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0)

1. 陽毒

白話文:

升麻湯

組成: 升麻三兩(去根) 柴胡四兩(去苗) 苦參三兩(洗,去蘆) 黃芩三兩(去苗)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茯苓三兩(去皮,破) 白朮三兩(去皮) 澤瀉三兩(去皮,洗淨) 防己三兩(去土)

製劑: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功用: 透邪外出,益氣和營。

主治: 邪正交爭,寒熱往來,頭痛項強,胸脘痞悶,嘔惡,腹痛泄瀉,肢體痠痛,舌苔黃,脈浮緊或沉數。

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白話文:

治療傷寒一兩天就演變成陽毒,或服用藥物嘔吐排便後變成陽毒。腰背疼痛,煩悶不安,面紅狂言,或者走動,或者看見鬼,或者腹瀉,脈搏浮大而數,臉上紅斑點點像錦紋,咽喉疼痛,吐膿血。五天內可以治療,七天後就不能治療。

升麻(二兩),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分)

白話文:

升麻(二兩),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飲半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出汗則解,不解再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服四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一杯,去除渣滓,飲用半杯。進食後再服用一次,溫熱覆蓋手腳,直到出汗。出汗則解毒,不解毒再服用。

大黃散

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在內,恍惚如狂。

白話文:

治陽熱毒甚盛。

傷寒未痊癒,熱邪積聚於體內,神志恍惚,如瘋狂一般。

甘草(炙微赤),木通(銼),大腹皮(各一兩。銼),桂心(三兩),川芒硝(二兩),大黃(兩半,銼碎),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

白話文:

甘草(炙至微赤),木通(銼碎),大腹皮(各一兩,銼碎),桂心(三兩),川芒硝(二兩),大黃(兩半,銼碎),桃仁(二十一枚,用熱水浸泡,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拘時候溫服,通利為度。

五柔丸

老人、虛人腳氣,亡津液,虛秘大便結。調補三焦。

白話文:

五柔丸

適用於年老體弱或氣虛之人,因津液不足導致大便不通。能調養三焦,促進通便。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四錢,加一茶杯水煎服,煎煮至六分之一的量。不拘時間,溫熱服用。通便為止。

大黃(四兩),前胡(一兩),半夏(洗七次),蓯蓉(浸酒),芍藥,茯苓(去皮),細辛當歸,葶藶(炒。各半兩)

白話文:

大黃(兩百公克),前胡(五十公克),半夏(洗七次),蓯蓉(用酒浸泡),芍藥,茯苓(去皮),細辛,當歸,葶藶(炒過,各二十五公克)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溫水下二十丸,以通為度。

葛根橘皮湯

白話文:

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用溫水送服20丸,通暢大便為止。

出處:葛根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寒解,冬溫始發。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吐清水。服此湯即靜。

白話文:

冬季溫熱的藥力還沒完全發揮出來之前就生病,到了春季受到積聚的寒氣影響,不得發作。到了夏季受到熱的影響,寒氣才得以化解,冬季溫熱的藥力也開始發作。皮膚內部斑爛、皮膚病就像錦緞的條紋,並伴隨著咳嗽、胸口悶塞、只能嘔吐清水。服用此方藥湯就會痊癒。

葛根橘皮杏仁(去皮尖,研炒),知母,黃芩,麻黃(去節,湯泡),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葛根、橘皮、杏仁(去除皮與尖端研磨後炒香)、知母、黃芩、麻黃(去除節點,用湯泡發)、甘草(炙烤至焦黃,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

知母桂心湯

治傷寒後不瘥,朝夕有熱如瘧。

白話文:

知母桂心湯

治療傷寒後沒有痊癒,早晚出現類似瘧疾的發熱症狀。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錢的藥材,加一大碗水,煎煮到只剩一中碗,過濾去渣,溫熱服用。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兩,炙),知母(二兩,或作一兩),芍藥,黃芩(各一兩),桂心(二兩,或作一兩)

白話文:

麻黃(一兩,去除節枝),甘草(一兩,炙烤過),知母(二兩,或是一兩),芍藥,黃芩(各一兩),桂心(二兩,或是一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煎一盞,去滓。取八分清汁,溫熱服,日三。覆令微汗。若心煩不眠,其人慾飲水,當稍稍與之,令胃中和則愈。

白話文:

藥材全部研成細末。每次取四錢藥末,加水一又二分之一小碗,再加上四片生薑。用文火煎煮成一碗濃汁,去除渣滓,取八分清汁口服。每日服用三次。服藥後蓋被子,微出汗就好了。如果病人煩躁、失眠,而且想喝水。應少量的喝,這樣胃氣調和了,病就能好。

增損四物湯

治少陰下利,手足冷,無熱候者。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症候下的腹瀉、手腳冰冷、沒有發熱症狀。

甘草(二兩,炙),人參,龍骨(各二兩),黃連乾薑(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白話文:

甘草:二兩,切薄片,炙黃。

人參:二兩。

龍骨:二兩。

黃連:一兩。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砲製後,去掉外皮和臍部。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復作下利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

化斑湯

治斑毒。

人參,石膏(各半兩),葳蕤,知母,甘草(各一分)

白話文:

化斑湯

用於治療毒斑。

組成:

  • 人參、石膏(各半兩)
  • 葳蕤、知母、甘草(各一分)

服用方法:

  • 每包取三錢,加入一碗水煎煮,煎至藥液剩約七分,一日服用三次。
  • 若病情未癒,且出現腹痛腹瀉,再加入當歸二兩。
  • 若有嘔吐,再加入橘皮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一合,煎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杯半,放入糯米一合,煎煮至八分熟,以米熟為度,去渣後溫服。

黃連橘皮湯

治溫毒發斑。

白話文:

黃連橘皮湯

**適用症狀:**治療溫毒發出紅斑。

黃連(四兩,去毛),陳橘皮,杏仁(去皮尖),枳實(炙),麻黃(去節,湯泡),葛根(各二兩)厚朴(薑汁炙),甘草(各一兩。炙)

白話文:

黃連(四兩,去除根鬚),陳橘皮、杏仁(去皮和尖端),枳實(烤焦),麻黃(去除節,在湯中浸泡),葛根(各兩),厚朴(用薑汁烤焦),甘草(各一兩。烤焦)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小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下利當先止。

陽旦湯

治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強鼻鳴乾嘔。

桂心,芍藥(各三兩),甘草,黃芩(各二兩)

白話文:

陽旦湯

【功能】 治療中風傷寒,脈象浮動,寒熱往來。出汗怕風,脖子僵硬,鼻子發鳴,乾嘔。

【組成】 桂心、芍藥(各三兩) 甘草、黃芩(各二兩)

【用法】 每劑五錢,加入半小碗水,煎煮到剩下一碗,去掉渣滓服用。腹瀉應先止住。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取八分清汁,溫服。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心,加栝萎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旦湯主之,煎時入膠飴為佳。若脈浮緊,無汗發熱者,不可與。

白話文:

上銼散的用法如下: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一個棗子和三片生薑,煮沸至一杯分量,取八成的清汁,溫服。如果自汗,則去除桂心,加入一個炮附子。如果口渴,則去除桂心,加入三兩栝萎。如果腹瀉,則去除芍藥和桂心,加入三兩乾薑。如果心悸,則去除芍藥,加入四兩茯苓。如果虛勞裡急,則使用正陽旦湯為主藥,在煎煮時加入膠飴效果更好。但是,如果脈搏浮緊,沒有汗水和發熱的症狀,則不可服用。

竹皮湯

療交接勞復,卵腫,腹中絞痛欲絕。

刮竹青皮(一升)

上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絞去滓。分服立愈。

乾薑湯

白話文:

竹皮湯

治療:虛弱疲勞復發、睾丸腫脹、劇烈腹絞痛。

材料:

  • 竹青皮(1 升)

製法:

  1. 將竹青皮刮下。
  2. 加水三升煮沸,煮至剩餘一升半。
  3. 濾去渣滓。

服用方法:

分次服用,立即見效。

乾薑湯

療婦人得溫病,雖瘥未復,未滿一百日,不可與交合,為陰易之病。病必拘急,手足拳皆死。丈夫病以傷婦人,名為陽易,速當療之可瘥,滿一百日,不可療也。宜服此藥。

白話文:

ERROR

乾薑(一分,炮)

上銼散。水二盞,煎六分,溫服。汗出得解止,手足伸遂愈。

青竹茹湯

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上衝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

白話文:

乾薑(一錢,炮製)

細切研粉。水兩碗,煎至六分,溫服。出汗即可解熱,手腳伸展即痊癒。

[青竹茹湯]

產婦病尚未復原,因活動過度,導致熱氣上衝胸口,手腳拘急抽搐,類似中風的症狀。

栝萎根(無黃根者,二兩),青竹茹(刮、半斤,淡竹者)

白話文:

  • 栝萎根(無黃根的,二兩)

  • 青竹茹(颳去外皮,半斤,淡竹的)

上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溫作二三服吃,立效。

當歸白朮湯

婦人未平復,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身,無熱發者。

白話文:

當歸白朮湯

婦人產後未滿月,因勞累走動而引起小腹劇烈疼痛,腰胯疼痛,四肢無力,但沒有發熱症狀。

材料:

  • 水:一斤四兩(約 800 毫升)
  • 當歸:一兩(約 37.5 克)
  • 白朮:一兩(約 37.5 克)

做法:

將當歸和白朮放入水中煮沸,然後轉小火煎煮至剩下十兩(約 600 毫升),濾去藥渣。將藥液溫熱,分兩三次服用,即可見效。

白朮桂枝(去皮),甘草(炙),人參,黃耆(蜜炙),芍藥(各一分),生薑(半兩),當歸(一兩),附子(一枚,破,分八片,去皮)

白話文:

白朮、桂枝( 去皮 )、甘草( 炙烤 )、人參、黃耆( 蜜炙 )、芍藥( 各一分 )、生薑( 半兩 )、當歸( 一兩 )、附子( 一枚,打破,分成八片,去除皮 )

上銼散,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半,食頃再服一半,溫覆微汗便瘥。

知母麻黃湯

白話文:

將「知母麻黃湯」用研碎的方式煎煮,使用三升水,煎煮後剩餘一升半,去掉殘渣後分兩次服用。第一次服用一半,之後用食物服下其餘一半。蓋著被子微微出汗就能痊癒。

傷寒瘥後,或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謬,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風疾,多般治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是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間所致。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有的十幾天,有的半個月,有的二十多天,始終昏昏沉沉,看起來像丟了魂兒一樣,說話顛三倒四,也沒有發燒發冷的症狀。醫生有的說是中了邪,有的說是中風,用盡了各種方法也治不好。有的早晚潮熱,臉紅,有的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這些都是發汗沒發透,餘毒還在心和包絡之間引起的。

知母(一兩半),麻黃(去節),甘草(炙),芍藥,黃芩(各半兩),桂枝(去皮,半兩。盛暑中可加桂枝作一分)

白話文:

知母(15 克),麻黃(去節),甘草(炙),芍藥,黃芩(各 7.5 克),桂枝(去皮,7.5 克。盛夏季節可以用桂枝 1 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半日可相次二三服,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眠,欲飲水,當稍稍與之,令胃中和即愈。未汗再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除渣滓,溫熱服用。半天內可以連續服用二到三次,溫暖覆蓋身體,使身體微微出汗。如果心煩睡不著,想喝水,應該少量給他喝,使胃中溫和,就會痊癒。沒有出汗再服用一次。

應手方

治傷寒舌出寸余,連日不收。

梅花腦子為末,摻舌上,應手而收。當用五錢病方愈。

白朮散

白話文:

應手方

治療傷寒導致舌頭伸出口外一寸多,連續幾天不收縮。

使用梅花腦研磨成細末,敷在舌頭上,會很快見效。劑量為五錢,病好後即可停止服用。

治傷寒氣脈不和,增寒壯熱,鼻塞腦悶,涕唾稠黏,痰咳壅滯,或冒涉風濕,增寒發熱,骨節煩痛,或中暑,嘔吐眩暈。及大病後將理失宜,食復勞復,病證如初,悉主之。又五勞七傷,氣虛頭眩,精神恍惚,睡臥不寧,肢體倦怠,潮熱盜汗。脾胃虛損,面色萎黃,飲食不美,口吐酸水,臟腑滑泄,腹內虛鳴,反胃吐逆,心腹絞痛。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寒氣加重,發高燒,鼻塞、頭痛、流濃鼻涕、痰多、咳嗽、胸悶。或因冒風受涼而加重寒氣,導致發燒、關節疼痛。或中暑後,出現嘔吐、眩暈。以及因大病後調理不當,或因飲食不當、勞累過度,導致病情復發。

此外,還適用於五勞七傷引起的氣虛、頭暈目眩、精神恍惚、失眠不安、四肢乏力、潮熱、盜汗。脾胃虛弱引起的臉色蒼黃、食慾不振、口吐酸水、腹瀉、腹內鳴叫、反胃嘔吐、心腹疼痛。

久瘧久痢,及膈氣噎塞,上氣喘促、坐臥不安。或飲食所傷,胸膈痞悶,腹脅䐜脹。婦人產前產後,血氣不和。霍亂吐瀉,氣厥不省人事,並宜服之。常服闢四時不正之氣,及山嵐瘴疫。

白話文:

無論是久年瘧疾、久年痢疾,以及胃中氣體無法散出、阻塞於胸腹、上氣不接下氣、坐臥不安。或者飲食不合,因而胸中、腹腔悶痛脹滿,或是左右腹脹滿,或是婦女產前產後,血氣不調和,或是霍亂、嘔吐、腹瀉,或因氣虛而不省人事,都適合服用。經常服用可以避免四時不正之氣的侵害,以及山區瘴氣、流行疫病。

白芷,甘草(炒),青皮(去白),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蘆),山藥香附子(以上各三兩。去毛),乾薑(半兩),白朮(去蘆,一兩)

白話文:

白芷:甘味,微溫,具有解表透邪、溫肺化飲、祛風止痛的作用。

甘草(炒):甘味,微溫,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

青皮(去白):辛味,微苦,具有疏肝理氣、燥濕醒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白茯苓(去皮):甘味,平性,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的作用。

桔梗(去蘆):辛味,微苦,具有宣肺止咳、利咽排膿的作用。

山藥:甘味,平性,具有補脾益氣、滋腎固精、益肺止咳的作用。

香附子(以上各三兩。去毛):辛味,微苦,具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的作用。

乾薑(半兩):辛味,熱性,具有溫中止瀉、回陽通脈、散寒發汗的作用。

白朮(去蘆,一兩):苦味,溫性,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作用。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木瓜一片,紫蘇葉二三皮,煎七分,食前服。若吐瀉,入白梅煎。喘,加桑白皮、杏仁。傷寒勞復,入薄荷。膈氣,木通三寸,麝香少許。中暑嘔逆,入香薷。產前產後,血氣不和,入荊芥。霍亂,入藿香。氣厥,入鹽煎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三片薑片、一顆紅棗、一片木瓜、兩三片紫蘇葉,煎至剩七分,於飯前服用。

若有嘔吐腹瀉,加入白梅煎煮服用。

若有喘息,加入桑白皮、杏仁。

若有傷寒復發,加入薄荷。

若有膈氣,加入三寸木通、少許麝香。

若因中暑而嘔吐,加入香薷。

若在產前產後,有血氣不和,加入荊芥。

若有霍亂,加入藿香。

若有氣厥,加入鹽巴煎煮後服用。

又方,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白話文:

另有另一種方劑,叫作白朮散,用於治療傷寒、雜病,還有各種嘔吐、腹瀉,煩渴、霍亂,身體虛弱、氣血不調,還有保養衰老,以及治療因飲酒過多引起的嘔吐與呃逆。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甘草(兩半,炙),木香(一分),藿香(半兩),葛根(一兩)上為末。白湯調服二錢。煩渴,加滑石二兩,甚者加薑汁,續續飲之。

白話文: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甘草(兩半,炙)、木香(一分)、藿香(半兩)、葛根(一兩)以上研磨成細末。用白開水調和,每次服用二錢。如果煩渴,再加滑石二兩,情況嚴重時加入薑汁,依序服用即可。

蜜煎導法: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屎雖硬,不可攻之,當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白話文:

蜜煎導法:陽明病自汗外洩,如果發汗、小便自行通暢的人,這是體內津液消耗殆盡,雖然大便硬結,但是不能攻下,應當自然通便。大便應以蜜煎導法通導。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作為導劑。

上蜜四兩,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作鋌,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白話文:

ERROR

豬膽汁方

上以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

蜜漬柏皮:治口瘡,舌潰爛。

上以大柏去粗皮,蜜漬一宿,合之,吞汁勿絕,瘥。或用蜜炙焦黃色,研為末,每服半錢,摻。

白話文:

豬膽汁方

取一顆大豬膽,瀉出膽汁,加入少許醋,灌入肛門中,約一餐的時間後,就會大便。

蜜漬柏皮

**用途:**治療口瘡,舌潰爛。

方法:

取大片的柏樹皮,去除粗糙的外皮,用蜂蜜浸泡一夜,合在一起,吞下藥汁,不要間斷,直到痊癒。或者將柏皮用蜂蜜炙烤成焦黃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敷在患處。

灸法: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

白話文:

艾灸的方法:

在疾病的初期,或先有頭痛、身體寒冷發熱,或感到緊緊地想守著火,或腰背僵硬,面容像喝醉了酒一樣。

這時傷寒才剛得了一兩天,只要用猛烈的火灸心下的三個穴位:第一個穴位距離心下一寸,名稱為巨闕;第二個穴位距離心下二寸,名稱為上管;第三個穴位距離心下三寸,名稱為胃管。每個穴位灸五次。

但是,每個人的體型大小不同,恐怕寸數不一樣,可以用繩子來測量,根據每個人的高矮長短來決定最佳的寸數。

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管。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份,從胃管向上度一份,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份,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顬,穴在耳前動處。

白話文:

用繩子從鳩尾骨量起,並在肚臍處打一個結。將繩子對摺,繩頭所在位置即是胃管穴。再將繩子對摺,繩子一分為二,從胃管穴向上量取一段距離,到達的就是上管穴。再往上量取一段距離,到達的就是巨闕穴。成年人可以灸50壯,小孩可以灸3壯。也可以根據年齡酌情增減。如果患者患病已經超過三四天,應該先在胸部灸20壯,用繩子從鼻子的正上方量到發際,將繩子對摺,把一半剪掉,從髮際開始灸,繩頭所在的穴位叫做天聰穴。另外,還要灸兩側的太陽穴,穴位位於耳朵前面,動脈搏動處。

又灸兩風池,穴在項後髮際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衝,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壯,神驗。

白話文:

另外艾灸兩側的風池穴,位置在後頸部髮際線中間凹陷處。又艾灸肝俞穴,位置在第九椎骨以下,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艾灸一百壯。其餘的穴位各艾灸二十壯。另外艾灸太衝穴,位置在足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二寸或一寸半的凹陷處,艾灸三十壯,療效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