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三 (5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56)

1. 傷暑

香薷散

治身熱惡寒,頭痛,或往來寒熱如瘧,煩躁渴甚,嘔吐,背寒,面垢,泄瀉,昏悶,脈伏。每服二錢,水一盞,茵陳、車前草各二莖煎,熱服。嘔吐,加藿香、木瓜。泄瀉,烏梅、陳米。熱瀉,黃連。每服並各加少許。(方見大方科傷暑類。)

五苓散

治法、湯引同前。瀉泄不止,平胃散合和,紫蘇葉、烏梅煎湯下。(方並見大方科傷暑及脾胃類。)

白話文:

香薷散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身體發熱怕冷、頭痛,或者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心煩口渴嚴重,想吐,背部發冷,臉色髒污,拉肚子,昏沉,脈象微弱的病症。每次服用二錢的藥粉,用一杯水煎煮,再加入茵陳、車前草各兩根一起煎煮,趁熱服用。如果嘔吐,可以加入藿香、木瓜;如果腹瀉,可以加入烏梅、陳米;如果是熱性腹瀉,可以加入黃連。每種藥材都加少量即可。(這個方子在《大方科》的傷暑類中可以找到。)

五苓散

這個方子的治療方法和前面香薷散相同,煎藥的引子也相同。如果拉肚子不止,可以將五苓散和平胃散一起服用,並用紫蘇葉、烏梅煎的湯送服。(這個方子可以在《大方科》的傷暑類和脾胃類中找到。)

2. 傷濕

香蘇散

治身重腳弱,關節疼,發熱惡寒,小便澀,大便泄,自汗,或浮滿。因久在卑濕,或為雨露所襲。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炒蒼朮,車前子,木瓜少許,生薑二片煎,熱服。小便多是效。(方見大方科傷寒類。)

不換金正氣散

治同上。

蒼朮(一兩,米泔浸,切,炒黃色),藿香葉,陳皮(各五錢),半夏(三錢),白茯苓,粉草(各五錢)

上銼散。每服一錢,生薑二片,紅棗一枚煎,食前溫服。

理中湯、平胃散

治傷濕腹痛泄瀉,不食,每服一錢,空心蘇鹽湯下。(方見大方科嘔吐類。平胃散大方科脾胃類。)

白話文:

香蘇散

治療身體沉重、腳部無力、關節疼痛、發燒怕冷、小便不順暢、大便稀溏、容易出汗,或感到全身浮腫脹滿。這些症狀多因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或受雨水露水侵襲所致。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少量炒過的蒼朮、車前子、木瓜,以及兩片生薑一起煎煮,趁熱服用。如果小便量增加,表示藥效已發揮。(此方在較大的方劑分類中屬於傷寒類。)

不換金正氣散

功效與香蘇散相同,都是治療上述濕氣引起的病症。

藥材組成: 蒼朮(一兩,用洗米水浸泡後切片,炒至黃色),藿香葉、陳皮(各五錢),半夏(三錢),白茯苓、甘草粉(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兩片生薑和一顆紅棗一起煎煮,飯前溫服。

理中湯、平胃散

治療因濕氣引起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這兩個方劑分別在較大的方劑分類中屬於嘔吐類和脾胃類。)

3. 諸熱

4. 潮熱

通心飲

治乍來乍去潮熱,心煩,面赤,口乾,如瘧狀。(見前。)

甘露飲

治同上。

寒石水,石膏,鬱金,甘草,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食後薄荷湯調下。

天竺黃散

退潮,理急驚,解唇紅面赤,煩躁,焦啼。

瓜根,甘草,鬱金,天竺黃,連翹,防風,牙硝(別研。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潮熱,燈心、茅根煎湯下。急驚,竹葉湯下。

通苓散

治伏暑潮熱,及小腑不利,作渴煩熱,頭疼煩躁。(方見大方科泄瀉類。)

白話文:

通心飲

治療一下子來一下子去的潮熱,心煩,臉色發紅,口乾,症狀像瘧疾。(請參考前面的內容。)

甘露飲

治療和上面一樣的症狀。

寒水石、石膏、鬱金、甘草、薄荷(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飯後用薄荷湯調服。

天竺黃散

退潮熱,治療急驚風,緩解嘴唇紅、臉色紅、煩躁、哭鬧不止的症狀。

瓜根、甘草、鬱金、天竺黃、連翹、防風、牙硝(另外研磨,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潮熱,用燈心草、茅根煎湯送服。急驚風,用竹葉湯送服。

通苓散

治療潛伏暑熱引起的潮熱,以及小便不順暢,口渴煩熱,頭痛煩躁。(藥方請參考大方科瀉泄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