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 (4)
卷第二 (4)
1. 冷香飲子
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三兩),附子(炮,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一兩,水二碗,生薑十片,煎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冷香飲子」,是給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因為潛伏的暑熱而感到煩躁、口渴想一直喝水,又噁心疲勞,不能服用寒涼藥物時使用的。
藥材包含:草果仁(三兩)、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及中心,一兩)、橘紅(一兩)、炙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一兩,加兩碗水和十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放涼後慢慢服用,不限時間。
2. 潑火散
傷暑煩躁,發渴口乾。及治血痢,婦人熱崩。
青皮(去白),赤芍藥,黃連(去須),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等分。
白話文:
中暑導致心煩意亂、口渴乾燥,以及治療血痢、婦女因熱引起的崩漏。
青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赤芍藥、黃連(去除鬚根)、地榆(各取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冷水調服。如果體內積熱導致氣血運行紊亂,可以加入等量的甘草。
3.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
枇杷葉(去毛,炙,半兩),香薷(三兩),白茅根,甘草(炙),麥門冬(去心),乾木瓜(各一兩),陳皮(去白,焙,半兩),丁香,厚朴(去皮,薑汁炙。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服,煩躁,沉冷服。如脾虛感暑,嘔吐不食,以此藥煎,去滓,吞消暑丸六十粒,立效。體本虛,嘔吐昏倦,手足冷,除茅根、麥門冬,加附子炮用。
白話文:
枇杷葉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中暑、暑熱潛伏體內所導致的煩躁口渴、不停喝水,以及噁心嘔吐、頭暈目眩等症狀。有時候也適用於體內陰陽失調,造成霍亂上吐下瀉、抽筋煩躁的情形。
藥方組成如下:
枇杷葉(去除葉毛,烤過,用量為半兩),香薷(用量為三兩),白茅根、炙甘草、麥門冬(去除中心部分)、乾木瓜(以上各用量為一兩),陳皮(去除白色內膜,烘乾,用量為半兩),丁香、厚朴(去除外皮,用薑汁烤過,以上各用量為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半水,以及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如果出現煩躁,或是身體發冷的情況,也都可以服用。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而感到暑熱,導致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用這個藥方煎煮後,濾掉藥渣,再服用六十粒消暑丸,效果會很快。如果體質本來就虛弱,出現嘔吐、疲倦、手腳冰冷的情形,可以將藥方中的白茅根、麥門冬去除,改加入炮製過的附子。
4. 香薷散
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起居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米穀,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飲食變亂於腸胃之間,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香薷(去梗,四兩),厚朴(去粗皮,切碎,薑汁炒令黃),白扁豆(各二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酒一分,同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效,不拘時候。治中暑復傷風,搐搦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蘇合香丸,候其蘇省,卻以此藥加黃連、羌活各一錢。暑濕腫滿,香蘇散合和,加生薑三片,木瓜二片,車前草二根。伏暑頭疼,小便澀濁,加山茵陳、車前草各二根。
霍亂吐利,加木瓜二片,藿香少許,生薑三片。傷暑腹痛,加陳大蓼三寸,陳壁土一指頭大,木瓜二片。臟腑有熱,便血,加黃連、厚朴、枳殼、烏梅各一錢。小便血,加瞿麥穗一錢,車前子一撮,燈心二十莖。感暑濕,手足繾痛痹冷、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姜三片,木瓜二片,陳大蓼三寸煎服,留滓再加蔥葉、橘葉、竹葉、陳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後洗,立效。
腳氣作痛,行步艱辛,每料加入木瓜、羌活、炒蒼朮、枳殼去穰、陳皮、半夏、甘草各一兩,成十味,每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二根。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冒暑心腹脹滿,去羌活,加藿香、烏梅各一錢。壯熱大渴,肚皮熱或五心熱,加燈心二十莖,麥門冬去心、白茅根各一錢,淡竹葉十皮,晚禾根淨洗一握。四時感冒嘔泄,亦合和香蘇散,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木瓜二片。
諸熱毒,小便赤濁,每服四錢,加車前子,黃連去發各一錢,則清利。以上皆溫服。暑月煩躁,潮熱甚,加茵陳、車前草各二莖,苦竹葉七皮,山梔子三枚掰破。心胸煩躁,只依本方,宜清水煎冷服。暑月潮瀉,亦加烏梅、車前子一錢,陳米一撮。暑月,虛人腹痛嘔泄,加丁香、白朮、炮附子、木瓜各半錢,生薑五片,亦名六和湯。
解暑和脾胃,加人參、陳皮、白朮、白茯苓、黃耆、木瓜、甘草,每料各一兩,亦名十味香薷散。傷暑,單有頭痛,正方加山茵陳,多服取效。以上並熱服。常服消暑健脾。或為末煉蜜為膏,酒服亦妙。(陳大蓼須用家園種者,江邊赤蓼則不用。)
白話文:
這個方子[香薷散]是用來治療因內臟虛寒或燥熱不協調、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食物)、生活作息不規律(例如露宿潮濕地方、吹風受涼)等原因,導致風寒之氣侵入三焦,進而影響脾胃功能。脾胃受寒,無法消化食物,導致正氣與邪氣互相干擾,腸胃變得虛弱,食物在腸胃中無法正常消化,引起嘔吐、腹瀉、心腹疼痛、霍亂(上吐下瀉)等症狀。
這些症狀可能表現為:先心痛後嘔吐、先腹痛後腹瀉、同時發生嘔吐與腹瀉,或是發燒、頭痛、全身疼痛、兼有嘔吐腹瀉和煩躁不安等,也可能只有嘔吐腹瀉、心腹刺痛、抽筋、肢體拘攣疼痛,或只有乾嘔而無物吐出,或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甚至昏迷不醒等危急狀況。此藥方都能有效治療。
藥方組成:香薷(去梗,150克)、厚朴(去粗皮,切碎,用薑汁炒黃,75克)、白扁豆(75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15克,加水一杯,酒少許(約一杯的十分之一),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藥渣,將藥湯放涼後飲用,連續服用兩次,效果顯著,不限服藥時間。此藥方可用於治療中暑後又感冒、抽搐昏迷的狀況,可先服用蘇合香丸,待患者甦醒後,再以本藥方為基礎,加入黃連、羌活各3克。若因暑濕導致腫脹,可將本藥方與香蘇散合用,加入生薑三片、木瓜兩片、車前草兩根。若因伏暑引起頭痛、小便澀滯混濁,可加入山茵陳、車前草各兩根。
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可加入木瓜兩片、藿香少許、生薑三片。治療因暑氣引起的腹痛,可加入陳大蓼約10公分、陳壁土一小塊(約指頭大小)、木瓜兩片。若內臟有熱,導致便血,可加入黃連、厚朴、枳殼、烏梅各3克。若小便帶血,可加入瞿麥穗3克、車前子一小撮、燈心草20根。若因暑濕導致手腳麻木疼痛,可將本藥方與香蘇散合用,每次服用12克,加生薑三片、木瓜兩片、陳大蓼約10公分煎服,藥渣留著,再加入蔥葉、橘葉、竹葉、陳大蓼各一把,加水約十公升,煮至剩七分,先用藥氣薰蒸患處,再用藥水洗,效果顯著。
治療腳氣引起的疼痛、行走困難,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木瓜、羌活、炒蒼朮、枳殼(去瓤)、陳皮、半夏、甘草各30克,共十味藥材,每次服用時加生薑三片、蔥白兩根。治療脾胃不和引起的噁心嘔吐、因暑氣引起的心腹脹滿,可去掉羌活,加入藿香、烏梅各3克。若有高燒口渴、肚子發熱或手腳心發熱等症狀,可加入燈心草20根、麥門冬(去心)、白茅根各3克、淡竹葉十片、新鮮洗淨的晚稻根一把。若因四季感冒而引起嘔吐腹瀉,也可與香蘇散合用,每次服用12克,加生薑五片、木瓜兩片。
若因熱毒引起小便赤黃混濁,每次服用12克,可加入車前子、黃連(去毛)各3克,可幫助清熱利尿。以上各種情況都應溫服。若暑熱天煩躁、潮熱嚴重,可加入茵陳、車前草各兩根、苦竹葉七片、山梔子三個(掰開)。若心胸煩躁,則直接服用本藥方,用清水煎煮放涼後飲用。若暑熱天發生腹瀉,可加入烏梅、車前子各3克、陳米一小撮。若暑熱天虛弱者發生腹痛嘔吐腹瀉,可加入丁香、白朮、炮附子、木瓜各1.5克、生薑五片,此時也稱為六和湯。
為了消暑健脾,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人參、陳皮、白朮、白茯苓、黃耆、木瓜、甘草,每味各30克,此時也稱為十味香薷散。若因中暑單純頭痛,可在本藥方中加入山茵陳,多服即可見效。以上各種情況都應熱服。平時服用本藥方可消暑健脾。也可將藥材磨成粉,用蜂蜜煉成藥膏,用酒送服,效果也很好。 (陳大蓼必須使用自家種植的,江邊生長的赤蓼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