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七 (1)

1. 總論

口為身之門,舌為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焉。心之別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絡於舌本。三經為四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所郁,則舌腫不能語,至如心熱則舌破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苔如雪,此舌之為病也。口則又稍不然,蓋熱則口苦,寒則口咸,虛則口淡,脾冷則口甜,宿食則酸,煩躁則澀,乃口之津液,通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乎口。或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生瘡者夜不可失睡,晝不可就寢,違此必甚。

白話文:

嘴巴是身體的門戶,舌頭是心臟的官吏,負責品嚐五味,以分佈給五臟。心的另一條脈絡連繫著舌根,脾的絡脈連繫著舌頭旁邊,肝的脈絡連繫著舌頭的根部。三條經脈受到四種邪氣的侵襲,則舌頭捲曲不能說話,七種情緒鬱結,則舌頭腫脹不能說話。比如心火熱,則舌頭破裂生瘡;肝鬱結,則出血如湧;脾閉塞,則舌苔白如雪,這是舌頭的病症。嘴巴的症狀則稍有不同,一般來說,上火則口苦,受寒則口鹹,虛弱則口淡,脾胃寒涼則口甜,積食則口酸,煩躁則口澀,這是因為嘴巴的津液通達五臟,臟氣偏盛,則味道就會反應在嘴巴上。或者勞累鬱悶則口臭,凝滯則生瘡,生瘡的人晚上不能失眠,白天不能睡覺,違背這個原則,病情一定會加重。

唇乃全屬於脾,唇有病則多宜隨證以治脾也。齒乃骨之餘,腎主營養,呼吸之門戶也。故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又手陽明大腸脈入於牙齒,灌於大腸,壅則齒亦浮腫,虛則宣露,挾風則上攻面目,疳䘌則齲,(丘禹切。蛀蟲也。)為脫為痔,皆當隨證治之。喉者,候也。

白話文:

嘴脣完全屬於脾臟,嘴脣有病則多應根據證狀來治療脾臟。牙齒是骨骼的餘部,腎臟主導營養,是呼吸的門戶。所以腎臟衰弱則牙齒脫落,精氣充盛則牙齒堅固。另外,手陽明大腸的脈絡進入牙齒,灌輸到大腸,阻塞則牙齒也會腫脹,虛弱則牙齒會露出,夾雜風邪則向上侵犯面部,疳病則齲齒,(丘禹切。蛀蟲。)成為脫肛或痔瘡,都應根據證狀進行治療。喉嚨,是候診的地方。

咽者,咽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喉、谷喉,皎然明白。人諸臟熱則腫,寒則縮,皆使喉閉,風燥亦然。五臟久咳則聲嘶,聲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若咽腫則不能吞,干則不能咽,多因飲啖辛熱,或復嘔吐咯傷,咽系乾枯之所致也,自與喉病不同。

白話文:

咽,就是咽喉。咽喉連接三脘,以通向胃,所以用它來吞嚥食物。喉嚨連通五臟,以連繫肺臟,所以用它來感受氣息。氣管和食道,非常地鮮明清楚。人的五臟如果發熱,就會腫脹;如果受寒,就會收縮,都會導致喉嚨閉塞,風熱乾燥的情況也是如此。五臟久咳,就會聲音嘶啞。聲音嘶啞,是喉嚨破裂所致,而不是咽喉門疾病。如果咽喉腫脹,就無法吞嚥。如果乾燥,就無法嚥下。大多數情況是因為過度飲用辛熱的飲品和食物,或重複嘔吐、咯傷,導致咽部和連繫相關部位乾燥所致。這是與喉嚨疾病不同的。

又有懸壅暴腫,閉塞喉嚨,亦如喉閉狀,但懸壅在上齶及關下,俗謂之鶯翁,又謂之蛾聚,俗語聲訛,須以後一十八種證辨之。

白話文:

另有懸壅暴腫,阻塞喉嚨,也像喉嚨閉合的樣子,但是懸壅在口腔上顎和咽喉下面,俗語稱為「鶯翁」,又稱為「蛾聚」,俚俗的說法有誤,需要以後十八種方法來辨別。

2. 洗心散、四順清涼飲

治心脾有熱,口瘡。

3. 甘露飲

治血熱,口瘡。(以上方並見大方科積熱類。)

白話文:

治血熱,口瘡。

(以上方並見大方科積熱類。)

4. 雞蘇丸

治胸中鬱熱,口臭,煩渴。(方見大方科失血類。)

白話文:

治胸中鬱熱,口臭,煩渴。(見上方科失血類。)

5. 黃連阿膠丸

治口破生瘡。米飲下。(方見大方科咳嗽類。)

白話文:

以米湯灌服。(處方詳見大方脈法中「咳嗽」的條目。)

6. 秘傳降氣湯

治虛熱上壅,口瘡。生薑、蘇葉煎。食前蠶黑錫丹,每服二十粒。(方見大方科諸氣及痼冷類。)

白話文:

治療虛熱上衝,引起的口腔潰瘍。用生薑、蘇葉煎水喝。在飯前服用蠶黑錫丹,每次服二十粒。(這個方劑記載在《大方科》諸氣及痼冷類。)

7. 龍石散

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嗌腫痛。少許摻患處,咽津。

寒水石(煅,三兩),辰砂(二錢半,別研),生腦子(半字)

白話文:

治療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少量塗敷患處,之後嚥下口水。

藥材:

  • 寒水石(三兩,煅燒成粉)
  • 辰砂(二錢半,研磨成粉)
  • 生腦子(半字)

上為末,日夜數次用。小兒瘡疹攻口,先以五福化毒丹掃,卻用此摻,立效。(方見小方科疹瘡類。)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日夜多次使用。小兒長瘡疹已經長到口部,先用五福化毒丹掃過,然後用這種藥末摻敷,就會立即見效。(詳細的配方請參閱《小方科疹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