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一 (9)
卷第十一 (9)
1. 諸癇
人參羌活散
治陽證風癇,身熱啼叫,手足抽掣,面目牽引,口噤痰壅,腹肚緊膨,皆由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方見前。)
牛黃清心丸
治躁悶,項強直,腰背反張,時發時醒。(方見風科通治類。)
蛇頭丸
治陰證風癇,面色黯晦,瞪眼直視,四肢軟緩,身體無熱,手足清冷,不甚抽制,不啼哭。兼治諸癇陰證,則除片腦子,加綿附子炮切片為末入同丸。(方見前。)
小驚丸
治陽證驚癇,心熱,恍惚驚悸,四體抽掣,潮熱昏迷,乍熱乍醒,或為驚怪所觸而致。(方見前。)
南附湯
治陰證驚癇,體冷強直,手足微動,昏睡不醒,口噤涎流,或聲或嘿。(方見前。)
紫霜丸
治食癇,肚脹身軟,腰脊強直,目睛轉緩。皆由乳哺失節,結癖所致。(方見前。)
得效方
治小兒癲癇及婦人心風諸疾。
上用甘遂末一錢,豬心一個,取三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豬心批作兩片,以藥入在內,用線縛定,外以皮紙包裹,水濕,入文武火內煨熟,不可過度。除紙,以藥細研,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豬心煎湯化下。再服,別取豬心煎湯。神效!
養正丹
治癲癇連年不瘥。濃煎人參湯下。(方見大方科痼冷類。)
豬膽南星散
治癇後喑不能言。
上以大天南星濕紙裹煨,為末。每服一字,豬膽汁調下。
肥兒丸
治小兒心竅有血,喑不能言。每服五丸,木香、陳皮、甘草煎湯吞下。蓋方內有黃連能去心中惡血。(方見後。)
灸法
見慢驚類。
白話文:
人參羌活散
治療陽性風癇,症狀是發燒、啼哭、手腳抽搐、臉部肌肉牽動、牙關緊閉、痰多壅塞、腹部脹滿。這些都是因為氣血不穩定、氣力虛弱,受到風邪侵襲或驚嚇所導致。(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牛黃清心丸
治療煩躁、精神不佳、脖子僵硬、腰背反弓、時而發作時而清醒的症狀。(藥方在風科通治類有提到。)
蛇頭丸
治療陰性風癇,症狀是臉色黯淡、目光呆滯、四肢軟弱無力、身體沒有發熱、手腳冰冷、抽搐不明顯、不啼哭。也可以治療其他陰性癇症,在藥方中去除冰片,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切片磨成粉末一起製成藥丸。(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小驚丸
治療陽性驚癇,症狀是心煩發熱、精神恍惚、容易驚嚇、四肢抽搐、發燒後昏迷、時而發熱時而清醒,或是因為受到驚嚇所導致。(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南附湯
治療陰性驚癇,症狀是身體冰冷僵硬、手腳輕微抽動、昏睡不醒、牙關緊閉、流口水、有時會發出聲音,有時卻不出聲。(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紫霜丸
治療食癇,症狀是肚子脹、身體軟弱無力、腰背僵硬、眼珠轉動遲緩。這些都是因為餵養不當、食物積滯所導致。(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得效方
治療小兒癲癇以及婦人心風等疾病。
使用甘遂粉末一錢,豬心一個,取三條豬心管頭的血與甘遂粉末混合,將豬心剖開成兩片,把藥粉放入其中,用線綁好,外面用濕紙包裹,用文火慢煨煮熟,不要煮過頭。去除紙後,將藥物研磨成粉末,與辰砂粉末一錢混合均勻,分成四個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豬心煎煮的湯藥送服。第二次服用時,另取豬心煎湯送服。效果顯著!
養正丹
治療多年未癒的癲癇,用濃煎的人參湯送服。(藥方在「大方科痼冷類」中有提到。)
豬膽南星散
治療癲癇發作後失語不能說話。
使用大天南星用濕紙包裹煨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用豬膽汁調和服用。
肥兒丸
治療小孩心竅有血瘀,導致失語不能說話。每次服用五丸,用木香、陳皮、甘草煎的湯送服。因為藥方中有黃連,可以去除心中惡血。(藥方在後面有提到。)
灸法
請參考「慢驚」類別中的相關說明。
2. 外感
傷寒、傷風,鼻塞,頭痛,或鼻流清涕,唇紅,面赤,焦啼。凡傷寒宜解表,幼者麥湯散散發,額上有黏汗妙。滿口生瘡,頻出汗,只在頭上光如油,難治。
麥湯散
治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嗽聲。
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別研),甘草,甜葶藶(薄紙盛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小麥二十粒煎湯下。涎盛氣促,桑白皮湯下。
惺惺散
治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氣粗,鼻塞清涕。兼治變蒸。
白朮,桔梗,細辛,人參,甘草,茯苓,栝蔞根(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薄荷三葉,煎至半盞,時時與服。古方謂小兒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辨認間但服。
香葛湯、參蘇飲,治同上。(方並見大方科傷寒類。)
柴胡散
治傷風,傷寒,熱氣壅,涎盛,胸膈不利,或時行疹痘未分,或痢疾潮熱。但是一切積熱溫壯皆宜。
柴胡(二兩),人參,甘草,黃芩(各一兩),半夏(泡七次),麻黃(去節。各五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生薑三片,薄荷三片,白竹青少許煎,溫服。鼻衄,加生地黃。瘧疾,姜錢、桃柳枝、地骨皮。痢疾作熱用。涎盛,桑白皮。
人參羌活散
治傷風,傷寒,發熱頭痛。(方見前。)
白話文:
感冒、受寒,出現鼻塞、頭痛,或者流清鼻涕,嘴唇發紅,臉色潮紅,哭鬧不停。凡是傷寒都應該用解表的方法治療,年幼的孩子可以用麥湯散來幫助發汗,如果額頭上有黏黏的汗液就很好。如果滿口都長瘡,頻繁出汗,但汗只在頭頂,而且亮得像油一樣,就難以治療。
麥湯散
治療夾雜驚嚇、飲食積滯的傷寒,導致呼吸急促、咳嗽有痰。
將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過,另外研磨)、甘草、甜葶藶(用薄紙包起來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每種藥材都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二十粒小麥煎的水送服。如果痰多且呼吸急促,則用桑白皮煎水送服。
惺惺散
治療風熱引起的瘡疹,以及時疫傷寒,出現頭痛發熱、眼睛乾澀想睡覺、咳嗽氣喘、鼻塞流清涕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變蒸(嬰兒發育期間的發熱現象)。
將白朮、桔梗、細辛、人參、甘草、茯苓、栝蔞根,每種藥材都等量,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杯,薄荷三片,煎至半杯,隨時服用。古方說,小兒發熱昏睡、感冒、風熱、瘡疹、消化不良等症狀都很相似,難以辨別時可以服用此藥。
香葛湯、參蘇飲,功效與上相同。(藥方可參考大方科傷寒類。)
柴胡散
治療感冒、受寒,體內熱氣積聚,痰多,胸膈不適,或者流行性疹痘初起難以判斷,或者痢疾發熱。只要是各種熱性積滯、體內壯熱都適合使用。
將柴胡(二兩)、人參、甘草、黃芩(各一兩)、半夏(用開水浸泡七次)、麻黃(去除節),每種藥材的用量如上,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二錢,加生薑三片、薄荷三片、少量白竹青一起煎煮,溫服。如果流鼻血,則加生地黃。如果是瘧疾,則加姜錢、桃柳枝、地骨皮。痢疾發熱時服用。如果痰多,則加桑白皮。
人參羌活散
治療感冒、受寒,引起發熱頭痛。(藥方在前面已經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