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3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6)

1. 腿遊風

或問:腿股忽然赤腫,何如?,曰:此名腿遊風,風熱相搏而然。屬足太陽經,宜砭出惡血,服防風通聖散去白朮,加黃柏、牛膝、防己主之。

白話文:

有人問:腿和股部突然紅腫,怎麼辦? 這是「腿遊風」,是風熱之邪互相搏結導致的。屬於足太陽經的病症,應該用砭石放出瘀血,服用去白朮的防風通聖散,再加黃柏、牛膝、防己治療。

2. 委中毒

或問:一女年十四,往來寒熱,膝後膕內約紋中,堅硬如石,微紅微腫何如?曰:此名委中毒。此穴在膝後折紋中,屬太陽膽經,由臟腑積熱,流入膀胱而發。用八陣散,下瘀血鬥許而消。若治之稍遲,潰則筋縮,必成廢疾。

白話文:

有人問:一個十四歲的女孩,經常反覆發燒,膝蓋後面窩內(腘窩)的皺褶處,摸起來堅硬像石頭一樣,略微紅腫,這是怎麼回事?回答:這叫做委中毒。這個穴位在膝蓋後面的彎曲處,屬於太陽膽經,是由於臟腑積熱,熱邪流入膀胱引起的。可以用八陣散治療,排出瘀血後腫塊就會消散。如果治療稍微延遲,潰爛就會導致筋脈收縮,最終變成殘疾。

3. 膝部(十六)

4. 鶴膝風

《靈樞》云:發於膝,名日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堅如石者,用生樟六根擦之效。),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陽謂諸節之背,陰謂諸節之膕郄間。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

),或問:兩膝腫痛,股漸小何如?曰:此名鶴膝風,一名鼓槌風。起於中濕,或因痢後,腳弱緩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傷寒餘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結於經絡,血脈不流,以致筋愈縮而股愈瘦,屬足少陽、足陽明經,宜用玉龍膏,酒調敷腿上,以往痛回陽,又宜沖和膏塗足附,以引氣行血,服大防風湯、追風丸,倍加乳香,以往痛舒筋,亦宜隔蒜灸之。或問:膝上腫痛,何如?曰:此非一端,要須明辨。

若兩膝內外皆腫,痛如虎咬之狀,寒熱間作,股漸細小,膝愈腫大,名鶴膝風。急隔蒜灸,服大防風湯。但一膝,痛引上下,不甚腫而微紅,名膝遊風。宜服聖授丹、換骨丹、防風通聖散加牛膝、木瓜。但膝之兩傍腫痛,憎寒壯熱,晝夜偏劇,腫處手不可近,為膝眼毒;膝蓋上腫痛者,為膝癰。此二證,宜服勝金丹,或紫金丹、八陣散、活命飲加牛膝。

〔薛〕,鶴膝風,乃調攝失宜,虧損足三陰經,風邪乘虛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內熱減食,肢體攣痛,久則膝大而腿細,如鶴之膝故名之。若傷於脾胃者,補中益氣湯為主,傷於肝腎者,六味丸為主,若欲其作膿或潰後,十全大補湯為主,皆佐以大防風湯。初起須用蔥熨,可以內消。若津涸口乾,中氣不足也,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頭暈頭痛,陽氣不升也,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發熱晡熱,陰血虛弱也,用四物、參、耆、白朮。畏寒憎寒,陽氣虛弱也,用十全大補湯。飲食少思,胸膈膨脹,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面色痿黃,飲食少思,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氣血俱虛也,用八珍湯。熱來復去,有時而動,無根虛火也,用十全大補湯。形瘦嗜臥,寢息發熱,痰盛作渴,小便頻數,五臟虛損也,用六味丸。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冷敗也,用八味丸。發熱大渴,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脈大而虛,血虛發躁也,用當歸補血湯。或有痢後而患者,亦治以前法,余當臨證制宜。

鶴膝風(又名鼓槌風。)兩大小腿瘦如蘆柴,止有膝蓋大者,行履不得。

加味小續命湯

用小續命湯料,內加萆薢、川楝子、獨活、乾木瓜,㕮咀,不用生薑,用水煎熬,於碗底先放麝香少許,去滓,傾於碗內服之。服至數十帖後,加五積散同煎服,永瘥。一方,用紫荊皮老酒煎,候溫常服。

白話文:

《靈樞》說:病發在膝蓋,叫做疵疽。它的樣子像很大的癰瘡,顏色不變,摸起來又冷又硬,不要用石頭按壓,按壓會導致死亡,要等到它變軟才能用石頭按壓,這樣才能活下來。(如果堅硬如石頭,用生樟樹的六條根擦拭會有效果。)各種癰疽如果長在關節處,而且互相對應,就無法治療。如果長在關節的陽面,一百天就會死亡;如果長在關節的陰面,三十天就會死亡。(陽面指的是關節的背面,陰面指的是關節彎曲的地方。劉涓子認為,所謂的「對應」是指病從內部發出,穿透到外部。)

有人問:兩邊膝蓋腫痛,大腿逐漸變小,這是怎麼回事?答:這叫做鶴膝風,又名鼓槌風。它起因於體內濕氣過重,或是因為痢疾之後,腿腳虛弱無力、痠痛,無法行走,這種情況叫做痢風。也可能是因為傷寒的餘毒無法散去,風寒濕氣結在經絡中,導致氣血不通暢,以致於筋脈越來越緊縮,大腿也越來越瘦。這病屬於足少陽經、足陽明經的問題,應該使用玉龍膏,用酒調和後敷在腿上,讓疼痛消失並恢復陽氣。另外也應該將沖和膏塗在腳踝處,以引導氣血運行。同時服用大防風湯、追風丸,加倍乳香,來舒緩疼痛並放鬆筋脈。也可以用隔蒜灸來治療。

又有人問:膝蓋上方腫痛,這是怎麼回事?答:這並非單一原因,必須仔細辨別。

如果兩邊膝蓋內外都腫脹,疼痛像老虎咬一樣,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大腿逐漸變小,膝蓋卻越來越腫大,這叫做鶴膝風。要趕緊進行隔蒜灸,並服用大防風湯。如果只有一邊膝蓋疼痛,而且疼痛會牽引上下,雖然腫脹不明顯但略微發紅,這叫做膝遊風。應該服用聖授丹、換骨丹、防風通聖散,並加入牛膝、木瓜。如果只是膝蓋兩側腫痛,而且怕冷發熱,白天晚上病情加重,腫脹的地方不能觸碰,這是膝眼毒;如果膝蓋上方腫痛,就是膝癰。這兩種情況應該服用勝金丹,或紫金丹、八陣散、活命飲,並加入牛膝。

薛氏認為:鶴膝風是因為調養不當,導致足三陰經虧損,風邪趁虛而入,造成肌肉日漸消瘦,體內發熱、食慾減退、肢體攣縮疼痛。久而久之,膝蓋變大而腿變細,像鶴的膝蓋一樣,所以稱之為鶴膝風。如果是因為脾胃受損,應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果是肝腎受損,應以六味丸為主;如果想要讓它化膿或潰爛之後,則以十全大補湯為主。這些藥方都需佐以大防風湯。剛開始發病時,可以用蔥來熱敷,有助於消腫。如果出現口乾舌燥,是中氣不足的表現,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如果頭暈頭痛,是陽氣無法上升的表現,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蔓荊子。如果發熱,尤其是在下午發熱,是陰血虛弱的表現,要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白朮。如果怕冷畏寒,是陽氣虛弱的表現,要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食慾不振,胸膈脹滿,是脾胃虛弱的表現,要用四君子湯。如果面色萎黃、食慾不振,是脾胃虛弱的表現,要用六君子湯。如果膿水清稀,肌肉不生長,是氣血兩虛的表現,要用八珍湯。如果熱潮時來時去,像無根的虛火,要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身體消瘦,嗜睡,睡覺時發熱,痰多口渴,小便頻繁,是五臟虛損的表現,要用六味丸。如果肚臍腹部疼痛,晚上小便次數多,腳膝無力,頭暈吐痰,是腎氣衰敗的表現,要用八味丸。如果發熱口渴,不想穿衣服,面色發紅,脈搏大而無力,是血虛發躁的表現,要用當歸補血湯。如果有人是在痢疾之後得此病,也用上述方法治療,其他情況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

鶴膝風(又名鼓槌風)的特徵是兩條小腿瘦得像蘆葦桿,只有膝蓋很大,導致無法正常行走。

加味小續命湯

使用小續命湯的藥材,加入萆薢、川楝子、獨活、乾木瓜,將其切碎,不要用生薑,用水煎煮,在碗底先放入少許麝香,去除藥渣,倒入碗中服用。服用數十帖後,加入五積散一起煎煮服用,可以痊癒。另一個方法,是用紫荊皮用老酒煎煮,溫熱後經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