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3)
1. 內障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湯下。
胎患十三:
此候初生二三歲,觀物則近看,轉睛不快,至四五歲瞳仁潔白,昏蒙不見,延至年高,無藥可治。蓋胎中受熱,致損其目,莫能治之。
五風變十四:
五風變為內障,其候顏色相間,頭疼甚,卻無淚出,兼毒風腦熱所致,日中如坐暗室,常自憂嘆。
雷頭風十五:
此候熱毒之氣衝入眼睛,中年牽引瞳仁,或微或大或小,黑暗全不見。
驚振十六:
此候因病目再被撞打,變成內障,日夜疼痛,淹淹障子,赤膜繞目,不能視三光,亦如久病內障。
前件四證,設有病者,俱不可治。所謂針刀難下手,藥力並無功。若強治之,不過服還睛散,然終難愈。
綠風十七:
此病初患則頭旋,兩額角相牽瞳仁,連鼻隔皆痛,或時紅白花起,或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或兩眼同發,或吐逆,乃肝肺之病。肝受熱則先左,肺受熱則先右,肝肺同病則齊發。先服羚羊角散,後服還睛散。(方見前。)
羚羊角散
家菊,防風,川芎,羌活,車前子,川烏(炮,去皮尖。各半兩),半夏(泡),羚羊角,薄荷葉(各一分),細辛(一兩)
上銼散,生薑煎。或為末,食後荊芥、茶清調下。
烏風十八:
此眼雖癢痛,而頭不旋,但漸漸昏暗,如物遮定,全無翳障,或時生花。此肝有實熱,宜服:
瀉肝散
郁李仁,荊芥(各一分),甘草(炙),大黃(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食後溫服。
黑風十九:
此眼與綠風候相似,但時時黑花起。乃腎受風邪,熱攻於眼,宜涼腎。
青風二十:
此眼不痛不癢,瞳仁儼然如不患者,但微有頭旋,及見生花,或勞則轉加昏蒙。
前二件證,宜服還睛散。
肝虛雀目二十一:
雀目者,肝臟虛勞,時時花起,或時頭疼,年深則雙目盲。小兒患者,因疳得之。
高風雀目二十二:
雀目二證,病狀雖同,中有異處。蓋高風才至黃昏便不見,經年瞳子如金色,所謂黃風者即此也。
前件二證,均不可治。
肝虛目暗二十三:
此病遠視不明,眼前花子頻起,眥目皆赤,痛有時,看一成二,此乃肝虛。宜服補肝散,稍稍加涼劑與之。(方見前。)
白話文:
內障
治療內障的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用薄荷湯送服。
胎兒患病:
這種情況發生在嬰兒出生後兩三歲時,孩子看東西時會湊得很近,轉動眼珠不靈活,到四五歲時瞳孔會變成白色,視力模糊不清,如果延誤治療,到年老時就無藥可治了。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受熱,損傷了眼睛,很難治療。
五風引起的內障:
五風導致的內障,症狀是眼白顏色混雜,頭痛劇烈,卻沒有眼淚,同時伴有毒邪入侵腦部引起的發熱,白天視物如同坐在黑暗房間裡,病人常常自己唉聲嘆氣。
雷頭風:
這種情況是熱毒之氣衝擊眼睛,中年人較容易發病,瞳孔會忽大忽小,嚴重時一片黑暗,什麼都看不見。
驚嚇導致的內障:
這種情況是因眼睛受傷後又受到撞擊,導致內障,日夜疼痛,眼球混濁,眼白充血,看不清東西,症狀與久病導致的內障相似。
以上四種情況,一旦患病,都無法治癒。針灸和手術都無效,藥物也無能為力。即使強行治療,也只是服用還睛散,但最終也很難痊癒。
綠風:
此病初期會頭暈,兩眉角和瞳孔以及鼻樑都疼痛,有時眼白會出現紅白斑點,可能是先左眼發病後右眼,也可能是先右眼後左眼,或者同時發病,還可能伴有嘔吐,這是肝肺疾病引起的。肝受熱則先左眼發病,肺受熱則先右眼發病,肝肺同時患病則兩眼同時發病。應先服用羚羊角散,再服用還睛散(方劑詳見前文)。
羚羊角散方劑:
家菊、防風、川芎、羌活、車前子、川烏(炮製,去皮尖,各半兩)、半夏(泡製)、羚羊角、薄荷葉(各一分)、細辛(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水煎服,或研成細末,飯後用荊芥、茶水送服。
烏風:
這種情況眼睛雖然癢痛,但頭不暈,視力卻逐漸模糊,像是有東西遮擋住一樣,沒有明顯的翳障,有時會出現視物模糊。這是肝臟有實熱引起的,應服用瀉肝散。
瀉肝散方劑:
郁李仁、荊芥(各一分)、甘草(炙)、大黃(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煎服,飯後溫服。
黑風:
這種情況與綠風相似,但會時常出現黑點。這是腎臟受到風寒邪氣侵襲,熱邪攻於眼睛,需要清熱涼腎。
青風:
這種情況眼睛不痛不癢,瞳孔看起來與正常人無異,但略微頭暈,視物模糊,勞累後症狀會加重。
以上兩種情況,都應服用還睛散。
肝虛引起的雀目:
雀目,是指肝臟虛弱,經常出現視物模糊,有時伴有頭痛,時間久了就會雙目失明。兒童患病,是因疳積引起的。
高風引起的雀目:
這兩種雀目的症狀雖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高風引起的雀目,黃昏時就看不清東西,多年後瞳孔會呈現金色,這就是所謂的黃風。
以上兩種情況,都無法治癒。
肝虛引起的目暗:
這種情況是遠處看不清,眼前經常出現黑點,眼白充血,有時疼痛,看一個東西好像變成兩個,這是肝臟虛弱引起的。應服用補肝散,並適當加入一些清熱藥物。(方劑詳見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