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23)
卷第一 (23)
1. 陽毒
白芷,甘草(炒),青皮(去白),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蘆),山藥,香附子(以上各三兩。去毛),乾薑(半兩),白朮(去蘆,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木瓜一片,紫蘇葉二三皮,煎七分,食前服。若吐瀉,入白梅煎。喘,加桑白皮、杏仁。傷寒勞復,入薄荷。膈氣,木通三寸,麝香少許。中暑嘔逆,入香薷。產前產後,血氣不和,入荊芥。霍亂,入藿香。氣厥,入鹽煎服。
又方,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甘草(兩半,炙),木香(一分),藿香(半兩),葛根(一兩)上為末。白湯調服二錢。煩渴,加滑石二兩,甚者加薑汁,續續飲之。
蜜煎導法: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屎雖硬,不可攻之,當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上蜜四兩,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作鋌,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上以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
蜜漬柏皮:治口瘡,舌潰爛。
上以大柏去粗皮,蜜漬一宿,合之,吞汁勿絕,瘥。或用蜜炙焦黃色,研為末,每服半錢,摻。
灸法: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
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管。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份,從胃管向上度一份,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份,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顬,穴在耳前動處。
又灸兩風池,穴在項後髮際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衝,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壯,神驗。
白話文:
陽毒
此方以白芷、甘草、青皮、白茯苓、桔梗、山藥、香附子、乾薑、白朮等藥材組成,共計九味藥。每服藥二錢,用水一盞煎煮,並加入薑片、大棗、木瓜片、紫蘇葉同煎,飯前服用。若服藥後出現嘔吐腹瀉,則需加入白梅煎劑;若伴有喘息,則加桑白皮、杏仁;若為傷寒勞復,則加薄荷;若有膈氣,則加木通、麝香;若因中暑導致嘔逆,則加香薷;若產前後血氣不和,則加荊芥;若患霍亂,則加藿香;若氣厥,則加鹽同煎服用。
另有一方,名為白朮散,用於治療傷寒雜病、各種嘔吐腹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以及酒積嘔噦等症。此方以白朮、茯苓、人參、炙甘草、木香、藿香、葛根等藥材組成。以白湯調服,若煩渴則加滑石,嚴重者加薑汁,少量多次服用。
對於陽明病伴有自汗、小便自利,而大便乾燥的患者,因其津液已竭,不宜攻下,應以蜜煎導法通便,也可使用土瓜根或豬膽汁通便。方法是將蜂蜜煎煮成飴狀,做成條狀,放入肛門中,待有便意時取出。
另有豬膽汁通便法,將豬膽汁與少許醋混合後灌入肛門,約一刻鐘後即可通便。
蜜漬柏皮可治療口瘡、舌潰爛,將柏樹皮去粗皮,用蜂蜜浸泡一夜,然後服用其汁液。亦可將柏皮用蜂蜜炙烤至焦黃色,研磨成粉末服用。
灸法:對於傷寒初起,伴有頭痛、身寒熱、腰背僵硬、面部紅腫等症狀者,可在心下三處進行灸法治療。三處分別為巨闕(心下一寸)、上脘(心下二寸)、中脘(心下三寸),每處灸五壯。灸的部位可根據個人體型調整,以繩子測量為準。 若病情已持續三四天以上,則先灸胸上二十壯,再灸天聰穴(位於髮際正中)、兩顳顬穴(耳前)、兩風池穴(項後髮際)、肝俞穴(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太衝穴(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 灸的壯數可根據年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