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六 (1)
卷第六 (1)
1. 風證
神朮散
治胃經傷風,自汗,小便難,下痢。(方見咳嗽類。)
露宿湯
治風痢、純下清血。
白話文:
神朮散
治療胃經受風,自發汗,小便困難,腹瀉。(方劑詳見咳嗽分類。)
露宿湯
治療風痢,純粹下痢清血。
杏仁(七個,去皮尖),苦木瘡(一掌大),烏梅(二個),草果(一個),酸石榴皮(半個),青皮(二個),甘草(二寸)
白話文:
杏仁(7 個,去除尖端外皮),苦木瘡(巴掌大小),烏梅(2 個),草果(1 個),酸石榴皮(半個),青皮(2 個),甘草(2 寸)
上銼散,作一劑,水二碗,生薑三片,煎七分,露星一宿,次早空腹服。
胃風湯
治法藥件並見泄瀉類。
白話文:
上銼散,以中藥材混合研製成一劑藥。加入兩碗水和三片生薑,煎煮七分,並於露天放置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空腹服用。
治療方法和藥物,請參閱泄瀉類。
2. 寒證
人參敗毒散
治寒邪壯熱,下痢,及所下似痢非痢,似血非血,色如濁酒者,加陳米百粒煎。(方見傷寒陽證類。)
不換金正氣散
治臟腑受寒,下痢赤白,加烏梅,陳米煎。(方見時疫類。)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
用於治療寒邪導致的高燒、腹瀉,以及腹瀉物類似痢疾但又不完全像,類似血便但又不全是,顏色像濁酒的情況。加入陳米百粒煮。
不換金正氣散
用於治療臟腑受寒,腹瀉伴有赤白便。加入烏梅、陳米煮。
3. 暑證
六和湯
治冒者伏熱,致成痢疾,煩渴,小便赤澀。(方見傷暑類。)
五苓散
治同上。能分陰陽,利水道。(方見傷暑類。)
柏皮湯
治暑痢。(方見泄瀉類。)
酒蒸黃連丸
白話文:
六和湯
治療感冒後引發伏熱,進而導致痢疾、口渴、小便發紅發澀。(方劑見傷暑類。)
五苓散
治療同上。能分辨陰陽,利於水道。(方劑見傷暑類。)
柏皮湯
治療暑痢。(方劑見泄瀉類。)
酒蒸黃連丸
治伏熱瀉痢不止。用香薷散,燈心二十莖,車前草二根煎,吞服,立效。(方見後面及傷暑類。)
白話文:
治療夏季濕熱引起的腹瀉不止。使用香薷散,連同二十根燈心草和二根車前草一起煎煮,服用後立即可見成效。(詳細藥方參閱後面及夏季濕熱類。)
4. 濕證
加味除濕湯
治一身盡痛,重著,浮黃,下痢如豆羹汁。
白話文:
加味除濕湯
用於治療全身疼痛、沉重、小便黃濁、大便稀薄如豆羹汁。
半夏曲,厚朴(去粗皮,薑汁製),蒼朮(炒,各一兩),藿香葉,陳皮(炒),茯苓(各五錢),粉草(五錢),官桂,木香(各三錢)
白話文:
-
半夏,曲:各一兩。
-
厚朴:去粗皮,用薑汁製過,一兩。
-
蒼朮:炒過,一兩。
-
藿香葉,陳皮:炒過,各五錢。
-
茯苓:五錢。
-
粉草:五錢。
-
官桂,木香:各三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服,空心。仍以五苓散兼服,利其小水。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煮沸後服用,空腹。仍以五苓散一起服用,利尿。
艾薑丸
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
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薑(一兩,炮)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苦散
治脾受濕氣,泄痢不止,米穀不化。
白話文:
艾薑丸
用途:
治療濕冷引起的腹瀉、膿血,腹痛。婦人經血過多。
藥材:
- 艾葉(四兩,炒焦後保存藥性)
- 川白薑(一兩,炮製)
製作方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煮熟的麵粉包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其他:
此處方為「苦散」的一種,用於治療脾臟受濕氣影響,導致腹瀉不止,米飯等食物無法消化。
黃連(去須,銼如豆),吳茱萸,白芍藥(銼如豆。各二兩,同炒令赤色)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黃連(去掉根須,並切碎至如豆大小),吳茱萸,白芍藥(切碎至如豆大小,每樣二兩,一起炒至赤色)
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配一盞水(約200毫升),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去除渣滓,溫熱服用。
5. 熱證
小承氣湯
治下痢赤黃,但煩飲冷,小便不利,得熱則極,心煩躁喜渴。先服一二服蕩之,須審是實熱方可。
白話文:
小承氣湯
治療下痢,大便呈赤黃色,感到煩熱而想喝冷飲,小便不利,受熱後症狀加劇,心煩躁動且喜愛飲水。先服用一至兩帖以瀉淨邪氣,但須確認是實熱證型方可使用。
次用五苓散加車前子,以利小便,黃連阿膠丸佐治之,即效。(方見傷暑及咳嗽類。)
小柴胡湯
白話文:
接著使用五苓散加上車前子,以利尿,黃連阿膠丸作為輔助治療,很快就有效果了。(處方請參照傷暑和咳嗽類別。)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甘草
功效:
- 疏肝解鬱
- 清熱除煩
- 和解表裏
- 調和氣血
主治:
- 少陽經半表半里的寒熱往來症候,如:
- 身體時而發熱,時而畏寒
- 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 口苦口乾,煩躁不安
- 胸脅脹痛,脈象浮緊帶沉
方解:
- 柴胡:疏肝理氣,解鬱除煩
- 黃芩:清熱解毒,降火除煩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固本
- 半夏:燥濕化痰,止嘔降逆
- 生薑:溫中散寒,止嘔解表
- 大棗:養血安神,益氣生津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脾
治下痢赤白,心中煩躁,潮熱,加赤芍藥、地榆、麥門冬、淡竹葉煎,效。(方見傷寒陽證類。)
白話文:
治療痢疾,赤白皆有,心中煩躁,潮熱,加入赤芍藥、地榆、麥門冬、淡竹葉一起煎服,見效。(方劑見傷寒陽證類。)
敗毒散
治同上。加陳米煎。(方見傷寒陽證類。)
烏梅丸
治下痢純血,臍腹絞痛,脈急大數。由腸胃久虛,或先經下血,痢未止,服熱藥蘊毒伏熱,滲成血痢。
白話文:
敗毒散
治療方式同上。再加入炒過的陳米。(詳細方子請參閱「傷寒陽證類」)
烏梅丸
治療下痢純血、臍腹絞痛、脈搏急促且數目多。是由於腸胃長期虛弱,或因月經失血,痢疾未止,服用辛熱藥物導致毒氣潛伏體內,滲透為血痢。
烏梅(二兩,焙),黃連(三兩),茱萸,當歸,酸石榴皮(各一兩)
白話文:
-
烏梅(二兩,焙):二兩烏梅,炒至微黃。
-
黃連(三兩):三兩黃連。
-
茱萸(一兩):一兩茱萸。
-
當歸(一兩):一兩當歸。
-
酸石榴皮(一兩):一兩酸石榴皮。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飲湯下。更以意加減服。
地榆散
治熱留腸胃,下痢鮮血。亦名潑火散。(方見傷暑類)
柏皮湯
治熱證,發熱下痢。(方見泄瀉類。)
芍藥柏皮丸
治一切濕熱惡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並宜服。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無時候,及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發熱等物。熱痢大效。
三黃熟艾湯
治傷寒四五日,大下熱痢,諸藥不止,宜服此除熱止痢。亦作丸子,熟水吞下四十丸,治時行毒痢良驗。
白話文:
取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醋糊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酌情加減服量。
黃芩,黃連,黃柏(各二分),熟艾(半個雞子大)
白話文:
黃芩、黃連、黃柏(各二分),熟艾(半個雞子大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酒蒸黃連丸
治身熱,下痢鮮血,煩躁多渴,或傷熱物過度。
黃連(一斤,去須),好酒(二升半)
上用酒浸,瓦器盛,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乾,研為末,用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
又療傷酒過多,臟毒下血,大便泄瀉,用溫米飲下,食前,一日兩服。
白頭翁湯
治熱痢下血,連月不瘥。
白話文:
銼散
一次服用三錢,加水一杯煎煮至剩七成,濾渣後溫熱服用,不拘時段服用。
酒蒸黃連丸
治療身體發熱、下痢鮮血、煩躁口渴,或因過量食用溫熱食物而身體不適。
材料:
- 黃連(一斤,去除鬚根)
- 優質酒(二升半)
作法: 將黃連浸泡於酒中,放入瓦器內置於蒸籠上蒸煮至軟爛,取出後曬乾,研磨成細粉,用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吞服。
另外也可用於治療因過量飲酒導致內臟中毒、下血、大便瀉泄等症狀,用溫米漿送服,於飯前服用,一日兩次。
白頭翁湯
治療熱痢下血,經久不癒。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皮,秦皮(各三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白頭翁(兩百公克),黃連、黃柏皮、秦皮(各三百公克)
碾碎成散劑,每次服四錢。用一杯半的水煎煮,煎至剩下八分之一,不拘時間,趁溫熱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