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7)

1. 陰證

上為末,米飲調下二錢,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順元散

此藥能溫內。外感寒,脈遲細沉伏,手足冷,毛髮戰慄,傷寒里證,大啜數杯,手足溫,汗出乃愈。治氣亦效。通血脈,和一切氣,無出此藥。冒風濕,手足緩弱,不能動轉,到頭須數人扶策,三服後,次日能步履脫然。(方見後風科虛證類。)

三建湯

(方見痼冷類。)脈微,身體冷重,自汗嘔吐,加丁香、胡椒各半兩。

瓜蒂散

治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須吐之。(方見後。)

茯苓甘草湯

治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卻治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

茯苓,桂枝(各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各細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細銼)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三斗炊米頃,令盡,汗出愈。

灸法:

治陰證傷寒,於臍下一寸半氣海穴二七壯。小作艾炷,於臍心以鹽填實,灸七壯,立效。二寸丹田、三寸關元皆可灸。

白話文:

陰證

服用藥末,用米湯調服兩錢,一日三次。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腹瀉心悸者,加桂枝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部疼痛者,加炮裂的附子半枚。若是泄瀉下墜,先用濃煎的薤白湯,加入藥末三錢,再煮沸一、二次,溫熱服用。

順元散

此藥能溫暖內臟。外感寒邪,脈象遲緩細弱沉伏,手腳冰冷,毛髮聳立,傷寒裡證,服用藥物後大量飲水,手腳溫暖,出汗即痊癒。治療氣滯也有效。能通血脈,調和一切氣機,沒有比此藥更有效的了。受風寒濕邪侵襲,手腳麻痺無力,無法活動,甚至需要他人攙扶,服藥三次後,隔天就能行走自如。(方劑詳見後風科虛證類)

三建湯

(方劑詳見痼冷類)脈象微弱,身體寒冷沉重,自汗嘔吐,加丁香、胡椒各半兩。

瓜蒂散

治療手腳厥冷,脈象忽緊忽慢,邪氣結聚在胸中,胸悶煩躁,飢餓卻不能進食。病情在胸中,必須催吐。(方劑詳見後)

茯苓甘草湯

治療厥逆且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腫,再治療厥逆,否則水液積聚在胃中,必定會腹瀉。

茯苓、桂枝(各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都切碎)。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四升,煮至二升,過濾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麻黃升麻湯

治療傷寒病五六七日,大便溏瀉後,寸脈沉而遲,手腳厥逆,下腹部脈象不明顯,咽喉不利,吐膿血,泄瀉不止,屬於難治之症。此方主治。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切碎)。

以上十四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過濾藥渣,分溫三次服用。藥效發揮時間如同煮三斗米的時間,藥力發揮完全,出汗則痊癒。

灸法

治療陰證傷寒,在肚臍下一寸半處的氣海穴施灸二七壯(十四壯)。用小艾炷,在肚臍中心填滿鹽,施灸七壯,立即見效。肚臍下二寸的丹田、三寸的關元穴也可以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