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5)

1. 驚風熱

面青,多乳食,脈粗大,大青膏疏風,小驚丸壓驚,通心飲解熱,涼肝丸疏風。(以上方並見前。)

白話文:

臉色發青,吃很多奶水或食物,脈象粗大。用大青膏來疏散風邪,用小驚丸來鎮壓驚嚇,用通心飲來解除熱象,用涼肝丸來疏散風邪。(以上這些方劑,都可以在前面的內容中找到。)

2. 傷積熱

肚緊,其糞必臭,蔥湯丸、白朮散。(方並見後。)

盧氏感應丸

治諸積。旋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七丸,米飲下,薑湯亦可!(方見大方科諸積類。)

白話文:

肚子發脹緊繃,大便一定會很臭,可以用蔥湯丸或白朮散來治療。(藥方在後面。)

盧氏感應丸

治療各種積聚。把藥丸搓成小米大小,每次服用十四顆,用米湯送服,用薑湯也可以!(藥方在藥典的「大方科」裡的「諸積類」。)

3. 麻豆熱

耳、鼻、腳梢、中指冷,臉赤唇紅,肌膚繃急,宜服參蘇飲、(方見大方科傷寒類。)惺惺散。(方見前。)

白話文:

耳朵、鼻子、腳尖、中指冰冷,臉色發紅、嘴唇紅潤,皮膚緊繃,適合服用參蘇飲(藥方在大方科傷寒類中可以找到)、惺惺散(藥方在前面提過)。

4. 變蒸熱

治法並方,見前。

白話文:

治療方法和藥方,都和之前提過的相同。

5. 疳熱

渴而多瀉,白朮散、蟾酥丸。(方並見後。)

白話文:

口渴又拉肚子,可以用白朮散或蟾酥丸來治療。(藥方在後面有說明。)

6. 癉毒熱

皮膚痛啼哭,人參羌活散入生薑、薄荷、紫草、麥門冬去心煎。(方見前。)

白話文:

皮膚疼痛而哭鬧,用人參羌活散,加入生薑、薄荷、紫草、麥門冬(去掉心)一起煎煮。(藥方在前面已經提過。)

7. 胎熱

釀乳方

解胎中受熱,生下面赤,眼閉不開,大小便不通,不能進乳食。

澤瀉(一兩二錢半),豬苓,赤茯苓,天花粉(各七錢半),生地黃(一兩),茵陳,甘草(各五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食後令乳母捏去宿乳,卻服。

生地黃湯

治生下遍體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小便不通,乳食不進,啼叫不止。此胎黃之候,皆因母受熱而傳於胎也。凡有此證,乳母宜服,並略與兒服之。

生乾地黃

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食後服。

白話文:

胎熱

釀乳方

這個方子是用來解決胎兒在母體內受到熱邪影響,出生後出現臉色發紅、眼睛閉著睜不開、大小便不通暢、無法順利喝奶等問題。

藥材:澤瀉(約45克)、豬苓、赤茯苓、天花粉(各約28克)、生地黃(約37.5克)、茵陳、甘草(各約18.7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約7.5克,用一碗水煎煮,在飯後讓哺乳的母親服用。服用前,要先將母親乳房內殘留的乳汁擠出。

生地黃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新生兒出生後全身發黃,呈現金黃色,並且身體發熱、大小便不通暢、無法喝奶、哭鬧不停的狀況。這種情況是胎黃的徵兆,都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受到熱邪影響而傳給胎兒。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這個藥方,並且可以少量給嬰兒服用。

藥材:生乾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各等量)。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約7.5克,用一碗水煎煮,在飯後服用。

8. 骨蒸熱

生犀散

治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大病瘥後,餘毒不解。

犀角,地骨皮,秦艽,麥門冬(去心),枳殼(煨),大黃(煨),柴胡,茯苓,赤芍藥,桑白皮黃耆,人參,鱉甲(醋炙),知母(各等分),有痰加半夏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陳青蒿少許煎,溫服。加桃枝三寸亦可。疳病熱似骨蒸者,及久病後或虛熱時復來作者用,瘧疾亦用。

又方

犀角,地骨皮,芍藥,柴胡,乾葛,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薄荷五葉煎服。

瘧疾,生薑一片,薄荷五葉煎。

白話文:

骨蒸熱

生犀散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因為骨蒸熱導致的身體消瘦、臉頰發紅、口乾舌燥、傍晚發熱、夜間盜汗、手心腳心和心胸煩熱等症狀。也適用於大病初癒後,體內餘毒未清,導致發熱不退的情況。

藥方組成包含:犀角、地骨皮、秦艽、麥門冬(去心)、枳殼(煨過)、大黃(煨過)、柴胡、茯苓、赤芍藥、桑白皮、黃耆、人參、鱉甲(用醋炙過)、知母(各藥等量)。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半夏。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少量陳年青蒿一起煎煮,溫服。也可以加入三寸長的桃枝同煎。這個藥方適用於像骨蒸熱一樣的疳病發熱,以及久病後或身體虛弱時反覆出現的虛熱,瘧疾也可以使用這個藥方。

又一方

這個藥方的組成包含:犀角、地骨皮、芍藥、柴胡、乾葛、甘草(各藥等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五片薄荷葉一起煎煮後服用。

治療瘧疾,可以用生薑一片,加入五片薄荷葉一起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