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世醫得效方序

回本書目錄

世醫得效方序

1. 世醫得效方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自《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篇出,而後之醫師著述者,殆數百家。蓋發縱指示,俾對病而知證,因證而得藥,其用心亦仁矣哉。僕幼而好學,弱冠而業醫,重念先世授受之難。

由鼻祖自撫而遷於南豐。高祖云仙,遊學東京,遇董奉廿五世孫京,授以大方脈,還家而醫道日行。伯祖子美,復傳婦人、正骨、金鏃等科。大父碧崖,得小方科於周氏。伯熙再進學眼科及療瘵疾。至僕,再參究瘡腫、咽喉口齒等科,及諸積古方,並近代名醫諸方。由高祖至僕,凡五世矣。

隨試隨效。然而方書浩若滄海,卒有所索,目不能周。乃於天曆初元,以十三科名目,依按古方,參之家傳,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編次甫成,為十有九卷,名曰《世醫得效方》。首論脈病證治,次由大方脈雜醫科以發端,至於瘡腫科而終編。分門析類,一開卷間,綱舉而目張,由博以見約。

固非敢求異於昔人,直不過欲便於觀覽云耳。欽惟國朝念群黎之疾苦,惠民有局,設教有學,於醫尤切。然自愧山林鄙陋,見聞不博,妄意纂集,舛謬惟多。尤欲當道縉紳醫師,進而教之,訂其訛,補其偏,俾繡諸梓,則庶幾廣聖皇好生之仁於無窮,豈不韙歟。

仍至元三年丁丑七月既望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拜手謹書

白話文:

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必須先有銳利的工具,工具銳利了,工作才能精細。醫生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醫書,要如何作為治療疾病的根本呢?自從《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醫學經典出現後,後世的醫生著作,大概有數百家之多。這些著作闡明疾病的發展和變化,讓人能針對病症了解病因,根據病因選擇藥物,他們的心意實在是仁慈啊!我從小就喜歡學習,年輕時就從事了醫學,深感先祖傳承的艱辛。

我的醫學傳承,從鼻祖離開家鄉到南豐開始。高祖父云仙,曾到東京遊學,遇到董奉的第二十五代孫子京,學習了正統的醫學脈理,回家後醫術日益精進。伯祖父子美,又傳授了婦科、骨科、金瘡等方面的醫術。祖父碧崖,從周氏那裡學到了小方劑的醫術。伯父熙,又進一步學習了眼科和治療癆病的醫術。到了我這一代,我再研究了瘡瘍腫痛、咽喉口腔疾病等科,以及許多古老和近代名醫的藥方。從高祖父到我,一共傳承了五代。

我所用的藥方,都隨用隨有效。然而醫書多如大海,臨時查找時,往往難以周全。因此,我在天曆初年,將醫學分為十三個科目,根據古代藥方,參考家傳的醫術,早晚都不懈怠,歷經十年的刻苦努力,終於編成了十九卷的醫書,取名為《世醫得效方》。這本書首先論述脈象、病症和治療方法,然後從正統內科和雜科開始,最後以瘡瘍腫痛科結束。書中分門別類,一打開書就能綱舉目張,從廣博的醫理中歸納出簡要的要點。

我這樣做,並非想要超越前人,只是希望能讓讀者方便查閱而已。我敬佩當朝體恤百姓的疾病痛苦,設立了惠民局,設置了醫學教育機構,對於醫學尤為重視。然而,我自覺身處山野,見識淺薄,學問不夠廣博,所編寫的這本書,謬誤之處一定很多。因此,我希望當道的官員和醫學界人士,能夠進一步指教我,訂正書中的錯誤,彌補我的偏頗之處,如果能將此書付梓印刷,那麼就能讓聖明的皇帝關愛生命的美德,得以無限廣大,這不是很好嗎!

至元三年丁丑年七月十六日,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恭敬地寫下這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