙按動搖,挪令平正,卻用前膏敷貼夾縛,下用襯夾。凡手骨出向左,則醫以右手拔入;骨出向右,則醫用左手拔入,一伸一縮,搖動二三次,卻用接骨膏、定痛膏,敷貼夾縛。凡手腳骨,只一邊斷則可治,若兩手腳骨皆斷者,不可治。

凡手足骨斷者,中間一坐縛可帶緊,兩頭放寬些,庶氣血流蔭;若如截竹斷,卻要兩頭緊,中間放寬些,庶使氣血聚斷處。若接縛手者,前截放寬縛些,使血散前去,若按足者,下截放寬些,使氣血散下去。

凡用盤出向下,將掌向上,醫用手撙損動處,將掌曲向外捺令平正,用前膏貼,再用夾向背一片,長下在手背外,向面一片,短下在掌按處,向小指一片,長下在指曲處,向大指一片,短下在高骨處,三度縛之。凡兩手臂骨打斷者,有碎骨,跌斷者,則無碎骨,此可辨之。皆可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貼之。

凡手指跌撲刀斧打碎,用雞子黃油潤,次掞封口藥末,外以散血膏敷貼,絹片縛定。若跌撲咬傷者,用澤蘭散敷之。若有寒熱者,用退熱散敷之,寒熱退即去之。凡手掌根出臼,其骨交互相鎖或出臼,則是銼出鎖骨之外須是,搦鎖骨下歸窠,出或外則須搦入內,或入內則須搦出外,方入窠臼,共只用手拽,斷則難入窠,十有七八成痼疾也。宜接骨膏、定痛膏敷貼夾縛。

四折骨用杉皮、竹片夾縛。六出臼只宜以布帛包縛,不可用夾,要時時轉動,不可一時不動,恐接直骨。

白話文:

手傷

手部有四折骨和六出臼的傷勢。所有手臂脫臼的情況,上段骨頭是臼,下段骨頭是杵,周圍的筋脈互相鎖定,脫臼時也可能損傷筋脈,所以才會脫臼。這種情況需要將手拉直,抓住脫臼處的骨頭,使其歸位。觀察骨頭向哪邊移位,用一片竹片夾住移位的那一邊,另一邊不用夾,夾在屈伸的地方。服藥後不可鬆開固定,可能需要時不時地拉伸或彎曲,因為此處筋脈較多。服藥後如果不屈伸活動,容易留下病根,日後可能無法自如屈伸。

肩胛骨脫臼,只是手骨脫臼往下,肩胛骨脫臼往上,可能脫臼到左邊或右邊。需要一根舂杵和一個矮凳,讓患者站在凳子上,用杵頂住脫臼處,或者用低矮的物品墊高,杵較長則墊高凳子,一人抓住患者的手,將凳子移開,一人扶住舂杵,另一人協助患者從上方坐下,骨節就會歸位了,效果很好。如果不用矮凳,則用兩個小梯子相對放置,中間穿過一根木棒,用手抓住木棒的正稜,在脫臼的腋下骨節錯位的地方,讓患者從上方落下,骨節就會自然歸位。

所有手腕骨脫位,需要繃直後拉出。醫生用手抬起手腕,用患者自身的膝蓋墊好,醫生用手在頸項肩部按壓,將骨頭送回原位,然後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貼。如果手腕脫位在上面或下面,用手拉伸,然後用手捏住,才能使用上述膏藥敷貼和夾縛。如果手腕骨脫位,用圓凳橫著翻過來向上,醫生用腳踩住凳子,將患者的手放在凳子的橫樑內,慢慢地將手腕復位,用小書本在上下夾住,保持平穩,然後用上述膏藥敷貼,用絹布兜著綁好,綁紮時掌心要向上。

如果手掌骨脫臼,不可拉伸,用衣服承托住下方,用手輕輕地按壓、搖動,使其歸位,然後用上述膏藥敷貼和夾縛,下方用襯墊夾住。所有手骨脫位向左,醫生就用右手將其撥回;脫位向右,醫生就用左手將其撥回,一伸一縮,搖動兩三次,然後用接骨膏、定痛膏敷貼和夾縛。所有手腳骨,只有一邊斷裂可以治療,如果手腳骨都斷裂,則無法治療。

所有手腳骨斷裂,中間綁紮要緊一些,兩頭要鬆一些,以便氣血流通;如果像竹子被截斷一樣,則兩頭要緊,中間要鬆一些,以便氣血聚集在斷裂處。如果綁紮手部,前面要鬆一些,讓血液流向前方;如果綁紮腳部,下面要鬆一些,讓氣血流向下部。

所有手掌骨脫位向下,將掌心向上,醫生用手輕輕地按壓損傷處,將掌心向外按壓使其歸位,用上述膏藥貼上,再用夾板,在手背外側放一片長的,在掌心按壓處放一片短的,在小指處放一片長的,在大拇指處放一片短的,三次綁紮。所有兩臂骨頭斷裂的,會有碎骨;跌斷的,則沒有碎骨,以此可以區分。都可以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貼。

所有手指被跌傷、刀斧砍傷、打碎的,用雞蛋黃油潤滑,然後塗抹封口藥末,外面用散血膏敷貼,用絹布綁紮。如果跌傷或咬傷,用澤蘭散敷貼。如果有寒熱症狀,用退熱散敷貼,寒熱退了就取下。所有手掌根部脫臼,骨頭互相鎖住或脫臼,也就是骨頭從鎖骨處錯位,需要將鎖骨撥回原位,脫位在外則需要撥回內側,脫位在內則需要撥回外側,才能歸位。只需要用手拉,如果斷裂則難以歸位,十之八九會變成慢性疾病。宜用接骨膏、定痛膏敷貼和夾縛。

四折骨用杉皮、竹片夾縛。六出臼只宜用布帛包紮,不可用夾板,要經常轉動,不可長時間不動,以免骨頭癒合時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