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1)
1. 相類
2. 痰證
金沸草散
治增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上衝咽不得息。頭不疼,項不強。(方見前。)
大半夏湯
治膈間有寒痰。
半夏(湯洗如法,薄切焙乾),白茯苓,生薑(各一兩)
上銼散。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臨睡溫呷。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脾胃不和,去甘草,入陳橘皮一分。
瓜蒂散
治胸有寒痰,當吐之。諸亡血虛家,不可與服。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半兩)
上為末,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煎,去滓取汁,和末頓服。藥下咽便臥,欲吐且忍,良久不吐,取三錢匕,湯二合和服之,立便吐。倉卒無藥,糟瓜頓吃亦吐。
稀涎散
治涎結胸膈,作為寒熱,飲食減少。
豬牙皂角,圓白半夏(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入咽便吐去涎即愈。
白話文:
金沸草散
治療感到寒冷發熱,怕風且容易流汗,寸口脈象浮起,胸口和膈膜之間感到悶脹,氣往上衝到喉嚨導致呼吸困難。頭部不痛,脖子不僵硬。(此方劑已在前面提過。)
大半夏湯
治療橫膈膜之間有寒痰的症狀。
藥材包含:半夏(用湯洗過並依照方法薄切後焙乾),白茯苓,生薑(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兩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睡前溫熱服用。如果是有熱性的痰,加入炙甘草一分。如果脾胃不和,則去除甘草,加入陳皮一分。
瓜蒂散
治療胸部有寒痰,適合用催吐的方式將痰排出。但各種失血導致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此方。
藥材包含:瓜蒂(炒至黃色),赤小豆(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錢匙的藥粉,加入一合豆豉,再加入七合水一起煎煮,去除藥渣後取汁,將藥粉加入汁中一次服用。服藥後立即躺下,想要吐的時候要忍耐,過一會兒沒有吐出來,再取三錢匙的藥粉,加入兩合水混合後服用,就能立刻吐出。如果緊急情況下沒有藥,直接吃醃漬過的瓜也能達到催吐的效果。
稀涎散
治療濃稠的痰液阻塞在胸膈之間,導致時冷時熱,食慾下降的症狀。
藥材包含:豬牙皂角,圓白半夏(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藥一下嚥就會吐出痰液,病就會痊癒。
3. 食積
治中湯
治頭疼脈數,發熱惡寒,滿身不痛,左手脈平和,名食積。(方見前。)虛人,五積、人參養胃湯均可服。(方見前。)重者,香蘇散取五錢,水一盞半煎,去滓,併吞服感應丸二七粒。未效再服。(感應丸方見秘澀類。)
白話文:
治療因食積引起的頭痛,脈搏跳動較快,發燒怕冷,全身不痛,左手脈象平和,這種情況稱為食積。(治療方法參見前方。)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服用治療五積的方劑或人參養胃湯。(方劑參見前方。)病情較重的人,可以用香蘇散五錢,加水一碗半煎煮,去除藥渣後,與感應丸十四粒一同吞服。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次服用。(感應丸的方劑參見治療便秘的相關章節。)
4. 虛煩
竹葉石膏湯
治惡寒身不痛,頭不疼,脈不緊,但煩熱,名虛煩。凡有熱不宜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止宜服此。(方見後。)
橘皮湯
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惡寒,食則反惡,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兩半),甘草(炙,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溫膽湯
治虛煩。(方見雜病虛損類。)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身體發冷,但身體不痛、頭也不痛,脈象不緊,卻感到煩躁發熱,這種情況稱為「虛煩」。凡是有熱證的,不適合用太過猛烈的藥物去攻打,如果熱退了反而會出現寒症。這種情況只適合服用這個方子。(藥方在後面)
橘皮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氣在下腹部竄動,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反而不會出汗,並且會感到心中非常煩躁、骨頭關節疼痛、眼睛昏花、怕冷、吃東西就想吐,食物也吃不下去。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這個方子。
藥材組成:橘皮(一兩半)、炙甘草(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碗半水,生薑三片,紅棗一枚,一起煎煮,在吃飯前服用。
溫膽湯
這個方子也是治療虛煩的。(藥方在雜病虛損那一類。)
5. 腳氣
加減小續命湯
治身熱肢節痛,頭疼,大便秘,或嘔逆,但卒起腳弱為異耳,名腳氣。(方見風科虛證類,余諸方見腳氣類。)
白話文:
用加減小續命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身體發熱、四肢關節疼痛、頭痛、大便不通暢,或是想吐、噁心等症狀,但如果突然發生腳部無力,這點比較特別,就稱之為腳氣。(這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風科虛證」那一類,其他相關的方子則在「腳氣類」可以找到。)
6. 通治
五積散
性溫,敗毒散性涼。凡人遇些感冒,對半雜和煎服,名交加散,亦多驗。小小感冒,因風雨寒冷所襲,猝然得之。正氣未耗,邪氣未深,用此先以助其正氣使益壯,則邪氣自當屏散。若倉卒藥未能辨,只以蔥白連須數莖,豆豉一捻,生薑數片,水煎熱啜,連進三兩盞,亦能發散。若邪氣已入經絡,及時行疫癘,則須依經按法,表裡汗下,不可差殊。
戒之。(二方見前。)
雙解散
治風寒暑濕,飢飽勞疫,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汗後、雜病,但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小兒生瘡疹,使其出快,亦能氣通宣而愈。
益元散(方見中暑類,三兩半),防風通聖散(方見風科熱證類,三兩半)
上一處和勻,名雙解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五寸,豉二十粒,煎至一盞,溫服。北方此藥大效。
麻黃桂枝湯
治厥陰傷寒,煩滿,發熱惡寒,往來如瘧,或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者主之。
若脈沉短,其囊必縮,急以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承氣湯乃利陽明藥耳。若病到厥陰,其勢已甚。蓋陽明養宗筋,為熱毒所攻,乃以承氣湯瀉其能養,故利陽以救陰,此猶假虞以伐虢、圍魏救趙之意也。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三二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惡寒者,此陰陽俱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服。
桂枝(四錢一字),芍藥,麻黃(去節),杏仁(十二個,去皮尖),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八分,去滓,食前服。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及治口中不仁,背上惡寒,效。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面垢譫語,遺溺,並不可汗下,但少與服之,效。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
上銼散。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加入粳米五十餘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或加入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秘者亦服。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傷寒脈緊,發熱惡寒,身疼,不汗出而煩渴。或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或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榮衛俱傷,煩躁則用。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
白話文:
[通治]
五積散
藥性溫和,與敗毒散(性涼)搭配使用。凡是遇到輕微感冒,將兩種藥粉等量混合煎服,稱為交加散,效果很好。輕微感冒通常因風雨寒冷侵襲而突然發作,正氣未受損耗,邪氣尚未深入,使用此方可以先增強正氣,邪氣自然會消散。如果一時找不到藥材,也可以用蔥白連根幾莖、豆豉少許、生薑幾片,水煎熱服,連喝三兩碗,也能發散風寒。但如果邪氣已經侵入經絡,或遇上流行疫情,則需依據經方,根據表裡證狀進行汗法或下法治療,不可隨意更改。需謹慎使用。(另兩種方劑見前面)
雙解散
治療風寒暑濕、飢飽勞累引起的疾病,以及內外各種邪氣入侵所導致的疾病,無論是自汗、汗後,或其他雜病,只要感到不適,服用此方就能通解痊癒。小兒生瘡疹時服用,可以促進疹子迅速出透,使氣血流通而痊癒。
將益元散(方劑見中暑類,三兩半)、防風通聖散(方劑見風科熱證類,三兩半)各取一份混合,稱為雙解散。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生薑三片、蔥白五寸、豆豉二十粒,煎至一盞水,溫服。此藥在北方療效顯著。
麻黃桂枝湯
治療厥陰傷寒,症狀包括煩悶、發熱惡寒、寒熱往來如瘧疾、或小便不利(囊縮),脈象沉細而緩弱。
如果脈象沉而短促,小便必然不利,應立即服用承氣湯攻下。這樣可以保住性命(五死一生)。承氣湯是瀉通陽明經的藥物。如果病情已發展到厥陰,病情已相當嚴重。因為陽明經濡養宗筋,受到熱毒侵襲,就要用承氣湯瀉掉其營養,以此來救治陰經,這就像「假道伐虢」、「圍魏救趙」的策略。太陽病發展到七八天,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發熱時間長於惡寒時間,病人不嘔吐,大便通暢,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弱而緩慢,則預示病情將要痊癒。如果脈象微弱而惡寒,則表示陰陽都已虛弱,因其不能稍微出汗,身體必然發癢,宜服用此方。
藥物組成:桂枝(四錢一分)、芍藥、麻黃(去節)、杏仁(十二個,去皮尖)、炙甘草(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至八分,去渣,飯前服用。
白虎湯
治療傷寒病大汗淋漓之後,表證已經解除,但心胸煩悶,口渴想喝水。或者吐瀉之後七八天,邪氣仍未解除,裡熱積聚,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口渴劇烈,舌苔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宜服用此方。又可以治療夏日中暑,汗出惡寒,身熱口渴;以及治療口中麻木不仁,背部惡寒,效果顯著。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面容憔悴,神志不清,小便失禁,均不可用汗法或下法治療,少量服用此方即可見效。
藥物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大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五十多粒粳米,一起煎至一盞水,去渣溫服。小兒應根據體質酌量服用。也可以加入少量人參同煎,飯後服用。此藥立夏後、立秋前服用效果較好,春季及立秋後,以及貧血體虛者,均不可服用。若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秘者也可服用。
大青龍湯
治療太陽中風,傷寒,脈象緊,發熱惡寒,周身疼痛,不出汗而煩渴。或脈象浮而緩,身體不痛但沉重,間或感到輕快。或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榮衛都受損傷,煩躁不安時服用。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惡風,則不可服用,服用後會出現手足厥冷,肌肉抽搐等症狀,這是用藥方法錯誤。
藥物組成:桂枝(一兩,去皮)、炙甘草(一兩)、石膏(如半個雞蛋大小,研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用湯泡去黃汁,焙乾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