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世醫得效方》,這部由元代著名醫學家危亦林所著的經典醫籍,成書於天曆元年(1328年),不僅是危氏家族五代醫學經驗的結晶,更匯集了古今名醫的智慧精髓,是元代中醫學發展史上一部極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此書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涵蓋了臨床醫學的諸多方面,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診療依據和經驗總結。
序言所闡述的醫學哲學與編纂宗旨
在書前的多篇序言中,危亦林本人及當時的學者官員闡述了《世醫得效方》的編纂背景與核心理念。危亦林開宗明義,指出醫學貴在專門,而藥方 efficacy 則源於實際的經驗。他繼承了家傳五代的醫學淵源——從高祖危雲仙師從董奉的二十五世孫,歷經伯祖、大父、伯父,到他本人,每一代都在不同的醫學領域有所專攻,並累積了豐富的臨床實證。危氏認為,面對浩瀚如海的古今方書,醫者往往難以適從,且其中不乏謬誤。因此,他立志「取平昔所用古方,驗而無失者,並與其祖、父以來得之師授者,類萃成書」,旨在「去偽存真」,為醫者提供可靠、實用的診療方案。
書中序言再三強調了醫者的「活人」之仁心。危亦林對那些「得一方輒靳靳焉莫肯示人」(得到一個有效方子就吝惜不肯示人)的行為表示不贊同,他認為醫術應當公開傳播,造福百姓。這種「公其術於人,使家有其書,即人無夭死」(將醫術公開於人,讓家家戶戶都有這本書,人們就不至於夭折死亡)的理念,體現了作者廣濟蒼生的高尚醫德,也使得《世醫得效方》得以廣泛流傳,對醫學普及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引述許叔微「以醫活人以樹陰德」的故事,並認為危氏公開五世秘傳,其陰德之廣將遠超於此,預示了本書的巨大價值。編纂此書的另一目的是為了方便醫者「對病而知證,因證而得藥」,使得診療過程更加精準有效,避免「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的盲目嘗試,減少誤診誤治。
全書的結構與病症分類體系
《世醫得效方》仿照《聖濟總錄》等官方醫書的體例,將內容分為十三科(或十二帙,序言中提到除祝由科外共十二帙),體現了當時醫學分科的趨勢。這些科目包括了大方脈、小方脈、婦科、產科、眼科、口齒咽喉科、正骨科、金鏃科、瘡腫科等,內容涵蓋了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醫學領域,體系龐大而完整。這種分科編排使得醫者能更便捷地查閱特定疾病的診治方法,是該書「便於觀覽」的重要特點。
書中對各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提供了詳細的方案:
-
脈診與病理辨識:脈診是中醫診斷的基礎,《世醫得效方》對脈象的描述和解釋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序言未詳述具體脈象,但正文對浮脈(多見於外感風寒)、沉脈(提示內臟疾病)、弦脈(常與肝病相關)等常見脈象的臨床意義進行了闡釋。書中強調,診脈不能孤立進行,必須結合病人的具體臨床症狀、舌苔、面色等信息,並動態觀察脈象的變化,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和診斷。
-
傷寒與外感病辨治:傷寒及其他外感疾病是古代醫學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世醫得效方》重點論述的內容。書中依據病邪侵襲的深淺和病機的轉化,提出了基於表裡、寒熱、虛實等辨證原則的治療方法。對於病邪在表的風寒證,主張發汗解表,如使用麻黃湯類方劑;對於熱毒內盛的陽明熱證,則採用清熱瀉火法,如白虎湯;對於寒邪直中或中陽虛弱證,則應用溫中散寒法,如理中湯。這種根據病位和病性靈活運用治療方法的思路,是中醫辨證論治精神的體現。
-
婦科與產科疾病:婦科和產科疾病涉及婦女的特殊生理過程,危亦林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書中收錄了大量治療月經不調、帶下、不孕、妊娠病、產後病等婦科常見病和疑難病的方劑。特別提到了「熱入血室」等中醫婦科特有的辨證概念,並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案。這反映了危氏家族在婦科領域的深厚積累,其中伯祖危子美就專門傳習了婦人科。
-
正骨與瘡腫外科:外科在中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世醫得效方》在正骨和瘡腫治療方面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正骨科的內容繼承了當時骨傷科的治療經驗,強調在骨折、脫位等損傷發生後,應首先進行準確的復位,然後結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外用藥物進行固定和治療。金鏃科則處理外傷、箭傷等。瘡腫科則涵蓋了癰、疽、癤、毒等各類外科感染性疾病,治療上主張清熱解毒以祛邪,同時注重「托裡」扶助正氣,促進病灶的癒合和消散。書中提到,危亦林本人就曾參究瘡腫科,並從臨川範叔清處學得咽喉齒科。針灸作為另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也在各科內容中略有附帶。
治療理念與方劑設計特色
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所呈現的治療理念強調「實用為上」和「簡便易行」。他所選用的方劑,如治療少陽證寒熱往來的小柴胡湯,治療熱毒外發的升麻葛根湯等,多是當時臨床驗證有效、藥物易於取得、製備相對簡單的常用方。這些方劑的廣泛應用,降低了醫療成本和操作難度,使更多的患者能夠受益。
書中對藥物的應用也提出了嚴謹的要求。強調藥物配伍的原則,如君臣佐使的應用,以發揮方劑的整體療效。同時,對藥物的炮製給予了高度關注,認為藥材的質量和加工方式直接影響其藥效,提醒醫者必須謹慎對待藥材的選擇與炮製。
書籍的價值與深遠影響
《世醫得效方》之所以能成為傳世經典,在於其多方面的價值:
- 臨床經驗的集大成:本書不僅是危氏家族五代人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更廣泛收集了古今名家的有效方劑並加以驗證。這種「家傳」與「遍參」相結合的模式,使得書中的方劑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實用性。
- 醫學知識的普及與推廣:危亦林「公其術於人」的理念,打破了醫術秘傳的傳統,推動了醫學知識的廣泛傳播。書中的內容分類清晰,方藥明瞭,對於當時的醫學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 中醫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書中對脈診的細緻描述、對傷寒表裡辨證的具體應用、以及對各科疾病病機的闡釋,都不同程度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辨證體系。
對現代中醫的啟示
儘管時隔數百年,《世醫得效方》對現代中醫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重視臨床經驗的傳承與創新:中醫學是一門高度依賴臨床實踐的學科。危亦林的著作提醒我們,紮實的臨床經驗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同時也要在繼承古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
- 推廣健康教育與醫學知識普及:在當代社會,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至關重要。危亦林「公開醫術」的精神,鼓勵我們應當積極普及中醫藥知識,促進公共健康。
- 融合理論與實踐,貫通古今智慧:書中既有對傳統經典理論的應用,又融入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融合的方式,為現代中醫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總結
《世醫得效方》是元代醫學的一座豐碑,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臨床方劑大全,更是一部體現了危亦林及其家族仁心仁術和卓越醫學智慧的傳世之作。其系統的結構、詳實的內容、驗證有效的方劑以及廣濟蒼生的醫學理念,使其在中醫藥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對後世醫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它的傳承與研究,對於我們深入理解中醫學的發展脈絡、提升臨床診療水平、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危氏世醫得效方序
世醫得效方序
建寧路官醫提領陳志序
江西官醫提舉司牒太醫院書 (1)
江西官醫提舉司牒太醫院書 (2)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三 (1)
- 傷寒
- 傷暑
- 中濕
- 卷第三
- 大方脈雜醫科
- 諸氣
- 縮砂香附湯
- 沉香降氣湯
- 木香檳榔丸
- 歸氣湯
- 回陽湯
- 八味順氣散
- 諸疝
- 風寒證
- 熱證
- 腰痛
- 感寒
- 失血
- 下虛
- 血滯
- 氣滯
- 血氣滯
- 冷證
- 氣證
- 積證
- 諸痹
- 風寒濕合痹
- 寒證麻痹
- 痰飲
- 時行
- 黃汗
- 黃疸
- 虛證
- 咳逆
- 卷第八
- 諸淋
- 心恙
- 諸熱
- 蘇合香丸
- 五香連翹湯
- 三稜煎丸
- 賺氣散
- 神保丸
- 秘傳降氣湯
- 木香流氣飲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3)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5)
卷第一 (16)
卷第一 (17)
卷第一 (18)
卷第一 (19)
卷第一 (20)
卷第一 (21)
卷第一 (22)
卷第一 (23)
卷第二 (1)
- 卷第二
- 大方脈雜醫科
- 傷風
- 桂枝湯
- 杏子湯
- 柴胡加桂湯
- 桂枝芍藥湯
- 五苓散
- 香蘇散
- 黃耆建中湯
- 不換金正氣散
- 朮附湯
- 加味朮附湯
- 白朮酒
- 甘草附子湯
- 四氣兼中
- 附子湯
- 防風湯
- 截瘧
- 寒證
- 七情
- 眩暈
- 風證
- 濕證
- 心痛(脾疼附)
- 嘔吐
- 暑證
- 食證
- 咳嗽
- 喘急
- 泄瀉
- 自汗
- 卷第十
- 頭痛
- 腎著湯
- 小柴胡湯
- 二陳湯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十一 (1)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十二 (1)
- 腹痛
- 霍亂
- 卷第五
- 大方脈雜醫科
- 脾胃
- 卷第六
- 下痢
- 腫滿
- 卷第十二
- 小方科
- 癉毒
- 平血飲
- 內托散
- 敗毒散
- 洗方
- 蜞針法
- 諸疳
- 大安神丸
- 益黃散
- 蟾酥丸
- 肥兒丸
- 六神丸
- 五珍丸
- 化蟲丸
- 梅月天時行瀉
- 咽喉
- 夜啼
- 遺尿
- 尿白
- 淋閉
- 大便秘
- 陰腫
- 木香丸
- 白朮散
- 敷藥
- 五福化毒丹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八 (7)
卷第八 (8)
卷第八 (9)
卷第八 (10)
卷第八 (11)
卷第八 (12)
卷第八 (13)
卷第八 (14)
卷第八 (15)
卷第八 (16)
卷第八 (17)
卷第八 (18)
卷第八 (19)
卷第八 (20)
卷第九 (1)
卷第九 (2)
卷第九 (3)
卷第九 (4)
卷第九 (5)
卷第九 (6)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 (7)
卷第十 (8)
卷第十 (9)
卷第十 (10)
卷第十 (11)
卷第十 (12)
卷第十 (13)
卷第十 (14)
卷第十 (15)
卷第十 (16)
卷第十 (17)
卷第十 (18)
卷第十 (19)
卷第十 (20)
卷第十一 (2)
卷第十一 (3)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5)
卷第十一 (6)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一 (9)
卷第十二 (2)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二 (4)
卷第十二 (5)
卷第十二 (6)
卷第十二 (7)
卷第十三 (1)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3)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5)
卷第十三 (6)
卷第十三 (7)
卷第十三 (8)
卷第十三 (9)
卷第十三 (10)
卷第十三 (11)
卷第十四 (1)
- 卷第十四
- 產科兼婦人雜病科
- 濟陰論
- 石膏湯
- 加減安胎飲
- 紅丸子
- 保生丸
- 參苓白朮散
- 杜仲丸
- 安胎和氣散
- 紫蘇飲子
- 安榮散
- 桑螵蛸散
- 二白散
- 當歸芍藥湯
- 蒙薑黃連丸
- 天門冬飲子
- 罩胎散
- 奪命丹
- 黃耆益損湯
- 陽旦湯
- 妙香散
- 又大聖散
- 濟危上丹
- 麻黃根散
- 立效方
- 七珍散
- 抵聖湯
- 黃耆散
- 小調經散
- 丁香散
- 石蓮散
- 固經丸
- 的奇散
- 黃連阿膠丸
- 理中湯
- 真人養臟湯
- 阿膠枳殼丸
- 蘇麻粥
- 木通散
- 硫黃散
- 桃仁膏
- 硫黃湯
- 樗枝散
- 捷徑方
- 內灸散
- 加味五積散
- 芎歸湯
- 大聖散
- 濟陰丹
- 羚羊角散
- 逍遙散
- 交加散
- 四物湯
- 烏金散
- 黃芩湯
- 雜方
- 八味丸
- 花蕊石散
- 黑神散
- 牡蠣散
- 腎癰
- 肺癰
- 牡丹散
卷第十四 (2)
- 濟陰論
- 桑寄生散
- 急救方
- 黃芩湯
- 小安胎飲
- 加味二陳湯
- 小紫蘇飲
- 歸涼節命散
- 內補丸
- 竹茹湯
- 竹葉湯
- 知母丸
- 榆白皮散
- 雞黃散
- 生料平胃散
- 百合散
- 羚羊角散
- 人參養胃湯
- 清脾湯
- 苦參丸
- 八味丸
- 八正散
- 大聖茯苓散
- 救生散
- 牛膝湯
- 花蕊石散
- 產後
- 黑神散
- 黑龍丹
- 柴胡地黃湯
- 神效白散子
- 大調經散
- 枳朮湯
- 奪魂散
- 小調經散
- 大聖散
- 大豆紫湯
- 孤鳳散
- 愈風散
- 交加散
- 趁痛散
- 如神湯
- 芎附散
- 川芎茶調散
- 芎烏散
- 二母散
- 旋覆花湯
- 小參蘇飲
- 大料煮芎藭湯
- 四物湯
- 牡蠣散
- 延胡索散
- 加味五積散
- 茅根湯
- 桑螵蛸散
- 蒲黃散
- 當歸養血丸
- 四神散
- 當歸黃耆湯
- 四順理中丸
- 當歸建中湯
- 濟陰丹
- 下乳汁
- 奇效方
- 漏蘆散
- 成煉鍾乳粉
- 母豬蹄湯
- 青桑膏
卷第十四 (3)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5)
卷第十四 (6)
卷第十四 (7)
卷第十四 (8)
卷第十四 (9)
卷第十五 (1)
- 四物湯(隨證加味,宜酌量入)
- 通真丸(隨證加減。)
- 白薇散(隨證酌量用湯引。)
- 大延胡索散
- 感冒
- 麻黃湯
- 解肌湯
- 人參湯
- 噙化丸
- 貝母湯
- 通經丸
- 茱萸鹿茸丸
- 杜牛膝散
- 大油煎散
- 手拈散
- 煮附丸
- 血瘕
- 桃仁煎丸
- 大麝香丸
- 神效方
- 小烏雞煎丸
- 蔥白散
- 三稜煎
- 膈氣
- 血風
- 人參荊芥散
- 骨節風
- 血虛
- 加味補虛湯
- 煩熱
- 四煎散
- 清心蓮子飲
- 春雪膏
- 硃砂膏
- 心痛
- 九痛丸
- 北亭丸
- 脅痛
- 風痹
- 三痹湯
- 搐搦
- 白薇丸
- 白濁
- 金鎖正元丹
- 秘精丸
- 四七湯吞青州白丸子
- 崩漏
- 鎮宮丸
- 柏子仁湯
- 秘方龍骨丸
- 梅飲子
- 厚朴丸
- 橄欖丸
- 橘歸丸
- 鹿茸丸
- 芍藥湯
- 補心湯
- 磁石丸
- 鐵粉散
- 熏洗方
- 托藥
- 摻藥
- 膏發煎
- 平胃散
- 涼血飲
卷第十五 (2)
- 四物湯(隨證加味,宜酌量入)
- 大烏雞煎丸
- 大效內補丸
- 桂枝紅花湯
- 海蛤散
- 三黃丸
- 喘嗽
- 金不換散
- 千緡湯
- 調經
- 煮附丸
- 滋血湯
- 涼血飲
- 三稜丸
- 沒藥散
- 撞氣阿魏丸、大聖散
- 艾煎丸
- 血氣
- 抽刀散
- 二神丸
- 玄胡索湯
- 琥珀散
- 黑神丸
- 血蠱
- 木香散
- 溫白丸
- 血癖
- 腸覃
- 烏喙丸
- 小黑神丸
- 大芎藭散
- 靈砂丹
- 薤白湯
- 桂香散
- 癲狂
- 加味逍遙散
- 臂痛
- 舒經湯
- 澤蘭丸
- 湛濁
- 二豆散
- 勝金丸
- 餘糧散
- 平胃散
- 滋榮丸
- 加味四物湯
- 熟附丸
- 金華散
- 五倍子散
- 奇效四物湯
- 豆花散
- 帶下
- 白蘞丸
- 當歸煎
- 卷柏丸
- 狼牙湯
- 雄黃兌散
- 洗拓湯
- 藿香養胃湯
- 黃芩散
- 洗心散(方見前積熱類。)
- 三茱丸
- 一捻金丸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4)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六 (2)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七 (1)
卷第十七 (2)
卷第十七 (3)
卷第十七 (4)
卷第十八 (1)
- 卷第十八
- 正骨兼金鏃科
- 秘論
- 攧撲刀傷接骨方(服敷)
- 大紫金皮散
- 沒藥丸
- 雙烏散
- 救急方
- 墜馬方
- 接骨散
- 刀斧棒杖傷
- 禁聲飲子
- 龍骨膏
- 奪命散
- 取箭鏃
- 天牛散
- 神仙刀箭藥
- 活血散
- 地黃膏
- 黃丹散
- 荊葉散
- 破傷風
- 玉真散
- 香膠散
- 急風散
- 破傷濕
- 舒筋法
- 退腫
- 蒼朮散
- 紫金皮散
- 小膠香散
- 乳香散
- 應痛丸
- 太乙膏
卷第十八 (2)
卷第十八 (3)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九 (1)
- 卷第十九
- 瘡腫科
- 總說
- 車螯散
- 單煮大黃湯
- 五香散
- 平補散
- 追毒丹
- 善應膏
- 玄武膏
- 乳香丸
- 黑附丸
- 加味十奇散
- 桔梗湯
- 葶藶散
- 補肺散
- 理肺膏
- 加味敗毒散
- 內護
- 排膿散
- 葦葉湯
- 五香白朮散
- 雲母膏
- 復元通氣散
- 蠟礬丸
- 護壁都尉方
- 偏癰
- 秘方
- 癮疹
- 清肌散
- 加味羌活散
- 加味烏荊丸
- 胡麻散
- 諸瘡
- 㿐瘡
- 甲疽瘡
- 月蝕瘡
- 腎臟風癢瘡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