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1)

1. 偏癰

2. 秘方

治偏癰,俗名𤻼𤷍,欲作未作之時,服之即愈。豬牙皂角七片,灰火煨黃色,去皮弦,地上出火毒。研如末,用酒調服。

又方,一服即散。

牛蒡子,破故紙,黑牽牛,大黃(切,各微炒)

上等分,為末,酒調下。

白話文:

秘方

治療偏癰,也就是俗稱的「𤻼𤷍」,在它剛要發作還沒完全形成的時候,服用這個藥方就會痊癒。用七片豬牙皂角,放在灰火中煨烤至黃色,去掉皮和筋,使其散發火毒。然後將其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

另一個藥方,服用一次就能使病症消散。

牛蒡子、破故紙、黑牽牛、大黃(切片後稍微炒過),這四種藥材都取相同份量,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

3. 癮疹

4. 清肌散

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髮為癮疹,遍身瘙癢,或赤或白,口苦咽乾,或作寒熱。敗毒散一兩半,加天麻、薄荷各三錢,蟬蛻二七個去足翼,分作六服。每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溫服取效。(方見大方科傷寒陽證類。)

白話文:

這個藥方「清肌散」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風、寒、暑、濕等外在因素侵襲身體,導致皮膚出現像蕁麻疹一樣的紅疹,全身搔癢,疹子的顏色可能偏紅或偏白,同時會感到口苦、喉嚨乾燥,有時甚至會發冷發熱。

這個藥方是在「敗毒散」的基礎上,將藥量調整為一兩半,另外加入天麻、薄荷各三錢,還有去掉足和翅膀的蟬蛻十四個。將這些藥材分成六份。每次服用一份,用一碗半水,加上三片生薑一起煎煮,溫熱時服用,就可以看到效果。(這個藥方出自《大方脈科》中關於傷寒陽證的分類。)

5. 加味羌活散

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為癮疹。增寒壯熱,遍體搔癢,隨臟氣虛實,或赤或白,心神悶亂,口苦咽乾。

羌活,前胡(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炙),枳殼(麩炒),川芎,天麻,茯苓(各半兩),蟬蛻(去頭足),薄荷(各三分)

上銼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不以時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加味羌活散]是用來治療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皮膚,導致皮膚出現像蕁麻疹一樣的疹子。症狀表現為發冷加重、高燒、全身搔癢,疹子的顏色會隨著身體臟腑的虛實情況而呈現紅色或白色,同時可能伴隨心神煩悶、口苦咽乾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羌活、前胡各一兩,人參、桔梗、炙甘草、麩炒枳殼、川芎、天麻、茯苓各半兩,蟬蛻(去除頭部和足部)、薄荷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二大錢的藥粉,加入一碗半水,再放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6. 加味烏荊丸

治癮疹,上攻頭面,赤腫瘙癢,搔之皮便脫落,作瘡作癢而痛,淫液走注,有如蟲行。

川烏(湯洗三五次,去皮尖,焙乾稱),荊芥穗(各半斤),薄荷(五兩),杜當歸(洗浸三日,焙乾稱,一斤),上為末,好醋煮米粉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溫酒下。

白話文:

治療癮疹,這種病會向上侵襲頭部和臉部,導致皮膚紅腫發癢,抓撓後皮膚容易脫落,形成瘡瘍、發癢、疼痛,並有組織液滲出,感覺像有蟲子在爬。

藥物組成:川烏(用湯清洗三到五次,去除皮和尖端,烘乾後秤重),荊芥穗(各半斤),薄荷(五兩),杜當歸(清洗浸泡三天,烘乾後秤重,一斤)。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好的醋煮米粉做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