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3)

1. 通治

漢防己湯

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

甘草(炙),黃耆(蜜炙。各二兩),漢防己(四兩),白朮(三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一中盞,飲訖乃坐被中,汗出如蟲行,或被臥取其汗。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六分清汁,溫服。

葛根湯

治傷風,頭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濕,名痙病。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之狀。無汗惡寒名剛痙。有汗不惡寒名柔痙。此藥主之。(方見後。有汗桂枝湯加葛根,方見傷風類。)

小續命湯

剛柔二痙。有汗去麻黃,加葛根。(方見風科虛證類。)

大承氣湯

治剛痙,仰目胸滿口噤,其人臥不著席,腳攣急咬齒,與服得利則減。極熱作痙者難治。(方見前。)

敗毒散

治剛痙。加防風、天麻、黃芩、全蠍各五錢,生薑三片,薄荷七葉煎。(方見前。)

仍用加味壽星丸,薑汁竹瀝湯服,累用有效。(方見風科通治類。)

附術散

治傷寒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直,搖頭口噤,時發時止,不食下瀉者,難治。

附子(炮),白朮(各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桂心(二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棗子二個,煎至五分,溫服,不拘時候。

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柔痙,閉目合面,手足厥冷,筋脈拘急,出汗不止。

白朮(一兩),五味子(一兩),白茯苓,川芎,乾薑(炮製,銼),甘草(炙微赤,銼),附子(炮製,去皮臍),防風(各三分。去蘆),桂心(半兩),柴胡(一兩半,去苗)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四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八物白朮散

治傷寒柔痙,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朮,白茯苓,麻黃(去節,湯泡沸,焙),五味子,羌活(各半兩),良薑(一分),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三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四片,煎至五分,不拘時溫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頭不痛,脈不緊數,不可汗下,宜服。

石膏(一兩六錢,研碎),半夏(二錢半,湯泡七次),人參(二錢,去蘆),麥門冬(五錢半,去心),甘草(炙,二錢)

上銼散,入石膏末停勻。每服四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薑各五斤,煎至盞半。入粳米一百餘粒,再煎,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通治]

漢防己湯:治療風溫,脈搏浮弱,身體沉重,出汗的症狀。藥方:炙甘草、蜜炙黃耆(各二兩)、漢防己(四兩)、白朮(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加四片生薑、一個棗子一起煎煮至一中盞,服藥後蓋上被子,使汗水像蟲子爬行一樣慢慢滲出,或蓋被臥床取汗。

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濕溫伴隨多汗的症狀。藥方:知母(六兩)、炙甘草(二兩)、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取六分藥汁溫服。

葛根湯:治療傷風感冒引起的頸項僵硬,身體反弓,屬於太陽經病證。因傷風後又感受寒濕,稱為痙病。外在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類似傷寒,但脈象沉遲弦細,項背反弓,僵硬如同發癇一樣。無汗惡寒者稱為剛痙;有汗不惡寒者稱為柔痙。此方為主治藥物。(藥方見後。有汗者可於桂枝湯中加葛根,藥方見傷風類。)

小續命湯:治療剛痙和柔痙。有汗者去除麻黃,加葛根。(藥方見風科虛證類。)

大承氣湯:治療剛痙,症狀包括仰頭、胸悶、口噤、臥床不能平躺、腳部痙攣、咬牙,服用後若能通便則症狀減輕。高熱引起的痙攣難以治療。(藥方見前。)

敗毒散:治療剛痙。加防風、天麻、黃芩、全蠍各五錢,三片生薑,七片薄荷葉一起煎煮。(藥方見前。)

並可配合加味壽星丸,用薑汁竹瀝湯送服,持續服用有效。(藥方見風科通治類。)

附術散:治療傷寒引起的四肢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部強直,搖頭、口噤,發作時斷時續,不食,大便溏瀉,此症難治。藥方:炮附子、白朮(各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桂心(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水,加兩個棗子,煎煮至五分,溫服,不拘時間。

附子防風散:治療傷寒引起的柔痙,症狀包括閉目合眼,手足厥冷,筋脈拘急,出汗不止。藥方:白朮、五味子、白茯苓、川芎、炮製乾薑、炙微赤甘草、炮製去皮臍附子、去蘆防風(各三分)、桂心(半兩)、去苗柴胡(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加四片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八物白朮散:治療傷寒引起的柔痙,三日不愈,手足厥冷,筋脈拘急,不出汗。擔心陰氣內傷。藥方:白朮、白茯苓、去節湯泡沸焙麻黃、五味子、羌活(各半兩)、良薑(一分)、炮製去皮臍附子、桂心(各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水,加四片生薑,煎煮至五分,不拘時間溫服。

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兼時疫,表裡俱虛,全身發熱,心胸煩悶,出汗後症狀減輕,但體內津液不足,虛弱乏力,胸中煩悶,氣逆欲嘔。各種虛煩熱證,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無身痛頭痛,脈象不緊數,不宜發汗攻下,宜服用此方。藥方:研碎石膏(一兩六錢)、湯泡七次半夏(二錢半)、去蘆人參(二錢)、去心麥門冬(五錢半)、炙甘草(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石膏末拌勻。每次服用四錢,用兩盞水,加入青竹葉、生薑各五斤,煎煮至一盞半。加入一百餘粒粳米再煎,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