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2)
1. 加減續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痿痹,神情昏亂,頭目眩重,筋脈拘攣,不能伸屈,骨節煩疼,不得轉側。亦治腳氣緩弱,久服之瘥。有病風人常服不可缺,以防喑啞。
麻黃(去根),人參,黃芩,白芍藥,川芎,甘草,杏仁(去皮,麩炒),防己,桂(各二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有熱者用白附子以上系正方)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不拘時候。溫服取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也。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治筋急,加人參、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全愈。腳氣痹弱,不能轉側,心神恍惚,加茯神、遠志。骨節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加芍藥。
煩躁,大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臟寒,大便自利,去黃芩,加白朮、附子。骨肉冷痛者,加肉桂、附子。煩躁多驚者,加犀角。嘔逆腹脹,人參、半夏。自汗,去麻黃。語言謇澀,手足顫掉,石菖蒲、竹瀝。大便秘,胸中不快,枳殼、大黃。氣塞不通,沉香。有痰,南星數片,發渴,麥門冬、乾葛、瓜根。
身疼,秦艽。上氣,浮腫,喘急,防風、桑白皮。以上所加各一兩。小兒慢驚,煎取藥汁一盞,入生薑汁再煎一二沸,日三服,夜二服。夏間又有熱者,減桂一半,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一兩,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風虛,加川芎一兩。一方,加木香、縮砂、獨活各一兩,川烏炮三分,亦效。
牙關緊,用南星末半錢,龍腦一字,頻擦牙上令熱,即自開。
白話文:
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人事不省,逐漸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困難、肢體麻木無力、神情昏亂、頭暈頭重、筋脈拘攣、無法伸展彎曲、骨節疼痛、難以翻身等症狀。也可以治療腳氣無力,長期服用可以痊癒。有中風病史的人經常服用此方,可以預防失語。
藥材組成:麻黃(去除根部),人參,黃芩,白芍藥,川芎,甘草,杏仁(去除外皮,用麩皮炒過),防己,桂枝(各二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臍,有熱症的人改用白附子,以上是原本的配方)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二枚一起煎煮,不拘時間,溫熱服用並微微發汗,用藥劑量和時間需要根據個人體質虛實和中風的輕重來調整。如果筋脈拘攣嚴重、說話遲緩、脈象弦緊,可以加入薏苡仁。治療筋脈拘攣,可以加入人參、黃芩、芍藥,避免受寒,服用後症狀稍微減輕,可以再加入當歸,直到痊癒。腳氣麻木無力,無法翻身,精神恍惚,可以加入茯神、遠志。骨節疼痛,有發熱現象,去除附子,芍藥加倍。
如果煩躁不安、大便乾澀,去除附子,芍藥加倍,加入竹瀝。如果身體虛寒、大便自然滑瀉,去除黃芩,加入白朮、附子。如果骨肉感覺寒冷疼痛,加入肉桂、附子。如果煩躁不安且容易驚恐,加入犀角。如果噁心嘔吐、腹部脹氣,加入人參、半夏。如果容易自汗,去除麻黃。如果說話困難、手腳顫抖,加入石菖蒲、竹瀝。如果大便秘結、胸悶不適,加入枳殼、大黃。如果氣機阻滯不通暢,加入沉香。如果有痰,加入數片南星。如果口渴,加入麥門冬、葛根、瓜根。
如果身體疼痛,加入秦艽。如果氣喘、水腫、呼吸急促,加入防風、桑白皮。以上所增加的藥材各一兩。治療小兒慢驚風,煎取一碗藥汁,加入少量生薑汁再煮沸一兩次,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夏季有發熱情況,桂枝減半,春季加入麻黃一兩,夏季加入黃芩一兩,秋季加入當歸四兩,冬季加入附子半兩。如果是因虛弱導致的中風,加入川芎一兩。另一個配方,加入木香、縮砂、獨活各一兩,川烏(炮製過)三分,也有療效。
牙關緊閉時,將南星末磨成粉末半錢,加入少許冰片,頻繁擦拭牙齦,使之發熱,牙關就會自然打開。
2. 大省風湯
治諸虛風涎潮,痰厥神昏,頭暈語澀,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節風痛,筋攣急。
川芎,半夏,防風(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全蠍(去毒,三個),附子(生,去皮臍),川烏(去皮臍),木香,南星(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溫服,不拘時候。氣虛,加沉香。氣逆,紫蘇。胸膈不利有痰,倍加半夏、人參。頭暈頭疼,加天麻半兩,全蠍二錢,煎熟入麝香。熱風,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口噤不能言,手足頑麻,於本方中去附子、川烏。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各種虛弱引起的風邪、痰涎上湧、痰阻昏厥、神志不清、頭暈、說話不清、手腳抽搐、半身不遂、以及關節風痛、筋脈拘攣等症狀。
藥材組成有:川芎、半夏、防風各一兩,炙甘草半兩,去毒的全蠍三個,生附子去皮臍、川烏去皮臍、木香、南星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十片一同煎煮,溫服,不拘時間。如果氣虛,可以加沉香;如果氣逆,可以加紫蘇。如果胸膈不利、有痰,可以加倍半夏和人參。如果頭暈頭痛,可以加天麻半兩、全蠍二錢,煎好後加入少量麝香。如果是熱風引起的左癱右瘓、口眼歪斜、牙關緊閉不能說話、手腳麻木,就在這個方子中去掉附子和川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