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7)

1. 獨香湯

治中氣閉目不語,四肢不收,昏沉等證。南木香(不以多少)

白話文:

治療陷於中氣昏厥,導致雙眼緊閉、不能言語、四肢僵直、神志昏沉的症狀。南木香(用量不拘)

上為末,冬瓜子煎湯調下。痰盛,加南星為散,生薑煎

白話文:

搗碎上半段,以冬瓜子煎製成的湯汁調開服用。痰多者,加入南星粉末,與薑汁一起煎服。

2. 朮附湯

治中寒、中氣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關緊急,痰涎壅盛,如中風狀者。

白話文:

治療因受寒或受氣引起的不適,症狀包括四肢冰冷,口不能說話,牙關緊閉,痰液壅塞,類似中風的狀態。

白朮(四兩,去蘆),綿附子(炮,去皮臍,薄切片,一兩半),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白朮(四兩,去掉蘆頭),綿附子(用火炮製,去除皮上的肚臍,切成薄片,一兩半),甘草(用火炙烤過,二兩)

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十片,煎取八分,去滓後調蘇合香丸二粒,並進二服。或氣短頭暈,手足厥逆未退者,可進養正丹三十粒至百粒,奇效。不拘時候。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和十片生薑,煎到八分滿後,去除渣滓,再加入兩粒蘇合香丸,一起服用兩次。或有氣短頭暈、手足厥逆未退的情況,可服用養正丹三十粒至一百粒,效果顯著。服用時間不限。

3. 回陽湯

治中氣,脈弱,大段虛怯等證。

白話文:

原古代文字: 脾胃虛弱,氣不歸元,脈弱,胸腹痞滿,食後即噦,噦嘔,大段虛怯,食不進,日夜煩悶。

現代白話文: 由於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無法運化歸於臟腑,脈搏虛弱,胸腹脹滿,進食後容易反胃、嘔吐,身體極度虛弱,不能進食,日夜煩躁不安。

川烏(生,去皮臍),附子(生,去皮臍。各半兩),乾薑(炮,二錢),青皮(去穰,一兩),益智仁(去殼,一兩)

白話文:

川烏(生的,去皮臍),附子(生的,去皮臍,各半兩),乾薑(炮製過的,二錢),青皮(去穰,一兩),益智仁(去殼,一兩)

銼散。每服三錢,姜七片,紅棗一枚,煎服。或入少木香,不拘時候。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搭配七片生薑和一枚紅棗,用煎劑服用。或者加入少量木香,不受時間限制。

4. 八味順氣散

中風亦當間服此藥,中氣者尤得其宜。

白話文:

中風時也應間隔服用此藥,中氣虛弱的人服用尤為適宜。

白朮(炒),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白芷陳皮(去白),天台烏藥人參(去蘆。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白朮(炒過),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白芷,陳皮(去白),天台烏藥,人參(去蘆頭,各一兩),甘草(炙過的,半兩)

銼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碗水,煎煮至七分水量剩餘,趁溫熱時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5. 風寒證

白話文:

烏頭桂枝湯

組成:

  • 烏頭(炮)一兩
  • 桂枝(去皮)三兩
  • 白芍(酒炒)二兩
  • 甘草(炙)一兩
  • 生薑(切)一兩
  • 大棗(劈)十枚

用法:

將藥材加水煎煮至一碗量,分兩次服用。

功效: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

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肢體疼痛、脈浮緊等症狀。

治風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體疼痛,灸刺諸藥不能療。及賊風入腹,攻刺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叫呼,陰縮,悉主之。

白話文:

治療風寒疝痛、腹部疼痛、手腳麻木、身體疼痛,針灸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以及邪風進入腹部,攻刺五臟,身體拘束急迫不得翻身,發作時叫喊,陰囊縮小,都可治療。

烏頭(一枚,實者,去皮尖,蜜一大盞,煎減半,出湯,切,洗),肉桂(去粗皮),芍藥(各三錢三字),甘草(炙,二錢半)

白話文:

  • 大烏頭(一粒,要選擇實的,去掉皮和尖端,加入一大盞蜂蜜,煎煮至減半,取出藥液,將烏頭切碎,洗淨)

  • 肉桂(去掉粗糙的表皮)

  • 芍藥(各三錢三字)

  • 甘草(炙過的,二錢半)

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三個,入前煎烏頭蜜半合,同煎至七分盞,去滓,食前服。一法,用附子一個,不使烏頭,為蜜附湯

白話文:

上銼散:

每種藥材各四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三個,先將烏頭蜜半合加入前一道藥中煎煮,一起煎煮到剩下的藥液只剩七分滿,去除渣滓,在飯前服用。

另一種方法是:

使用附子一個,不使用烏頭,製成蜜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