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4)

1. 小黃龍丸

治伏暑,發熱作渴,嘔吐噁心。及年深暑毒不瘥。

黃連(一斤,去須),酒(二升半)

上將黃連以酒煮乾為度,焙為末,用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又治傷酒過度,臟毒下血或泄瀉,米飲下,食前,日二服。酒及熱物過度,吐血,茅花湯下。

白話文:

小黃龍丸

用來治療潛伏的暑熱,引起的發燒口渴、想吐噁心,以及積久未癒的暑熱毒邪。

準備黃連一斤(去除鬚根),用酒二升半。

將黃連放入酒中煮到酒乾,然後烘乾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吞服。

此外,也可用於治療飲酒過量引起的腸胃毒素下血、腹瀉,用米湯送服,在飯前服用,每天服用兩次。若是因為飲酒或熱物過度造成的吐血,可以用茅花湯送服。

2. 來復丹

治上盛下虛,裡寒外熱,伏暑泄瀉如水,及治中暑。(方見後痼冷類。)

白話文:

此藥方用於治療上身氣血過盛、下身氣血虛弱的狀況,同時也適用於體內寒冷、體表發熱,以及潛伏於體內的暑氣引起的腹瀉,瀉如水注的情形。另外,也可用於治療中暑的病症。(詳細藥方內容請參見後面的「痼冷類」相關章節。)

3. 小柴胡湯

治傷暑外熱內渴,於內更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麥門冬三十粒去心。煎服,不拘時候。(方見前傷寒陽證類。)

白話文:

小柴胡湯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因為暑熱引起的身體外表發熱、內部口渴的症狀。如果內部口渴的症狀比較明顯,可以在原來的藥方中額外加入三片生薑、一顆烏梅、以及三十粒去心的麥門冬。把這些藥材一起煎煮後服用,服用的時間沒有特別限制。(這個藥方在之前的傷寒陽證篇章中已經有詳細記載。)

4. 竹葉石膏湯

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方見前傷寒通治類。)

白話文:

治療潛伏的暑熱,導致體內外都發熱嚴重,心煩意亂、口渴嚴重。(藥方在前面傷寒綜合治療的篇章中。)

5. 二陳湯

治傷暑復感冷,及內傷生冷嘔吐。(方見痰飲類。)

白話文:

治療中暑後又受寒,以及因為內傷或吃生冷食物引起的嘔吐。(這個藥方在講述痰飲的類別中有提到。)

6. 濯熱散

治傷暑迷悶,及泄瀉霍亂作渴,立效。亦能解諸毒。

白礬,五倍子,烏梅(去核),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入飛羅面四兩拌勻。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雖平日不敢飲冷者,服之不妨,真有奇效。為丸如彈子大,陰乾,冷水調下亦可。

白話文:

這個藥方「濯熱散」可以用來治療因為中暑而導致的昏迷、胸悶,以及腹瀉、霍亂引起的口渴,效果很快。它也可以解除各種毒素。

藥材包含:白礬、五倍子、烏梅(去核)、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加入四兩的過篩麵粉拌勻。每次服用二錢,用剛汲取的新鮮水調和後服用。即使是平常不敢喝冷水的人,服用這個藥也不會不舒服,效果非常好。也可以將藥粉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陰乾後,用冷水調服。

7. 通苓散

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方見後泄瀉類。)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皮,車前穗五莖煎,不拘時候服。渴甚,晚禾根少許,白茅根五莖,枇杷葉二皮。去白毛蜜塗微炙,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通苓散,是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以及小便不順暢的症狀。(這個方子的詳細內容會在後面關於泄瀉的章節提到。)

每次服用三錢的藥粉,用水一碗半,加上燈心草二十根、去心的麥門冬二十粒、淡竹葉十片、車前草穗五根,一起煎煮。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如果口渴很嚴重,可以另外加一些晚稻的根、白茅根五根、枇杷葉兩片(去掉上面的絨毛,塗上蜂蜜稍微烤過),一起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