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三 (18)
卷第十三 (18)
1. 左經丸
治左癱右瘓,手足顫掉,言語蹇澀,渾身疼痛,筋骨拘攣,不得屈伸,項背強直,下疰腳膝,行履艱難,骨節煩疼,不能轉側,跌撲閃肭,外傷內損,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左邊癱瘓右邊麻痺,手腳顫抖,語言障礙,全身疼痛,筋骨僵硬,不能彎曲伸展,脖子和背部僵硬,下肢疼痛腳膝腫脹,行走困難,骨節痠痛,不能翻身側睡,跌撲閃失傷,外傷內傷,都可以治療。
草烏(炮,四兩),川烏(炮,去皮臍,二兩),乳香(研),沒藥(各一兩),生黑豆(一升,以斑蝥二十一個,去頭足,同煮,候豆脹為度,去斑蝥,取豆焙乾入)
白話文:
草烏(用火炮製,四兩),川烏(用火炮製,去掉皮和肚臍,二兩),乳香(研磨成粉),沒藥(各一兩),生黑豆(一升,和二十一個斑蝥一起煮,去掉斑蝥的頭和腳,煮到豆子膨脹為止,去掉斑蝥,將豆子烘乾後加入)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不拘時。常服,通經絡,活血脈,疏風順氣,壯骨輕身。
白話文:
把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用醋糊丸,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送服,不拘泥於時間。長期服用,可以疏通經絡,活血脈,祛風順氣,增強骨骼,減輕體重。
2. 川芎散
治雞爪風,手口搖動,不能舉物。
白話文:
雞爪風(中風)
症狀: 手口顫動,難以抬起物品。
處方:
- 熟地黃 10 錢
- 當歸 6 錢
- 川芎 5 錢
- 白芍 5 錢
- 川續斷 3 錢
- 黃柏 3 錢
- 天南星(炮)3 錢
- 乾薑 2 錢
- 炙甘草 2 錢
- 水 煎服
五加皮,海桐皮,川烏,牡丹皮,川芎,赤芍藥(各五錢),乾薑,肉桂(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將古銅錢,一個入清油內浸,每煎藥入錢同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五加皮、海桐皮、川烏、牡丹皮、川芎、赤芍藥各五錢,乾薑、肉桂各一錢。
每次服藥三錢,水一杯,將一個古銅錢浸泡在清油中,每次煎藥時加入銅錢一起煎煮,不限時間服
3. 枳實酒
治遍身白疹,瘙癢不止,切不可全用風藥治之。蓋寒邪伏於肌膚,相搏凝滯而成瘡。或天色冷則重,或因患風中,若遇天晴日暖則輕,宜用烏藥順氣散為妙,更用此酒服,累用神效。(順氣散方見前。),枳實(不拘多少,麵炒黃,切片)
白話文:
治療全身長滿白疹,瘙癢不止,絕對不能全部使用風藥來治療。因為寒邪伏藏在肌膚,相互搏擊凝滯而成瘡。或者天氣冷的時候症狀加重,或者因為患了風中而導致,如果遇到天氣晴朗日照溫暖的時候症狀減輕,那麼最好用烏藥順氣散,再用酒送服,服用多次以後就會有神奇的效果。(順氣散的配方見前面介紹。),枳實(不拘多少,在麵粉裏炒黃,切片)
上銼散。每服二大錢,用酒浸少時,去枳實,但飲酒最妙。用枳實煎水洗患處佳。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二錢,用酒浸泡一下,去除枳實後,只需要飲用酒液即可。用枳實煎水洗淨患處的效果也很好。
4. 貼藥芫花散
治臂腿間忽一兩點痛著骨,不可忍。芫花根研為末,米醋調,隨大小敷之。
白話文:
手臂或腿部突然出現疼痛,痛入骨髓,難以忍受。
芫花根研磨成粉末,用米醋調勻,根據疼痛部位的大小敷上。
5. 天仙膏
治卒中風,口眼喎斜。
南星(大者一個),白芨(一錢),草烏(大者一個),殭蠶(七個)
白話文:
治卒中風,口眼歪斜
南星(一個大的),白芨(一錢),草烏(一個大的),殭蠶(七個)
上為末,用生鱔魚血調成膏,敷喎處,覺正便洗去。
洗方
白話文:
研成末,加入活鱔魚血調成藥膏,敷在腫脹處,覺得腫脹消退時就洗淨。
洗方
洗方一
- 地榆 10 斤
- 當歸 2 斤
- 白茅根 2 斤
- 生地榆 5 斤
- 川芎 1 斤
- 丹參 10 斤
- 乳香 0.5 斤
- 沒藥 0.5 斤
- 赤芍藥 1 斤
- 桃仁 2 斤
- 紅花 5 兩
**洗滌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共煮沸,濾出藥液,待藥液冷卻後,浸泡患處 1 小時。
洗方二
- 金銀花 2 斤
- 連翹 3 斤
- 紫草 1 斤
- 蒲公英 5 斤
- 澤瀉 2 斤
- 車前草 2 斤
- 紫蘇葉 2 斤
- 蒼耳子 2 斤
- 白鮮皮 0.5 斤
**洗滌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共煮沸,濾出藥液,待藥液冷卻後,浸泡患處 1-2 小時。
治風損風腫及瘡痔,石南葉、馬鞭草、貼壁草煎湯洗。
白話文:
治療風寒損傷引起的風腫以及瘡痔,可以用石南葉、馬鞭草、貼壁草煎湯清洗患處。
燒竹瀝法:新竹截尺許長,用兩磚對立,相去八寸,置竹在上。每截破二片,仰安磚上,急著火,磚外兩頭各置碗以盛瀝,瀝盡,以絹濾澄清。夏秋須沉冷水中,防瀝酸。大熱有風人,亦可單服,冷暖隨人,勿過度。荊瀝亦然。
灸法:治口喎斜,即效。耳垂下,麥粒大艾炷三壯,左灸右,右灸左。
白話文:
竹瀝製法:把竹子截成一尺左右長,用兩塊磚相對豎立,相距八寸,把竹子放在上面。每截竹子破開成兩片,向上放在磚上,快速點燃,在磚頭外兩端各放一個碗來盛裝瀝液。瀝液流盡後,用絹布過濾澄清。夏季和秋季要把瀝液沉入冷水中,防止瀝液變酸。內熱帶有風邪症狀的人也可以單純服用瀝液,冷暖程度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不要過度服用。荊棘瀝也以同樣的方法製取。
灸法:治療嘴巴歪斜,立竿見影。耳朵垂珠下,用米粒大的艾柱灸三壯,左邊灸右邊,右邊灸左邊。
又法:治痰涎壅塞,聲如牽鋸,服藥不下,宜於關元、丹田二穴,多灸之良。治卒中風,口噤不開,灸頰車二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壯隨愈。中風失喑,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先灸天倉二穴五十壯,其穴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應手陷中。息火仍移灸百會穴五十壯,其穴在頂正中心。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是:治療痰液堵塞,聲音像拉鋸一樣,服藥無法吞嚥,宜在關元、丹田兩個穴位多灸,效果很好。治療中風,嘴閉無法說話,可灸頰車兩個穴位,此穴位位於耳下八分,略向前,灸五壯就會痊癒。中風失聲,不能言語,手腳動作遲緩不靈活,可先灸天倉兩個穴位五十次,此穴位位於頸部大筋前右側,扶突穴後面,動起來手能觸摸到陷中。熄滅火後再移灸百會穴五十次,此穴位位於頭頂正中心。
灸畢還灸天倉五十壯。始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倉,次百會佳。一灸五十壯,悉泄火勢,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之三壯,無不愈也,勿疑惑。不至心者,勿浪盡灸。
白話文:
針灸結束後,再針灸天倉穴五十壯。一開始發病時,先針灸百會穴,則風邪不能疏散,會內攻五臟,喜歡閉伏,仍然失音。所以先針灸天倉穴,然後再針灸百會穴效果好。每次針灸五十壯,儘量疏散火勢,再次針灸,視病情輕重,嚴重的可以在一個穴位針灸三百壯纔有效。凡是中風服用藥物嚴重的,只要是風邪穴位,全部針灸三壯,沒有一個不治癒的,不要懷疑。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不要隨便浪費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