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世醫得效方》,這部由元代著名醫學家危亦林所著的經典醫籍,成書於天曆元年(1328年),不僅是危氏家族五代醫學經驗的結晶,更匯集了古今名醫的智慧精髓,是元代中醫學發展史上一部極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此書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涵蓋了臨床醫學的諸多方面,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診療依據和經驗總結。

序言所闡述的醫學哲學與編纂宗旨

在書前的多篇序言中,危亦林本人及當時的學者官員闡述了《世醫得效方》的編纂背景與核心理念。危亦林開宗明義,指出醫學貴在專門,而藥方 efficacy 則源於實際的經驗。他繼承了家傳五代的醫學淵源——從高祖危雲仙師從董奉的二十五世孫,歷經伯祖、大父、伯父,到他本人,每一代都在不同的醫學領域有所專攻,並累積了豐富的臨床實證。危氏認為,面對浩瀚如海的古今方書,醫者往往難以適從,且其中不乏謬誤。因此,他立志「取平昔所用古方,驗而無失者,並與其祖、父以來得之師授者,類萃成書」,旨在「去偽存真」,為醫者提供可靠、實用的診療方案。

書中序言再三強調了醫者的「活人」之仁心。危亦林對那些「得一方輒靳靳焉莫肯示人」(得到一個有效方子就吝惜不肯示人)的行為表示不贊同,他認為醫術應當公開傳播,造福百姓。這種「公其術於人,使家有其書,即人無夭死」(將醫術公開於人,讓家家戶戶都有這本書,人們就不至於夭折死亡)的理念,體現了作者廣濟蒼生的高尚醫德,也使得《世醫得效方》得以廣泛流傳,對醫學普及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引述許叔微「以醫活人以樹陰德」的故事,並認為危氏公開五世秘傳,其陰德之廣將遠超於此,預示了本書的巨大價值。編纂此書的另一目的是為了方便醫者「對病而知證,因證而得藥」,使得診療過程更加精準有效,避免「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的盲目嘗試,減少誤診誤治。

全書的結構與病症分類體系

《世醫得效方》仿照《聖濟總錄》等官方醫書的體例,將內容分為十三科(或十二帙,序言中提到除祝由科外共十二帙),體現了當時醫學分科的趨勢。這些科目包括了大方脈、小方脈、婦科、產科、眼科、口齒咽喉科、正骨科、金鏃科、瘡腫科等,內容涵蓋了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醫學領域,體系龐大而完整。這種分科編排使得醫者能更便捷地查閱特定疾病的診治方法,是該書「便於觀覽」的重要特點。

書中對各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提供了詳細的方案:

  1. 脈診與病理辨識:脈診是中醫診斷的基礎,《世醫得效方》對脈象的描述和解釋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序言未詳述具體脈象,但正文對浮脈(多見於外感風寒)、沉脈(提示內臟疾病)、弦脈(常與肝病相關)等常見脈象的臨床意義進行了闡釋。書中強調,診脈不能孤立進行,必須結合病人的具體臨床症狀、舌苔、面色等信息,並動態觀察脈象的變化,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和診斷。

  2. 傷寒與外感病辨治:傷寒及其他外感疾病是古代醫學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世醫得效方》重點論述的內容。書中依據病邪侵襲的深淺和病機的轉化,提出了基於表裡、寒熱、虛實等辨證原則的治療方法。對於病邪在表的風寒證,主張發汗解表,如使用麻黃湯類方劑;對於熱毒內盛的陽明熱證,則採用清熱瀉火法,如白虎湯;對於寒邪直中或中陽虛弱證,則應用溫中散寒法,如理中湯。這種根據病位和病性靈活運用治療方法的思路,是中醫辨證論治精神的體現。

  3. 婦科與產科疾病:婦科和產科疾病涉及婦女的特殊生理過程,危亦林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書中收錄了大量治療月經不調、帶下、不孕、妊娠病、產後病等婦科常見病和疑難病的方劑。特別提到了「熱入血室」等中醫婦科特有的辨證概念,並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案。這反映了危氏家族在婦科領域的深厚積累,其中伯祖危子美就專門傳習了婦人科。

  4. 正骨與瘡腫外科:外科在中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世醫得效方》在正骨和瘡腫治療方面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正骨科的內容繼承了當時骨傷科的治療經驗,強調在骨折、脫位等損傷發生後,應首先進行準確的復位,然後結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外用藥物進行固定和治療。金鏃科則處理外傷、箭傷等。瘡腫科則涵蓋了癰、疽、癤、毒等各類外科感染性疾病,治療上主張清熱解毒以祛邪,同時注重「托裡」扶助正氣,促進病灶的癒合和消散。書中提到,危亦林本人就曾參究瘡腫科,並從臨川範叔清處學得咽喉齒科。針灸作為另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也在各科內容中略有附帶。

治療理念與方劑設計特色

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所呈現的治療理念強調「實用為上」和「簡便易行」。他所選用的方劑,如治療少陽證寒熱往來的小柴胡湯,治療熱毒外發的升麻葛根湯等,多是當時臨床驗證有效、藥物易於取得、製備相對簡單的常用方。這些方劑的廣泛應用,降低了醫療成本和操作難度,使更多的患者能夠受益。

書中對藥物的應用也提出了嚴謹的要求。強調藥物配伍的原則,如君臣佐使的應用,以發揮方劑的整體療效。同時,對藥物的炮製給予了高度關注,認為藥材的質量和加工方式直接影響其藥效,提醒醫者必須謹慎對待藥材的選擇與炮製。

書籍的價值與深遠影響

《世醫得效方》之所以能成為傳世經典,在於其多方面的價值:

  1. 臨床經驗的集大成:本書不僅是危氏家族五代人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更廣泛收集了古今名家的有效方劑並加以驗證。這種「家傳」與「遍參」相結合的模式,使得書中的方劑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實用性。
  2. 醫學知識的普及與推廣:危亦林「公其術於人」的理念,打破了醫術秘傳的傳統,推動了醫學知識的廣泛傳播。書中的內容分類清晰,方藥明瞭,對於當時的醫學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3. 中醫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書中對脈診的細緻描述、對傷寒表裡辨證的具體應用、以及對各科疾病病機的闡釋,都不同程度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辨證體系。

對現代中醫的啟示

儘管時隔數百年,《世醫得效方》對現代中醫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 重視臨床經驗的傳承與創新:中醫學是一門高度依賴臨床實踐的學科。危亦林的著作提醒我們,紮實的臨床經驗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同時也要在繼承古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
  2. 推廣健康教育與醫學知識普及:在當代社會,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至關重要。危亦林「公開醫術」的精神,鼓勵我們應當積極普及中醫藥知識,促進公共健康。
  3. 融合理論與實踐,貫通古今智慧:書中既有對傳統經典理論的應用,又融入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融合的方式,為現代中醫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總結

《世醫得效方》是元代醫學的一座豐碑,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臨床方劑大全,更是一部體現了危亦林及其家族仁心仁術和卓越醫學智慧的傳世之作。其系統的結構、詳實的內容、驗證有效的方劑以及廣濟蒼生的醫學理念,使其在中醫藥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對後世醫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它的傳承與研究,對於我們深入理解中醫學的發展脈絡、提升臨床診療水平、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危氏世醫得效方序

世醫得效方序

建寧路官醫提領陳志序

江西官醫提舉司牒太醫院書 (1)

江西官醫提舉司牒太醫院書 (2)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三 (1)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3)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5)

卷第一 (16)

卷第一 (17)

卷第一 (18)

卷第一 (19)

卷第一 (20)

卷第一 (21)

卷第一 (22)

卷第一 (23)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十一 (1)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十二 (1)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八 (7)

卷第八 (8)

卷第八 (9)

卷第八 (10)

卷第八 (11)

卷第八 (12)

卷第八 (13)

卷第八 (14)

卷第八 (15)

卷第八 (16)

卷第八 (17)

卷第八 (18)

卷第八 (19)

卷第八 (20)

卷第九 (1)

卷第九 (2)

卷第九 (3)

卷第九 (4)

卷第九 (5)

卷第九 (6)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 (7)

卷第十 (8)

卷第十 (9)

卷第十 (10)

卷第十 (11)

卷第十 (12)

卷第十 (13)

卷第十 (14)

卷第十 (15)

卷第十 (16)

卷第十 (17)

卷第十 (18)

卷第十 (19)

卷第十 (20)

卷第十一 (2)

卷第十一 (3)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5)

卷第十一 (6)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一 (9)

卷第十二 (2)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二 (4)

卷第十二 (5)

卷第十二 (6)

卷第十二 (7)

卷第十三 (1)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3)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5)

卷第十三 (6)

卷第十三 (7)

卷第十三 (8)

卷第十三 (9)

卷第十三 (10)

卷第十三 (11)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2)

卷第十四 (3)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5)

卷第十四 (6)

卷第十四 (7)

卷第十四 (8)

卷第十四 (9)

卷第十五 (1)

卷第十五 (2)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4)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六 (2)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七 (1)

卷第十七 (2)

卷第十七 (3)

卷第十七 (4)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八 (2)

卷第十八 (3)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4)

卷第十九 (5)

卷第十九 (6)

卷第十九 (7)

卷第十九 (8)

卷第十九 (9)

卷第十九 (10)

卷第十九 (11)

卷第二十 (1)

卷第二十 (2)

卷第二十 (3)

卷第二十 (4)

卷第二十 (5)

卷第二十 (6)

卷第二十 (7)

卷第二十 (8)

卷第二十 (9)

卷第二十 (10)

卷第二十 (11)

卷第二十 (12)

卷第二十 (13)

卷第二十 (14)

卷第二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