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五 (5)
卷第五 (5)
1. 熱證
枳殼半夏湯
白話文:
枳殼半夏湯
組成:
- 枳殼(去瓤)一兩
- 半夏(洗淨)七錢
- 茯苓(去皮)一兩
- 生薑(切片)三片
- 大棗(去核)五枚
功效:
化痰降逆,和胃止嘔
主治:
胸膈痞悶,痰多嘔吐,噁心食慾不振
用法:
水煎服,一日兩次
治上焦有熱,咳嗽黃痰,痞滿阻食,加防己、甜葶藶、馬兜鈴、薄荷葉各半兩,每服薑三片,桑白皮三寸煎。(方見痰飲類。)
貝母散
治熱咳嗽,辰時吃,酉時可安。兼治痰喘。
白話文:
治療上焦有熱、咳嗽帶黃痰、胸悶腹漲、飲食不消:加入防己、甜葶藶、馬兜鈴、薄荷葉各半兩,每次服用時放三片生薑、三寸桑白皮一起煎煮。
貝母散
治療熱咳,辰時(上午 7-9 點)服用,酉時(下午 5-7 點)可安好。兼治痰喘。
知母(新瓦上焙),貝母(巴豆七粒,同貝母炒,略熱,去巴豆不用,各一兩)
白話文:
知母(用新瓦片焙製)。
貝母(巴豆七粒,與貝母同炒,略微加熱,去除巴豆不用,各一兩)。
上銼散,餳糖一塊同煎服。一方,以二母為末,入巴豆霜少許,臨臥用生薑二片,蘸藥夾定,細嚼嚥下。
紫菀膏
治同上。
白話文:
-
上銼散 : 將餳糖一塊與上銼散一起煎服。
-
一方 : 將二母研磨成末,加入少許巴豆霜,睡前用兩片生薑,將藥物夾住,細嚼後吞下。
治療上述之症狀。
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
白話文:
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
上如常製為末,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噙化。
玉芝丸
治風壅痰實,頭目昏眩,咳嗽聲重,咽嗝不利。
白話文:
玉芝丸
治療風寒阻滯,痰液壅盛,導致頭暈目眩、咳嗽聲重、咽喉不利。
使用方式:將藥製成細粉,用蜂蜜製成櫻桃大小的丸藥。飯後睡前含服化開。
人參(去蘆),干薄荷,白茯苓(去皮),白礬(枯過),天南星(米泔浸,焙。各三兩),半夏(湯洗七次,薑汁和作面,六兩)
白話文:
人蔘(去除蘆頭),乾燥的薄荷,白色的茯苓(去皮),白色的明礬(乾燥過),天南星(用米湯浸泡,烘烤。各三兩),半夏(用湯水洗七次,用薑汁和麵粉製成,六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如痰盛燥熱,薄荷湯下。
金沸草散
白話文:
將上藥磨成細末,用生薑汁和麵粉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如果痰多燥熱,改用薄荷湯送服。
金沸草散
配方:
- 金沸草一兩
- 黃芩半兩
- 連翹四錢
- 梔子四錢
- 蒲公英三錢
- 生地黃三錢
- 丹皮三錢
- 牛蒡子三錢
- 赤芍藥三錢
- 川芎三錢
- 甘草一錢半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熱毒瘡腫,咽喉腫痛,淋巴結腫痛,皮膚感染。
治同上。每服三錢,生薑、桑白皮、烏梅煎,就吞服半夏丸。(方見傷寒陽證及痎瘧類。)
黃連阿膠丸
治肺熱咯血,亦治熱瀉。
白話文:
用治的方法同上,每次取三錢,生薑、桑白皮、烏梅煎湯送服半夏丸。(處方詳見陽證及痎瘧類。)
治療肺部發熱而咯血,也治療熱性腹瀉。
黃連(淨,三兩),赤茯苓(二兩),阿膠(炒,一兩)
白話文:
-
黃連(淨,120 克):黃連是一種藥草,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
-
赤茯苓(100 克):赤茯苓是一種藥草,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
-
阿膠(炒,40 克):阿膠是一種動物產品,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作用。
上黃連、茯苓為末,水調阿膠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黃連、茯苓能抑心火,肺得其清則嗽止。
小柴胡湯
白話文:
將黃連、茯苓研磨成粉末,加入阿膠用水調和,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飯後用米湯送服。黃連、茯苓可以抑制心火,肺部得到清涼,咳嗽就能止住。
小柴胡湯
- 柴胡(四兩)
- 黃芩(三兩)
- 人參(三兩)
- 半夏(三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甘草(二兩)
組成
- 柴胡(120克)
- 黃芩(90克)
- 人參(90克)
- 半夏(90克)
- 生薑(90克)
- 大棗(12枚)
- 甘草(60克)
治嗽久瘥,身有煩熱,啜冷水而暫止者、加桑白皮、北五味子、棗子煎,不拘時服。煩熱加麥門冬。嗜臥減食,加白朮煎。(方見傷寒陽證類。)
白話文:
治長期咳嗽的人,身體有發熱煩躁的情況,喝了冷水暫時緩解了,可加入桑白皮、北五味子、棗子一起煎服,不拘時間服用。如果發熱煩躁加重,可加入麥門冬。嗜睡不想吃東西的,可加入白朮煎服。(參考《傷寒陽證類》的方子。)
洗心散
治心熱上炎肺經,胸膈滿痛,咽乾口燥,咳嗽殊甚。(方見積熱類。)
白話文:
洗心散
主治:
心熱上炎至肺經,胸部和橫膈膜感到脹滿疼痛,咽喉乾渴口燥,咳嗽劇烈。(方劑歸於清熱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