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五 (12)
卷第五 (12)
1. 風證
香薷香蘇散
白話文:
香薷散
組成:
- 香薷
- 蘇葉
- 桔梗
- 防風
- 甘草
功效:
- 發表散寒
- 理氣化濕
適應證:
- 外感風寒濕證
- 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治傷風自汗,飧泄。每服四錢,生薑、木瓜煎服。(方見傷寒和解及傷暑類。)
白話文:
治療傷風發汗、腹瀉。每次服用四錢,加生薑和木瓜煎服。(詳見傷寒和解及傷署類。)
不換金正氣散
體虛傷風,冷瀉,加官桂、烏梅。(方見時疫類。)
胃風湯
白話文:
體質虛弱,受了風寒,導致腹瀉;再加入桂枝、烏梅。(方見時疫類。)
胃風湯
治腸胃不足,風冷乘之,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膈中虛滿,大腸受濕,下如豆羹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
白話文:
治療腸胃不足,風寒乘虛而入,水穀不消化,腹瀉不止,膈中虛滿,大腸受濕,大便稀薄如豆羹汁,或伴有瘀血,日夜不止。以下藥方均可服用。
人參,白茯苓(去皮),芎藭,桂心(不見火),當歸,白芍藥,白朮(炙),甘草(炙上等分,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粟米百餘粒,煎至七分,去滓,空腹稍熱服。胃氣弱者,不宜多服。
火鍁丸
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鍁草一味為末,醋糊丸。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去皮)、川芎、桂心(未經火烤)、當歸、白芍藥、白朮(炙)、甘草(炙,均取上等品,切碎。每次服四錢,水一杯半,加入小米一百多粒,煎至七分,去渣,空腹稍熱服。胃氣虛弱的人,不宜多服。
治療風氣運行在腸胃,導致腹瀉,使用火鍁草一味研成細粉,以醋糊成丸劑。每次服用 30 丸,空腹時服用。
2. 寒證
風下湯
治腸胃虛弱,腹內痛,身體怯寒,泄瀉青黑。兼治傷寒挾寒而利,臍下冷,名鶩溏證,效。
白話文:
風下湯
用於治療腸胃虛弱,腹內疼痛,身體怕冷,大便稀薄呈青黑色。同時也治療兼有寒氣的傷寒而腹瀉,臍下發冷,稱為鶩溏證,效果顯著。
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炒。各一兩),加茯苓,厚朴(薑製。各二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炒。各一兩),加上茯苓、厚朴(薑製。各二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空心服。
加味治中湯
治腸胃虛弱,腹內痛,身體怯寒,泄瀉。
白話文:
加味治中湯
用於治療腸胃虛弱、腹內疼痛、身體畏寒、腹瀉。
用法用量
每次服用 3 錢,加水一茶杯煎煮,空腹時服用。
乾薑(炮),白朮(炒),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乾薑(炒熟,切片),白朮(炒熟),青皮(去除白色部分),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縮砂仁(各一兩),人參,甘草(炙甘草。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或兼進感應丸。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半的水、五片生薑和一顆棗子,煎煮至七分滿,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或者同時服用感應丸。
3. 暑證
香薷散
治傷暑煩喝引飲,所下如水。(方見傷暑類。)
胃苓湯
治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白話文:
香薷散
治療因受暑所致的煩躁口渴,嘔吐物如水。(詳細內容請參照「傷暑」類)
胃苓湯
治療因受暑所致的煩躁口渴,嘔吐物如水。
五苓散(方見傷暑類。),平胃散(方見脾胃類。)
白話文:
五苓散(詳細方劑內容,請參閱“傷暑類”)。
平胃散(詳細方劑內容,請參閱“脾胃類”)。
上二錢合和,紫蘇、烏梅煎湯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朮、丁香煎服。來復丹亦可。(方見痼冷類。或感寒濕水泄,平胃散、理中湯,蘇、梅、米湯調下。)
通苓散
分利水穀,解煩熱,止泄瀉。
白話文:
首先取二錢上二錢合和,然後加入紫蘇和烏梅,一起煎煮成湯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加入木香、縮砂、白朮和丁香一起煎服。此外,來復丹也可以用於治療這種情況(具體配方請參考「痼冷類」)。或者,如果症狀是由寒濕水泄引起的,可以使用平胃散和理中湯治療,並加入蘇、梅和米湯調和服用。
利尿消除水腫,解熱降火,止瀉。
豬苓(去皮),白朮(去蘆),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車前子,木通,茵陳,瞿麥
白話文:
將豬苓去皮,白朮去蘆,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再加上車前子、木通、茵陳和瞿麥。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麥門冬煎服。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以一杯半的水,加上燈心和麥門冬煎服。
六和湯
治暑瀉,小便赤澀。(方見傷暑類。)
水浸丹
治感暑,口乾煩渴,頻瀉。(方見霍亂類。)
白話文:
六和湯
治療夏季腹瀉,小便赤痛。(方見傷暑類。)
水浸丹
治療暑邪入侵,口乾煩渴,頻繁腹瀉。(方見霍亂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