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 卷第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1)

1. 桔梗湯

治男子婦人,咳而胸膈穩痛,兩腳腫滿,咽乾口燥,煩悶多渴,時出濁唾腥臭,名肺癰,小便赤黃,大便多澀。實者先投參蘇飲四服,虛者先投小青龍湯四服,並用生薑、棗子煎,卻服此。(二方見大方科傷寒和解類及通治類。)

桔梗(去蘆),貝母(去心),大當歸(酒浸),栝蔞仁,枳殼(去穰,炒),薏苡仁(微炒),桑白皮(炒),甘草節,防己(去粗皮。各一兩),百合(蒸,半兩),黃耆(一兩半),正地骨皮(去骨),知母,杏仁,北五味子,甜葶藶(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不以時溫服,咳不渴,加百藥煎。熱,加黃芩。大便不利,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甚,加木通、車前子煎。煩躁,加白茅根。咳而疼甚,加人參、白芷。

白話文:

此藥方用於治療男女因咳嗽導致胸部悶痛、雙腳腫脹、喉嚨乾燥、口乾舌燥、煩躁口渴、時常咳出帶有腥臭味的濃痰,這種情況被稱為肺癰;還會出現小便顏色赤黃、大便多為乾澀難排。

若患者體質屬於實證,先服用參蘇飲四帖;若體質屬於虛證,則先服用小青龍湯四帖。這兩種湯藥都需加入生薑、紅棗一同煎煮。之後再服用此桔梗湯。(這兩種湯藥的配方可參見《大方科傷寒和解類》及《通治類》。)

藥材組成:

桔梗(去除蘆頭),貝母(去除心),大當歸(用酒浸泡),栝蔞仁,枳殼(去除瓤,炒過),薏苡仁(稍微炒過),桑白皮(炒過),甘草節,防己(去除粗皮,各一兩),百合(蒸過,半兩),黃耆(一兩半),正地骨皮(去除骨),知母,杏仁,北五味子,甜葶藶(各半兩)。

服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放五片生薑一同煎煮。不拘時溫服。若咳嗽但不口渴,可加入百藥煎。若有發熱,則加入黃芩。若大便不通暢,則加入少許煨過的大黃。若小便困難,則加入木通、車前子一同煎煮。若煩躁不安,則加入白茅根。若咳嗽且疼痛劇烈,則加入人參、白芷。

2. 葶藶散

治肺癰,咳嗽氣急,臥睡不安,心胸脹滿。

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赤色),百合(炒),白附子,北五味子(炒),甘草節,羅參,款冬花百藥煎(各一兩),大硃砂(五錢,入研),紫菀(去木,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下。

白話文:

治療肺部癰瘡,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睡臥不安穩、胸口脹滿等症狀。

使用甜葶藶(二兩半,隔著紙炒到呈現紅色)、炒過的百合、白附子、炒過的北五味子、甘草節、羅參、款冬花、百藥煎(各一兩),以及大硃砂(五錢,加入研磨),紫菀(去除木質部分,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燈心草煮的湯調和後服用。