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45)
卷之四 (45)
1. 腎風瘡
腎臟風,屬腎虛,風邪乘於臁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及遍身。外證則搔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乾,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法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四生散。若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為主,佐以六味丸、四生散為善。欽天薛循齋,六十有一。
兩臁患之,膿水淋漓,發熱吐痰,四年矣。此腎臟風證也,與六味丸、四生散而瘥。年餘復作,延及遍身,日晡益甚,痰渴盜汗,唇舌生瘡,兩目昏赤,皆腎經虛火,而水泛為痰,用加減八味丸而愈。三年後,小便淋漓,莖中澀痛,此思色精不出而內敗也,用前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愈。
蒺藜丸,治男子兩足瘙癢生瘡,連年累月,俗為腎風瘡。宜服此藥。
黃耆,牛膝(各半兩),羌活,獨活,川芎,防風,木香,白附子(各二錢半),白蒺藜(一兩,去刺)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下。仍以後方藥敷之。
檳榔,木香,防風,白芷(各二錢),白芨(一錢),龍骨(五分,煅、另研),麝香(一字,另研),蛇蛻(一條,燒灰),膩粉(十五筒)
上為細末,研勻。先以鱔魚一條,捶碎,百部一兩,切碎,南椒三銖,油一兩,煎令得所,去藥。只以油搽瘡口,卻敷末藥上,以油紙裹之,三日一換。每上藥時,先用柳枝、甘草煎湯,洗瘡淨拭乾敷藥。
驢蹄散,治腎臟風毒,下注生瘡。
驢蹄(二十片,燒灰),密陀僧(二錢半,研),輕粉(一錢匕),麝香(半錢匕)
上研細末。以帛拭去膿,用些少乾摻,日三四次瘥。
白話文:
腎風瘡
腎臟風,是腎虛導致風邪侵犯小腿,使皮膚像癬一樣,甚至逐漸蔓延到腿部,久而久之可能遍及全身。外在症狀表現為搔癢、長瘡、膿水淋漓、眼睛模糊不清;內在症狀則有口乾舌燥、腰腿酸軟無力、吐痰發熱、盜汗體虛。治療方法主要使用六味地黃丸,輔以四生散。如果脾胃虛弱,則應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再輔以六味地黃丸、四生散。 薛循齋,六十一歲時記載:
兩腿患病,膿水流淌不止,發熱吐痰,持續四年。這是腎臟風的症狀,服用六味地黃丸和四生散後痊癒。一年後復發,蔓延全身,日暮尤甚,痰多口渴、盜汗、嘴唇舌頭長瘡,眼睛昏暗發紅,都是腎經虛火旺盛,津液化為痰飲所致,改用加減八味地黃丸後痊癒。三年後,小便淋漓不盡,排尿時尿道澀痛,這是因為精液不能排出而導致內部損傷,服用之前的藥丸和補中益氣湯,再加麥門冬、五味子後痊癒。
蒺藜丸,治療男子雙足瘙癢長瘡,多年不愈,俗稱腎風瘡。宜服用此藥。
藥方組成:黃耆、牛膝各半兩,羌活、獨活、川芎、防風、木香、白附子各二錢半,白蒺藜一兩(去刺)。
製法: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同時配合以下藥方外敷。
藥方組成:檳榔、木香、防風、白芷各二錢,白芨一錢,龍骨五分(煅燒研磨),麝香一字(另研),蛇蛻一條(燒成灰),滑石粉十五筒。
製法:將以上藥物研磨混合均勻。先用一條鱔魚捶碎,加百部一兩(切碎),南椒三銖,油一兩煎煮,去渣取油。用油搽塗瘡口,再敷上藥粉,用油紙包裹,三天換藥一次。每次換藥前,先用柳枝、甘草煎水清洗瘡口,擦乾後再敷藥。
驢蹄散,治療腎臟風毒下注引起的瘡瘍。
藥方組成:驢蹄二十片(燒成灰),密陀僧二錢半(研磨),輕粉一錢,麝香半錢。
製法: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
用法:用布擦去膿液,再用少量藥粉撒在患處,每日三四次,直至痊癒。
2. 風疽
凡腳牻及曲䐐中癢,搔則黃汁出,名風疽。治之方。以青竹筒一枚,徑一寸半,長三尺,當中著大豆一升,以糠、馬屎二物燒為火,當竹筒中燒之,以器承兩頭取汁。先以泔清和鹽,熱洗瘡了,即塗豆汁,不過三度極效。
又方,嚼胡麻敷。以綿裹之,日一易,神良。
防風湯,治風毒中人,留血脈不散,與榮衛相搏,結成風疽。身體煩熱,昏冒腫痛。
防風(去叉),柴胡(去苗),白芷,木通(銼),當歸(切,焙),羌活(去蘆),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附子(炮,去皮臍),桔梗(炒),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臨臥各一服;如欲出汗,空心並兩服,後以熱姜稀粥投,蓋覆取汗,慎外風。
海桐皮散浸酒方,治熱毒風結成疽,腫痛不得安。
海桐皮,五加皮(各銼),獨活(去蘆),薏苡仁(炒),防風(去叉),乾蠍(炒),杜仲(去粗皮),牛膝(去苗,酒浸,各一兩),生地黃(焙,三兩)
上㕮咀,生絹囊貯,以好酒一斗五升,浸瓷瓶中密封,秋夏三日,春冬七日取。食前,溫酒三合或四五合,不拘時。甚者,常氣相續。
白話文:
風疽
腳趾和腳踝內側發癢,抓撓後流出黃色液體,稱為風疽。治療方法如下:取一根青竹筒,直徑約一寸半,長三尺,在竹筒中間放入一升大豆,用米糠和馬糞燒火,在竹筒內烘烤,用器皿承接兩端流出的汁液。先用淘米水加鹽熱敷清洗患處,然後塗抹豆汁,一般三次即可見效。
另一種方法是用胡麻嚼碎後敷在患處,用棉布包裹,每天更換一次,效果很好。
防風湯:治療風毒侵入人體,滯留血脈不散,與營衛之氣相搏,形成風疽。症狀為身體發熱煩躁,頭昏眼花,腫痛。
藥材:防風(去除枝叉)、柴胡(去除苗)、白芷、木通(切碎)、當歸(切片,烘乾)、羌活(去除蘆頭)、麻黃(去除根節,煎煮後去除浮沫,烘乾)、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臍)、桔梗(炒)、甘草(炙烤),各一兩。
用法: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滿,去除藥渣。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一次;如果想出汗,空腹服用兩次,之後喝熱薑稀粥,蓋好被子取汗,注意避免受風。
海桐皮散浸酒方:治療熱毒風邪凝聚成疽,腫痛難忍。
藥材:海桐皮、五加皮(都切碎)、獨活(去除蘆頭)、薏苡仁(炒)、防風(去除枝叉)、乾蠍(炒)、杜仲(去除粗皮)、牛膝(去除苗,用酒浸泡),各一兩;生地黃(烘乾),三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絹布袋裝好,用好酒一斗五升浸泡在瓷瓶中,密封保存,秋夏浸泡三日,春冬浸泡七日後取出。飯前溫服三合或四五合,不拘時間。病情嚴重者,可持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