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三 (12)
卷第三 (12)
1. 痰證
加味二陳湯
治痰暈。或因冷食所傷。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
用於治療痰暈。可能是由於食用生冷食物所致。
陳皮,半夏,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五錢),丁香,胡椒(各三錢)
白話文:
陳皮、半夏、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五錢),丁香、胡椒(各三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不拘時熱服。體虛甚者順元散。(方見痎瘧類。)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三片薑和一個烏梅一起煮,不限時間,熱服。體虛嚴重的人服順元散。(配方請參閱痎瘧類。)
2. 失血
芎歸湯
治失去血過多,頭重目昏,眩暈不省,舉頭欲倒。
大芎藭,大當歸(去尾。各三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不拘時候。
白話文:
芎歸湯
治療失血過多導致的頭重目眩、暈厥不省人事、抬頭欲倒的症狀。
大黃芩,大當歸(去掉根須。各三兩)
以上藥材搗碎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的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3. 下虛
增損黑錫丹
治陰陽不升降,上熱下冷,頭目眩暈,病至危篤,或暖藥,上僭愈甚者。
白話文:
治療陰陽不升降,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冰冷,頭暈目眩,病情危重,或服用了溫熱藥物後,上半身燥熱更嚴重者。
黑錫丹頭(二兩),川楝子,陽起石,木香,沉香,青皮(炒。各半兩),肉豆蔻,茴香,官桂(去粗皮,不見火),綿附(炮,去皮臍),葫蘆巴,破故紙(炒。各一兩),烏藥(去木,銼,一分),磁石(火煅,醋淬七次,細研水飛)
白話文:
黑錫丹頭(二兩):一種黑色鐵礦石,用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楝子(二兩):一種芸香科植物的果實,用於祛風止痛、消腫止癢。
陽起石(二兩):一種礦物,用於補腎壯陽,益精固澀。
木香(二兩):一種木香科植物的根莖,用於行氣止痛、散寒止瀉。
沉香(二兩):一種瑞香科植物的心材,用於理氣止痛、溫中止瀉。
青皮(炒,半兩):一種芸香科植物的果皮,用於疏肝理氣、健脾止瀉。
肉豆蔻(一兩):一種肉豆蔻科植物的種子,用於暖胃止嘔、行氣止痛。
茴香(一兩):一種茴香科植物的果實,用於行氣止痛、散寒止瀉。
官桂(去粗皮,不見火,一兩):一種桂皮科植物的樹皮,用於溫中止瀉、活血化瘀。
綿附(炮,去皮臍,一兩):一種旋花科植物的根,用於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葫蘆巴(一兩):一種葫蘆科植物的種子,用於健脾止瀉、益氣補虛。
破故紙(炒,一兩):一種陳舊的紙張,用於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烏藥(去木,銼,一分):一種樟科植物的根莖,用於溫中止瀉、止嘔止瀉。
磁石(火煅,醋淬七次,細研水飛):一種天然磁鐵礦,用於補血活血、鎮靜安神。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濃煎人參、茯苓、薑、棗湯,空心吞下。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與米酒調成糊狀後,丸成梧桐子般的大小。每次服用五十顆,逐漸增加至七十顆。以濃煎的人參、茯苓、薑、棗湯,空腹服用。
4. 風證
烏藥順氣散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
組成:
- 烏藥 一錢
- 陳皮 一錢
- 半夏 一錢
- 生薑 三錢
用法: 上藥研為細末,每服一錢,姜湯調下。
功效: 順氣止痛,消脹散結。
適應症: 氣滯脹痛,胸脅脹痛,結胸痞悶,噫氣不暢。
又名通氣驅風湯,加大川芎。(方見風科虛證類。)
白話文:
又叫通氣驅風湯,加大川芎。(方劑見於「風科虛證類」)
5. 寒證
香葛湯
發汗即效。或用敗毒散。(方並見傷寒和解及陽證類。)
白話文:
發汗後即能見效。或者使用敗毒散。(此方同時出現在傷寒和解法以及陽證分類中。)
6. 濕證
除濕湯、五苓散。(方見傷濕、傷暑類。)
白話文:
除濕湯、五苓散。(方劑請參考傷濕、傷暑類。)
7. 血滯
當歸建中湯(方見腹痛類。)
白話文:
當歸建中湯(方見腹痛類。)
組成:
- 當歸 三錢
- 白芍 一錢五分
- 熟黃耆 一錢五分
- 白朮 一錢五分
- 桂枝 一錢
- 甘草 半錢
用法:
水二盅,煎至一盅,溫服。
功效:
補氣和血,止痛調經。
主治:
腹痛,氣血不足,經行不暢。
或用舒筋散,於內有延胡索,活血除風理氣。(方見腰痛類。)
白話文:
可以使用舒筋散,裡面含有延胡索,具有活血、除風、理氣的功效。(詳細說明請參考腰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