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9)

1. 痰證

金沸草散

治增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上衝咽不得息。頭不疼,項不強。(方見前。)

大半夏湯

治膈間有寒痰。

白話文:

金沸草散

治療身體發冷發熱、怕風自汗、寸口脈浮,胸部與橫隔膜脹滿,氣息衝上咽喉無法喘息。頭不痛,頸項不僵硬。(方劑見前文)

大半夏湯

治療橫隔膜中有寒痰。

半夏(湯洗如法,薄切焙乾),白茯苓,生薑(各一兩)

白話文:

半夏(依照規則清洗,切成薄片,烘乾),白茯苓,生薑(各100公克)

上銼散。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臨睡溫呷。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脾胃不和,去甘草,入陳橘皮一分。

白話文:

上銼散。以二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一杯,倒出來去除渣滓,在睡覺前溫熱服用。如果有痰熱,加入一分炙甘草。如果是脾胃不協調,去掉甘草,加入一分陳橘皮。

瓜蒂散

治胸有寒痰,當吐之。諸亡血虛家,不可與服。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半兩)

白話文:

用於治療胸中有寒痰,需要吐出的情況。患有氣血虛弱的人不可服用。

瓜蒂(煎熬至黃色),赤小豆(各半兩)

上為末,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煎,去滓取汁,和末頓服。藥下咽便臥,欲吐且忍,良久不吐,取三錢匕,湯二合和服之,立便吐。倉卒無藥,糟瓜頓吃亦吐。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取一錢放入匙中,加上一合豉汁和七合湯汁煎煮,去除雜質後取其汁液,與藥粉混合後立即服用。服藥後立即平躺,即使想吐也忍住,很久後還是沒有吐的情形,再取三錢放入匙中,加上二合湯汁混合服用,會立刻嘔吐。若臨時沒有藥,可以吃糟瓜也能夠嘔吐。

稀涎散

治涎結胸膈,作為寒熱,飲食減少。

豬牙皂角,圓白半夏(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入咽便吐去涎即愈。

白話文:

治療:痰液積聚在胸膈,無論寒熱,都導致食慾減退。

藥材

  • 豬牙皁角,圓白半夏(各一兩)

製作方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七分之一,濾渣取汁,溫熱服用。喝下後,便會吐出痰液,症狀即可痊癒。

2. 食積

治中湯

白話文:

治中湯

組成:

  • 人參:二錢
  • 白朮:三錢
  • 炙甘草:一錢
  • 乾薑:二錢
  • 芍藥:二錢
  • 當歸:三錢
  • 桂枝:二錢
  • 附子:一錢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溫陽補虛,益氣健脾,調和營衛,溫經通絡。

適應症:

中氣虛弱,脾陽不足,營衛不和,衛氣不固,自汗惡風,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頭疼脈數,發熱惡寒,滿身不痛,左手脈平和,名食積。(方見前。)虛人,五積、人參養胃湯均可服。(方見前。)重者,香蘇散取五錢,水一盞半煎,去滓,併吞服感應丸二七粒。未效再服。(感應丸方見秘澀類。)

白話文:

針對頭痛,脈搏細數,發燒怕冷,全身沒有疼痛,左手的脈搏平和,稱為食積。(處方請參考前面。)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服用五積散或人參養胃湯。(處方請參考前面。)病情嚴重的,取香蘇散五錢,加水一盞半煎服,去掉渣滓後,將感應丸二到七粒一起服用。若症狀沒有改善,可再次服用。(感應丸的處方請參考祕澀類。)

3. 虛煩

竹葉石膏湯

治惡寒身不痛,頭不疼,脈不緊,但煩熱,名虛煩。凡有熱不宜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止宜服此。(方見後。)

橘皮湯

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惡寒,食則反惡,谷不得入,宜服此。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治療惡寒、身體無疼痛、頭不痛、脈搏不緊,但煩熱,稱之為虛煩。凡是有熱症的不宜大劑量發散,熱症去除後寒症就會出現,只宜服用此湯。(方劑見後文。)

橘皮湯

治療氣機鬱結於下焦,不適合發汗,發汗後反而無汗,心中煩躁不安,骨節疼痛,頭暈目眩、惡寒,吃東西後反而噁心反胃,食物無法下肚,宜服用此湯。

橘皮(一兩半),甘草(炙,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

白話文:

橘皮(7.5公克),甘草(炙,2.5公克),人參(0.5公克),竹茹(2.5公克)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溫膽湯

治虛煩。(方見雜病虛損類。)

白話文:

溫膽湯

治療虛煩。(方見雜病虛損類。)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加上薑三片、棗一枚煎煮,於飲食前服用。

4. 腳氣

加減小續命湯

治身熱肢節痛,頭疼,大便秘,或嘔逆,但卒起腳弱為異耳,名腳氣。(方見風科虛證類,余諸方見腳氣類。)

白話文:

治療身體發熱、四肢關節疼痛、頭痛和大便祕結,或嘔吐噁心,但突然腳部無力特別明顯,稱為腳氣。(相關處方請參閱「風科虛證類」,其他處方請參閱「腳氣類」。)

5. 通治

五積散

白話文:

五積散

組成:

  • 蒼朮 一兩
  • 白芍藥 一兩
  • 厚朴 一兩
  • 茯苓 一兩
  • 生薑 五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日服三次,每次五丸,溫開水送服。

功效:

化積消食,理氣和中。

主治:

飲食積滯,腹脹痞滿,食慾不振,大便不暢。

性溫,敗毒散性涼。凡人遇些感冒,對半雜和煎服,名交加散,亦多驗。小小感冒,因風雨寒冷所襲,猝然得之。正氣未耗,邪氣未深,用此先以助其正氣使益壯,則邪氣自當屏散。若倉卒藥未能辨,只以蔥白連須數莖,豆豉一捻,生薑數片,水煎熱啜,連進三兩盞,亦能發散。若邪氣已入經絡,及時行疫癘,則須依經按法,表裡汗下,不可差殊。

戒之。(二方見前。)

雙解散

白話文:

性溫的藥,毒性可消散的藥性較涼。如果有人遇到一些感冒,將性溫、性涼的藥材各一半混合煎服,稱為「交加散」,也有很多驗證的例子。輕微的感冒,由於風雨寒冷的侵襲,突然得病。正氣未耗盡,邪氣未深入,用此藥先以助其正氣使益壯,那麼邪氣自然會屏散。如果倉促中無法辨別藥物,只用蔥白連須數莖、豆豉一捻、生薑數片,水煎熱喝,連續喝三兩杯,也能發散邪氣。如果邪氣已經進入經絡,及時行疫癘,則必須依照經絡的規律,表裡發汗,不可有所差異。

雙解散(前文所述的兩個方劑)

治風寒暑濕,飢飽勞疫,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汗後、雜病,但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小兒生瘡疹,使其出快,亦能氣通宣而愈。

白話文:

對於治療風寒暑濕、飢飽勞疫以及內外各種邪氣所造成的疾病,無論是自汗、汗後、各種雜病,只要感到不舒服,都可以透過此方治療而康復。小兒生瘡疹時,使用此方可以使瘡疹快速發出,也能使氣血通暢而痊癒。

益元散(方見中暑類,三兩半),防風通聖散(方見風科熱證類,三兩半)

白話文:

益元散(配方見中暑類,三兩半),防風通聖散(配方見風科熱證類,三兩半)。

上一處和勻,名雙解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五寸,豉二十粒,煎至一盞,溫服。北方此藥大效。

白話文:

將上次的藥方中所列的藥材均勻攪拌混合,稱為「雙解散」。每次取三錢藥材,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五寸、豆鼓二十粒,煎煮至一盞水量,溫熱服下。此藥方在北方地區非常有效。

麻黃桂枝湯

治厥陰傷寒,煩滿,發熱惡寒,往來如瘧,或囊縮,其脈黃柏俱微緩者主之。

白話文:

用於治療厥陰經傷寒,有煩悶、胸悶、發熱惡寒,時而發作如瘧疾,或蜷縮,其脈象都微弱而緩慢的人。

若脈沉短,其囊必縮,急以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承氣湯乃利陽明藥耳。若病到厥陰,其勢已甚。蓋陽明養宗筋,為熱毒所攻,乃以承氣湯瀉其能養,故利陽以救陰,此猶假虞以伐虢、圍魏救趙之意也。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三二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惡寒者,此陰陽俱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服。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短,患者的胃囊一定會緊縮,這時應立即服用承氣湯來通便。這樣可以保住五分之一的生命,承氣湯只不過是治療陽明經的藥物罷了。如果病情發展到厥陰經,病情就已經很嚴重了。因為陽明經養護宗筋,被熱毒所侵犯,因此用承氣湯瀉去它能夠養護宗筋的能力,所以用瀉陽明的方式來救治陰經,這猶如假裝進攻虞國來攻打虢國、包圍魏國來救援趙國的計謀一樣。太陽經的病,發病在八九天左右,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發熱的時間多,惡寒的時間少,患者不嘔吐,大便通暢,一天發作三次到五次,脈象微弱而緩慢的,說明病情有好轉。脈象微弱而惡寒的,說明陰陽兩虛,由於不能出少量的汗,身體一定會發癢,應該服用。

桂枝(四錢一字),芍藥,麻黃(去節),杏仁(十二個,去皮尖),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桂枝 (四錢,一字形狀)

芍藥

麻黃 (去除節瘤)

杏仁 (十二個,去除皮和尖端)

甘草 (烤過。每種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八分,去滓,食前服。

白虎湯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半水,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八分,去渣,飯前服用。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及治口中不仁,背上惡寒,效。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面垢譫語,遺溺,並不可汗下,但少與服之,效。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1. 治療傷寒病發大汗後,外證已解除,但心胸煩躁,口渴想喝水。以及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邪毒未消,熱邪積聚在體內,表裡俱熱,時常畏寒,口渴難耐。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大量的水,可以使用此方藥。

  2. 還可治療夏季暑熱毒邪,汗出畏寒,身體發熱口渴。以及治療口中麻痺, 背部畏寒的症狀,效果顯著。

  3. 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面色晦暗,神志不清,小便失禁,不可再發汗或瀉下,但可以少量服用此方藥,效果顯著。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

上銼散。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加入粳米五十餘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或加入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秘者亦服。

大青龍湯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五十多粒粳米,一起煎熬至剩下一盞水,去除渣滓溫熱後服用。小兒根據體力酌量服用。也可以加入少量人參一起煎熬服用,飯後服用。此藥在立夏後至立秋前可服用,春夏及立秋後,以及患有血虛的人,都不能服用。不畏寒反畏熱,大便不祕結的人也可以服用。

麻黃 九兩 桂枝 三兩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 乾薑 半兩 大棗 十枚

治太陽中風,傷寒脈緊,發熱惡寒,身疼,不汗出而煩渴。或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或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榮衛俱傷,煩躁則用。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白話文:

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中風,傷寒症狀的病人,脈搏緊,發燒、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卻感到口渴。或脈搏浮緩,身體不疼痛卻感到沉重,偶爾有輕鬆的時候。或因傷寒而呈現出風脈,因風寒而呈現出寒脈,榮氣和衛氣都受到損傷,煩躁時服用這個方劑。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則不可服用本方,否則會導致昏厥,筋惕肉瞤。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服用本方劑的禁忌。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

白話文:

桂枝(一兩,去皮):一兩桂枝,去除外皮。

甘草(一兩,炙):一兩甘草,經炙製。

石膏(如半個雞蛋大,碎):約半個雞蛋大小的石膏,搗碎成末。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二十枚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三兩麻黃,去除節疤,用熱水浸泡去除黃汁,然後焙乾稱重。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後服,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汗多恐亡陽故也。若汗多不止,用溫粉撲之。(方見後。)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五錢,加上半杯水、四片生薑和一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八分濃度。將藥渣濾除後,溫熱服用,服用後取汗為止。如果汗水遍佈全身且滋潤,就可以停止服用。如果汗水未遍佈全身且滋潤,可以暫時停止服用,等候下次服用時再繼續服用。不要刻意出汗,因為出汗過多可能會導致陽氣損傷。如果汗水過多且無法停止,可以使用溫粉撲在身上。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而喘者。

白話文:

治療傷寒

症狀:表證未解,心中有水氣,乾嘔,發燒且咳嗽,可能伴有腹瀉、噎塞、小便困難,小腹脹滿且氣喘。

麻黃(去節),細辛(去苗),乾薑(炮),甘草(炙),桂枝,芍藥(各三兩),半夏(湯去滑),五味子(各二兩半)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節):麻黃的莖幹,去節後使用。

細辛(去除根苗):細辛的全草,去除根苗後使用。

乾薑(炮製):乾薑經過炮製後使用。

甘草(炙烤):甘草經過炙烤後使用。

桂枝:桂樹的樹枝。

芍藥(各三兩):芍藥的根莖,每種三兩。

半夏(湯去滑):半夏經過湯煮去除黏滑後使用。

五味子(各二兩半):五味子的果實,每種二兩半。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食前溫服。虛噎,去麻黃,加熟附子一錢。小便不利,小腹滿,加茯苓一錢。喘,加杏仁七枚,去皮尖。

溫粉

凡發汗不欲多,多則亡陽,宜用此粉撲之即愈。神效。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五錢,用二杯水煎煮,在飯前溫熱服下。虛弱噎嗝,去掉麻黃,加入熟附子一錢。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加入茯苓一錢。喘息,加入七粒杏仁,去皮尖。

凡是發汗,都不要過度,過度則會損傷陽氣,應使用此粉撲之,即可痊癒。靈驗無比。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

白話文:

白朮:

白朮是一種中藥,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瀉的功效。白朮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反覆腹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浮腫等症狀。

藁本:

藁本是一種中藥,具有補氣止瀉、溫腎壯陽的功效。藁本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反覆腹瀉、尿頻尿急、遺尿、陽痿早洩等症狀。

川芎:

川芎是一種中藥,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川芎常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狀。

白芷:

白芷是一種中藥,具有散寒止痛、排膿止血、消腫止癢的功效。白芷常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以及皮膚感染、瘡瘍腫痛等症狀。

上為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均和撲之

真武湯

白話文:

末一兩,加入糙米粉三兩,均勻研磨

治傷寒數日以後,發熱腹疼,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並宜服之。已經汗不解,仍發熱者。心下悸,頭眩暈,肉瞤動,振振欲躄地者,此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

白茯苓,白芍藥,白朮(各一兩),熟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數日後,病人出現發熱、腹痛、頭暈目眩、四肢疼痛、大便稀溏、小便或多或少、或嘔吐或咳嗽等症狀,都可以服用此方。如果已經出汗,但仍然發燒,並且心臟悸動、頭暈眼花、肌肉抽搐、搖搖晃晃、想要倒地的,這是由於口渴後喝水,水停留在中脘所引起的。

白茯苓,白芍藥,白朮(各一兩),炮製過的熟附子(一枚)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六分,食前溫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去芍藥,加乾薑二兩。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乾薑各一兩。嘔者,去附子,每服加生薑五片。又云,水飲內蓄,上乘於肺,為喘為咳,因水而咳,病在陽明,則用小青龍湯主之,病在少陰,此藥主之。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 4 錢,加入 1.5 杯水和 5 片生薑,煎成 6 分之一,在飯前溫服。

  • 容易小便者,去除茯苓。
  • 容易大便者,去除芍藥,添加 2 兩乾薑。
  • 咳嗽者,添加 3 分五味子,1 兩細辛和 1 兩乾薑。
  • 嘔吐者,去除附子,每次服用時添加 5 片生薑。 另有記載,水飲在體內積蓄,上行至肺部,導致喘息和咳嗽,這種因水而咳的病症,屬於陽明的病症,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治療。而屬於少陰的病症,則可以使用此藥治療。

桂枝二越婢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服之。(屬太陽。)

桂枝,芍藥,甘草,石膏(六錢,搗碎),麻黃(半兩,湯洗去黃汁,焙乾稱)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八分,溫服。

小建中湯

治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服此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前。)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去粗皮,一兩半)

白話文:

桂枝二越婢湯

太陽病,發高燒並怕冷,高燒症狀多於怕冷,脈搏微弱無力,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發汗,應該服用此湯。(屬於太陽病。)

桂枝、芍藥、甘草、石膏(六錢,搗碎)、麻黃(半兩,用熱水洗去黃汁,烤乾後稱重)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煮到剩八分,溫熱服下。

小建中湯

治療陽脈澀滯,陰脈弦緊,腹中急痛。服用此湯後症狀仍未改善,可改用小柴胡湯治療。(方子見前。)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去粗皮,一兩半)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八分,去滓,下膠飴一兩許,再煎化,溫服。兼治熱多寒少,尺脈遲,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加黃耆一兩半。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寒傷榮甚至於弱倦昏沉,加人參、黃耆各一兩半,效。

白話文:

下挫散的用法是: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三片生薑和一顆棗子,煎煮至八分熟,去渣,再加入一兩左右的膠飴,繼續煎煮至融化,溫熱服用。兼治熱多寒少的症狀,如尺脈遲緩、榮氣不足、血少等。對於這種情況,需另外加入一兩半的黃耆,如果尺脈仍然遲緩,可以再服用一劑。對於寒傷榮氣導致極度虛弱、昏沉的症狀,需另外加入一人參、黃耆各一兩半,效果比較好。

梔子升麻散

治晚發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

白話文:

治晚發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

梔子(十枚,掰碎,蒸),升麻(一兩半),生地黃(半斤,切碎),柴胡,石膏(各二兩半)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頻服。病不解更作。頭面赤,去石膏,入乾葛二兩。無地黃,以豉代之。

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白話文:

梔子(十枚,掰碎,蒸熟),升麻(一兩半),生地黃(半斤,切碎),柴胡,石膏(各二兩半)切碎,用藥研成末狀。每次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後分次服用。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製藥。如果頭面發紅,去掉石膏,加入乾葛二兩。如果沒有地黃,可以用豆豉代替。

治療傷寒、溫病、流感,症狀為頭痛、發高燒。

葛根(一兩),黃芩,芍藥(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葛根(60 克),黃芩、芍藥(各 30 克),甘草(炙,6 克)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煎八分,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 5 錢,加 1.5 杯水和一顆紅棗,煎煮至 8 分滿,每天服用 3 次。如果 3-4 天內症狀未消退,脈象浮動的人,適合服用較重的發汗藥。脈象沉實的人,適合服用瀉藥。

漢防己湯

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

甘草(炙),黃耆(蜜炙。各二兩),漢防己(四兩),白朮(三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一中盞,飲訖乃坐被中,汗出如蟲行,或被臥取其汗。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六分清汁,溫服。

葛根湯

白話文:

防己湯

治療風溫,脈象浮虛身體沉重,汗液外溢。

  • 甘草(炙),黃耆(蜜炙。各 2 兩),防己(4 兩),白朮(3 兩)

上藥搗碎成散。每次服用 5 錢,加入水 1.5 碗,薑片 4 片,棗子 1 枚,煎煮成 1 碗,待藥液溫熱後服用。服後蓋上被子保暖,等汗水像蟲子爬行一般排出,或躺在被窩裡發汗。

白虎加蒼朮湯

治療濕溫多汗。

  • 知母(6 兩),甘草(2 兩,炙),石膏(1 斤),蒼朮(3 兩),粳米(3 兩)

上藥搗碎成散。每次服用 5 錢,加入水 1.5 碗,煎煮至 8 分,取 6 分清液,溫熱服用。

葛根湯

治傷風,頭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濕,名痙病。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之狀。無汗惡寒名剛痙。有汗不惡寒名柔痙。此藥主之。(方見後。有汗桂枝加葛根,方見傷風類。)

白話文:

治療傷風,頭痛、僵硬、四肢麻痺無法彎曲,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因為傷風,又受寒濕侵襲,稱為痙病。外在的症狀是發燒、畏寒,與傷寒相似,但脈象沉遲、弦細、硬,頸部和背部向後僵硬,像癲癇發作一樣。無汗、畏寒的稱為剛痙。有汗水不畏寒的稱為柔痙。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詳見後文。有汗水的,桂枝加上葛根,方見傷風類)。

小續命湯

剛柔二痙。有汗去麻黃,加葛根。(方見風科虛證類。)

大承氣湯

治剛痙,仰目胸滿口噤,其人臥不著席,腳攣急咬齒,與服得利則減。極熱作痙者難治。(方見前。)

敗毒散

白話文:

小續命湯

身體虛弱而抽搐。若有出汗,去除麻黃,加入葛根。(此方見風寒虛證類。)

大承氣湯

治療身體僵硬抽搐,眼睛向上看、胸口發脹、嘴巴緊閉,無法躺下休息,腳抽筋緊繃、牙關緊咬,服後症狀會減輕。若發作時體溫極高,則難以治療。(此方見前。)

敗毒散

治剛痙。加防風、天麻、黃芩、全蠍各五錢,生薑三片,薄荷七葉煎。(方見前。)

白話文:

治療剛體痙攣。加入防風、天麻、黃芩、全蠍各五錢,生薑三片,薄荷七葉煎服。(具體方法請參閱前面的方劑。)

仍用加味壽星丸,薑汁竹瀝湯服,累用有效。(方見風科通治類。)

附術散

治傷寒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直,搖頭口噤,時發時止,不食下瀉者,難治。

附子(炮),白朮(各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桂心(二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棗子二個,煎至五分,溫服,不拘時候。

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柔痙,閉目合面,手足厥冷,筋脈拘急,出汗不止。

白話文:

加味壽星丸,用薑汁服下竹瀝湯,持續使用有效。(藥方請見風科通治類)

附術散

治療傷寒導致手腳冰冷,筋脈拘緊,不斷出汗,脖子僵硬,搖頭張不開嘴,時而發病時而停止,不吃東西且腹瀉的難治病症。

附子(炒製),白朮(各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桂心(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三錢,加水一碗,放入兩個紅棗,煎煮至剩五分之一,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附子防風散

治療傷寒造成的肌肉痙攣,緊閉雙眼無法睜開,手腳冰冷僵硬,筋脈拘緊,不停出汗。

白朮(一兩),五味子(一兩),白茯苓,川芎,乾薑(炮製,銼),甘草(炙微赤,銼),附子(炮製,去皮臍),防風(各三分。去蘆),桂心(半兩),柴胡(一兩半,去苗)

白話文:

白朮(1兩)、五味子(1兩)、白茯苓、川芎、乾薑(烘烤後,切碎)、甘草(燒烤至微紅,切碎)、附子(烘烤後,去皮臍)、防風(各三分。去除蘆葦)、桂心(半兩)、柴胡(一兩半,去除苗)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四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八物白朮散

治傷寒柔痙,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話文:

八物白朮散

適用症狀: 治療傷寒導致的肌肉痙攣,三天後仍未好轉,手腳冰冷,筋脈僵硬,不出汗。擔心陰氣內傷。

用法: 每服三錢,加入一杯水,放四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過濾渣滓,趁溫熱時服用,不限服用時間。

白朮,白茯苓,麻黃(去節,湯泡沸,焙),五味子,羌活(各半兩),良薑(一分),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三分)

白話文:

白朮、白茯苓、麻黃(去除節,用湯泡並煮沸,然後烘炒)、五味子、羌活(各半兩)、良薑(一分)、附子(炮製後,去除皮臍)、桂心(各三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四片,煎至五分,不拘時溫服。

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每份藥材四錢重,加入一杯水和四片生薑,煎煮至剩餘五分之一的藥液,不限時間溫服。

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頭不痛,脈不緊數,不可汗下,宜服。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感染時,如果表裡虛弱,全身發熱,心胸煩悶,出汗後症狀有所緩解,但體內津液不足,身體虛弱,氣息微弱,胸中煩悶脹滿,空氣逆流,想吐。這些虛證的煩熱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患者不畏寒,身體不痛,頭不痛,脈搏也不緊促,快速,不宜發汗或瀉下。應服用此方。

石膏(一兩六錢,研碎),半夏(二錢半,湯泡七次),人參(二錢,去蘆),麥門冬(五錢半,去心),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石膏(一兩六錢,研碎),半夏(二錢半,用沸水浸泡七次),人參(二錢,去掉蘆頭),麥門冬(五錢半,去掉心),甘草(炙製,二錢)

上銼散,入石膏末停勻。每服四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薑各五斤,煎至盞半。入粳米一百餘粒,再煎,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成細末,加入石膏末拌勻。每次服用四錢,加兩杯水,加入青竹葉和生薑各五錢,煎煮至剩下一杯半。加入一百多粒粳米,繼續煎煮,直到米粒熟透,湯汁濃稠。將米粒濾出,趁溫熱時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傷寒,口中和,而背惡寒反熱,倦怠,自汗而渴,其脈尺寸俱沉而緊者。

麻黃(去節),細辛,附子(各半兩,炮去皮臍)

白話文:

治療少陰傷寒

症狀:口中感到溫和,背部卻惡寒發熱,疲倦乏力,自發性出汗,口渴。脈搏在寸關尺三部均沉穩而緊。

藥方:

  • 麻黃(去節)
  • 細辛
  • 附子(各半兩,炮製去皮去臍)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手足厥者,去麻黃、細辛,加乾薑半兩,甘草一分。或口燥舌乾而渴,宜急下之。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配水一盞半,煮到只剩下七分,去除渣滓,飯前服用。手腳冰冷的人,去除麻黃、細辛,加入半兩乾薑,一錢甘草。或者口乾舌躁口渴的人,應該趕快服用瀉藥。

附子湯

治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即當灸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並宜服之。

茯苓,芍藥(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四逆湯

白話文:

附子湯

治療少陰病發作一兩日,口中平淡無味,後背怕冷的。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博沉弱的,都可服此方。

茯苓、芍藥(各 1 兩半)、人參(1 兩)、白朮(2 兩)、附子(1 枚,炮製後剝去表皮)

上藥共研成細末。每次服 4 錢,加半盞水煎煮,煎到剩七分,去渣,溫熱服用,每日服用三次。

四逆湯

治傷寒表裡俱病,名兩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兩病俱作,治有先後,先宜救里,臟氣內正,急宜攻表。救內固宜急,而表亦不可緩也。救里宜四逆湯,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治療傷寒表裡俱病,叫做兩感。第一天太陽病與少陰病同時發作,頭痛口乾,煩躁胸悶而口渴。第二天陽明病與太陰病同時發作,肚子脹滿、身體發熱,不吃東西而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病與厥陰病同時發作,耳聾耳鳴耳塞而昏厥。兩種病同時發作,治療有先後,先應救治裡證,臟氣內正後,再急著攻治表證。救治裡證固然應當急切,而表證也不能緩慢治療。救治裡證宜用四逆湯,身體疼痛,大便通暢者,應急著救治表證,宜用桂枝湯。

兩感傷寒,古無治法,惟《證治論》並《活人書》解仲景治有先後之說,皆云治有先後者,宜先救里。內才溫則可醫矣,然後救表亦不可緩也。以上所論,並先救里,然後救表。如下利不止,身體疼痛,則先救里。如不下利身體疼痛,則先救表。此亦謂之治有先後也。兩感病亦有可活之理,而不可必也。

(方見前。)

人參養胃湯(方見前。)

白話文:

兩種傷寒病,古代沒有治療方法,只有《證治論》和《活人書》中解釋仲景的治療方法有先後之分的說法,都說治療有先後之分的,應該先救助裡證。內臟溫暖了,就可以治療了,然後幫助改善表證也不能拖延。以上所說的,都是先救助裡證,然後救助表證。如果腹瀉不止,身體疼痛,就先救助裡證。如果沒有腹瀉,身體疼痛,就先救助表證。這也被稱為治療有先後之分。兩種傷寒病也有可以治好的道理,但不能保證一定能治好。

人參養胃湯(內容如前所述。)

每用四錢,生薑三片,棗子二枚煎,吞服來復丹(方見痼冷類。)五十粒,調前胡,其病頓瘳。世無不可治之病,醫不善醫,信乎。

白話文:

每次使用四錢重藥才,配上三片生薑、二枚紅棗,煮成湯藥,然後吞服來復丹(其配方請參看長期虛寒類的處方裡),五十粒。調理前胡,病症立刻痊癒。世上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是醫生的醫術不精而已,這句話真的說得很有道理。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然,無汗惡寒。並治三陽合病自利。

葛根(一兩),麻黃(去節,三分),桂心,甘草(炙),芍藥(各半兩)

白話文:

葛根湯

適用於治療太陽病,頸項背部肌肉僵硬、疼痛,沒有汗、怕冷。也適用於治療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發病而腹瀉。

藥方組成:

  • 葛根(一兩)
  • 麻黃(去除節後,三分)
  • 桂心(半兩)
  • 甘草(炙烤後,半兩)
  • 芍藥(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三陽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加半夏六錢。

脾約丸

治太陽陽明脾約是也。大便堅,小便利者,其脾為約。

白話文:

上銼散: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五片生薑、一顆紅棗,煮沸後再煎煮到七分,然後去渣,在飯前溫服。

如果三陽合病,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的人,可以添加六錢半夏。

治療太陽陽明經的脾臟收縮。大便堅硬,小便通暢的人,是因為脾臟收縮。

大黃(二兩,酒浸),厚朴(去粗皮),枳殼(去穰),白芍藥(各半兩),麻子仁(三分,另研),杏仁(一兩半,別研)

白話文:

大黃(二兩,用酒浸泡),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枳殼(去除中間的絨毛),白芍藥(各半兩),麻子仁(三分,另研成粉末),杏仁(一兩半,另研成粉末)

上為末,煉蜜和杵一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不拘時候。未效,加五丸、十丸,至五十丸止。利後服糜粥將理。

附子散

白話文:

將藥末煉蜜,攪拌一千次,做成像梧桐子那麼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水吞服,時間不限。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加五丸或十丸,最多加到五十丸。服用後可以吃一些糜狀粥來調理。

治陰毒傷寒為病,手足冷,腰背強,頭疼腹痛。或煩渴,精神恍惚,額與手背時出冷汗。聲鄭重,爪、甲、唇、面色青黑。多因脾腎虛寒伏陰,重感於寒所致。或因服冷藥過多,心腹脹滿,昏不知人。

白話文:

治療陰毒傷寒的病症,手腳冰冷,腰背僵硬,頭痛腹痛。或口渴煩躁,精神恍惚,額頭和手背時常冒出冷汗。聲音沙啞沉重,指甲、嘴脣、臉色青黑。多是由於脾腎虛寒伏陰,再次感受寒冷引起的。或因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心腹脹滿,昏迷不醒。

附子(炮,去皮臍,三分),桂心,當歸(去尾),白朮(各半兩。去蘆),半夏(湯泡去滑),乾薑(各一分。炮)

白話文:

附子(用炮製法炮製,去掉皮和臍,取三分),桂心、當歸(去掉尾部)、白朮(各取半兩,去掉蘆),半夏(用熱水泡去滑膩),乾薑(各取一分,用炮製法炮製)。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不以時熱服,衣覆取汗。

返陰丹

治陰毒傷寒,心神煩躁,頭痛,四肢逆冷,面青,腹脹,脈沉伏者。

白話文:

**處方:**返陰丹

**功效:**治療因陰寒之毒導致的傷寒,症狀包括心神煩躁、頭痛、四肢冰冷、面青、腹脹、脈搏沉細。

用法:

  • 每劑用藥 3 錢
  • 加入 2 碗水
  • 放入生薑 3 片
  • 煎到藥液剩下 6 分
  • 不受時間限制,趁熱服用
  • 服藥後蓋上衣物,待出汗為佳

硫黃(通明,五兩,別研),硝石(別研),太陰玄精(各二兩。別研),乾薑(炮),桂心(各半兩),附子(炮,半兩)

白話文:

硫磺(透明的,五兩,另研)、硝石(另研)、太陰玄精(各二兩。另研)、乾薑(炮製),桂心(各半兩)、附子(炮製,半兩)

上用鐵銚,先鋪玄精,次下硝末各一半,中間鋪硫黃末,又將二石余末蓋上,以小盞合著,熟炭火三斤,燒令所得,勿令煙出。急取瓦盆合著地上,四面灰蓋,勿令煙出。候冷,取出研細,入後藥為末,同研勻。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艾湯下,頓服,汗出為度。

白話文:

將鐵銚放在上面,先鋪上一半的玄精,再鋪上一半的硝末,中間再鋪上硫黃末,再用剩下的玄精和硝末蓋上,用小茶杯合上,用三斤的熱炭火燒,燒到玄精熔化,但不要讓它冒煙。迅速取一個瓦盆,放在地上,四面用灰蓋住,不要讓它冒煙。等它冷卻後,拿出來研磨成細末,加入後面的藥物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艾草湯送服,頓服,出汗為度。

未退,乃大著艾炷灸臍下丹田、氣海。更不退,則以蔥啖熨之。其法亦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其法見前。

白話文:

病症沒有好轉,就用艾灸在肚臍下丹田、氣海處灸發大的艾炷。再不行,就用蔥汁熱敷。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治療氣虛陽脫、身體冰冷沒有脈搏、呼吸微弱、神志不清,以及傷寒陰厥,各種藥物都不起作用的情況,具體的方法前面已經說過。

四逆湯

治陰毒要藥。(方見前。)

當歸四逆湯

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亦陰毒要藥。

白話文:

治療陰毒的要藥(藥方見前)

當歸四逆湯

治療手腳冰涼,脈搏微弱瀕臨死亡的人。也是治療陰毒的要藥。

當歸(去尾),桂枝,芍藥,細辛(各三兩),大棗(二十五枚),甘草(炙),通草(各二兩)

白話文:

當歸(去掉尾部),桂枝,芍藥,細辛(各一百二十公克),大棗(二十五顆),炙甘草,通草(各八十公克)。

上銼散。以水八升,煮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主之。

升麻湯

白話文:

上剉散。以水八升,煮三升,去雜質,溫熱服一升,每天服三次。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為主藥。

升麻湯

組成:

  • 升麻 三錢
  • 柴胡 三錢
  • 黃芩 三錢
  • 芍藥 三錢
  • 甘草 三錢
  • 生薑 三錢,切
  • 大棗 十枚,劈

用法: 將藥材加水七碗,煎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主治:

  • 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重,鼻塞流涕,舌苔薄白。

功效:

  • 疏散風寒,解熱鎮痛,清利頭目,調和營衛。

適用人羣:

  • 感受風寒表證者。

禁忌人羣:

  • 陰虛陽亢者。

注意事項:

  • 連續服用三天,症狀未改善,請及時就醫。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寒涼之品。

治陽毒。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下利,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脈浮大數,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大抵宜早發汗。

白話文:

治療中暑。如果傷寒一、兩日後,便成陽毒,或因吐下藥後變成陽毒,症狀是腰背疼痛,煩躁不安,臉色發紅,說些胡話,有的會亂跑,有的會見鬼,有的會拉肚子,臉上紅斑點點,就像錦緞的花紋,咽喉疼痛,吐出膿血,脈象浮大而數,在五天內可以治好,七天後就難以治療。總的來說,及早發汗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升麻(二兩),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升麻(兩百公克),犀牛角研成粉末,射干,黃芩,人參,甘草(經焙製,各二十五公克)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並進三四服,溫覆汗出為度。(甚者大承氣湯,除厚朴,加木通、甘草、大腹皮、桃仁各一兩,以利為效。方見前。)

梔子仁湯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碗,煎煮至藥液剩下七分,趁熱服用。服用三四次,讓身體發熱出汗為宜。(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大承氣湯,去掉厚朴,加入木通、甘草、大腹皮、桃仁各一兩,服用後大便通暢即為有效。具體藥方請參考前面。)

梔子仁湯

【主治】

治療陽毒內盛,傷寒發高燒,全身關節疼痛。

梔子,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石膏,杏仁,柴胡,甘草(各半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豉二十粒,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服。

大陷胸湯

白話文:

梔子、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石膏、杏仁、柴胡、甘草(各半兩)上切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三片薑,二十粒豉,煮至七分熟,不拘時間服用。

大陷胸湯

【組成】 麻黃15克、杏仁10克、石膏120克、甘草3克、人蔘3克、葛根12克、生薑10克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時盡服。

【功效】 發汗解表,清熱利飲,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外感表實,胸中實熱,咳痰粘稠,咳喘急促。

治傷寒表未解,醫反下之,膈內拒痛,兩手不可近,短氣煩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大便不通,舌燥而渴,熱實,脈沉而緊。又治身無大熱,有水結在胸脅間者。

白話文:

用來治療傷寒而症狀還沒有解除,而醫師反而用了瀉下的藥物,導致橫膈膜內部疼痛,無法用雙手接近,呼吸短促煩躁,內心懊悔,心臟以下的部位堅硬,大便不通,舌頭乾燥而口渴,體內有熱毒,脈搏沉穩而緊。又可以用來治療沒有特別高燒,在胸側間有水氣聚集的症狀。

大黃(半兩),芒硝(四兩),甘遂(半兩)

上銼散。用水三盞,先煎大黃至一大盞,入芒硝煮熔,下甘遂末煮一沸。分二服,得利止。

小陷胸湯

治結胸病正在心,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分),半夏(湯洗去滑,六錢),栝蔞實(四分之一)

白話文:

大黃(半兩),芒硝(四兩),甘遂(半兩)

上藥研成粉末。用水三碗,先煮大黃到剩一大碗,加入芒硝煮化,再加甘遂粉煮沸一次。分兩次服用,大便通利後即停止。

小陷胸湯

治療心部結胸病,按壓胸部會有疼痛感,脈象浮滑。

黃連(一分),半夏(用熱水洗淨滑液,六錢),栝蔞實(四分之一)

上銼散。水二盞,先煎栝蔞至一盞半,入前藥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利黃涎沫即安。(一方加枳實去穰、黃芩各一分,苦梗六錢,累用有效。)

大陷胸丸

白話文:

上剉散:取水二碗,先煎煮栝蔞至一碗半,然後加入前面的藥物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分兩次服用。如果出現黃色黏液狀的痰沫,服用後就會緩解。(另一種方法是加入去核的枳實、黃芩各一錢,苦梗六錢,連續服用有效。)

大陷胸丸

方劑組成:

  • 乳香
  • 沒藥
  • 香附子
  • 烏藥
  • 沉香
  • 草果
  • 白芷
  • 川芎
  • 蘇木
  • 甘草

功效:

**主治:**心腹疼痛,氣鬱胸滿,食慾不振,嘔吐泛酸。

用法:

每次 6 克,每日 2 次,用溫開水送服。

禁忌:

孕婦及陰虛體弱者禁用。

治熱實結胸。十棗湯,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大黃(二兩),葶藶(炒),杏仁(去皮尖,炒),芒硝(各三分)

白話文:

治療熱熱壅結在胸腔的疾病。使用十棗湯,卻反而使用瀉下的藥,導致熱毒進入身體而引起胸腔結胸,這是因為瀉下的使用過早造成的。此類疾病的症狀是脖子僵硬,就像抽筋一樣,使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好轉。

大黃(二兩),葶藶(炒),杏仁(去皮尖,炒),芒硝(各三錢)

上前二味為末,將杏仁、芒硝合研為脂,和藥,取如彈子大一枚。別研甘遂末一錢,白蜜一大匕,水二盞,煎至七分,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甘遂性猛,宜斟酌虛實入之。

治結胸灸法:巴豆(十四粒),黃連(七寸,連皮用)

白話文:

把前兩種藥研成細末,然後把杏仁、芒硝研磨,加上藥物,取如彈珠大小的一丸。另外研磨甘遂末一錢,白蜜一大匙,水二杯,煎至七分,一次性服用。一晚上即可以順暢排便。如果沒有排便,可以再服用,有效排便才停止服用。甘遂藥性猛烈,應酌情考慮患者的虛實情況服用。

巴豆(十四粒),黃連(七寸長,連皮使用)

上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

白話文:

將上藥磨成細末,用唾液和成膏狀,填入肚臍,在上頭用艾草灸。如果聽到肚子裡有聲音,那麼疾病就已經消失了。不需要固定的灸療次數,只要感覺疾病消失就可以停止。剛灸完之後,就用溫熱的毛巾擦拭肚子,以免長出瘡。

枳實理中丸

治寒實結胸,及傷寒諸吐利後,胸痞欲絕,膈高起急痛,手不得近。

枳實(去穰,麵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各等分,炙)

白話文:

枳實理中湯

用於治療寒濕阻滯胸中,以及傷寒各種嘔吐腹瀉之後,胸中鬱悶脹痛,橫膈高聳疼痛劇烈,雙手無法靠近胸部。

組成:

  • 枳實(去除果核,炒熟)
  • 茯苓
  • 人參
  • 白朮
  • 乾薑(炮製)
  • 甘草(等分,炙熟)

上為末,蜜和,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渴加栝萎根,下利加牡蠣粉,各等分。為末服亦可。

白話文:

研成細末,再與蜂蜜混合,分成四丸,用熱湯沖服。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加入栝萎根;如果是腹瀉,可以加入牡蠣粉,比例相同。研成細末直接服用也可以。

桔梗枳殼湯

治傷寒氣痞,胸滿欲死。

枳殼(去穰,麩炒),桔梗(去蘆),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痰多,加半夏、生薑,有熱,加黃芩。

三黃湯

白話文:

橘梗枳殼湯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氣痞,胸悶氣促,嚴重到快要窒息。

藥材:

  • 枳殼(去掉果肉,炒焦)
  • 桔梗(去掉根須)
  • 甘草(各等量)

以上材料搗碎成散劑。每次服五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若痰多,加半夏、生薑;若有發熱,加黃芩。

三黃湯

治傷寒陰證,下之太早,致心下痞,按之軟,其脈關上浮者主之。若未解,未可攻,宜先隨風寒二證,投桂枝、麻黃。表解已,即服此。

大黃(蒸),黃連,黃芩(去心)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的陰證過程中,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之法,導致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是柔軟的,而且脈象在關上位置浮起,則表示這是有問題的。如果症狀沒有解除,還不能攻之,應該先根據風寒的證狀,投予桂枝或麻黃。表證解除後,再服用此方。

蒸過的大黃,黃連,去心黃芩

上銼散。每服五錢,沸湯二盞,熱漬之一時久,去滓,分二服,暖服。或汗出惡寒,加附子別煎汁,入一合同服。

半夏瀉心湯

治心下痞滿而不痛者。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五錢,加上兩盞沸水,熱敷浸泡一會兒,過濾掉渣滓,分兩次服用,溫熱服用。或者有出汗怕冷的症狀,可以加入附子另煎汁,與上銼散一起服用。

半夏瀉心湯

主治心下痞滿而不疼痛的症狀。

半夏(一兩一錢,湯洗七次),黃芩(去心),人參(去蘆),甘草(炙),乾薑(炮。各兩半),黃連(半兩)

白話文:

半夏(一兩一錢,用熱水洗七次),黃芩(去掉根), 人參(去掉根鬚),甘草(烤過的),乾薑(炒過的,各兩半),黃連(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或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鳴,心下痞硬,乾嘔心煩者。加甘草半兩,人參一兩,名甘草瀉心湯。或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脅下水鳴,下利者,加生薑一兩,減乾薑一兩,余如正方,名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藥粉,加入一杯半的水,五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七分剩三,溫熱服用。或因傷寒中風,醫生錯誤地給予瀉下藥,導致每日腹瀉十多次,食物無法消化,腹中鳴響,心下痞硬,乾嘔心煩的人。在此方中加入半兩甘草,一兩人參,即可製成甘草瀉心湯。或因汗出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噎,食物有臭味,脅下有水鳴聲,腹瀉的人。在此方中加入一兩生薑,減去一兩乾薑,其餘用量與原方一致,即可製成生薑瀉心湯。

一方治痰熱,心胸煩痞,半夏丸、酒蒸黃連丸合和,每服三十五丸,米飲下。特效。(方見痎瘧及下痢類。)

白話文:

一種治療痰熱、心胸煩悶的藥方,將半夏丸和酒蒸黃連丸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三十五丸,用米湯送服。效果顯著。(方劑在痎瘧和下痢類中可以看到。)

近效方

治陽證結胸,死無可藥者。曲鱔活者十一條,(即蚯蚓也。)擂爛,用蜜半盞,水半碗,灌服。無蜜用沙糖。

丁香柿蒂散

治咳逆。(諸方並見後第四卷。)

百合知母湯

白話文:

近效方

治療陽證結胸,嚴重到無法治癒:

取活曲鱔十一條(即蚯蚓),搗碎,加入半盞蜂蜜和半碗水,灌服。如果沒有蜂蜜,可以用砂糖代替。

[丁香柿蒂散]

治療咳嗽逆氣。(其他相關的方劑請參閱後面第四卷)

[百合知母湯]

治病人慾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不能臥,欲行復不能行,有寒如無寒,有熱如無熱,飲食或美或不美,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口苦小便赤,藥入口即吐利。此因虛勞大病之後不平復,變成此疾,名百合候,此主之。發汗後者服。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白話文:

治療病人想吃東西卻吃不下,經常悶悶不樂,想睡覺卻睡不著,想走路卻走不動,感覺寒冷卻又沒有寒氣,感覺炎熱卻又沒有熱氣,吃東西時而覺得美味時而覺得沒有味道,像健康的人一樣,卻無法躺下或走路,嘴巴苦澀小便呈紅色,服藥後立即又吐又拉肚子。這是因為虛弱勞累且大病之後沒有調理好,演變成這種疾病,叫做百合候,用以下藥方治療。適用於發汗後服用的。

百合(七枚,剝開)、知母(三兩,切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去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每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治百合病下之後者。

白話文:

首先用清水清洗百合,浸泡一夜,當白色的泡沫出現時,倒掉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煎至一升,去渣,另用泉水二升煎知母,每次取一升,去渣後混合在一起。煎至一升五合,分兩次溫熱服用。

治療百合病(指皮膚病,症狀為皮膚白而光滑)在治療後復發者。

百合(七枚,掰),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如彈子大一枚,碎,綿裹)

白話文:

百合(七片,掰開),滑石(三兩,研成碎末,用棉布包紮),代赭(像彈珠大小的一塊,研成碎末,用棉布包紮)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首先用清水將百合洗淨,浸泡一整晚,直到白色的泡沫浮出,將水倒掉,再以兩升泉水煎煮百合,取一升的液體,然後過濾掉渣滓。另外以兩升泉水煎煮滑石和代赭,取一升的液體,過濾掉渣滓後,將煎煮好的百合水和滑石水混合在一起,繼續煎煮,直到取到一升五合的液體,分次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雞子湯

治百合病吐之後者。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十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五分溫服。

百合洗方

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百合水一斗漬一宿,以洗身已,食煮餅,勿以鹽豉。

玄參升麻湯

治傷寒失下,不當下而下之,熱毒在胃,發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溫毒亦能發斑也。

知母麻黃湯

白話文:

雞子湯

治療百合病吐完以後。

百合(七枚,剝開),雞蛋黃(十枚)

將百合洗淨,浸泡一晚,等泡沫浮出水面後,再加入泉水二升,煎煮成一升,過濾掉渣滓,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分五次溫熱服用。

百合洗方

治療百合病超過一個月不癒,轉變為口渴。

百合水一斗,浸泡一晚,用來洗身體,吃完煮餅,不要用鹽或醬。

玄參升麻湯

治療傷寒時,本不應該瀉下,卻瀉下了,熱毒在胃裡,長出斑塊如錦緞花紋,嚴重時會煩躁胡言亂語。也兼治喉嚨閉塞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

將藥材搗碎。每次服五錢,水一盞半,煎煮成七分,過濾掉渣滓溫熱服用。溫熱的毒物也能發斑。

知母麻黃湯

治壞傷寒。以傷寒差後,經久,精神不守,言語錯謬,或潮熱頰赤,寒熱如瘧,皆由汗下不止,毒在心包絡間所致也。

白話文:

治療更嚴重的傷寒。那些曾患過傷寒的人,痊癒後,經長時間的調養,精神仍然恍惚,言語錯亂,或身體潮熱、臉頰發紅,寒熱交替,就像得了瘧疾一樣,這些都是因為汗出不止,毒氣在心包絡之間所引起的。

知母(一兩半),麻黃(去節),甘草(炙),芍藥,黃芩(去心),桂心(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日三四服。若心煩欲飲水,稍稍與之。

黑奴丸

白話文:

知母(七十五克),麻黃(去根節),甘草(炙),芍藥,黃芩(去核),桂心(各二十五克)

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十五克,水一碗半,煎至剩七分之一,放溫服用,每日服用三至四次。如果心煩口渴,酌量飲水。

治傷寒調理失序,醫所不治。及時行疫病,七日不汗,脈洪數,面赤目瞪,身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或口噤,精魄已散,但心下暖,斡閉口灌藥下咽即活。亦治陽毒發斑。

白話文:

治療傷寒、調理失序的病情,是醫生無法治療的。同時流行的瘟疫,七天不發汗,脈搏洪數,臉紅眼瞪,身體發熱煩躁,胡言亂語想走,口渴或口緊閉,精神魂魄已經散亂,但心下溫暖,用針撬開嘴巴灌藥下嚥就可以救活。也治療陽毒引起的斑疹。

麻黃(去節),大黃(各二兩),芒硝,釜底煤(別研),梁塵(別研),小麥奴,灶突墨(各一兩。別研)

白話文:

麻黃(去節),大黃(各二兩):麻黃和各二兩。

芒硝:芒硝一兩。

釜底煤(別研):釜底的煤炭一兩,研成粉末。

梁塵(別研):樑上的塵土一兩,研成粉末。

小麥奴:麥奴一兩。

竈突墨(各一兩。別研):竈煙中的墨一兩,研成粉末。

上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與冷水盡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依前法服一丸瘥。須病人大渴乃可與之,不渴者勿服。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與彈珠大小的藥丸。用新汲取來的水溶解一丸藥,口渴的人與冷水一併喝下,稍後就會覺得寒冷,寒氣遍佈全身後便會痊癒。如果白天移動距離不超過五尺,沒有出汗,就依據剛才的方法服用一丸藥就能痊癒。必須等到病人非常口渴才能服用,不口渴的人不要服用。

無憂散

治傷寒調理失序,毒氣內結,胸腹脹滿,坐臥不安,日久不瘥,狂言妄語,大小便不通,或復吐逆。

白話文:

無憂散

治療因傷寒導致身體機能失調,毒氣在體內凝結,造成胸腹脹滿、坐臥不安,長期無法痊癒,胡言亂語、大小便不通,或伴隨嘔吐、反胃等症狀。

臘月黃牛膽(以天南星為末,入膽內縛令緊,當風避日懸之,候乾取用)

白話文:

臘月黃牛膽(將天南星研成細末,放入牛膽中綁緊,懸掛在通風避光處,待其乾燥後取用)

上為末,以人參半兩,煎湯七分盞,調末二錢,乘熱服。遲頃,更以熱人參湯投之,或睡,便溺下黃黑惡物是效。

桃仁湯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打成粉末,用半兩人參煮湯,約七分滿一杯,然後加入兩錢的藥粉,趁熱喝下。如果效果不佳,隔一陣子再喝一杯熱的人參湯,或睡覺後便溺下黃黑惡物,即有效果。

桃仁湯

組成:

  • 桃仁(去皮尖,打碎)一兩
  • 紅花(去梗)一兩
  • 當歸(去蘆頭,切片)一兩
  • 川芎(去須)一兩
  • 丹參(去蘆頭,切片)一兩
  • 茯苓(去皮,切片)一兩
  • 白芍(去皮,切片)一兩
  • 甘草(炙)半兩

製法:

將上述藥材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取藥液一碗。

功效:

活血化瘀,宣通經絡。

主治:

  • 瘀血阻滯引起的胸脅疼痛,心煩,少寐。
  • 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
  • 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治狐惑默默欲眠,目不瞑,惡飲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齒無色,舌上白,聲哽咽干。此因大病後腸胃虛空,三蟲求食,食人五臟。食其喉則為惑,其聲哽;食下部則為狐,其咽乾。當看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

白話文:

治療狐惑症,患者昏昏欲睡,眼睛閉不上,厭惡飲食,面色時而紅、時而白、時而黑,牙齒沒有顏色,舌頭上有一層白苔,聲音沙啞而乾澀。這是因為大病之後腸胃虛空,體內的三種蟲子需要食物,因此它們會啃食人體的五臟。如果它們啃食喉嚨,就會導致患者出現惑神症,聲音沙啞;如果它們啃食下部,就會導致患者出現狐惑症,咽喉乾澀。去看患者的上脣,如果他有瘡,就說明蟲子正在啃食他的內臟;如果他下脣有瘡,就說明蟲子正在啃食他的肛門。

桃仁(去皮尖),槐子(碎),艾(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之。

白頭翁湯

治熱利下重,及欲飲水者。

白話文:

使用桃仁(去除外皮尖端)、槐子(搗碎)、艾葉(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大碗水,再加入三片薑片、兩顆紅棗。將藥物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於飯前服用。

用途

治療因濕熱導致的腹瀉、腹重感,以及口渴欲飲水的情況。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白話文:

白頭翁(120 克),黃連(180 克),黃柏(180 克),秦皮(180 克)

上銼散。水七升,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飲一升,即效。

黃連阿膠丸

治同上。(方見泄瀉類。)

黃連解毒湯

治時疾,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

黃連(三分),黃柏(半兩),梔子(四枚,掰),黃芩(一兩)

白話文:

黃連阿膠丸

用途:同前。(處方請參照泄瀉類。)

黃連解毒湯

用途:治療時疾,如患病三日後汗出好轉,但因飲酒而復發,症狀為苦惱煩悶、乾嘔口乾、呻吟錯語、不得安眠。

藥材:

  • 黃連(三分)
  • 黃柏(半兩)
  • 梔子(四枚,掰碎)
  • 黃芩(一兩)

做法:

  1. 將上藥用水七升煎煮,取二升藥液。
  2. 去除藥渣,溫服一升。
  3. 若症狀未緩解,再服一升,即可見效。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一湯盞,去滓服。未知,再服,進粥,以此漸瘥。《外臺》云:凡大熱盛,煩嘔,呻吟譫語,不得眠者。傳此方,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毒熱,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黃連犀角湯

治傷寒及諸病後,內有瘡出下部。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取出一湯匙,去除藥渣後服用。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並進食粥品,以此逐漸康復。《外臺》中記載:凡是大熱盛、煩躁嘔吐、呻吟譫語、無法入睡的患者,傳用此方,許多人使用後都見效。此方直接解毒降熱,去除酷熱,不必飲用烈酒來治療。

用於治療傷寒以及各種疾病後,內部有瘡口流出到下腹部。

黃連(半兩),烏梅(七個),犀角(無則以升麻代),木香(各一兩)

白話文:

黃連:半兩。

烏梅:七個。

犀角: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

木香: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雄黃兌散

治下部䘌瘡。

白話文:

雄黃兌散

治療下部膿瘡。

使用方法:

每服 5 錢,加入 1.5 碗水。煎煮至剩 7 分,於飯前服用。

雄黃(研),青葙子,苦參,黃連(各二分),桃仁(去皮尖研,一分)

白話文:

雄黃粉、青葙子、苦參、黃連(各 2 錢),桃仁(去皮、尖端後,磨成粉,1 錢)

上為末,以生艾搗汁,和如棗核大,綿裹納下部。扁竹汁更佳。無艾,只用綿裹散子納下部,亦得。

四逆湯

白話文:

將艾草搗碎取汁,和成棗核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下部。用扁竹汁效果更好。如果没有艾草,可以用綿裹散子塞入下部,也行。

治傷寒寒厥。或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則吐。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後,四肢冰冷。五內拘急,舉體疼痛,不渴,脈沉者。(方見前。)

白話文:

治療傷寒寒厥。有的人外感風邪,寒邪內停,下利清穀,吃東西就吐。有的人大汗、大吐、大下之後,四肢冰冷。五臟拘緊,全身疼痛,不渴,脈搏沉細。(詳見上文中的方劑)

白虎湯

治熱厥腹滿,身重難以轉側,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滑,里有熱也。(方見前。)

大承氣湯

亦治熱厥。當觀病淺深,量多寡飲之。(方見前。)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

黃連(一兩),阿膠(三分),雞子黃(半個),黃芩(一分),芍藥(半個)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內膠消盡,內雞子黃攪令和,溫服,日二服。

文蛤散

白話文:

白虎湯

治療暑熱過盛,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面部骯髒,胡言亂語,大小便失禁,手腳冰涼,自汗,脈象沉遲而滑利,表示體內有熱。

大承氣湯

也用於治療暑熱過盛。根據病情輕重,酌量飲用。

黃連阿膠湯

治療少陰病已經持續兩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無法入睡。

配方: 黃連(一兩) 阿膠(三分) 雞蛋黃(半個) 黃芩(一分) 芍藥(半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加水兩碗煎煮,取一碗,去掉渣滓,加入阿膠溶解,再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熱服用,每日兩次。

文蛤散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熱被寒水入里,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宜服。(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

白話文:

疾病在陽,應該用汗發的方法來治療,卻用冷水沖洗,熱被寒水入內,卻無法去除,反而更加煩躁,起了粟粒,想喝水,卻不口渴的人,應該服用。

如果仍然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寒濕凝結在胸部,沒有熱的症狀,服用三物白散。

文蛤(一兩)

上為散。沸湯和服方寸匕。湯用五合。

三物白散

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屬太陽。)

貝母(三分),桔梗(三分,去蘆),巴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一分)

白話文:

蛤蜊(半斤)

打成粉末。用沸水送服一湯匙。湯用二碗。

三味散

治療寒實結胸,無熱證的病人。(屬於太陽病。)

貝母(1.5錢),桔梗(1.5錢,去蘆頭),巴豆(去皮,炒黑,研成膏狀,0.5錢)

上為散,內巴豆研和,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可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十棗湯,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白話文:

上部為散劑,內含巴豆研磨和白飲和服。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匕,體弱的人可以減少用量。病在膈上必定會嘔吐,病在膈下必定會腹瀉。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過多不止,可以喝一杯冷粥。身體發熱,皮膚起粟粒一樣的疙瘩,不退熱,想自己拉衣服蓋上,如果用冷水澆或擦洗,反而會使熱氣無法散發出,本應出汗卻不出汗,就會煩躁。假使汗出後,腹中疼痛,可以服用三兩芍藥,服用方法與上述相同。十棗湯,太陽中風,腹瀉嘔吐,表解後纔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宜服。(方見痰飲類。)

抵當湯

白話文:

病人大汗淋漓,發作有時,頭疼,心下痞硬滿,痛引脅下,乾嘔氣短,出汗不惡寒的,這是表解裏未和引起的,應服用(具體方劑見痰飲類)。

抵當湯

組成:

  • 黃芪三錢
  • 當歸二錢
  • 白朮二錢
  • 黨參二錢
  • 茯苓二錢
  • 麥冬二錢
  • 山藥二錢
  • 炙甘草二錢
  • 生薑三片
  • 大棗五枚

用法: 水煎,分兩次溫服。

功效: 益氣健脾,補血養心。

主治: 氣血兩虛,心脾不足所致的食少氣短、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心悸失眠、自汗盜汗等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或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或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白話文:

太陽病:

  1. 六、七天後,表證症狀仍然存在,脈象微弱而沉伏,反而不伴有胸悶、疼痛,病人出現狂燥煩擾的症狀,可能是因為熱邪下注於下焦,小腹堅硬,小便順暢,出現便血的症狀,病情才能好轉。這是因為太陽經絡與臟腑相連接,熱瘀滯留於體內所造成的。

  2. 或者是太陽病,病人出現皮膚發黃,脈象沉伏而結實,小腹堅硬,小便通利,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沒有血的緣故。小便順暢,病人出現狂躁煩擾的症狀,這是血證的徵象。

  3. 或者是傷寒病,病人有發熱的症狀,小腹脹滿,按理說小便應該不利,但現在反而通暢,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的緣故。此時應該給予下瀉的治療,不能再使用其他藥物。

並宜服。(屬太陽。)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此藥下之。或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今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服。(屬陽明。)

白話文:

也應該服用。(屬於太陽病。)陽明證,這個人喜歡健忘,一定有積血。之所以這樣,本來就有長期瘀血,所以導致喜歡健忘。大便雖然很硬,大便卻反而容易排出,其顏色一定發黑,應該用此藥來下泄。或者病人沒有表證裏證,發熱七八天,即使脈搏浮數,也可以下泄。假設已經下泄,脈搏的數度沒有解除,現在發熱就會消耗穀氣喜歡飢餓,到了六七天還不大便,有瘀血,應該服用。(屬於陽明病。)

大黃(一兩,去皮,酒洗),虻蟲(十枚,去翅足熬),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銼斷用石灰炒,再熬)

上為散,作二服。水二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吳茱萸湯

白話文:

大黃(一兩,去皮,用酒清洗),虻蟲(十隻,去除翅膀和腳,熬煮),桃仁(七枚,去皮去尖,搗碎),水蛭(十枚,熬煮,去除內臟,搗碎。水蛭如果進入腹部,會再生並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必須將其切斷,用石灰炒過,再熬煮)。

吳茱萸湯,分作兩份。加水兩碗,煎煮至剩七分,去渣取汁,溫服。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此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屬陽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或乾嘔吐涎沫,頭痛者,此並主之。(屬少陰。)

白話文:

吃五穀就想要嘔吐,這是屬於陽明經的證狀,應當以陽明經為主來治療。喝了熱湯反而更加劇烈,這是屬於上焦的證狀。(也屬於陽明經。)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冰涼,煩躁不安,想要死掉,或乾嘔吐涎沫,頭痛的,這些都應當以少陰經為主來治療。(屬於少陰經。)

人參(一兩,去蘆),吳茱萸(一兩六錢半,湯洗三遍)

上為散。每服四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二盞半,煎八分,去滓分二服。

苦酒湯(苦酒,米醋是也。)

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半夏(洗,碎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二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再服。

牡蠣湯

治發汗多,頭眩汗出,筋惕肉瞤。

白朮,牡蠣粉(炒黃),防風(獨莖者,去蘆頭。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湯

藥材:

  • 人參(一兩,去除外皮)
  • 吳茱萸(一兩六錢半,用熱水洗三遍)

製法: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搭配生薑四片、棗子一顆、水二盞半,煎煮至八分剩量,去掉渣滓,分兩次服用。

苦酒湯(苦酒指米醋)

用途: 治療少陰病、咽喉疼痛、生瘡、無法說話、聲音嘶啞。

藥材:

  • 半夏(洗淨,切碎成核桃大小,十四顆)
  • 雞蛋(一顆,去除蛋黃,將蛋清放入雞蛋殼中)

製法: 將半夏放入苦酒中,把雞蛋殼放在刀環中,置於火上,煮沸兩三次,去除渣滓,少量含服。若未痊癒,再服一次。

牡蠣湯

用途: 治療盜汗、頭暈、肌肉跳動、皮膚麻木。

藥材:

  • 白朮
  • 牡蠣粉(炒至黃色)
  • 防風(單莖者,去除根部。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酒調下,米飲亦可,日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湯。(方見前。)

白話文:

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 2 錢,用酒調和後服用,也可以用米湯調服,每天服用 2 到 3 次。汗症停止後,改服小建中湯。(處方見前)。

陰旦湯

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

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炮),黃芩(三兩),桂(四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棗二枚,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大白朮散

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逆冷。

白話文:

陰旦湯

治療傷寒引起的身體四肢疼痛,身體內部發冷,外部發熱,精神煩躁。

藥材:

  • 芍藥(二兩)
  • 甘草(二兩,經過炙烤)
  • 乾薑(三兩,經過炮製)
  • 黃芩(三兩)
  • 桂皮(四兩)

做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搭配兩顆紅棗,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八分濃度,濾渣,溫服,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蓋上被子,讓病人微微出汗。

大白朮散

治療陰毒引起的傷寒,心煩意亂,四肢冰冷。

白朮,附子(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制同上),桔梗(去蘆頭),細辛(各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

白話文:

白朮、附子(炮裂,去皮臍)、川烏頭(製法同上)、桔梗(去蘆頭)、細辛(各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拘時,稍熱服。

回陽丹

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候沉細。

白話文:

回陽丹

治療陰毒傷寒。面色青紫,手足冰冷,心腹脹滿,脈搏細弱。

用法用量

每劑二錢,水一茶杯多一點,煎煮至藥液剩六分之一。不拘時間,微溫服用。

蓽澄茄,木香,乾蠍,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細研入),吳茱萸(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各半兩),乾薑(一分)

白話文:

蓽澄茄、木香、乾蠍、附子(炮裂去皮臍)、硫磺(細研入)、吳茱萸(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各半兩)、乾薑(一分份量)

上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生薑湯下,頻服。三服,復以熱酒一盞投之,厚衣蓋取汗。

白話文:

將藥料研磨成粉末,用酒煮過之後,加入麵糊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不限時間,用生薑湯送服,並且頻繁服用。服用三次後,再飲用一杯熱酒,並蓋上厚衣發汗。

正陽散

治陰毒傷寒。面青,口張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白話文:

正陽散

用於治療陰邪毒氣所致的傷寒。症狀包括:面色青黑,口張開喘氣,心下部發硬,身體不發熱,僅前額有汗,煩渴難耐,舌苔發黑,嗜睡,四肢冰冷。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麝香(一錢,細研入),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乾薑(一分,炮裂銼),皂莢(一挺,去皮,塗酥炙令黃色,去子)

白話文:

甘草(一錢,烘烤至微微發紅,切碎),麝香(一錢,研磨成細粉加入),附子(一兩,烘烤至裂開,去除外皮和肚臍),乾薑(一錢,烘烤至裂開,切碎),皁莢(一挺,去除外皮,塗上奶油烘烤至金黃色,去除果核)。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不拘時熱服。

肉桂散

治傷寒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為陰毒。

白話文:

方名:肉桂散

主治:治療因服用過量寒涼藥物導致的傷寒,症狀表現為心腹脹滿、四肢冰冷、昏迷不醒,轉化為陰證。

用法:每次取二錢藥粉,加入一小碗水煎煮,煎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一時,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肉桂(去粗皮),高良薑(銼),厚朴(去皮,薑汁炙令香熟),白朮,木香(各三分),人參(去蘆頭),赤芍藥,陳橘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前胡(去蘆頭),當歸(各一兩),吳茱萸(半兩,炒黃)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頻服。

白話文:

肉桂(去掉粗皮),高良薑(切碎),厚朴(去皮,用薑汁炙烤至香熟),白朮,木香(各三分之一兩),人參(去掉蘆頭),赤芍藥,陳橘皮,附子(炮裂,去掉皮和肚臍),前胡(去掉蘆頭),當歸(各一兩),吳茱萸(半兩,炒至金黃)

將藥物研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和三顆紅棗,煎煮至剩六分,過濾掉渣滓。不定時服用,趁溫熱時頻頻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