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3)

1. 卷第十七

2. 口齒兼咽喉科

3. 總論

口為身之門,舌為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焉。心之別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絡於舌本。三經為四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所郁,則舌腫不能語,至如心熱則舌破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苔如雪,此舌之為病也。口則又稍不然,蓋熱則口苦,寒則口咸,虛則口淡,脾冷則口甜,宿食則酸,煩躁則澀,乃口之津液,通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乎口。或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生瘡者夜不可失睡,晝不可就寢,違此必甚。

唇乃全屬於脾,唇有病則多宜隨證以治脾也。齒乃骨之餘,腎主營養,呼吸之門戶也。故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又手陽明大腸脈入於牙齒,灌於大腸,壅則齒亦浮腫,虛則宣露,挾風則上攻面目,疳䘌則齲,(丘禹切。蛀蟲也。)為脫為痔,皆當隨證治之。喉者,候也。

咽者,咽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喉、谷喉,皎然明白。人諸臟熱則腫,寒則縮,皆使喉閉,風燥亦然。五臟久咳則聲嘶,聲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若咽腫則不能吞,干則不能咽,多因飲啖辛熱,或復嘔吐咯傷,咽系乾枯之所致也,自與喉病不同。

又有懸壅暴腫,閉塞喉嚨,亦如喉閉狀,但懸壅在上齶及關下,俗謂之鶯翁,又謂之蛾聚,俗語聲訛,須以後一十八種證辨之。

白話文:

嘴巴是身體的門戶,舌頭是心臟的器官,主要負責品嚐五味,並將這些味道的訊息傳遞給五臟。心臟的經脈分支連接到舌根,脾臟的絡脈連接到舌頭兩側,肝臟的經脈則連接到舌頭底部。如果三條經脈受到四種氣的侵擾,就會導致舌頭捲曲無法說話;如果七情過於鬱結,則會導致舌頭腫脹無法說話。至於心臟有熱,舌頭就會潰爛生瘡;肝臟壅塞,就會像噴泉一樣出血;脾臟閉塞,就會出現像雪一樣的白苔,這些都是舌頭可能發生的疾病。

嘴巴的情況則稍有不同,體內有熱,嘴巴就會發苦;體內有寒,嘴巴就會發鹹;體內虛弱,嘴巴就會覺得淡而無味;脾臟虛寒,嘴巴就會發甜;消化不良,嘴巴就會發酸;煩躁不安,嘴巴就會感到澀。這是因為嘴巴的津液與五臟相通,當臟腑的氣偏盛時,嘴巴就會出現相應的味道。如果過度勞累或情緒抑鬱,嘴巴就會有臭味;如果氣血凝滯,嘴巴就會長瘡。長瘡的人晚上不可失眠,白天不可睡覺,違反這些原則病情一定會加重。

嘴唇完全屬於脾臟,嘴唇有病大多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脾臟。牙齒是骨頭的餘部分,腎臟負責營養牙齒,同時牙齒也是呼吸的門戶。因此,腎臟衰弱,牙齒就會鬆動;腎精充足,牙齒就會堅固。此外,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進入牙齒,並灌注到大腸,如果大腸經阻塞,牙齒也會浮腫;如果大腸經虛弱,牙齒就會暴露;如果挾帶風邪,就會向上侵犯到面部;如果罹患疳積病,就會出現蛀牙。牙齒鬆脫、痔瘡等問題,都應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喉,是候的意思。

咽,是吞咽的意思。咽連接上、中、下三脘,以便讓食物通過進入胃;喉連接五臟,並與肺相連,以便候氣。氣喉和谷喉,非常清楚明白。如果人體的臟腑有熱,喉嚨就會腫脹;如果臟腑有寒,喉嚨就會收縮,這些都會導致喉嚨閉塞,風燥也是如此。如果五臟長期咳嗽,就會導致聲音嘶啞,聲音嘶啞是因為喉嚨破損,並非咽喉的疾病。如果咽喉腫脹就無法吞嚥,如果咽喉乾燥就無法下嚥,大多是因為吃了辛辣熱性的食物,或是因為嘔吐損傷咽喉,導致咽喉乾燥所致,這與喉嚨的疾病有所不同。

另外,還有一種懸雍垂突然腫脹,阻塞喉嚨的情況,也類似於喉嚨閉塞的症狀,但是懸雍垂位於上顎和咽門下方,俗稱「鶯翁」,又稱「蛾聚」,這是一種俗語的訛傳,需要根據後面的十八種證狀來辨別。

4. 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