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2)

1. 諸癇

人參羌活散

白話文:

人參羌活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症狀包括頭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發熱、四肢酸痛等。

治陽證風癇,身熱啼叫,手足抽掣,面目牽引,口噤痰壅,腹肚緊膨,皆由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方見前。)

白話文:

治療陽證風癇,患者身體發熱、啼叫、手腳抽搐、面部扭曲、嘴巴緊閉、痰液壅塞、腹部緊脹,這些都是由於血脈不收斂、氣骨不凝聚,被風邪傷害,驚嚇所引起的!(治療方法見前面。)

牛黃清心丸

治躁悶,項強直,腰背反張,時發時醒。(方見風科通治類。)

蛇頭丸

白話文:

牛黃清心丸

治療煩躁焦慮,頸部僵硬,腰背反弓,時而發作時而清醒。(方劑請參考風熱疾病通治類。)

蛇頭丸

治陰證風癇,面色黯晦,瞪眼直視,四肢軟緩,身體無熱,手足清冷,不甚抽制,不啼哭。兼治諸癇陰證,則除片腦子,加綿附子炮切片為末入同丸。(方見前。)

白話文:

治療陰證風癇,面色昏暗,雙眼瞪視而直視,四肢軟弱無力,身體沒有熱,手腳冰涼,抽搐和啼哭不嚴重。同時治療各種癇症陰證,則除去冰片的成分,加入炮製切片的細辛,研磨成粉末加入丸藥中。(此藥方的詳細配方請參閱前面。)

小驚丸

治陽證驚癇,心熱,恍惚驚悸,四體抽掣,潮熱昏迷,乍熱乍醒,或為驚怪所觸而致。(方見前。)

南附湯

治陰證驚癇,體冷強直,手足微動,昏睡不醒,口噤涎流,或聲或嘿。(方見前。)

紫霜丸

治食癇,肚脹身軟,腰脊強直,目睛轉緩。皆由乳哺失節,結癖所致。(方見前。)

得效方

治小兒癲癇及婦人心風諸疾。

白話文:

小驚丸

治療陽證驚嚇痙攣、心熱、心神恍惚驚悸、四肢抽搐、潮熱昏迷、忽冷忽熱、或因驚嚇而發病。(詳見上方的方劑。)

南附湯

治療陰證驚嚇痙攣、身體寒冷僵硬、手腳輕微動作、昏睡不醒、口不能說話流口水、或有聲音或不說話。(詳見上方的方劑。)

紫霜丸

治療飲食造成的驚癇、肚子脹大身體虛弱、腰椎強直、眼睛轉動緩慢。都是因為哺乳不當,導致結癖而成病。(詳見上方的方劑。)

得效方

治療小兒癲癇和婦女心風等疾病。

上用甘遂末一錢,豬心一個,取三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豬心批作兩片,以藥入在內,用線縛定,外以皮紙包裹,水濕,入文武火內煨熟,不可過度。除紙,以藥細研,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豬心煎湯化下。再服,別取豬心煎湯。神效!

白話文:

將甘遂末一錢研成細末,取一個豬心,割下三個心管,將心管血和甘遂末混合,把豬心切成兩半,將藥物放入豬心裡,用線將豬心綁緊,外面用皮紙包裹,沾濕,放入文火和武火之間的火候中煨熟,不要過度烹煮。去除皮紙,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一錢的硃砂末拌勻,分成四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豬心煎湯送服。如果需要再次服用,則另外取一個豬心煎湯送服。此方藥效顯著!

養正丹

治癲癇連年不瘥。濃煎人參湯下。(方見大方科痼冷類。)

豬膽南星散

治癇後喑不能言。

白話文:

養正丹

治療癲癇多年不癒的患者。濃煎人參湯,用來服用。(方見於大方科痼冷類。)

豬膽南星散

治療癲癇後失語不能說話的患者。

上以大天南星濕紙裹煨,為末。每服一字,豬膽汁調下。

肥兒丸

白話文:

先用濕紙將大天南星包裹好,經過煨烤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約3克)的藥量,用豬膽汁調配後服用。

肥兒丸

組成:

人參、黃耆、陳皮、山藥、茯苓、甘草、蒼朮、白朮、桂皮、防風、黨參、柴胡、陳皮、炙甘草、山藥、黃芪、白扁豆、川芎、炙草、白朮、防風、黨蔘、柴胡、山楂、玉竹、遠志、石菖蒲、五味子、茯苓、大棗、白豆蔻、砂仁、木香、沉香。

功效:

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適應症:

小兒疳積、肥胖症見四肢浮腫、頭身重困、食慾不振、面色黃白、精神萎靡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5克(一湯匙),一日3次。

注意事項:

  1. 肥胖兒童慎用,用時應諮詢醫師或藥師。
  2. 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寒涼的食物。
  3. 若服藥後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治小兒心竅有血,喑不能言。每服五丸,木香、陳皮、甘草煎湯吞下。蓋方內有黃連能去心中惡血。(方見後。)

灸法

見慢驚類。

白話文:

治療小兒心竅有血,啞巴不能說話。每次服用五粒藥丸,用木香、陳皮、甘草煎湯吞服。方劑中黃連能去除心臟裡的惡血。(方劑見後。)

適用於慢性驚悸類的疾病。

2. 外感

傷寒、傷風,鼻塞,頭痛,或鼻流清涕,唇紅,面赤,焦啼。凡傷寒宜解表,幼者麥湯散散發,額上有黏汗妙。滿口生瘡,頻出汗,只在頭上光如油,難治。

麥湯散

治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嗽聲。

白話文:

  1. 傷寒、傷風: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所致,而傷風則是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但症狀較輕。

  2. 鼻塞:鼻腔不通氣。

  3. 頭痛:頭部疼痛。

  4. 鼻流清涕:從鼻子流出清澈的水樣鼻涕。

  5. 脣紅:嘴脣發紅。

  6. 面赤:臉部發紅。

  7. 焦啼:哭鬧不止。

凡是傷寒,都應該先解除表邪,讓風寒之邪從體表排出,中醫常以「解表」來治療傷寒。

對於小孩來說,可以用麥湯散來讓風寒之邪從體表排出,這對於額頭上有黏汗的人尤其有效。

如果滿口生瘡,頻頻出汗,而且只出現在頭上,像是油光一樣,這種情況難以治療。

麥湯散

**功效:**治療夾雜驚恐和夾雜飲食所引起的傷寒,以及氣急咳嗽。

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別研),甘草,甜葶藶(薄紙盛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分)

白話文:

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熟,研磨成粉)、甘草、甜葶藶(用薄紙包裹炒熟)、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一錢,小麥二十粒煎湯下。涎盛氣促,桑白皮湯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重,以二十粒小麥煎水服用。若涎液增多、呼吸急促,則以桑白皮湯送服。

惺惺散

治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氣粗,鼻塞清涕。兼治變蒸。

白話文:

治療風熱引起的瘡疹、傷寒和時氣,頭痛發熱,眼睛乾澀愛睡覺,咳嗽氣息粗重,鼻子不通流清涕。同時還能治療嘔吐和腹瀉。

白朮,桔梗,細辛,人參,甘草,茯苓,栝蔞根(各等分)

白話文:

白朮、桔梗、細辛、人參、甘草、茯苓、栝蔞根(均等份)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薄荷三葉,煎至半盞,時時與服。古方謂小兒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辨認間但服。

白話文:

上銼散:

每次服用二錢(約 6 公克),加入一杯水(約 200 毫升)和三片薄荷葉, 煎煮至剩下半杯水時服用。

古書上說,小兒的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等症狀都很相似,在無法辨別的情況下,都可以服用這種藥。

香葛湯、參蘇飲,治同上。(方並見大方科傷寒類。)

白話文:

香葛湯、參蘇飲,治療方法同上。(詳細請參考《大方科傷寒類》)。

柴胡散

治傷風,傷寒,熱氣壅,涎盛,胸膈不利,或時行疹痘未分,或痢疾潮熱。但是一切積熱溫壯皆宜。

白話文:

治療傷風、傷寒、熱氣上壅、口水多、胸膈不通暢,或時行疹痘尚未分清,或痢疾潮熱。凡因積熱導致的溫熱證狀,皆適用此方。

柴胡(二兩),人參,甘草,黃芩(各一兩),半夏(泡七次),麻黃(去節。各五錢)

白話文:

  • 柴胡(40克)

  • 人參(20克)

  • 甘草(20克)

  • 黃芩(20克)

  • 半夏(10克,用清水浸泡七次)

  • 麻黃(10克,去除節)

上銼散。每服二錢,生薑三片,薄荷三片,白竹青少許煎,溫服。鼻衄,加生地黃。瘧疾,薑錢、桃柳枝、地骨皮。痢疾作熱用。涎盛,桑白皮。

人參羌活散

治傷風,傷寒,發熱頭痛。(方見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二錢,生薑三片,薄荷三片,白竹青少許煎,溫服。鼻衄,加生地黃。瘧疾,生薑、銅錢、桃柳枝、地骨皮。痢疾作熱用。涎盛,桑白皮。

治療傷風、傷寒,發熱、頭痛。(方子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